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Denver Chinese Source 丹佛华人资讯网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Podcast by Denver Chinese Source 丹佛华人资讯网

  1.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一个在延安住过的美国军人

    14/11/2019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一个在延安住过的美国军人

    他是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里一个精通中文的老教授,他除了教授中国现代史外,他还在科罗拉多大学开了堂现代汉语课程,是个十足十的中国通。这个来自丹佛西边中央城(Central City)的外国人一生机遇蛮与众不同的。从科罗拉多大学毕业不久就投身军旅的他,原本雄心壮志的想被派到西伯利亚去对抗刚刚推翻沙俄的布尔什维克,没想到被派到菲律宾一待就待了四年,想被派驻日本才报名了训练军人外国语言的课程,反而糊里糊涂的被派到了中国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和中国一生的不解之缘。那一年是1924年,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包瑞德(David D. Barrett)。在这时期,他练了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就连四书五经也难不倒他。1927年是他的仕途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被调任到驻守天津的第15步兵团,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伯乐,步兵团指挥官乔治马歇尔中校(Lt. Col. George Marshall) ,和营长约瑟夫史迪威少校(Maj. Joseph Stilwell)。在他们的提携下,1931年他被调任为第15步兵团的情报官,为美国搜集中国政府的情报,任内他看到了国民党政府清党时的血腥。1934年他再被调任到北京的美国公使馆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这时他的指挥官是老长官,已经晋升为上校的史迪威,在这任内,他又第一手看到日军侵华的暴行,亲眼目睹了揭开全面抗战序幕的卢沟桥事变。1942年已经是上校的包瑞德,晋升为陪都重庆美国公使馆的首席武官(Chief Attache),成为了重庆政府和驻华美军沟通主要的桥梁。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总统不和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他和主导美国二战策略的马歇尔将军一直希望国共不要互扯后腿,可以以大局为重,联合抗日,1944年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下,包瑞德又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两位将军主导,试图和当时在延安政府建立沟通渠道的美军观察团(US Army Observation Group)的组长。那时包瑞德和团员一同到延安去生活了一阵子,在这里他认识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和中共领导层做了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中立态度,动摇了他们无条件支持国民党政府的立场。尔后他也参与了由美国驻华赫尔利大使(Amb. Patrick Hurley) 和魏德迈将军(General Albert C. Wedemeyer ) 主导的国共合作协商,在协商期间,和中共领导层关系不错的包瑞德又被魏德迈将军秘密派到延安去试探美军和共军是否有在西南战场合作的空间,没想到此举打乱了和重庆政府关系极好的赫尔利大使的布局,让赫尔利大使在华府极力反对晋升包瑞德为准将的提案,让这个提案胎死腹中,成也中国,败也中国,让包瑞德成为了华府和国共角力下的牺牲品。您知道吗,其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包瑞德也在那里,由于他和中共领导层的交情,在没有受邀出席的情况下,保安也没有阻止已经回任大使馆武官的包瑞德用他的照相机,在迁台前夕,拍下了当时的一些珍贵画面,他在迁台几年后就退伍,由于早前的亲共立场,也曾遭遇过五十年代麦卡锡时期的白色恐怖(McCarthyism),劫后余生的他,洗净铅华回到家乡的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平平淡淡的度过余生。到他晚年,大学的学生们只知道他是个和蔼可亲,操着北京腔,一个比许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堂上侃侃而谈的中国现代史,其实也是他的故事,在许多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都在那里。

