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九月九日┃以溫柔和慈悲對待弱者

    6小时前

    九月九日┃以溫柔和慈悲對待弱者

    “切莫粗魯對待弱者, 以免因之產生的絕望帶來的壞處,大過苛責帶來的好處。" 弱肉強食是生物界的規則, 但是在人類社會欺負弱者則是違反人性的行為。 社會上成為弱者的原因很多, 能夠是學識(文憑)、財富、職務, 甚至體重、長相、國籍、屬於某個族群而造成。 對待弱者不善,意味著心中受到某種動力的影響, 信仰上稱之為原罪的後果。 您支持「寬以待人」的修身原則嗎? 因為別人能夠在我們的寬容中感到真誠, 從而被打動和作出反思, 「寬以待人」不但給了別人改過、成長的機會, 更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受益的最終也是自己。 在這句智語說, 「別以嚴厲對待弱者,免得其所產生的絕望, 遠超過待之以嚴所期望得到的效果。」 所以不要對待弱者嚴厲, 因為你這樣對待他是你對他有所期望, 在嚴厲中他會變好,目的是激勵他。 雖然你有好心但是用的方法不恰當,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 可能會讓他更加沒有動力甚至產生絕望, 這不是你希望得到的成果。 所以「愛之深責之切」並不適用在對待弱者身上。 不要對他們嚴厲,免得你這樣做的時候, 期待會小於預期的效果, 換句話說嚴厲對待弱者的弊遠遠大於利,得不償失。 教宗方濟各希望所有人能以寬容的心 去對待那些因為窮困或遭到性侵而被迫墮胎的女性, 他說:「面對如此痛苦的處境,又有誰能夠無動於衷?」 對於離婚和再婚的教友被禁止領聖體, 他說明領聖體的目的「不應該是證明一個人的完美, 而是要用來滋養弱者的身體」。 教會的功能不在維持一個制度, 而是要宣揚、分施天主的愛。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與梵蒂岡近照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钟
  2. 九月八日┃活出愛就是天堂的獎賞

    1天前

    九月八日┃活出愛就是天堂的獎賞

    “克勝自己;將來在天堂, 你會比那些天性溫順的人,得到一頂更閃亮的冠冕。" 信仰生活中,我有沒有渴望得到什麼獎賞? 如果沒有獎賞,那麼我努力或不努力有什麼差別? 當然信仰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獎賞, 但是有所期待,會鼓勵人在達到目的地前要努力奮鬥。 這和人內在的渴望有關, 在這個世界有什麼東西會吸引你? 如果吸引你的不是這個世界所能給的,那會是什麼? 進天堂得到冠冕是傳統基督徒努力追求的目標。 進天堂有各種途徑, 聖依納爵在這句智語提出來的是,「克服自己; 因為這麼一來,將來在天上你會比其他生性溫順的人, 獲得一頂更燦爛的冠冕」。 他在《神操》開宗明義指出, 「是為戰勝自己,整理自己的生活, 使人不致因任何不正的心情,而決定自己的生活。」 所以目標是戰勝自己,克勝自己的偏情, 才能得到生命的圓滿和幸福。 克服自己在今日是從心靈的需要開始, 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將需要分為五種層級, 後來擴展至八個階段,最高是自我超越, 也就是榮格所說的,一個決定性、關鍵性的因素, 對所有的人而言,指他/她有沒有跟超越有某種的關係, 對基督徒來說就是天主。 當生命的目標明確,要在意的不是未來的冠冕, 而是現在自己活出了和天主的關係,未來的已經在今天實現。 回到人之所以受造,按照人的天性,就是為了進入天主的愛裏, 對今天的人而言心理和靈性是一體的, 雅魯伯神父稱之為深深的愛戀, 佛萊明神父稱之為被天主所愛, 成為一個可愛並且有能力去愛他人的人, 這些都是聖依納爵所講的,那頂冠冕的現代版說明。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神視中,天父願意耶穌收納依納爵爲同伴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钟
  3. 九月七日┃不讓錯誤因為習慣成為定律

