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 沉浸式英语听力练习节目

Daisy黛西

这是一档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分享类播客!由几个来自于外企大厂打工人共同策划,通过不同的观察视角,用简单易懂的英语输出中国特色文化,历史,饮食,建筑和地方特色!This is a podcast that share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We present unique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cuisine, architectur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English!

  1. 4H AGO

    中国历史朝代介绍-晋朝Jin Dynasty: Unity, Division, and Lasting Legacy

    上期节目我们一起梳理了汉朝的历史脉络,从西汉的 “文景之治” 到东汉的 “光武中兴”,见证了大汉四百年的兴衰。今天,我们将继续沿着历史的长河,走进汉朝之后一个特殊的时代 —— 晋代。它既有短暂统一全国的辉煌,也开启了南北分治的格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又充满争议的一笔。#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一、晋代建立的历史背景:从三国归晋到大一统​ 要了解晋代,就不得不先回顾它之前的三国时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崛起,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最为雄厚,尤其是在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于公元 220 年篡汉称帝,建立了曹魏政权,三国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不过,曹魏的政权并没有长久地掌握在曹氏家族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的大权逐渐落入了司马懿及其家族手中。司马懿是曹魏的重臣,他极具谋略,在抵御诸葛亮北伐、平定辽东等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积累了雄厚的政治和军事资本。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继续扩大司马家族的势力。司马昭时期,曹魏的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还派兵灭亡了蜀汉,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 265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效仿曹丕篡汉的做法,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为 “晋”,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 “西晋”。西晋建立后,并没有停止统一的步伐。公元 280 年,西晋大军南下,一举攻破了东吴的都城建业,灭亡了东吴政权。至此,分裂了近百年的三国时期宣告结束,中国再次实现了大一统,晋代的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晋代关键时间点的历史事件脉络​ (一)西晋时期(266 年 - 316 年)​ 公元 266 年:司马炎篡魏建晋,西晋正式建立。司马炎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希望通过宗室的力量来维护西晋的统治。然而,这一举措也为后来的 “八王之乱” 埋下了隐患。​ 公元 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统一之后,西晋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史称 “太康之治”。在这一时期,西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据史书记载,太康年间,西晋的户数从灭吴后的 245 万户增加到了 377 万户,可见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对稳定。​ 公元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其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天生愚钝,无法处理国家政务,朝政大权落入了他的皇后贾南风手中。贾南风为人凶狠狡诈,为了争夺权力,她先后杀害了西晋的重臣杨骏、卫瓘等人,引发了宗室诸王的不满。​ 公元 291 年 - 306 年:“八王之乱” 爆发。这场战乱是由西晋宗室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参与战乱的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位诸侯王,因此被称为 “八王之乱”。“八王之乱” 持续了 16 年之久,给西晋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西晋的国力急剧下降,也为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叛乱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元 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起兵反晋,自称汉王,建立了汉赵政权。刘渊的起兵标志着 “五胡乱华” 的开始,此后,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在北方建立,西晋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公元 316 年:匈奴军队攻破西晋的都城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二)东晋时期(317 年 - 420 年)​ 公元 317 年:西晋灭亡后,司马懿的曾孙、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重建晋朝,历史上称之为 “东晋”。司马睿即晋元帝,他建立东晋后,依靠江南士族的力量来维持统治,形成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局面,这里的 “王” 指的是江南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王敦兄弟。​ 公元 322 年 - 324 年:王敦之乱爆发。王敦是王导的兄长,他手握重兵,对东晋的朝政大权垂涎已久。公元 322 年,王敦以 “清君侧” 为名,从武昌起兵攻打建康,最终攻占了建康,控制了东晋的朝政。公元 324 年,王敦再次起兵叛乱,但在东晋军队的抵抗下,最终失败被杀。王敦之乱虽然被平定,但也暴露了东晋内部士族与皇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削弱了东晋的统治。​ 公元 383 年:淝水之战爆发。这是东晋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是东晋和前秦。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率领百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东晋任命谢石、谢玄为将领,率领八万军队迎战。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利用前秦军队的轻敌和内部矛盾,采取了灵活的战术,最终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淝水之战的胜利,不仅保卫了东晋的统治,也阻止了前秦的统一步伐,使得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的局面,为东晋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公元 420 年:东晋将领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为 “宋”,历史上称之为 “刘宋”。至此,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三、晋代创建与灭亡的原因​ (一)晋代创建的原因​ 司马家族的实力积累:从司马懿开始,司马家族就凭借着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曹魏政权中逐渐崛起。司马懿通过抵御诸葛亮北伐、平定辽东等战役,树立了自己的威望,积累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资本。司马师、司马昭时期,继续扩大司马家族的势力,控制了曹魏的朝政,为司马炎篡魏建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魏政权的衰落:曹魏后期,皇帝大多年幼无能,朝政大权落入了权臣手中。尤其是在曹芳、曹髦、曹奂时期,曹魏的政权已经名存实亡,皇帝成为了权臣手中的傀儡。此外,曹魏的宗室子弟没有实权,无法对权臣形成有效的制约,这也为司马家族的篡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一的历史趋势:三国时期,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和安定的生活。西晋建立后,顺应了人民的愿望,通过灭吴战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二)晋代灭亡的原因​ 西晋时期的 “八王之乱” 和 “五胡乱华”:“八王之乱” 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这场战乱持续了 16 年之久,使得西晋的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口大量减少,国力急剧下降。同时,“八王之乱” 也引发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叛乱,“五胡乱华” 的局面形成。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在北方建立,不断攻打西晋,最终导致西晋灭亡。​ 东晋时期的内部矛盾:东晋建立后,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皇权与士族之间的矛盾突出。东晋的皇帝大多依靠士族的力量来维持统治,士族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皇帝往往处于傀儡地位。另一方面,士族之间的争斗也十分激烈。不同的士族集团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乱,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东晋的统治。​ 外部势力的威胁:东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实力强大,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虽然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东晋的威胁。此外,东晋后期,内部的将领也逐渐崛起,如刘裕等,他们手握重兵,对东晋的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最终导致东晋灭亡。​四、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短暂统一的历史作用:西晋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结束了三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统一之后,西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如推行占田制、户调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在西晋时期,由于 “八王之乱” 和 “五胡乱华”,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种民族融合不仅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后来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化发展的承前启后:晋代的文化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文学方面,晋代出现了陶渊明、谢灵运等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艺术方面,晋代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晋代的哲学思想也十分活跃,玄学的兴起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The source introduces the Jin Dynasty (晋代) in Chinese history, spanning both the Western Jin and Eastern Jin periods. It details the