    4 min
  2.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我的好朋友哈维

    01/06/2019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我的好朋友哈维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段和科州蛮有渊源的兔子的故事。故事是这么说的,艾尔伍(Elwood P. Dowd)是一个天天在酒吧里喝酒的无业游民,他这人与众不同,永远觉得自己身边有一只高大的兔子,逢人就介绍“这是我的好朋友哈维(Harvey)”,但除了他,从来没有人见过这只兔子,姐姐觉得艾尔伍不太正常,希望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但偏偏艾爾伍谈吐高尚,翩翩有礼,反而让精神病院里的人非但觉得他不仅没有问题,还发现他说的话其实很有人生哲理,慢慢的也开始相信哈维的存在,故事最后姐姐和其他人一样豁然开朗,其实哈维存在与否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喜欢眼前的这个心地善良,纯真的艾尔伍。“我的好朋友哈维(Harvey)”是美国的一部舞台剧,由丹佛土生土长落基山新闻报(Rocky Mountain News)的资深记者玛丽蔡斯女士(Mary Chase)所作,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最卖座的舞台剧之一,曾夺得了普利策戏剧奖(Pulitzer Prize in Drama),也是至今科州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剧作家,“我的好朋友哈维”五年里在百老汇(Broadway)公演了1775场,1950年还被改拍成了叫好叫座的同名电影,由美国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之一,被誉为“美国良心(American Conscience) ”的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饰演艾尔伍,成功的塑造了这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有许多认为这是詹姆斯史都华诠释最完美的角色,直至今日,还是有不少影迷会在詹姆斯史都华的墓前,摆上象征哈维的兔子娃娃,来纪念这一位一代巨星。有很多剧评人认为“我的好朋友哈维”是一部深具哲理的舞台剧,玛丽蔡斯用她敏锐的新闻触角,在二战结束前夕,许多人开始思考何去何从的时候,藉由这个剧作一针见血的点出了社会往往会用主观思想和意识形态来排斥异己和打压不同的看法,但事实上许多事情的对与错,现实与妄想并不都是那么黑白分明容易取舍的,更重要的其实是勿忘初衷,回归本心,追求那个最真,最纯的自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出诙谐的舞台剧,“我的好朋友哈维”更像是一碗心灵鸡汤,在大家彷徨,质疑自己时候,安抚了一颗颗驿动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半个世纪过去了,哈维的故事还是让大家觉得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历久弥新,而哈维也成为了来自科州最为人所知的兔子。

    3 min
  3.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一个家族,两个城镇

    04/05/2019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一个家族,两个城镇

    邦妮布雷(Bonnie Brae)北边,接近樱桃溪商场(Cherry Creek Shopping Center)的那一边,庄园豪宅林立,一旁老树盘根,绿荫绵延,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也让人觉得这里肯定也曾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这一区叫贝尔卡罗(Belcaro),是劳伦斯菲普斯先生(Lawrence Phipps)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发的一个小区。劳伦斯菲普斯先生何许人也,来自匹兹堡的他,1901年才搬到第三任夫人的家乡丹佛来,曾在1919年和1931年之间做了两届的科州联邦参议员,可谓是位高权重。菲普斯家族是美国著名世族,劳伦斯菲普斯先生的叔叔亨利菲普斯(Henry Phipps)和发小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Carnegie Steel Company)后来富可敌国,做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的亨利菲普斯不但累积了庞大的财富,也提拔了不少家族成员,而其中又以侄子劳伦斯菲普斯最有成就,年纪轻轻就到卡内基公司做帮手,帮叔叔开疆扩土,到离开公司时已经成为公司的首席副总裁,地位仅次于创始人卡内基先生和叔叔。而多年累积的财富和政商界人脉也让劳伦斯菲普斯先生在决定在新区定居和开发新区后,让这一带变成丹佛炙手可热,不少政商名流纷纷落脚的豪宅区。菲普斯家族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而劳伦斯菲普斯先生也不例外,在经济大萧条的三十年代,除了是丹佛大学(University of Denver)和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Denver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的金主外,也为让更多人有事情做,在这个距离市中心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有70间房间,面积三万多平方英尺,美轮美奂的贝尔卡罗宅邸(Belcaro Estate),而后更在周围大兴土木,主导了全区的开发,也由于这座宅邸叫做贝尔卡罗,所以这个新区也跟着叫做贝尔卡罗,但这些年来,大家反而都忘了宅邸的原名而叫这座有着时代感的老屋菲普斯公馆。劳伦斯菲普斯先生在1958年以95岁的高龄逝世,但菲普斯家族在丹佛的历史还在延续,儿子劳伦斯菲普斯二世(Lawrence Phipps Jr.)和杰拉尔德菲普斯(Gerald Phipps)在各自领域都有建树,而更巧合的是劳伦斯菲普斯二世最为丹佛人所知的又是另一个因为菲普斯家族宅邸而命名的小区。这是一个建造于1880年左右的农场庄园,钻石K农场(Diamond K Ranch),主建筑面积只有17000平方英尺,比菲普斯公馆小了许多,在劳伦斯菲普斯二世于1937年接手前,已经易手多次(您一定觉得奇怪为什么不住到父亲也在同期兴建的贝尔卡罗宅邸,而要另觅他处。劳伦斯菲普斯二世是早已过世的劳伦斯菲普斯的第一任夫人所生,而他和其实和继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好,豪门恩怨,不为外人所知)。在劳伦斯菲普斯二世迁入后,把这个占地250英亩的庄园农场改名为高地农场(Highlands Ranch),并在这里一直住到他去世的1979年。而周围土地在1981年开发为新社区的时候,也以这座有代表性的农场命名。而劳伦斯菲普斯的第三任夫人所生的杰拉尔德菲普斯,也有自己的一片天,经营和自己同名,科州著名的建筑公司(G.H. Phipps),虽然杰拉尔德菲普斯早已于1993年去世,这家建筑公司还随着丹佛的发展而成长,这些年在丹佛各处都能够看到这家公司建筑项目的身影。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杰拉尔德菲普斯在1961年到1981年慧眼识英雄,买下了创队之初就困难重重的丹佛野马队(Denver Broncos),为野马队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您现在也知道这个家族和丹佛剪不断里还乱的关系了。

