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19 GIỜ TRƯỚC

    啟發日記D45 『好奇心』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好奇心」。 我們常說「好奇心是學習的開始」,但好奇心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都能保持對世界的興趣,而有些人卻在成長中逐漸失去這種動力? 波士頓學院的研究者 Lidiya Hagtvedt 等學者,將好奇心分為兩種: 第一種叫「特定型好奇心(specific curiosity)」 這是一種帶有明確目標的探索。 像是你找不到答案、心裡覺得癢癢的,就想要搞清楚。 好比你突然想知道「為什麼天氣變冷會讓人胃口變好?」 這種好奇心驅動我們尋找解答、查資料、問問題,直到疑問被解開。 它是深入的、聚焦的,是知識進步的引擎。 第二種叫「發散型好奇心(diversive curiosity)」 這是一種不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產生的好奇, 更像是一種對世界保持開放與探索的狀態。 就像你逛書店時,原本只是隨便翻翻,結果卻在角落發現一本意外改變人生的書。 或者,無聊時看了一部冷門紀錄片,卻對某個陌生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它是廣泛的、跳躍的,是靈感與創造力的起點。 — 這兩種好奇心,分別帶給我們兩個不同的啟發: 第一層啟發:特定型好奇心,讓我們學會「深究」一件事的力量。 這種好奇心的背後,是「想弄懂」的渴望。 它驅使我們更精確地問問題、培養邏輯與推理能力, 在解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培養了自我驅動的學習能力。 每一個想法的「為什麼?」都是通往知識與專業的敲門磚。 也是我們在資訊紛雜的世界裡,找到自我定位的方向感。 這種好奇,讓我們看到的是問題與答案。 第二層啟發:發散型好奇心,是打開世界的鑰匙。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經驗? 本來只是隨手翻開一本書、一篇文章、一集 podcast, 沒想到卻意外開啟了一扇窗,甚至影響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洪蘭教授曾提過一個概念,大腦的神經連結就像高速公路: 「越多元的經驗與刺激,越能建立豐富的連結網絡,也讓我們更有創造力。」 發散型好奇心,雖然沒有明確目標,卻充滿可能。 它讓我們更容易產生創意、看見跨領域的連結,也更能包容不同觀點。 這種好奇,讓我們看到的是機會與靈感。 親愛的你呢? 最近有沒有哪一個小小的念頭,讓你決定多了解一點、多試一點? 又或者,有沒有哪一次偶然的閱讀或對話,意外為你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願你在日常裡,既有追根究柢的專注,也有漫無目的的探索, 讓好奇心,成為你生命中溫柔而有力的燃料。 祝你今天,也能被一點點的好奇點亮。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phút
  2. 1 NGÀY TRƯỚC

    啟發日記D44 『期望』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期望」。 這幾天在整理書房的二手書時,收到了一套幾乎全新的兒童英文教材。 那是一整套完整的學習套書,包含精裝書冊、配套的影音光碟, 內容從字母發音到進階句型應有盡有,封面還印著繽紛童趣的圖案。 無論外觀還是內容設計,都可以看出原本的家長花了不少心力與金錢。 但當我翻開裡面時,卻看到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空白的—— 只有幾頁被輕輕寫上筆跡,其餘大多維持著剛買來的樣子。 那一刻,我心中湧起一個問題: 這些教材,究竟是誰的夢想? 是孩子真的曾經渴望學會,還是父母放入其中的期待與焦慮? 是希望孩子走得比自己更遠,還是某種不敢說出口的虛榮? 還是,只是想換得一些屬於自己的安心與時間? — 這段小插曲,讓我對「期望」這件事產生了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愛與期望之間,總有一道難以拿捏的界線。 作為父母,我們怎麼拿捏期望與壓力的分寸? 又如何區分引導與控制的界線? 要怎麼辨認,是孩子真的「不努力」,還是只是「不擅長」? 我們都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走得更穩; 但在這樣的願望背後,是否也悄悄藏著一些自己的補償心理? 希望孩子完成我們曾錯過的夢; 或是,把課程安排得滿滿的,是為了換得自己喘息的時間? 這並不是錯。 我們每個人都在有限的資源與情感裡,努力調和著愛與現實。 但或許更重要的是: 我們是否曾停下來問問孩子—— 「你喜歡這些嗎?」 「這條路,是你想走的嗎?」 愛,是支持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而不是努力讓他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 第二層啟發是:真正的引導,不是在邊界外畫紅線,而是在邊界內點燈。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常常包含著我們的愛、焦慮與恐懼; 而那些界線,無論是對自由的拿捏,還是對學習的要求, 真正難的,從來不是設定一條「對的」界線, 而是在這條模糊不清的界線上,學會「對話」與「陪伴」。 最困難的不是教他怎麼樣成功, 而是陪著他在困惑中學會選擇、在失敗裡看見成長。 我們不可能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留下幾盞燈。 這些燈,也許是一次晚餐時誠懇的傾聽, 也許是一場挫敗後不責備的擁抱, 或是某一夜裡我們靜靜說出:「不管你選哪條路,我會陪你。」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出的一種觀點: 「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而是陪他發現他真正的樣子。」 — 親愛的你呢? 你還記得曾背負過哪些來自父母、師長或社會的期望? 如今,你又正在對誰抱有怎樣的期望呢? 願我們在愛裡持續學習, 讓「期望」成為一種祝福,而不是負擔。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今天過得溫柔而踏實。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phút
  3. 2 NGÀY TRƯỚC

