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今天來敲婉|颱風後,政府救災像「打地鼠」?電力斷,他的魚塭零損失?丹娜絲帶來的教訓與關鍵思辨


7月6日深夜,颱風丹娜絲在嘉義布袋登陸,吹掀屋頂、掃倒電線桿,其後的接連豪雨重創台灣南部,台南7月份日照時數創下有觀測紀錄以來新低。雖然本週水氣減少,但這一個月來,災民過著上開天窗、下有淹水,斷電斷訊以天計算的生活。

天公不作美,救災過程則出現物資分配不均、安置後送混亂、里長不清楚安置點等亂象;中央的「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風災後24天才進駐台南市政府。受災戶認為,政府應從需求盤點著手,並依嚴重程度分級,資源才能有效投放至最急迫的人事物上,而不是像「打地鼠」被動應對、疲於奔命。

政府年年有防災演練,也補助地方辦訓練課程,為何關鍵時刻仍手忙腳亂?《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深入災區,看見政府救災混亂下,民間自救互助的力量與思辨;環境記者孫文臨在養殖業因斷電損失慘重的哀鴻遍野聲中,採訪全台首座導入光電及智慧儲能櫃的魚塭,思考強化台灣電網韌性的可能。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恢復生活」別再開天窗:南部風雨危機,如何加快社區防災韌性的腳步?】https://pse.is/7yuysw
【丹娜絲風災大停電,他的魚塭不受影響──分散式電網建立的能源與防災韌性】https://pse.is/7yuz6p
【災區資訊混亂、災後資源缺統籌──丹娜絲颱風給台南鄉鎮的韌性挑戰】https://pse.is/7yuyyf

👉《我的14歲》系列活動#3 報名連結:https://p.accu.ps/7yuzqt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