    4 min
  4.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邦妮布雷

    27/04/2019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邦妮布雷

    刚刚到丹佛的朋友,每到周末假日应该都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丹佛大学和华盛顿公园附近有个社区的路上和店铺里总是挤满了人潮,生气勃勃的。这一区好多的店铺都着有一样的名字,邦妮布雷(Bonnie Brae),好多人想知道到底邦妮布雷是何许人也,和许多地方一样,是开发这一区的士绅名媛,还是为了纪念哪一位曾经建功立业的名人。其实大家都想多了,其实开发于上世纪20年代的邦妮布雷是苏格兰盖尔语里快乐山丘(Pleasant Hill)的意思,当年开发商乔治奥兰杰先生(George Olinger,没错,也是在丹佛市郊湖木市开墓园的那位)希望在丹佛也建造一个像堪萨斯市邦妮布雷社区一样怡人的苏格兰风格小镇,所以也把这个社区叫做邦妮布雷,但好景不长,才刚刚拿到许可,正雄心勃勃要开始大兴土木的时候,乔治奥兰杰先生的公司就因为资金短缺而宣告破产,整个社区也被政府充公抵税,在加上而后的全美经济大萧条,让这里的开发延宕和许久,直到30年代中叶才重现生机,所以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美国20到30年代各式建筑风格的房子,除了有30年代盛行的现代艺术风格(Art Moderne Style) 和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屋子,也掺杂着20年代以前维多利亚风格(Victoria Style)的老屋,别有一番特色。而您知道吗,从1934年美国取消禁酒令(Prohibition)后就开门,营业至今的邦妮布雷酒馆(Bonnie Brea Tavern),是这里的第一家餐厅,见证了这些年来这个社区的发展,也看着周围变得越来越热闹,店铺一家接着一家的开,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虽然置身在都市里,这里一直保持着当年乔治奥兰杰先生希望营造的乡村小镇氛围,让邦妮布雷毗邻大学大道(University Blvd)这一段,成了这个大都市里的小镇大街,名副其实的快乐山丘。

