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研究主要聚焦于 1972 到 2018 年间全球作物生产的 “水足迹” 变化,以及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最终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什么是 “作物水足迹”?
简单说,“水足迹” 就是生产作物过程中消耗的淡水量,包括两部分:“绿水”(来自雨水)和 “蓝水”(来自河流、地下水等人工灌溉水源)。比如种一亩小麦,雨水滋润和灌溉用水加起来的总量,就是它的水足迹。
二、全球作物水足迹的整体变化
- 总量增长:1972 年到 2018 年,全球作物水足迹从 4799 立方公里涨到了 7773 立方公里,增长了 62%。其中,蓝水足迹增长 65%,绿水足迹增长 61%。
- 绿水占主导:不管是 1972 年还是 2018 年,绿水都占了水足迹的 85% 左右,也就是说,雨水是作物生长最主要的水源。
- 增长的 “抵消力”:为什么增长没更夸张?因为作物产量提高了!比如玉米,产量翻倍后,每生产一吨玉米消耗的水(“单位水足迹”)减少了 51%。如果没有这些产量提升,现在的水足迹可能会比实际多 78%。
三、哪些作物和用途 “用水” 最多?
- 作物 “贡献榜”:
- 油籽(比如大豆、油棕)是水足迹增长的最大推手,占了 35%,主要因为种植面积扩大了 137%;
- 谷物(比如玉米、小麦)排第二,其中玉米用水增加明显,和它被大量用于饲料、生物燃料有关;
- 水果排第三,用水增长也很显著。
- 用途分布:
- 食品生产占了 64%(比 1972 年的 60% 略有上升);
- 饲料占 21%;
- 生物燃料等 “非食品用途” 从 3% 涨到 8%,虽然现在占比不高,但未来可能大幅增加用水。
四、不同地区的 “用水” 差异
- 非洲:水足迹增长最快,达 136%,主要因为人口增长和灌溉农业扩张;
- 亚洲:用水总量贡献最大,占全球增长的 56%,中国、印度是用水大国,水稻是主要耗水作物;
- 欧洲:唯一水足迹下降的大洲(降了 3.1%),因为种了更多节水作物,用水效率提高了。
五、什么在推动水足迹变化?
研究发现,人口增长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 人多了,吃的、用的作物就多,用水自然增加。其次是畜牧业发展(需要更多饲料作物)、农产品出口、GDP 增长(收入高了,消耗的肉、加工食品变多,间接增加用水),以及生物燃料需求等。
六、研究的意义和建议
虽然作物产量提升帮我们省了不少水,但全球水足迹还是在增长,水资源压力越来越大。未来需要继续提高作物产量、改进灌溉技术,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多种节水作物)、倡导节水饮食(比如减少高耗水肉类消费),才能让农业用水更可持续。
该音频由“豆包”软件制作。文献来源于,Betelhem Demeke, Mesfin Mekonnen, Kate Brauman et al. Yield improvements reduced global crop water footprint (1972–2018), but further action needed for water sustainability, 15 April 2025, PREPRINT (Version 1) available at Research Square。 该内容仅限于学术交流,水平所限,如有解读不当还请见谅。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7월 21일 오후 11:42 UTC
- 길이5분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