    2天前

    九月七日┃不讓錯誤因為習慣成為定律

    “長上發現有錯誤應即刻根除, 若對錯誤一再視而不見,習慣便會成自然。" 《栽培領袖》的作者在第一章即說明: 每個人都是領導人,領導是從自我領導開始。 因此今天智語所說的「一個上司應即時根除錯誤, 以免對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得習慣變為定律」, 不只是對長上説的, 也是每個人在面對自己或他人犯下錯誤時, 要省思自己的態度或是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按照依納爵靈修的彈性原則, 每件事要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面對錯誤要根除, 但是如果不知道錯誤的根在哪裡也無法根除, 對於錯誤不能視而不見。 對任何人都應該抱持這種態度, 但是要如何告訴對方,就要仔細思索, 因為身分、角色、職務不同,表達也就不同。 「在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 這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詞, 也是在幫助自己成長、活出聖善應該有的態度和生命內涵, 換句話說,人如果沒有天主的愛, 期待對方會因自己的指正而改變,只是空想。 這裡指所犯的錯誤是明顯的, 要即時阻止以免造成星火燎原, 所以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它還在你能夠控制的範圍內的時候,就要去馴服它, 而不是等到它得逞了,做了壞事之後, 才逼使你去做出一些對應的行為。 就像你看到自己已經成為被掠奪的目標, 不要等那人搶劫了你,你才想辦法要去奪回來, 因為那時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聖依納爵說:「習慣成為定律」, 習慣是由引起的原因開始,沒有阻抗就成為習慣, 因此在形成之前就要有反應, 以避免犯錯的人自然而然地繼續犯錯。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得一神視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 分钟
  4. 九月六日┃服從是隨時待命去實現天主的渴望

    3天前

    九月六日┃服從是隨時待命去實現天主的渴望

    “最好的服從是渴望服從,不待長上發令或暗示即行動。" 您曾經想過服從的意義嗎? 在什麼時候你需要服從,什麼時候會抗拒? 服從是社會的規範或要求,按照上位者的意志放下自己意見的行為。 這種行為並不一定是個體自覺、自願去做, 一般來自於外界的權力,帶有強迫性。 因此服從是個人在意向與行動上, 對於加諸在自己身上權威的命令順服, 可能和個人的意向背道而馳,就算去做也不是自己的意願。 這句智語說:「最佳的一種服從,在於熱衷服從中, 無需等待最高層的指令或者一項命令的公佈。」 在耶穌會會憲中,聖依納爵對此做了清楚的說明, 「服從不但人人都要努力嚴格遵守,且應於此出類拔萃, 不但在有責任的事上,連在其他事上, 長上雖只是示意而並未出命,也要遵守。 為此當以天主我們的造物主為目標,是為了祂而服從人; 又當以愛的精神為出發點,而非由於怕情。 因此對耶穌會士來說, 服從就是生活中保持積極「隨時待命的精神」, 不要等到長上命令來的時候才開始準備, 要積極的服從而不是消極的回應, 有隨時待命的心就不會推三阻四。 耶穌講天國婚宴的比喻,內容非常的弔詭, 為什麼收到邀請的人中, 一些人歡喜的參加,另一些人卻找各種理由拒絕參加? 差別在於渴望, 當人有了渴望就會隨時待命準備好去實現渴望。 所以對人的服從是回到對天主的服從, 不會服從人是因為沒有在要服從的對象上看到天主。 伯多祿前書第三章, 對於婚姻生活的「服從和愛」有經典的說明, 當夫妻能夠如此相互的對待,就能「共享生命恩寵」。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近郊拉斯道達堂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钟
  5. 九月五日┃讓天主把你視為聰明人