    啟發日記D43 『說服』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說服」。 最近聽到一個來自 NBA 傳奇球星多爾夫・謝伊斯(Dolph Schayes)的真實故事。 故事發生在 1950 年代,一位高中教練發現球隊裡有個極具天賦的孩子。他來自一個剛從羅馬尼亞移民美國的猶太家庭,家境清寒,父母經營一家雜貨店,幾乎全年無休。孩子放學後,總得趕回店裡幫忙。父母對他的期待很明確:「好好讀書,爭取考上大學,過上穩定生活。」 如果這時你是教練,會怎麼說服這對忙碌的父母,讓孩子多花時間練球? 這位教練沒有激動地陳述夢想、談未來 NBA,也沒有說太多技術分析。他只是打電話說了兩句話: 「你家孩子是我見過最有決心的球員。」 「他可以憑藉籃球技藝上大學。」 然後問他們:「你們願意來現場看他打一場球嗎?」 父母當天破天荒提早打烊,去看了比賽,從此支持孩子走向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那個孩子,後來成為了籃球史上傳奇人物。 — 這個故事給我們兩個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真正的說服,往往不是「說」,而是「讓人看見可能性」。 我們總以為說服需要邏輯清晰、語言精準、數據齊全,但最打動人的,其實常常是那句直抵人心的關鍵句。 就像 FBI 前談判專家 克里斯・佛斯(Chris Voss) 在《FBI談判協商術:首席談判專家教你在日常生活裡如何活用他的絕招 》一書中說的: 「說服不是壓服對方,而是讓他相信,那是他自己的決定。」 教練沒有硬要說服父母改變想法,而是讓他們「親眼看到」孩子的潛力,並與他們原有的價值觀產生連結(上大學、努力),這才是真正的影響力。 — 🔹第二層啟發是:影響力,不是改變別人,而是與對方的價值觀對接。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 在暢銷書《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中提出「說服的六大法則」,其中之一就是「認同原則」—— 人們更願意接受那些與自己信念相符、或能強化自我形象的建議。 換句話說,你不是說服對方走你的路,而是讓他看見,在自己的世界觀中,也有你的這一條路。 — 你呢?你最近有沒有想讓別人理解或接受什麼? 你是用了很多話去說明,還是讓對方看見可能的未來?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今天不只是溝通清晰,更能讓理解發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 phút
  4. 3 NGÀY TRƯỚC

