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善意與信任》| 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場 EP56

這一集《天下文化書房憲場單元》的節目,主持人謝文憲以一個看似簡單的實驗開場,提出一個關於人性善意的問題:假設在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放置20個帶有名片和錢的錢包,會有多少人願意歸還?《善意與信任》書中指出高達80%的錢包最終會被還回給原主人,這個數字顛覆了許多人對現代社會互信和善意的直覺認知。

憲哥特別強調,核心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陌生人的善意,以及自己是否對他人預設防備。

節目中邀請到績效教練高啟賢(Aaron)分享對這本《善意與信任》的感想。他認為,雖然生活中我們習慣預設防備,對陌生電話、路上陌生人打招呼常抱懷疑態度,但書中大量研究證明,人類的善意比我們想像中多得多。

他舉波士頓消防局的例子說明信任的重要性:當消防局長官對請病假的規則施加嚴格限制,結果消防員反而更頻繁地請假,這說明不信任的訊號會帶來不信任的行為,信任本身是互相的。Aaron指出,這種現象與我們在家庭、情感或工作中的互動非常相似:如果對別人預設低信任,他們很可能以行動證明你的懷疑是正確的。

節目中也探討了書中提出的三個迷思:懷疑他人使自己看起來更聰明、更安全、更具道德感。但作者指出,這種思維不僅對個人的心理有害,也可能對整體社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Aaron解釋,作者區分了「憤世嫉俗者」與「抱著希望的懷疑者」兩種人,前者總是不信任他人並懷疑證據,後者則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仍相信人性善良並重視研究證據,這是一種可實踐且健康的懷疑態度。

憲哥分享自己去台中演講的經驗,原本對觀眾持懷疑態度,因為人數、背景與外表與預期不同,但在演講過程中,觀眾展現的投入和熱情讓他感受到人性中的善意。他發現,即使心存懷疑,只要帶著一點希望去觀察、去驗證,很多情況比想像中更正面。Aaron補充說,這正是書中核心概念:「帶著希望的懷疑主義」既不盲目信任,也不消極防衛,而是透過證據和觀察來確認善意。

這集節目透過書中案例與主持人、來賓的實際經驗討論,深入探討了信任、人性善意與懷疑的平衡,提醒我們聽眾在生活中保持觀察與驗證的態度,同時不輕易否定陌生人的善意,從而促進更健康的人際互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