    20 min
  2. 3D AGO

    中国历史朝代介绍 -汉朝Han Dynasty: Architec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今天我们来继续用英语解读一下汉朝!我们称自己为汉人,证明汉在中国历史上的有着独特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汉朝历史发展与关键事件梳理汉朝(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 202 年 - 公元 8 年)与东汉(25 年 - 220 年),中间历经王莽篡汉建立的 “新朝”(8 年 - 23 年),享国四百余年。它不仅延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更通过制度革新、文化整合与对外开拓,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核心框架,“汉” 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代称。以下按时间线梳理其历史发展与关键事件: 一、西汉:从草莽崛起至盛世辉煌(前 202 年 - 公元 8 年)1. 秦末起义与楚汉之争:汉朝的奠基(前 209 年 - 前 202 年)汉朝的建立,始于秦末乱世中的农民起义与军阀角逐。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号召起义,拉开反秦序幕。此时,沛县泗水亭长刘邦率民夫逃亡芒砀山,后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乡邻支持下,以 “沛公” 名义起兵,归附反秦义军首领项梁。 公元前 208 年,项梁战死,其侄项羽与刘邦兵分两路伐秦:项羽率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刘邦则率偏师西进,沿途收拢民心,于前 207 年抵达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入咸阳后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封府库、还军霸上,赢得关中百姓拥护。 但项羽随后率 40 万大军入关,不满刘邦先占咸阳,设 “鸿门宴” 欲除之(前 206 年),刘邦侥幸逃脱。项羽自立为 “西楚霸王”,分封 18 路诸侯,将刘邦贬为 “汉王”,封地限于汉中与巴蜀。刘邦忍辱前往汉中,烧毁栈道以麻痹项羽,暗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于前 206 年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回关中,楚汉之争正式爆发。 楚汉之争历时四年(前 206 年 - 前 202 年):前期刘邦屡败于项羽(如彭城之战,56 万汉军被 3 万楚军击溃,父妻被俘),但他凭借 “汉初三杰”(韩信掌军、萧何管后勤、张良谋策),以 “得民心”“善纳谏” 为优势,逐步扭转战局。公元前 202 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包围项羽,以 “四面楚歌” 瓦解楚军士气,项羽自刎乌江。同年,刘邦在定陶称帝,定国号 “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西汉建立。 2. 汉初稳定与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治世(前 202 年 - 前 141 年)刘邦建国后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经济凋敝(秦末战乱致人口减半,皇帝难寻四匹同色马),二是诸侯割据(分封的异姓王拥兵自重)。为此,他采取系列措施: 削除异姓王:前 202 年 - 前 195 年,刘邦以 “谋反” 为名,先后诛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并立 “非刘氏不王” 盟约,改封同姓子弟为诸侯,推行 “郡国并行制”(中央辖郡县,地方封诸侯)。 休养生息:沿用黄老 “无为而治” 思想,减轻赋税(十五税一)、减少徭役(三年一服),释放奴婢,鼓励农业,恢复经济。刘邦去世后,其子汉惠帝(刘盈)继位,吕后临朝称制(前 195 年 - 前 180 年)。吕后虽重用外戚,但延续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政权。前 180 年,大臣周勃、陈平诛灭吕氏集团,拥立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 汉文帝与后续的汉景帝(刘启),是西汉 “文景之治”(前 179 年 - 前 141 年)的开创者。他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文帝将赋税降至 “三十税一”,甚至 12 年免征田税;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前 154 年)—— 吴王刘濞等七国以 “诛晁错、清君侧” 叛乱,周亚夫三个月平叛后,景帝借机削藩,收回诸侯行政权与兵权,强化中央集权。 文景之治期间,西汉经济大幅恢复:粮仓充盈、铜钱堆积(串钱绳朽),人口增长,百姓安居乐业,为后续汉武帝的盛世奠定物质基础。 3. 汉武盛世:大一统的巅峰(前 141 年 - 前 87 年)汉武帝刘彻(前 141 年 - 前 87 年在位)是西汉最具开拓性的君主,他以 “文景之治” 积累的国力为支撑,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推行全面改革,将西汉推向鼎盛。 