    2 min
  5.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韦肯,布拉肯和诺特

    11/04/2019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韦肯,布拉肯和诺特

    “韦肯,布拉肯和诺特,驾着一个木制鞋航行,航行在如水晶灯般的河流,露水聚集而成的海洋,月亮公公问这三个小不点,“你要去哪里?你们的愿望是什么”,我们来这里捕鱼,用金做的网,用银做的网,捕捉在这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的鱼儿......现在合上眼睛,听妈妈唱着你们在航程里会看到无比精彩的景象,那些美丽的点点滴滴,在这个薄雾覆盖的海上,让月亮公公带着你们三人航行”。“韦肯,布拉肯和诺特(Wynken, Blynken, and Nod)”,这一首在美国耳熟能详,原名“荷兰催眠曲(Dutch Lullaby)”,的童谣,从1889年起,就陪了无数的孩童们进入充满想象,神奇的梦乡。这首美国童诗作家尤金费尔德(Eugene Field)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曾被编曲做为童谣,也曾被拍成卡通短片,是一代代人成长中天真无邪的回忆。您知道吗,被誉为孩童诗人的尤金费尔德其实和丹佛还蛮有渊源的,正职是记者的尤金,曾受聘做过现在已停刊的丹佛论坛报(Denver Tribune)的专栏编辑,也因为这个机缘,在西卡尔菲斯街(West Colfax Avenue)上铸币局(U.S. Mint)的对面租了个小屋,在丹佛住过两年,在该报于1879年歇业后才开始创作让他成名的童诗。也因为这层关系,以泰坦尼克号幸存者而闻名的布朗女士在1927年买下了这座小屋做为尤金费尔德纪念馆(Eugene Field Memorial House),并且在1930年在丹佛市许诺会把小屋迁移到公园永久保存后,把这座小屋送给了丹佛市。而小屋的新址就是在1919年起就摆放了纪念“韦肯,布拉肯和诺特”这首传世童谣雕像的华盛顿公园(Washington Park)。这座大理石的“韦肯,布拉肯和诺特”雕像是科州雕刻家梅布尔托里(Mabel Landrum Torrey)的作品,作品捉到了三个小不点,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神韵,是梅布尔托里最著名的作品,很长的一段时间和在宾州的青铜复制雕像一样,是摆在华盛顿公园儿童喷水池(Children's Fountain)中央的,但常年被水冲刷,让这座雕像满目疮痍,早已不复当年那白皙的神采。为了更好的保存,华盛顿公园把这座雕像复原后,从喷水池搬到了已经做为图书馆的尤金费尔德故居新址旁,直至今日。时过境迁,相信已经没有多少人在经过故居和雕像时还会记得它们的故事,而故居也因为年久失修,早已斑驳不堪,最近的雪风暴让一旁的大树压垮了屋檐,目前正在维修。但一旁的“韦肯,布拉肯和诺特”雕像上的三个孩子,还在远眺这华盛顿公园里的斯密斯湖(Smith Lake),似乎将要开启他们下一段的航程。故居和雕像的位置在Franklin和Exposition交口,圣约翰教堂和学校(St. John's Church & School)的对街。

    3 min
  6.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浪漫文豪王尔德

    03/04/2019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浪漫文豪王尔德

    1882年的4月,科州的天气已经渐渐的回暖,那是科州加入联邦的第六年,随着美国的银元政策,也带动了以莱德维尔(Leadville)为主的银矿业欣欣向荣,也让泰伯先生(Horace Tabor)富甲一方,在丹佛和莱德维尔都建造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歌剧院,尤其在丹佛16街和科提斯上的泰伯大歌剧院(Tabor Grand Opera House)更是富丽堂皇,每有演出都汇集了城中许多的政商名流,名媛们争奇斗艳,好不热闹。1882年,城中名媛最期待应该是4月中在泰伯大歌剧的爱尔兰浪漫文豪王尔德(Oscar Wilde)的两场演讲。徐志摩曾引用王尔德的名言“我是要在生命中实现诗的”,而徐志摩的一生也和王尔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样的才情洋溢,一样的离经叛道,一样的英年早逝,1881年27岁王尔德的诗集让英国文坛惊艳,他对情感赤裸裸,淋漓尽致的描往往让人许多人不能克制对他的作品着迷,也让他在大西洋这一头同样的声名大噪,有着谜一般的色彩,大家都想一睹这一位特立独行美男子的庐山真面目,而王尔德1882年在全美各城市的巡回演讲也让他在美国赢得了万千的掌声。那一年王尔德旋风式的在4月13日到15日之间在科州做了四场谈吐机智,关于装潢艺术的演讲,两场在丹佛泰伯大歌剧院,一场在莱德维尔泰伯歌剧院(Tabor Opera House),一场在科泉的歌剧院(Opera House),场场座无虚席,赢得了一致的好评。王尔德的一生大起大落,19世纪80年代初露头角,90年代初期达到事业巅峰,是英国最富传奇,最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到了90年代末期又是同样惊世骇俗为了追求自己不为世人接受的同性爱情而不惜离婚,坐牢,流亡,到身败名裂,年仅46岁就孤独的郁郁而终。和梁启超在为徐志摩和陆小曼证婚时所说的“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相比,王尔德的思想比时代走整整快了一百年,更离经叛道,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时至今日,许多王尔德的名言,“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一个人总是可以善待他毫不在意的人”;“情感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误入歧途”等等,还是那么的一针见血,那么的历久弥新。

