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episodes

各種飲食背後的文化與人的感情連結;還延伸出跟飲食有關的一切;如果你是植物控,我們邀請胖胖樹一起談各種植物,這是深入淺出認識植物的栽種特性最棒的節目;聽從事農林漁牧工作者的抒懷;透過作者精彩的現身說法,體察自然界的美好。還會談跟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相關領域的好書!

本節目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上下游副刊共同製作。

歡迎上網搜尋上下游副刊、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可深入了解串連網站:

https://www.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粉絲頁II)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 (上下游副刊)

https://www.facebook.com/newsmarket.mag (上下游副刊粉絲頁)

想知道食物與農業的新聞,也歡迎收聽
「食農搜查線」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category/podcast/
由上下游新聞製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人生不插‪花‬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 Society & Culture
    • 1.0 • 1 Rating

各種飲食背後的文化與人的感情連結;還延伸出跟飲食有關的一切;如果你是植物控,我們邀請胖胖樹一起談各種植物,這是深入淺出認識植物的栽種特性最棒的節目;聽從事農林漁牧工作者的抒懷;透過作者精彩的現身說法,體察自然界的美好。還會談跟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相關領域的好書!

本節目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上下游副刊共同製作。

歡迎上網搜尋上下游副刊、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可深入了解串連網站:

https://www.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chen.org.tw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粉絲頁II)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ag/ (上下游副刊)

https://www.facebook.com/newsmarket.mag (上下游副刊粉絲頁)

想知道食物與農業的新聞,也歡迎收聽
「食農搜查線」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category/podcast/
由上下游新聞製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49 與粿共舞的葉子們/ 採集歐洲森林寶藏

    EP149 與粿共舞的葉子們/ 採集歐洲森林寶藏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旅歐作家劉又瑋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吃米的地方都會發展各種米食加工品,與米食加工品關係相當密切的其他植物首推各種糕點,閩南人叫粿,客家人好像叫粄,各種年節都會吃,有甜有鹹,都用葉子托著,通常會用哪些葉子?內餡也各自不同。吃粿認識五花八門的內餡和托葉。
    B)
    劉又瑋住在德國,正要搬到比利時,據知歐洲森林向來俯拾都是自然的藏寶庫,四季裡各有不同東西可以採集,她說在春天的森林採集採熊蔥,熊蔥為什麼叫熊蔥?生長的環境和氣候各自如何?也寫到採集熊蔥是德國人的國民活動,夏季和秋天分別可以採集什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 hr
    EP148 當樹木生病了(1)—認識褐根病 / 臺菜.膎汁與沙茶

    EP148 當樹木生病了(1)—認識褐根病 / 臺菜.膎汁與沙茶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唐墨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台北市近年發生多起路樹倒塌砸傷路人的意外,原因多半是樹木罹患褐根病。北市樹木約20萬株,可是能夠檢測褐根病的米格魯犬一天只能處理36株,檢測量能相當不足。我們先了解樹木褐根病這種號稱樹木癌症的台灣木本植物真菌性根部病害到底是甚麼?危害樹木的狀況是怎樣?怎樣判斷有了褐根病?為什麼需要米格魯來檢測褐根病?褐根病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B)
    調味料的量產與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經濟愈好,對調味料的需求也會增加。在菜餚裡適度加入精心釀製的調味料,不僅有畫龍點睛之功,還能讓美食翻出新的層次。沿海居民的「膎汁」,讓遠從歐洲地區來做生意的商人與水手們驚艷不已,他們把做「膎汁」的技術帶回母國,利用他們當地的材料如蘑菇、核桃,製作出歐洲風格的「膎汁」,並用臺語發音「kê-chiap」來稱呼這種食物。我們現在常用的膎汁有哪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 hr 1 min
    EP147 地震後的森林回復力

    EP147 地震後的森林回復力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自從0403的巨震後,我們在餘震中晃盪著,大地晃晃,人心惶惶。地震摧毀家園,有人喪失性命。除了人造樓塌外,我想起921地震時的九九峰走位,森林裡的樹木看似屹立不搖,其實也會受損,有哪些損害?在不同地質之間的復原力是否有所差別?通常地震或大火之後,林務管理人員必須如何清理或觀察災損?他們必須作哪些動作才可能減少天災後的惡化?
    B)
    從不知道什麼是「城鄉差距」,到很討厭這四個字。《那男孩攔下飛機》的作家陳玠安從花蓮到台北,從台北返花蓮,體悟到「鄉」與「城」的差距不是那麼絕對的事情。在豐田體會最早的「市井」概念,理解有些更為潛在的事物,在每個人生階段裡,發酵,轉折。差距也許不存在,願意「留下來的」意義更觸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 hr 2 min
    EP146 關於素食動物的菜 / 留下來的人