政治集权:采纳主父偃 “推恩令”(前 127 年),要求诸侯将封地平分给所有子弟,使诸侯封地越分越小,彻底解决诸侯割据隐患;设 “内朝”(由皇帝亲信组成)架空丞相,加强皇权;建立 “察举制”,从地方选拔品行端正的人才为官,打破贵族世袭。 经济改革:为支撑对外战争,实行 “盐铁官营”(前 119 年),将盐、铁生产销售收归中央;统一货币为 “五铢钱”(前 113 年),严禁私人铸钱;推行 “算缗告缗”,向商人征收财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充实国库。 文化统一: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 134 年),将改造后的儒学(融合道、法、阴阳家思想)定为正统,设太学教授 “五经”,地方设郡国学,构建统一文化认同,儒学此后影响中国两千余年。 军事开拓:以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为口号,对匈奴展开大规模反击:前 127 年卫青收复河南地(河套),前 121 年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分兵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将匈奴赶到漠北;同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 138 年、前 119 年),开辟 “丝绸之路”,前 60 年设 “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今新疆)纳入版图;还征服朝鲜(设乐浪等四郡)、南越(今岭南),拓展了汉朝疆域。汉武帝晚年因穷兵黩武、“巫蛊之祸”(前 91 年,误信巫蛊诅咒,诛杀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等数万人),导致国力损耗。临终前立 8 岁的刘弗陵为帝(汉昭帝),命霍光辅政。 4. 昭宣中兴与西汉衰落(前 87 年 - 公元 8 年)汉昭帝(前 87 年 - 前 74 年在位)与霍光延续 “休养生息”,停止对外战争,减免赋税,恢复国力。前 74 年昭帝去世,霍光拥立汉武帝曾孙刘询(汉宣帝),宣帝亲政后(前 68 年),严惩贪官、重视民生,对外联合乌孙击败匈奴,前 60 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这一时期史称 “昭宣中兴”(前 87 年 - 前 49 年),西汉国力重回鼎盛。 汉宣帝去世后,西汉逐步走向衰落:汉元帝(前 49 年 - 前 33 年在位)沉迷声色,外戚王氏(皇后王政君家族)开始掌权;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均年幼或昏庸,王氏势力愈发膨胀。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以 “谦恭好学、礼贤下士” 伪装,赢得朝野支持,于公元 5 年成为 “假皇帝”(代理皇帝),公元 8 年废黜孺子婴,自立为帝,定国号 “新”,西汉灭亡。 二、新朝与乱世:汉朝的短暂中断(8 年 - 25 年)王莽篡汉后推行 “王莽改制”(8 年 - 23 年),试图恢复西周 “井田制”:将土地收归国有(称 “王田”)、禁止奴婢买卖、改革货币(发行数十种货币,导致混乱)、强化盐铁官营。但改制脱离实际,触动贵族与地主利益,加之天灾频发,百姓流离失所。 公元 17 年,湖北绿林山爆发 “绿林起义”,公元 18 年山东爆发 “赤眉起义”,起义军迅速席卷全国。公元 23 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但此时全国陷入军阀割据:绿林军拥立刘玄为 “更始帝”,却内部混战;刘邦九世孙刘秀(南阳豪强)率部在河北发展,逐步收编势力,于公元 25 年在鄗城(今河北高邑)称帝,仍定国号 “汉”,史称 “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三、东汉:复兴与衰亡(25 年 - 220 年)1. 光武中兴:东汉的重建(25 年 - 57 年)刘秀称帝后,用 12 年时间平定割据势力(25 年 - 36 年):先击败绿林军、赤眉军,再消灭公孙述(蜀地)、隗嚣(陇地)等军阀,统一全国,定都洛阳。 为恢复经济与稳定政权,刘秀推行 “光武中兴” 政策:减轻赋税(恢复三十税一)、释放奴婢(禁止虐待奴婢)、合并郡县(裁减 400 余县)、整顿吏治(严惩贪官)、重视农业(推广耧车、修复黄河大堤)。到刘秀晚年(57 年),东汉人口恢复至 2100 万,经济逐步复苏。 2. 明章之治与西域再拓(57 年 - 88 年)汉光武帝去世后,汉明帝(刘庄,57 年 - 75 年在位)、汉章帝(刘炟,75 年 - 88 年在位)延续休养生息,史称 “明章之治”: 经济上,兴修水利(如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 800 年无大改道),推广牛耕,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文化上,重视儒学,建太学、修儒经,佛教也在此时传入(67 年,印度高僧经丝绸之路抵洛阳,建白马寺); 军事上,派窦固、班超经营西域:73 年窦固击败北匈奴,收复西域;班超率 36 人出使西域,联合诸国对抗匈奴,重建西域都护府,使西域重新归属东汉。3. 外戚与宦官专权:东汉的内耗(88 年 - 184 年)汉章帝去世后,东汉陷入 “外戚专权 - 宦官干政” 的恶性循环: 外戚专权:汉和帝(88 年 - 105 年在位,10 岁继位)时