    4天前

    九月五日┃讓天主把你視為聰明人

    “尋求使眾人以你為蠢,而天主視你為明智。" 「大智若愚」是內在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像愚拙之人, 他不會在眾人面前輕易透露出自己的智慧。 這是傳統文化所推崇最高的做人態度, 兩千多年前老子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毫無疑問的大智要經過許多生活經驗的磨練, 才能培養出超越世俗價值判斷的樣貌,真實又自由的活出自我。 在修德之外, 聖依納爵從信仰的角度分享在信仰上要活出的智慧是, 「尋求人人把你當成傻瓜,好讓天主當你為聰明人。」 依撒意亞先知在祈禱時看到異象,聽到天主在詢問: 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 他回答:我在這裡,請派遣我! 在現代,一位青年答覆天主的召喚也是這樣, 不懂的人認為他很愚蠢,著迷於一種想像中, 為什麼受了良好的教育, 卻不去找個好的工作,好好地過家庭生活? 這句智語的關鍵是, 因為你聚焦在尋求並答覆天主的旨意, 不是在世上的功成名就, 所以會讓不懂的人看不起你, 當你不把注意力放在去討好人家,就會轉向天主。 關鍵詞在好讓,當你一無所靠, 讓他人把你當作一點價值都沒有, 所以才會自我反省並且認出我的價值在哪裡? 這樣我才能聰明的讓天主在我身上工作。 因此這句智語不能僅僅從文字的表面來懂, 而要從上下文及整體的靈修生活來看。 因為要被人認為愚蠢、被輕視很容易, 但是在天主前要表達明智不簡單。 信仰是與祂同行、活出祂的作風。 如同耶穌和天父的熟悉, 所言所行都是為承行天父的旨意。 聖依納爵認為人的看法不重要, 真正的聰明、有智慧是讓自己「成為天主得心應手的工具」。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准許成立耶穌會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钟
  6. 九月四日┃聖神引領人結交真正的朋友

    5天前

    九月四日┃聖神引領人結交真正的朋友

    “不必跟每個人都熟,或隨傳隨到, 而要請教聖神,誰是祂最鼓勵你接近的人。" 在團體聚會中, 對於穿梭衆人間不斷和人打招呼的人士, 您對於他/她有什麼看法或感覺? 您羨慕、嫉妒或鄙視這樣的人? 人際關係中您和什麼人熟悉,彼此的互動如何? 雙方的關係像什麼? 因著熟悉是豐富彼此的生活,或是感覺自己被對方束縛, 想要減低或離開這種關係。 年輕時候的依納爵熱衷於這種社交生活, 在皈依後他有了不同的認知, 和什麼人交往才能活的豐富又真實,他分享道: 「不要跟人人都熟稔,或聽人頤指氣使, 而要就教於聖神,看看祂催促你走向何人?」 在創世紀中,天主認為「人單獨不好」, 於是給他造一個分享愛的對象,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的人, 在他的心裡和天主一樣有著源源不斷的愛, 當他把愛傾注給對方時才會感到滿足。 這句智語所講的是信仰生活的基本態度, 越來越多元化的生活中不要和什麼人都混在一起, 在尚未完全真正認識對方前, 輕易的和人稱兄道弟或成為閨蜜, 就會因為想維持關係而要看人的臉色行事, 這時就會看不到天主。 因此聖依納爵提醒要從注意人, 轉向覺察聖神在你內的動力,祂催促你要和什麼人交往? 前面介紹過雅魯培神父的禱詞「若是愛上了,就留在愛裡」, 禱文中覺察自己要「讀什麼樣的書,認識什麼樣的人⋯⋯ 這會決定你的一切 」? 這也是神操「原則與基礎」的實際應用, 你會結交什麼朋友? 信任到什麼程度? 完全在於他/她是不是幫助你跟天主合拍。 這句智語提醒我們看到人性的渴望和天主渴望的不同, 聖神會帶領人正確的走向人, 並且和他/她在天主內共同完成受造的目的。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與梵蒂岡近照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钟
  7. 九月三日┃明智地活出表裡如一