    啟發日記D42 『返祖』

    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返祖現象」。 這幾天重新翻起倪匡的科幻小說〈再來一次〉。 故事裡的蒙博士嘗試讓年邁的生命「再來一次」,以重啟基因的方式讓人回到原始狀態。 但實驗的結果卻讓受試者變成巨大而異形的胚胎、甚至出現類似三葉蟲的生物。 這場對返祖現象的操弄,最終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現象。 例如有些金魚,會長出野生鯉魚才有的背鰭;人類偶爾也會出現如多乳頭、尾骨突出、身體細毛過多等現象,都是基因記憶的一種「返祖」。 這些案例也帶來了我們今天的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返祖現象提醒我們,真正的風險,不是進步太慢,而是徹底抹去了回頭的可能。 返祖現象本質上是一種生物的備份機制: 某些基因雖不再被啟動,卻仍潛伏在我們的 DNA 中。 它們可能在環境劇變時成為生存優勢,也可能讓我們看見過去的痕跡仍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續。 那麼,如果我們為了效率、表現與控制,刻意透過基因編輯、品種純化、文化革新將這些「舊有機制」刪除乾淨呢? 我們會不會在未來某一天,發現自己沒有任何可以回頭的路? 現代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曾提供過一個想法: 「基因與文化的演化都不是單向淘汰,而是多路備援。」 大自然從不只走一條最短路,而是同時留下多條「備案」,等待未來的機會與風險。 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 在這個資訊透明、技術快速更迭的時代,我們是否太急於刪除那些看似落伍的語言、技術、知識與制度? 當我們連「錯的」、「老的」、「不符合潮流的」也一起剪去,是否也將最終的容錯機制一併移除? 也許返祖現象要提醒我們的,不只是基因的韌性, 而是這個世界原本就不完美, 真正的系統不是毫無冗餘,而是有機地**「保留一點可以重來的空間」**。 第二層啟發:返祖現象也提醒我們,除了基因,我們能留下什麼給下一代? 我們的個性、價值觀、人生成就,往往不只是個體的選擇, 其中也含藏著世代傳遞的影子。 你身上的幽默感、頑強的意志、某些說不清的習慣與信念, 很可能來自你未曾謀面的祖輩——而這種返祖,也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那麼,換個方向思考—— 除了基因,我們可以留給後代什麼? 語言、故事、信念、愛的方式、面對困境仍選擇堅持的勇氣, 這些也許不是 DNA 裡的資料,但卻是另一種精神層面的「遺傳」。 如《基因編輯大革命:CRISPR如何改寫基因密碼、掌控演化、影響生命的未來》中所寫: 「基因帶來形體,文化形塑人心。」 我們不只是遺傳下去的生物,更是傳承下去的精神。 返祖,不只是回頭,而是傳遞。 當我們回望來時路,是否也在思考要將什麼繼續帶往前方? 你呢? 你是否曾察覺自己身上,藏著祖先留下的特質或影子? 你又希望,為未來的孩子留下怎樣的痕跡與禮物?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寧靜、豐盛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phút
  5. 5 NGÀY TRƯỚC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 W9 『社交中常被問隱私問題,不知道怎麼應對?』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每次聚會我都很焦慮,總有人問一些讓我不太舒服的問題: 「怎麼還不交往?」 「薪水多少?」 「家裡買房了沒?」 我明知道對方可能只是關心,或只是想找話聊,但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應對。 直接拒絕怕場面尷尬,硬講出來又覺得很不自在,笑笑帶過又像在閃躲。 我不想每次社交都壓力這麼大,有什麼方式可以保護自己又不傷和氣嗎? ——一位在人際邊界中猶豫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你說的這種不自在,我想很多人都有過—— 有時候,最難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不想說,又不想讓對方難堪」。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三個人。他們面對別人探問時,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保護自己:有的人用幽默化解、有的人用原則拒絕、有的人用感性閃身。 他們都沒有傷害任何人,也都守住了自己的心。 1️⃣ 第一位,是林語堂。 他是一位極有才氣的文化人,遊走中西、談笑風生,但他也常遇到不識趣的問題——關於國族立場、家務、個人選擇……都有人問。 他的方式不是硬拒,而是——用風趣把氣氛輕輕帶走。 被問「你對那些批評怎麼看?」他會說:「批評是給活人的,最怕連罵你的興致都沒了,那才可怕。」 他不讓氣氛冷下來,也不讓話題進入不想談的地帶。 他教我們: 「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要回答,但你可以讓對方笑著忘記他問過什麼。」 他讓人覺得自己被接住了,但也不自覺就換了話題。 2️⃣ 第二位,是宮崎駿。 這位動畫大師性格冷靜,創作奇幻,但對於自己私生活極為保護。 採訪中若有人問到家庭、童年創傷、或他的兒子,他常直接說:「這不在討論範圍內。」 他說:「我的作品是公開的,但我的生活不是。」 他的拒絕不帶情緒,也不攻擊,只是很清楚地劃了一條線。 不是冷漠,而是:我把該給的給你了,其餘的我選擇保留。 他提醒我們:不是什麼都該說,也不是每個問題都值得回答。 有時候,清楚地守住自己,也是在幫對方知道界限在哪裡。 3️⃣ 第三位,是張愛玲。 她曾是最受矚目的作家,也飽受謠言與追問困擾。有人問她婚姻,她寫小說回應;有人問她母親,她只說「她的世界我不懂。」 她不直接回答,也不兇,但她讓你知道——我只說我願意說的那一部分,而且說完就轉身。 她說過一句話我特別記得: 「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裡頭爬滿了虱子。」 你以為她打開了一點心門,其實她早已默默關上話題。 她不說「我不想講」,但她讓你不好意思再問。 她讓我們看見:有時候,語焉不詳,也是自己的保護色。 親愛的你, 你不需要總是回答每一個問題,也不需要為了維持和氣讓自己委屈。 你可以用風趣保護自己、用冷靜守住自己、用柔軟繞開自己不想說的地方。 有些問題,是因為你太好說話了才一直被問。 有些邊界,是你慢慢畫清楚了,別人才會知道哪裡該停下來。 祝你在人際中越來越自在,也越來越誠實地照顧自己。 企鵝不捨小書房 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phút
  6. 6 NGÀY TRƯỚC