    39 min
  3. 6D AGO

    中国历史朝代介绍 - 秦朝The Qin Dynasty: Forging China's First Empire

    这期的中国历史朝代介绍,让我们继续来介绍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 - 秦朝!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深远,不仅统一了中国,还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在历史上传奇的继位故事也是为大家津津乐道。那让我们一起用英语来了解一下秦朝!#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第一部分:秦国崛起 —— 六世余烈,为统一铺路(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221 年)要讲秦朝,得先从 “秦国” 说起。秦朝的前身是 “秦国”,它一开始可不是什么强国,反而有点 “边缘化”——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当时有个叫秦襄公的部落首领,率军护送平王迁都,平王很感激,就把 “岐山以西” 的土地封给了秦襄公,正式承认秦国为诸侯。可那片土地当时被西戎(西北游牧民族)占领着,秦国相当于 “拿着一张空头支票”,得自己打下来才能安家。 接下来的几百年,秦国就靠着 “硬打硬拼” 在西北站稳了脚跟,而真正让秦国从 “弱国” 变成 “强国” 的,是六代君主的积累,史称 “六世余烈”—— 每一代都做了关键的事,为后来统一六国埋下伏笔。 1. 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给秦国装 “发动机”(公元前 356 年 - 公元前 338 年)商鞅变法可不是小修小补,而是 “全方位改革”,核心是 “重农、强兵、集权” 2. 秦惠文王与 “连横”:打破六国 “合纵”(公元前 337 年 - 公元前 311 年)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他虽然杀了商鞅,但继续推行变法。这时候,秦国强大起来,中原六国开始害怕,就搞了 “合纵”—— 六国联合起来,从南到北连成一条线,一起对抗秦国。比如公元前 318 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这就是 “五国伐秦”。 3. 秦昭襄王与 “远交近攻”:打垮六国主力(公元前 306 年 - 公元前 251 年) 伊阙之战(公元前 293 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韩、魏联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大败联军,杀死 24 万人,占领了韩国的大片土地 —— 这一下,韩、魏两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 长平之战(公元前 262 年 - 公元前 260 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展开决战,赵国派老将廉颇防守,秦国久攻不下,就用 “反间计”,让赵国换了只会 “纸上谈兵” 的赵括当主帅。赵括一上任就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国将领白起包围,赵军 45 万人投降,白起把这些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了 240 个年纪小的回去报信)。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六国中再也没有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4. 从秦庄襄王到秦王嬴政:扫清统一障碍(公元前 249 年 - 公元前 221 年)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庄襄王继位(在位 3 年),他重用吕不韦,攻占了东周的都城洛邑,灭亡了东周(公元前 249 年)—— 这标志着周朝彻底结束,秦国成了 “天下共主” 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前 247 年,秦庄襄王去世,13 岁的嬴政继位(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因为嬴政年幼,由吕不韦摄政,吕不韦被尊为 “仲父”。公元前 238 年,嬴政 22 岁,举行 “冠礼”(成年仪式),开始亲政。他先是除掉了吕不韦和太后的宠臣嫪毐(lào ǎi),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开始实施 “统一六国” 的计划。 嬴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才,制定了 “先弱后强,逐个击破” 的策略:先打最弱的韩国,再打赵国、魏国,然后打楚国、燕国,最后打最强的齐国。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十年时间里,秦国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在公元前 221 年,完成了统一大业 —— 嬴政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第二部分:秦朝统一后 —— 用 “一把尺子” 重塑中国(公元前 221 年 - 公元前 210 年)嬴政统一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给自己改名”。