    6天前

    九月三日┃明智地活出表裡如一

    “無論是內在或外在, 都渴望對人開放、為人所知。" 和一位生活光明磊落、心胸坦蕩、開放無私的人交往, 您的感覺是什麼? 是否幫助自己也培養和他一樣的態度? 在生活中,我該讓別人知道自己狀況的時候,就讓別人知道, 例如感覺生氣時,我可以很真實的告訴對方, 你剛剛所講或所做的讓我感到生氣。 我能夠向對方表達自己內在的情緒, 而不是壓抑說沒事!沒事! 事實卻處於憤怒的內傷中。 今日越來越多人學習「非暴力溝通」 或「愛的語言」幫助自己活的真實, 在同理心中豐富彼此的生命, 讓雙方能夠達到健康和有意義的交流。 這種溝通的模式非常簡潔, 教人學習不做判斷只講出自己的觀察; 真誠的表達自己及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最後以同理心向對方表達請求。 運用這種方式揭開自己內在的狀況,帶著渴望表達出來, 這就是個人的透明。 聖依納爵在這句智語所說的,是基本做人的態度, 不要外面是一套,裡面是另一套。 但有時候要彈性的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所以不是把一切事對一切人都說出來, 正如福音中耶穌說的: 「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瑪 10:16) 所以要學習的是,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要說, 不是什麼都要完全透明,這樣的生活就會失去界線, 人人都可以侵門踏戶,反而弄亂自己的生活。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學著在不同的情況下怎樣應用, 否則會造成混淆,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做好分辨。 意識省察就是請聖神幫助自己覺察到生命裏隱密的東西, 在依納爵的靈修操練中,他很注意隱密的事, 辨別神類規則中,隱密就是惡神在人身上工作及下手的地方, 因此要讓自己在內外表達出明智的開放。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神視中,天父願意耶穌收納依納爵爲同伴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钟
  8. 九月二日┃正視尚未被馴服的不正心情

    9月1日

    九月二日┃正視尚未被馴服的不正心情

    “若不符合身分的言行,竄自尚未完全馴服的本性; 即使順從,也必須更嚴厲地加以管制。" 回顧生活,您做了什麼事會讓自己感到懊惱? 就表示了在這言行上,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自由。 如同聖保祿所說的「但我所不願意的,我若去作, 那麼已不是我作那事,而是在我內的罪惡。 所以我發見這條規律: 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總有邪惡依附著我。」(羅7:20~21) 聖依納爵用這句智語, 幫助人看到這個動力、後果及如何做操練來改正, 「如果那份尚未受馴服的本性, 激起不符合你自己行業或身分的言行, 那麼我們必須更要在它順服我們的時候,加以嚴厲的抑制」。 因為人內在有尚未被馴服悖理的或不正的心情偶然會冒出來, 讓我做出不符合自己身分的事,此時自己心知肚明; 如果在靈修上不夠敏感, 事後就要藉著做意識省察來反省覺察,讓自己注意到那個惡。 聖依納爵認為與其後來做亡羊補牢,不如預先防範未然, 因為你可以做的時候就做,比較省事。 《神操》所講的不正的心情就是偏情, 從心理學來說是要馴服但不是壓抑它。 壓抑有兩種,一種是鎮壓;另一種是潛意識的壓抑。 二者的分別在,鎮壓是自己知道而且有意的壓抑它, 例如我知道現在我很憤怒,我在克制它; 潛意識的壓抑是潛意識在壓抑憤怒,但自己卻不知道。 當對方說:你很生氣哦! 我會回答:我沒有啊! 這是潛意識的壓抑,當我不覺察就有困難去面對。 所以這是為什麼意識省察在依納爵靈修是那麼重要, 意識幫助人覺察內在不正的心情, 在自己還佔上風時,就好好整頓它, 不要等到河水氾濫了才處理, 但是當然比你不知道河水會氾濫要好多了。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得一神視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钟

预告

评分及评论

4
共 5 分
4 个评分

关于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