    啟發日記D41 『經驗與知識』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經驗與知識」。 這是來自於『**走向世界的愚者:從坎伯英雄旅程解讀塔羅圖像,創造你的神話』作者乙甯老師的分享.** 我們都有著類似的經驗,身體不舒服時去看診,醫生說:「這個數值偏高,要控制飲食,油炸的先不要碰,最好也開始規律運動。」 走出診間後,路過看著雞排和飲料,似乎剛剛醫生的建議已經變成了遙遠的遠方。 其實我們都不是沒聽過這些建議,甚至從小到大早已累積了一整本「健康知識大全」—— 什麼要少鹽少糖、什麼要多喝水早睡覺、什麼要放輕鬆別生氣…… 但知道歸知道,只有當這些知識真正撞上了身體的警訊,或人生某段難熬的痛感,才會慢慢轉化成自己的經驗。 — 第一層啟發是:知識,是別人給你的地圖;經驗,是你自己走過的路。 醫生的建議是對的、書上的理論是對的、朋友的忠告也是出於好意, 但人總是需要一點「撞牆」、一點「不舒服」、一點「後悔」來催熟那些原本只是存放在腦袋裡的理論。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知識不是被灌輸的,而是被建構出來的。」 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因為聽了很多才變得成熟,而是經歷過之後,才能真正「懂」。 就像有人失眠多年才真正體會「晚睡的代價」, 有人在感情中跌過跤才理解「界線的重要」, 有人等到父母生病,才突然明白「健康」其實是最值得守住的富有。 知識就像藥方,經驗才是服下去之後的身體記憶。 — 第二層啟發是:別人的建議是參考,但真正的學習,是從自己開始。 我們生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太容易誤以為「知道」就是「理解」,以為「懂了原理」就等於「會用了方法」。 但正如美國教育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所說: 「教育不是為了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學習從來不是坐著聽、抄筆記、點頭說「我懂了」; 而是在生活裡,一次次地試、錯、困惑、調整,最後內化成自己的選擇與節奏。 你可以讀再多關於健康的文章、心理的書籍、理財的知識, 但真正的智慧,是從那些你親身嘗試過、跌倒過、痛過也笑過的經歷中生出來的。 知識能幫你指出方向, 但只有經驗,才能決定你真正願意走哪一條路、怎麼走下去。 — 你呢? 你最近是否也聽到過什麼建議,腦袋明明知道,身體卻還沒準備好? 你是否也有過某個「早就知道」,卻「直到這一次才真的懂」的瞬間?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不只是知道更多,而是也活出了一點屬於自己的經驗。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phút
  7. 13 THG 8