他说:“以前的‘三皇五帝’,功劳都不如我 —— 我统一了天下,应该用一个更尊贵的称号。” 大臣们商量后,建议他用 “泰皇”(三皇中最尊贵的),嬴政却觉得不够,他取 “三皇” 的 “皇” 和 “五帝” 的 “帝”,合称 “皇帝”,还规定自己是 “始皇帝”,后代子孙依次称 “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 “万世”—— 这就是 “秦始皇” 称号的由来。 1. 政治制度:废分封,设郡县 —— 把权力攥在手里 把全国分成 36 个郡(后来增加到 40 多个),每个郡设 “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军事)、“监御史”(管监察),这三个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 每个郡下面再分若干个县,县设 “县令”(大县)或 “县长”(小县),也由皇帝任命; 县下面还有乡、里、亭等基层组织,比如 “亭” 负责治安和驿站,刘邦当年就是 “泗水亭长”。2. 经济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 让全国 “经济相通”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度量衡、货币、车轨都不一样,比如: 度量衡:秦国的 1 尺约 23 厘米,齐国的 1 尺约 20 厘米,楚国的 1 尺约 22.5 厘米;秦国的 1 斤约 250 克,赵国的 1 斤约 217 克; 货币:秦国用 “圆形方孔钱”(半两钱),齐国用 “刀币”(像一把刀),楚国用 “蚁鼻钱”(像蚂蚁的鼻子),赵国用 “布币”(像一块布); 车轨:秦国的车轨宽 6 尺,赵国的车轨宽 5 尺,楚国的车轨宽 5.5 尺。 统一度量衡:规定全国用秦国的度量衡标准,1 尺 = 23.1 厘米,1 斤 = 250 克,1 升 = 202 毫升,还制作了 “标准器”(比如 “商鞅方升”,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发到全国各地,让官员和百姓照着用; 统一货币:废除六国货币,全国只准用秦国的 “圆形方孔钱”(半两钱),这种钱的形状很有讲究 ——“圆形” 代表天,“方孔” 代表地,象征 “天圆地方”,而且方便穿绳携带,这种货币形制一直用到清朝末年,用了两千多年; 统一车轨:规定全国的车轨宽度都是 6 尺(约 1.38 米),然后派人把全国的道路都修成 “宽 6 尺” 的 “驰道”(相当于现在的 “高速公路”),比如从咸阳到燕国的驰道,宽 6 尺,两边种着树,方便马车通行 —— 这一下,全国的经济交流顺畅了,商品可以从咸阳运到齐国、楚国,不用再换货币、换车轮了。3. 文化制度:统一文字 —— 让全国 “文化相通”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文字也不一样,比如 “马” 字,秦国写成 “𩢿”,齐国写成 “𩢾”,楚国写成 “𩢸”,虽然都是 “马” 的意思,但字形差别很大,一个秦国人去楚国,根本看不懂楚国的文字,这就是 “文字异形”。 为了推广小篆,李斯还亲自写了《仓颉篇》,作为教材发给全国各地的学校,让百姓学习。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比较复杂,民间又出现了更简便的 “隶书”(由狱吏程邈创造,原本是为了快速书写公文),隶书比小篆更接近现在的汉字,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统一文字的意义太大了 —— 它让不同地区的人,哪怕语言不一样,也能通过文字交流;它让文化、思想、法律能够在全国传播,比如秦朝的法律条文,用小篆写出来,发到齐国、楚国,百姓都能看懂;更重要的是,它让 “华夏认同” 有了 “文字载体”,哪怕后来中国再分裂(比如三国、南北朝),大家都用同一种文字,心里都觉得 “我们是一家人”,这也是中国能多次统一的重要原因。 4. 军事与工程:筑长城、修灵渠、征百越 —— 巩固统一 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南修灵渠,征服百越 修直道,加强军事调动第三部分:秦朝的危机与灭亡 ——15 年的短命王朝(公元前 210 年 - 公元前 207 年)1. 沙丘之变: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秦始皇去世前,留下遗诏,让长子扶苏回咸阳继承皇位(扶苏贤明,反对秦始皇的暴政,当时正在北方和蒙恬一起修长城)。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想当皇帝,就联合宦官赵高(秦始皇的近臣,掌管玉玺)和丞相李斯,篡改了遗诏: 假传遗诏,赐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接到遗诏后,以为是父亲的命令,拔剑自杀;蒙恬怀疑遗诏有假,被关押后也自杀了); 立胡亥为太子,然后护送秦始皇的灵柩回咸阳,因为天气热,灵柩里的尸体发臭,赵高还让人装了一车咸鱼,用咸鱼的臭味掩盖尸体的臭味 —— 这就是 “沙丘之变”。胡亥继位后,就是 “秦二世”,他比秦始皇更残暴,完全信任赵高,把朝政都交给赵高打理。赵高为了专权,还搞了 “指鹿为马” 的把戏:他把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 “这是一匹马”,秦二世说 “这是鹿”,赵高就让大臣们表态,凡是说 “是鹿” 的大臣,后来都被赵高害死了 —— 这一下,大臣们都害怕赵高,没人敢反对他。 2. 暴政激化矛盾:陈胜吴广起义 继续修建阿房宫 加重赋税和徭役, 严刑峻法,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爆发了起义。3. 巨鹿之战与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在公元前 208 年被秦朝镇压(陈胜被部下杀死,吴广被