    3 min
  7.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尤利西斯格兰特

    29/03/2019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尤利西斯格兰特

    在一张莱德维尔(Leadville)泛黄的老照片里,看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中年男子站在路中央的迎宾门下向远处遥望,四年前莱德维尔发现了丰富的银矿而身价百倍,从一个聊无人烟的山区小镇,变成了一个人口过万的矿业重镇,也是在那一年的科罗拉多加入了联邦,成为了美国的一州。老照片里的莱德维尔已经看得到繁荣的景象,商铺旅社林立,泥泞的路上还看得到马车交纵的痕迹。这个城市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因为银矿而发迹,也因为银矿而没落,1878年的金银双本位政策让白银水涨船高,洛阳纸贵,也让莱德维尔的银矿大王泰伯先生(Horace Tabor)成为了巨富,但1893年美国回归金本位导致银价狂跌,科州陷入长达几年的经济低潮,泰伯先生黯淡收场。这是一张1880年的照片,那一年的美国并不平静,随着在美华工越来越多,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的反华浪潮,这一年也是个大选年,华工问题理所当然的也成为了选举里的焦点,间接导致了几个月后在丹佛发生的反华暴动(Denver Anti-Chinese Riot)。莱德维尔也不例外,随着矿工的涌入,种族纠纷也层出不穷,一年前就言明不欢迎华工进入。照片里的中年男子似乎略有所思,他似乎看到了繁荣背后的波涛汹涌,就和十几年前他参与的那场战役一样,有着暴风雨前的宁静。1861年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西点军校出身的他虽然已经官拜陆军上校,眼见已届退伍年龄,还是怀才不遇,一直没有碰上让他一展长才的机会。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在那场死伤超过百万的内战(American Civil War)里,他遇上了一生中的伯乐林肯总统,让他建功立业,千古留名,他的名字叫做尤利西斯格兰特(President Ulysses S. Grant),那一年他39岁。有许多人说林肯造就了格兰特,但也可以说格兰特成就了林肯的丰功伟绩,他带领了原本节节败退的北方军,斗智斗勇,打败了和他有瑜亮情结南方军队的李将军(General Robert E Lee),结束了这场历时4年的内战,但也是在这最光辉的一年,他失去了和他亦师亦友的林肯总统。也因为希望延续这位挚友的理想,而投身政坛,在1869年成为了美国第18任的总统。格兰特总统一生的毁誉参半,他的军旅生涯让他功成名就,他的政治生涯却让他险些身败名裂,总统任内弊案频传。但格兰特总统一直是在科州评价最高的总统之一,而他也和科州的命运巧妙的联在一起,在他任内,科罗拉多成为了美国的一州,也是在他任内制定了美国双本位政策,带动了科州银矿业的发展。在战场上体验过颠沛流离,骨肉分离的他,在任内致力推动融合,希望能够捻灭种族歧视的火苗。1880年是他最后一次造访科州,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大家都想一睹这位传奇人物的庐山真面目,照片里的莱德维尔也不例外,但他敏锐的第六感似乎已经预见了这个城市因为矿业而起,也将会因矿业而没的未来,沉思着这个国家,这个州,还有这里的人们会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如脚下的泥巴路一样,他能够在历史的巨轮下留下什么样的痕迹。1885年1月他丑闻缠身的的第一任副总统斯凯勒科尔法克斯(Schuyler Colfax)在明尼苏达小镇的火车站里逝世,同年7月格兰特总统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63岁,结束了他不平淡的一生。

