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是作为“刺子绣第一人”而闻名的钟声,他以简单质朴的刺绣启动了乡村计划,帮助湖南老家的居民创收,并组织了200位绣娘的刺绣作品展览。
刺子绣,一种基础的手工刺绣,米粒似的细密阵脚在织物纹理之间点成虚线,简单的技法却也反映出制作者的独特性格。当传统手艺人转变角色为集体创作者,我们也不断去思考手工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同时,钟声老师也分享了在景德镇开设工作室的经验,以及如何顺应手工刺绣这样的非标产品特性进行管理。
家庭式运营、留守老人再就业、民间艺术传承,一切皆在邻里来往中自然完成,有情感,有温度,“就像一条小溪流,清清浅浅,细水长流”。
时间轴
00:01:45 接触刺子绣的契机,通宵达旦地沉迷,整个生活和工作都因此重启,并举办个展。展览上的积极反馈启发了钟声在老家带动村民实现小批量生产。
00:04:06 对刺子绣的初步理解,纹样和传统刺绣的区别,“平民刺绣”,地域不同,风格不同,缝补与加固的功能性。其质感精髓在于通过阵线改造布料的触感。
00:06:14 展览后开启产业链,从“赶鸭子上架”开始管理经营,辗转景德镇,再到线上直播大热,创业时间线全回顾。
00:09:08 何为乡村计划?链接农村最基层的土壤与一线城市的美学空间
00:10:20 乡村手艺人对自己的作品如何署名?200位绣娘的作品以集体装置形式展出,时间落实在布面上,每位老人以针线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很多观众驻足落泪。
00:15:20 运营观念?品控管理?以标准产品要求非标产品,妈妈成为“车间主任”,家庭式运营模式虽有矛盾,却也在磨合和调试中的不断进化。把设计权交还给绣娘,大家在围观直播间公屏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可。
00:21:10 这样的乡村模式和经验能否复制?地域性重要在哪里?在地的张罗特性、先天的群众基础、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庞大群体的春夏秋冬……
00:22:10 200位绣娘展览中的C位“宝妈”的故事:以刺绣再就业对于她而言,意味着什么?
00:30:13 如何评判手工艺的好坏?
00:31:15 乡亲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意外之举,有乡亲们自己的智慧与人情化解,邻里之间的人情流转在乡村计划中得到激活。
00:33:22 创收很重要,这是对绣娘们的稳定保障,能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尽量将利润空间给到绣娘。
00:34:56 警惕苦难叙事:不是扶贫,不是帮助,不是企业家。乡村计划本身就是积极的,只是经过发起人的辅助,将时间落实在了布艺上,并实现循环。
00:37:44 交易的心态——拒绝“不容易”、“捧场”、“支持”,物的交易本质就是欣赏然后拥有,不必擅自附加同情值。
00:41:40 在景德镇做工作室是怎样的体验?景德镇与凯里的对比,景德镇本地生活经验与生态观察,景德镇的信息集散地属性
00:51:30 尝试新的事情,“立志做一万小时蜡烛”,与刺子绣的创作通感
00:52:40 如何规划与沉淀,下个阶段通向何处?
00:55:45 手工刺绣的当代意义,和机器生产有什么差别?基于乡民几十年的判断,人对“惜物”的极致体现,个人比机械化生产更努力和用力的思考,以及“情境智慧”——在具体情境里具体的人的随机灵感。取代与被取代,在具体的社群中,从未被考虑过。
01:05:02 如今的300位绣娘,各有各的故事,比如陪读妈妈做刺绣;山窝窝供出大学一本,见证绣娘家庭的成长
01:07:39 下一步,想做书店!兴奋在于,质朴的人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连接到时尚、先锋、新鲜的人群。如今的沟通,希望利落干爽,去掉冗余,落实在最具体的事物上,让每一步经得起推敲。
01:14:40 钟声老师读200位绣娘展览导语;乡村计划,不做大江大河,我们细水长流。
本期参与人
- 嘉宾:钟声(小红书:钟声刺子绣)
- 主播:瑜冰
- BGM苗歌演唱:杨再美(贵州民族工艺传承人)
- 后期:瑜冰
- 监制:周然
找到我们
小红书:抱朴艺术驻地
微信公众号:抱朴艺术驻地
网站:baopu.info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Monthly
- PublishedMarch 10, 2025 at 3:55 AM UTC
- Length1h 18m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