    24 min
  4. AUG 21

    中国历史朝代介绍 - 夏商周 Dynasties' Dawn: China's Ancient Foundations

    今天我们同步开启一个新的历史介绍 - 中国历史朝代的介绍!大家可能对中国历史已经很了解了,从夏商周,到五代十国,到宋辽元明清。那让我们用英语一起来了解和解读一下,每个朝代特殊的历史文化和他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吧!看看你可以听懂多少。#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第一部分:夏朝(约前 2070 年 - 约前 1600 年)——“王朝” 的起点一、夏朝的建立:从 “禅让” 到 “世袭” 的转折在夏朝之前,中国处于 “三皇五帝” 的传说时代,权力传承靠的是 “禅让制”—— 君主选择贤能之人继承位置,比如尧传舜、舜传禹。而夏朝的建立,恰恰打破了这个传统。 关键事件要从 “大禹治水” 说起: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禹奉命治水。治水成功后,禹的威望达到顶峰,舜按禅让制将位置传给禹。但禹晚年时,原本打算传位给贤能的伯益,却暗中培养儿子启的势力。禹去世后,启凭借父亲积累的权力和自己的威望,击败了伯益,直接继承了首领之位。这一事件标志着 “禅让制” 的终结,“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正式确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 夏朝,就此诞生。 二、夏朝的统治:如何撑起第一个 “王朝”?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字记载(目前未发现公认的夏代文字),但通过考古发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文献(《史记・夏本纪》《尚书》),我们能还原它的统治框架: 政治结构:夏朝以 “夏后氏” 为核心,联合其他部落(称为 “方国”),建立了初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禹和启在各地分封诸侯(多为亲属或功臣),诸侯需向夏王纳贡、出兵助战,这是 “分封制” 的雏形。 都城与疆域:夏朝多次迁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晚期都城)。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青铜礼器(如爵、斝)、铸铜作坊和排水系统,证明当时已有成熟的城市规划和手工业,疆域大致覆盖今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是黄河流域的核心政权。三、夏朝的灭亡:从 “太康失国” 到 “桀纣之鉴” 的开端 中期动荡:启去世后,儿子太康沉迷打猎,不理政事,被东夷部落首领后羿趁机夺权(史称 “太康失国”)。后来后羿又被部下寒浞杀死,寒浞统治数十年。直到太康的侄孙 “少康” 集结旧部,击败寒浞,才恢复夏朝统治(史称 “少康中兴”)—— 这一段动荡,也让夏朝的权威受损。 末年暴政:夏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 “倾宫”“瑶台”,强迫百姓服劳役;又嗜酒好色,重用奸臣,残杀忠良(比如劝谏他的关龙逄)。为了掠夺财富,他还频繁攻打周边方国,导致诸侯纷纷叛离。第二部分:商朝(约前 1600 年 - 约前 1046 年)—— 青铜与文字的辉煌一、商朝的崛起:从部落到 “大邑商” 早期积累:商部落的祖先 “契” 曾协助禹治水,被舜封于商地。经过十几代人的发展,商部落擅长农业和畜牧业,还掌握了先进的青铜技术,实力逐渐超过周边方国。 关键转折:商汤灭夏:商汤(又称 “成汤”)是商部落的杰出首领,他任用伊尹(原本是汤的厨师,因贤能被重用)为相,整顿内政,减轻赋税,吸引了大量百姓归附。同时,汤对夏桀采取 “先弱后强” 的策略:先消灭夏朝的附属方国(如葛国、韦国、顾国),孤立夏朝,最后在鸣条之战中一举灭夏。灭夏后,汤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北),正式建立商朝。二、商朝的统治:迁都与 “内外服制” 迁都背后的原因: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史载 “不常厥邑”),原因可能包括躲避洪水、摆脱旧贵族势力、拓展统治区域等。从亳到嚣(今河南郑州),再到相(今河南内黄)、邢(今河北邢台),直到第 20 位君主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此后商朝不再迁都,因此商朝也被称为 “殷商”。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商朝的统治模式是 “内服” 与 “外服” 结合: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核心区域(以殷为中心),由商王任命官员管理,承担赋税和劳役,是王朝的统治基础。 外服:指周边臣服于商王的方国和部落,首领称为 “侯”“伯”(如周文王曾是商的 “西伯”)。外服部落需向商王纳贡、出兵助战,但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 这种制度既巩固了商王的权威,也为后来周部落的崛起埋下隐患。