    啟發日記D40 『物流』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物流」。 如果問你:「全世界產值最高的產業是什麼?」你會怎麼猜?能源?科技?製造? 答案讓人意外——是「物流」。 根據麥肯錫(McKinsey)與 Statista 整合報告顯示,全球物流產業的年產值早已突破9兆美元,穩居世界第一。而第二名是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約4.6兆美元),第三名則是金融服務(約4.2兆美元)。對應比較下,2024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約為6,270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達6,970億美元,2030年有望突破1兆美元。 面對這樣的排名資料,透露出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訊號: 「這個世界運轉的本質,可能不只是製造了什麼,而是還包含了運到哪裡。」 物流的關鍵早已不是距離,而是——如何把每一個「1公里」的效率極大化。這就帶我們進入今天的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真正的難處,從來不在距離,而在能不能「標準化」 你有沒有發現,大部分跨國物流、倉儲中心、甚至冷鏈系統,早就可以自動化處理、準時發貨? 但偏偏就是在「最後一哩」——也就是從物流中心送到你家門口的那一段,仍是整體成本最高的部分。 為什麼?因為那段路無法被完全標準化。社區地形、收件人狀況、交通動線、甚至天氣與電梯壞掉都可能影響一趟配送。 正如《富足 Abundance: 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作者:彼得・戴曼迪斯 Peter H. Diamandis)中所說: 「最後一哩,是技術最難以駕馭的混沌地帶,因為它牽涉的不只是科技,而是人性。」 所以重點不是物流的距離,而是這件事情能否被預測、編碼與重複執行。也正因為「最後一哩」難以標準化,它才是當今物流最大的挑戰與創新源頭。 你可能注意到超商店到店、便利商店即時物流、Uber Eats 結合民間騎士的彈性配送,這些其實都是在解「最後一哩」的變化問題。 🌐第二層啟發:AI 是否能取代物流?不如說,是改寫我們「對工作」的理解 當許多人擔心 AI 來襲會不會讓物流人員失業,或許我們該思考的不是「是否取代」,而是: AI 會不會讓我們重新定義什麼叫「送達」? 像是:無人機投遞、機器人上樓、智慧路線分配……這些不再只是科幻,而是逐步商業化的實驗。 不過這些技術再聰明,也還需要「人的判斷」、「人的處理」來應對突發與非標準情況。 就像《必然》(作者:凱文・凱利 Kevin Kelly)中所描述的: 「AI 並不取代我們,而是重塑我們定義工作的方式。」 物流未來會改變,但人類角色也會轉型:從搬運者變成流程設計者、服務體驗的編劇、與機器協同的創新節點。 — 親愛的你呢? 你曾想過我們每天在便利商店收個包裹,背後其實牽動著一場全球規模的產業競賽嗎? 你又曾經在哪個時刻,對這個看似平凡的產業,產生過敬意或思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今天收到的不只是包裹,而是某種新的理解與啟發。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phút
  8. 12 THG 8

    啟發日記D39 『塞車』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塞車」。 日前台北市南港開了一家全新的百貨商場,引發不少討論。除了傳統的老台北市區外,有越來越多的新發展區也漸漸成熟,生活機能越來越完善。這其實象徵了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思維:不是把所有資源往市中心堆,而是逐步建立一個個功能完整的小型生活圈,讓人們不需要長途奔波,就能享受生活便利。 其實這個發展的後面隱含了另外一個有趣的思考問題。 想像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台北市總是處處塞車的景象。或是不但通勤路上塞,有時是假日出遊也在塞,一上路就像進入一場靜止的競賽。 有的民眾習以為常,有的民眾抱怨連連,這樣的情況早就已經不是新鮮事,。 如果你是市長,會怎麼解決? 是蓋更多高架道路與捷運?還是乾脆讓大家都不用通勤了? 這兩種思路,也正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曾經提出過的兩種解決方式。 第一種,是**「加強交通運輸」:蓋更多道路、橋樑、捷運,把外圍的人有效率地送進市中心。 第二種,則是「改變城市結構」**:發展多核心的小型生活圈,讓人們在家附近就能完成工作、採買、教育、休閒等日常需求,降低對通勤的依賴。 南港新開的百貨,某種程度上就體現了第二種思維。 這讓我們想到對應的兩層啟發: 🌀 第一層啟發: 當我們一直試圖在問題本身找解法,會不會只是困在了原地內卷? 面對塞車問題,我們往往會想:「是不是路太小?是不是車太多?」於是拼命加寬馬路、增設公車專用道。 但這些努力雖然看似合理,卻可能只是加劇問題的表象,因為人們依然要進城、依然要通勤、依然要趕時間——只是從一條擁擠的路,轉到另一條。 很多時候,當我們想解決一個困難,會本能地在困難上加壓——讀不完的書,就逼自己更早起;寫不出的報告,就多開幾個深夜會議。 但如果問題的根源不在那裡,解法永遠都只是止痛貼。 ✨ 第二層啟發: 真正有效的改變,也許不是在問題裡,而是在「問題的外部」重新設計結構。 與其苦思如何讓大家更快進市區,也許可以問:有沒有可能,讓大家根本不用進市區? 與其煩惱怎麼讓大象穿過門,也許可以乾脆換一扇門。 這其實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種思維: 不是每個難題都要用更強、更快的力氣去硬闖,有時候,換個角度、重設路線,反而更有出路。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面對的難題,是不是也像一場塞車? 你會選擇修更多道路,還是建立新的路線?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通暢、開闊、有選擇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phút

Giới Thiệu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ó Thể Bạn Cũng Thí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