    4 min
  8.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科州州旗的来龙去脉

    27/03/2019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科州州旗的来龙去脉

    最近波里兹州长(Governor Jared Polis)更换了科州的标志,也带出了一段科州州旗的故事。科州最早的标志可以追溯到1861年2月28日科罗拉多领地(Colorado Territory)的成立,在同年的11月6日领地议会通过了领地徽章(Territory Seal),徽章的最上方是领地的名字,科罗拉多,名字下面沿用了美国国徽里的上帝之眼(Eye of Providence)的三角标志,其下是代表权力和威信象征的古罗马束棒(fasces),束棒里捆在一起的木棍代表团结,而斧头则代表最高权力,其下是一面盾牌,盾牌的上方是一座大山和红色的天空,盾牌下方是代表矿工在金色大地上的铁锤(sledge hammer)和十字鎬(pickax),盾牌下面是写着拉丁文“上帝无所不在(Nil Sine Numine)”的卷轴。科州在1876年8月1日由格兰特总统(President Ulysses Grant) 宣告正式成为美国的第三十八州,翌年的3月15日州议会引用领地徽章的基本元素制定了州徽(State Seal),在领地徽章外加上了红圈,最上方的科罗拉多改成写在红圈里的科罗拉多州(State of Colorado),在红圈下方加入了科罗拉多州加入联邦的1876年,名字下方三角形里的上帝之眼和其所散发的光芒也更为明显,捆绑束棒的红蓝白三色绷带上写上了联邦和宪法(Union and Constitution),盾牌上方红色的天空里多了三朵白云,其下也有一座土色大山,改成了白雪封顶峰峰相连的蓝色山脉。从1876年到1907年,和许多其它州一样,印上了州徽或没有红圈的蓝底旗一直是科州非正式的州旗,直到了1907年4月9日州议会正式决定使用没有红圈州徽的蓝底旗做为科州在正式场合和官方活动时使用的州旗。而后为了和州徽有所区别,也让州旗更为简单易懂,四年后在1911年的6月5日科州议会决定采用由安德鲁卡森(Andrew C Carson)的设计做为州旗,这个设计虽然简单但意义深远,早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科州州旗有十层含义,红色的英文字母C是英文里科罗拉多简称的第一个字母,也是西班牙文里红色的意思;代表百年(Centennial),用以纪念科州是在1876年美国建国百年时成为美国一州的特别意义;也代表科罗拉多的州花耧斗花(Columbine);中间的金色圆圈代表科州一年四季璀璨的阳光;因为淘金而开发的辉煌历史,也是科罗拉多简称里的第二个字母O;上下蓝色横条代表科州时时刻刻都晴朗的蓝天;中间的白色横条代表科州蕴藏丰富的银矿;白色横条也代表落基山顶上长年覆盖的皚皚白雪;蓝色和白色横条在同时间也代表州花耧斗花的两个独特的颜色;居中的重叠在一起的金色圆圈和白色横条更代表了科州人民的融合与团结。但1911年版本的州旗并没有规定C字图样的大小,也没有指定旗上蓝色和红色的成色,导致各个大小成色不同的州旗充斥,一直到1929年的2月28日,州议会才决定用和美国国旗上一样的红色和蓝色。在之后的几十年科州州旗虽然和现在的版本大同小异,但C字一直都小过旗子中间的白色横条。为了能够更平衡旗上的各个元素,也让旗上的CO两字更为明显,州议会在1964年3月31日拍板,规定州旗上金色的O型圆圈的直径应该和州旗中间白色横条的高度一致,而包着金色圆圈的红色C字也顺着这个比例加大,而这个版本一直沿用到了今日。现在您也知道科州州旗的来龙去脉了。

    4 min

Acerca de

Podcast by Denver Chinese Source 丹佛华人资讯网

Para escuchar episodios explícitos, inicia sesión.

Mantente al día con este programa

Inicia sesión o regístrate para seguir programas, guardar episodios y enterarte de las últimas novedades.

Elige un país o región

Africa, Oriente Medio e India

Asia-Pacífico

Europa

Latinoamérica y el Caribe

Estados Unidos y Cana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