三、商朝的文化核心:甲骨文与青铜礼器 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1899 年,学者王懿荣在 “龙骨”(中药)上发现了刻有符号的甲骨,后来在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称为 “甲骨文”),是商王祭祀、占卜时刻下的记录(比如 “今夕有雨?”“王伐羌,吉?”),目前已破译的甲骨文约 4000 个,涵盖了商朝的政治、军事、农业、祭祀等方方面面。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成熟阶段,也是目前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 青铜礼器:权力与信仰的象征:商朝的青铜器不仅是工具和武器,更是 “礼器”—— 用于祭祀、朝会、宴饮,代表着等级和权力。比如后母戊鼎(重达 832 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象征着商王的至高权威;四羊方尊以精美的羊首造型,体现了商朝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羊象征吉祥、丰收)。四、商朝的灭亡:纣王暴政与武王伐纣 纣王的统治:前期强盛,后期暴政:纣王早期并非昏君,他曾向东征讨东夷,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还推行了一些改革(如削弱旧贵族势力)。但晚年的纣王变得骄奢残暴:他修建 “鹿台”(奢华宫殿),收集天下珍宝;宠爱妲己,重用奸臣,残杀忠良(比如挖比干的心,囚禁箕子);还发明了 “炮烙之刑”(将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镇压反对者。 周部落的崛起与联合:此时,生活在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落(首领为周文王姬昌)逐渐强大。周文王重视农业,任用姜子牙(吕尚)为谋士,整顿军队,同时积极拉拢不满纣王的方国(如崇国、密须国),形成了反商联盟。周文王去世后,儿子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继续准备灭商。 关键战役:牧野之战:约前 1046 年,周武王趁纣王主力部队在东线攻打东夷、朝歌(商后期都城,今河南淇县)空虚之际,率领周军和诸侯联军东征。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周军与商军展开决战。商军大多是临时拼凑的奴隶和俘虏,毫无斗志,甚至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第三部分:周朝(约前 1046 年 - 前 256 年)—— 礼乐与分封的时代周朝分为 “西周”(约前 1046 年 - 前 771 年)和 “东周”(前 770 年 - 前 256 年),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也是 “礼乐文明” 的鼎盛时期。 一、西周的建立:武王定鼎与周公辅政 武王建国与定都: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正式建立周朝,史称 “西周”。为了巩固统治,武王采取了两个关键措施:一是释放商朝的奴隶和囚犯,废除纣王的暴政,赢得民心;二是分封诸侯 —— 将王室子弟、功臣、古代帝王后裔分封到各地(如封姜子牙于齐,封弟弟周公旦于鲁,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以安抚商朝遗民),诸侯需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纳贡助战,这就是 “分封制” 的正式确立。 周公辅政与稳定统治:武王去世后,儿子周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即 “周公辅政”)。此时,分封在殷地的武庚联合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史称 “三监之乱”),同时东夷部落也起兵响应。周公亲自率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平定叛乱,杀死武庚、管叔,流放蔡叔。二、西周的核心制度:礼乐制与宗法制 宗法制:维系血缘与等级:宗法制以 “血缘关系” 为核心,规定 “嫡长子继承制”—— 周天子的王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封为诸侯;诸侯的爵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封为士。这种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的制度,既保证了权力传承的稳定,又形成了 “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的等级体系,让整个王朝像一个 “大家族”,周天子是 “大家长”,诸侯是 “小家长”,层层依附,巩固了统治。 礼乐制:规范行为与等级:“礼” 是行为规范,“乐” 是配合礼的音乐舞蹈。礼乐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祭祀、朝会、宴饮、婚丧等场合的礼仪和用乐标准 —— 比如天子祭祀用 “九鼎八簋”(青铜礼器),诸侯用 “七鼎六簋”,卿大夫用 “五鼎四簋”,士用 “三鼎二簋”;天子的乐舞用 “八佾”(64 人),诸侯用 “六佾”(36 人),卿大夫用 “四佾”(16 人),士用 “二佾”(4 人)。这种制度的目的是 “明贵贱、辨等列”,让每