    EP146 關於素食動物的菜 / 留下來的人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動物界有不少動物是吃素的,牠們情有獨鍾只吃某種植物,例如我們最熟悉的貓熊吃竹子,但為甚麼這樣的龐然大物只獨沽一味?近年台灣人瘋狂飼養綠鬣蜥,這種超級大蜥蜴長得樣子很恐龍感,成為寵物,牠們雖然是草食性的動物,以植物的葉、嫩芽、花、果實植物為主食,一旦棄養之後,因缺乏天敵是否會造成生態失衡?電影〈動物方程式〉裡的快俠樹懶好像最喜歡號角樹,牠們和號角樹的關係如何?還有哪些動物喜歡號角樹?
    B) 《留下來的人》是正在攻讀人類學博士的康舒雅所描繪的台西村高齡者,出生於1930、1940年代的他們,自小從農,多半只接受過數年小學教育。晚年,因台灣社會的劇烈變遷,他們難以再循傳統農耕社會的大家庭模式,無法在子孫環繞下,安養天年。這些人的晚年階段,在時代轉變下,不僅需要發展出因應當前社會型態的老化途徑,也面臨諸多身心挑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6 min
    EP145 醒來,奶油般地—幸福注定和痛苦互相滋長的詩

    EP145 醒來,奶油般地—幸福注定和痛苦互相滋長的詩

    來賓:詩人鄭琬融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據說這是個詩的時代,不少年輕的詩人自行出版印行詩集,都取得滿好的銷售成績。本集邀訪詩人鄭琬融談《醒來,如奶油般地》詩作,這是相當有身體感和環境感以及社會意識的詩集,這些詩很像散文,卻比散文更自由。詩人鄭琬融是他鄉北漂的孩子,她必須打工謀生,進入服務業第一線裡,機械地重複快速勞動著服務著……詩裡處處是生活映樣。
    B) 詩不只是風花雪月,更承載著勞動者的際遇。「我的幸福注定與我的痛苦相互滋長著」,鄭琬融也寫地震,在地震頻仍時讀來即視感滿目。她更在「身體群像」拆解身體的糖衣,浸潤或撕裂或浮沉每一個感知。鄭琬融並且開始體驗自然,為自然作詩。讀得懂的詩作,啟迪每個人的詩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8 min
    EP144 當台灣到處都種了蘭嶼植物 / 感謝花蓮的魚肥

    EP144 當台灣到處都種了蘭嶼植物 / 感謝花蓮的魚肥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一本書店店主&創作者Miru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花盆裡很容易長出恆春半插花,走在路上也常看到卵葉鱗球花,老實說他們都算好看的植物,但這兩種草本植物是如何從恆春和蘭嶼來到台北的?他們跨域來到台北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這些年,我們很熱中推廣本土植物,以至於看到好多蘭嶼羅漢松變成島內都是的行道樹,蘭嶼植物在台灣本島算是外來種嗎?何謂外來植物?又什麼叫做入侵植物?難道這些植物會改變植物基因的多樣性?
    B)
    一本書店Miru搬到花蓮後,似乎對魚有了全新的認識,寫過幾篇對當地魚肥肉先的感恩。因為花蓮有黑潮的滋養,魚兒離岸快又鮮。還「不認識魚就買魚,用刀處理魚,處理一條就認識一條魚。」難道Miru以前住台中時的買魚是不一樣嗎?花蓮的魚汛按照節氣運行,當令的新鮮在市場敲醒人們,春天時,鰹魚是常見的漁獲,她說「只好試著殺魚認識這些魚,就這樣也處理了將近三十條魚。」有哪些鰹魚呀?鰹魚要怎麼處理分切?怎麼判斷牠的新鮮好壞?會如何食用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 hr 7 min

Customer Reviews

1.0 out of 5
1 Rating

1 Rating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Shawn Ryan Show
Shawn Ryan |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Animal
The New York Times
Call It What It Is
iHeartPodcasts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Lights On with Carl Lentz
B-Side

You Might Also Like

IC之音|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
IC之音竹科廣播|李惠貞主持
迷誠品
誠品 eslite
我們的島Podcast
我們的島|公共電視
宮說宮有理-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山羌閱覽室
連俞涵
Daily Voice 每日鏡好聽
鏡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