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 沉浸式英语听力练习节目

中国历史朝代介绍 - 秦朝The Qin Dynasty: Forging China's First Empire

这期的中国历史朝代介绍,让我们继续来介绍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 - 秦朝!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深远,不仅统一了中国,还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在历史上传奇的继位故事也是为大家津津乐道。那让我们一起用英语来了解一下秦朝!#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第一部分:秦国崛起 —— 六世余烈,为统一铺路(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221 年)

要讲秦朝,得先从 “秦国” 说起。秦朝的前身是 “秦国”,它一开始可不是什么强国,反而有点 “边缘化”——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当时有个叫秦襄公的部落首领,率军护送平王迁都,平王很感激,就把 “岐山以西” 的土地封给了秦襄公,正式承认秦国为诸侯。可那片土地当时被西戎(西北游牧民族)占领着,秦国相当于 “拿着一张空头支票”,得自己打下来才能安家。

接下来的几百年,秦国就靠着 “硬打硬拼” 在西北站稳了脚跟,而真正让秦国从 “弱国” 变成 “强国” 的,是六代君主的积累,史称 “六世余烈”—— 每一代都做了关键的事,为后来统一六国埋下伏笔。

1. 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给秦国装 “发动机”(公元前 356 年 - 公元前 338 年)

商鞅变法可不是小修小补,而是 “全方位改革”,核心是 “重农、强兵、集权”

2. 秦惠文王与 “连横”:打破六国 “合纵”(公元前 337 年 - 公元前 311 年)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他虽然杀了商鞅,但继续推行变法。这时候,秦国强大起来,中原六国开始害怕,就搞了 “合纵”—— 六国联合起来,从南到北连成一条线,一起对抗秦国。比如公元前 318 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这就是 “五国伐秦”。

3. 秦昭襄王与 “远交近攻”:打垮六国主力(公元前 306 年 - 公元前 251 年)

  • 伊阙之战(公元前 293 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韩、魏联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大败联军,杀死 24 万人,占领了韩国的大片土地 —— 这一下,韩、魏两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
  • 长平之战(公元前 262 年 - 公元前 260 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展开决战,赵国派老将廉颇防守,秦国久攻不下,就用 “反间计”,让赵国换了只会 “纸上谈兵” 的赵括当主帅。赵括一上任就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国将领白起包围,赵军 45 万人投降,白起把这些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了 240 个年纪小的回去报信)。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六国中再也没有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4. 从秦庄襄王到秦王嬴政:扫清统一障碍(公元前 249 年 - 公元前 221 年)

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庄襄王继位(在位 3 年),他重用吕不韦,攻占了东周的都城洛邑,灭亡了东周(公元前 249 年)—— 这标志着周朝彻底结束,秦国成了 “天下共主” 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前 247 年,秦庄襄王去世,13 岁的嬴政继位(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因为嬴政年幼,由吕不韦摄政,吕不韦被尊为 “仲父”。公元前 238 年,嬴政 22 岁,举行 “冠礼”(成年仪式),开始亲政。他先是除掉了吕不韦和太后的宠臣嫪毐(lào ǎi),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开始实施 “统一六国” 的计划。

嬴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才,制定了 “先弱后强,逐个击破” 的策略:先打最弱的韩国,再打赵国、魏国,然后打楚国、燕国,最后打最强的齐国。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十年时间里,秦国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在公元前 221 年,完成了统一大业 —— 嬴政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第二部分:秦朝统一后 —— 用 “一把尺子” 重塑中国(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前 210 年)

嬴政统一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给自己改名”。他说:“以前的‘三皇五帝’,功劳都不如我 —— 我统一了天下,应该用一个更尊贵的称号。” 大臣们商量后,建议他用 “泰皇”(三皇中最尊贵的),嬴政却觉得不够,他取 “三皇” 的 “皇” 和 “五帝” 的 “帝”,合称 “皇帝”,还规定自己是 “始皇帝”,后代子孙依次称 “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 “万世”—— 这就是 “秦始皇” 称号的由来。

1. 政治制度:废分封,设郡县 —— 把权力攥在手里

  • 把全国分成 36 个郡(后来增加到 40 多个),每个郡设 “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军事)、“监御史”(管监察),这三个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
  • 每个郡下面再分若干个县,县设 “县令”(大县)或 “县长”(小县),也由皇帝任命;
  • 县下面还有乡、里、亭等基层组织,比如 “亭” 负责治安和驿站,刘邦当年就是 “泗水亭长”。

2. 经济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 让全国 “经济相通”

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度量衡、货币、车轨都不一样,比如:

  • 度量衡:秦国的 1 尺约 23 厘米,齐国的 1 尺约 20 厘米,楚国的 1 尺约 22.5 厘米;秦国的 1 斤约 250 克,赵国的 1 斤约 217 克;
  • 货币:秦国用 “圆形方孔钱”(半两钱),齐国用 “刀币”(像一把刀),楚国用 “蚁鼻钱”(像蚂蚁的鼻子),赵国用 “布币”(像一块布);
  • 车轨:秦国的车轨宽 6 尺,赵国的车轨宽 5 尺,楚国的车轨宽 5.5 尺。
  • 统一度量衡:规定全国用秦国的度量衡标准,1 尺 = 23.1 厘米,1 斤 = 250 克,1 升 = 202 毫升,还制作了 “标准器”(比如 “商鞅方升”,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发到全国各地,让官员和百姓照着用;
  • 统一货币:废除六国货币,全国只准用秦国的 “圆形方孔钱”(半两钱),这种钱的形状很有讲究 ——“圆形” 代表天,“方孔” 代表地,象征 “天圆地方”,而且方便穿绳携带,这种货币形制一直用到清朝末年,用了两千多年;
  • 统一车轨:规定全国的车轨宽度都是 6 尺(约 1.38 米),然后派人把全国的道路都修成 “宽 6 尺” 的 “驰道”(相当于现在的 “高速公路”),比如从咸阳到燕国的驰道,宽 6 尺,两边种着树,方便马车通行 —— 这一下,全国的经济交流顺畅了,商品可以从咸阳运到齐国、楚国,不用再换货币、换车轮了。

3. 文化制度:统一文字 —— 让全国 “文化相通”

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文字也不一样,比如 “马” 字,秦国写成 “𩢿”,齐国写成 “𩢾”,楚国写成 “𩢸”,虽然都是 “马” 的意思,但字形差别很大,一个秦国人去楚国,根本看不懂楚国的文字,这就是 “文字异形”。

为了推广小篆,李斯还亲自写了《仓颉篇》,作为教材发给全国各地的学校,让百姓学习。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比较复杂,民间又出现了更简便的 “隶书”(由狱吏程邈创造,原本是为了快速书写公文),隶书比小篆更接近现在的汉字,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统一文字的意义太大了 —— 它让不同地区的人,哪怕语言不一样,也能通过文字交流;它让文化、思想、法律能够在全国传播,比如秦朝的法律条文,用小篆写出来,发到齐国、楚国,百姓都能看懂;更重要的是,它让 “华夏认同” 有了 “文字载体”,哪怕后来中国再分裂(比如三国、南北朝),大家都用同一种文字,心里都觉得 “我们是一家人”,这也是中国能多次统一的重要原因。

4. 军事与工程:筑长城、修灵渠、征百越 —— 巩固统一

  • 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 南修灵渠,征服百越
  • 修直道,加强军事调动

第三部分:秦朝的危机与灭亡 ——15 年的短命王朝(公元前 210 年 - 公元前 207 年)

1. 沙丘之变:赵高、李斯篡改遗诏

秦始皇去世前,留下遗诏,让长子扶苏回咸阳继承皇位(扶苏贤明,反对秦始皇的暴政,当时正在北方和蒙恬一起修长城)。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想当皇帝,就联合宦官赵高(秦始皇的近臣,掌管玉玺)和丞相李斯,篡改了遗诏:

  • 假传遗诏,赐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接到遗诏后,以为是父亲的命令,拔剑自杀;蒙恬怀疑遗诏有假,被关押后也自杀了);
  • 立胡亥为太子,然后护送秦始皇的灵柩回咸阳,因为天气热,灵柩里的尸体发臭,赵高还让人装了一车咸鱼,用咸鱼的臭味掩盖尸体的臭味 —— 这就是 “沙丘之变”。

胡亥继位后,就是 “秦二世”,他比秦始皇更残暴,完全信任赵高,把朝政都交给赵高打理。赵高为了专权,还搞了 “指鹿为马” 的把戏:他把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 “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