    27 min
  5. AUG 18

    大美中国之美食介绍 - 涮羊肉!Chinese Hotpot!

    今天我们开启大美中国的一个小系列 - 中国美食的介绍!中国的美食和我们的历史一样,博大精深,种类丰富多彩!不同地方,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和值得推荐的美食!今天我们先从北京涮羊肉开始!涮羊肉应该是北方人最常吃的一种火锅美食啦,而火锅其实在南北方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差异,成都有麻辣老火锅,潮汕有牛肉火锅等,中国的火锅可能有上百种的风格!那我们就用英语来简单学习一下火锅吧,看你能听懂多少!#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This podcast script outline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otpot,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Beijing-style mutton hotpot. It proposes to discuss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hotpot, examining popular legends like Kublai Khan's role while also presenting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ing earlier origins with the Khitan people. The script intends to explain why hotpot became popular in northern China, attributing it to climate, abundant mutton resources, ease of preparation,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Furthermore, it contrasts northern and southern hotpot styles, highlighting differences in soup bases, ingredients, and dipping sauces, and recommends various southern regional hotpots like Sichuan spicy hotpot, Chaoshan beef hotpot, and Coconut Chicken hotpot, illustrating the diverse culinary landscape of this beloved dish. 第一部分:起源探秘 —— 谁是涮羊肉的 “幕后大厨”​ 涮羊肉到底打哪来?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和元世祖忽必烈有关。话说忽必烈率军南下作战,正赶上饭点,肚子咕咕叫,满心盼着家乡的清炖羊肉。可敌军突然来袭,情况十万火急!厨师来不及炖煮,灵机一动,飞刀将羊肉切成薄片,丢进沸水里快速搅拌,变色后捞起撒盐,端给忽必烈。忽必烈几口下肚,翻身上马迎敌,竟大获全胜。战后摆庆功宴,他特意点了这道羊肉片,还赐名 “涮羊肉”,从此,这道菜便在宫廷流行开来。不过,这个传说虽精彩,却可能不是真的。有学者研究发现,早在忽必烈出生前几百年,涮羊肉就已经出现了。内蒙古出土的辽早期壁画里,清楚地描绘着契丹人围坐吃涮羊肉的场景,而南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里也提到过类似吃法,那时是把肉片用酒、酱、花椒浸泡入味,再入水烫熟,只是还没有丰富的调料。这么看来,涮羊肉的 “发明权”,或许要归到契丹人头上。公元 938 年,契丹将北京设为南京(又称燕京),“涮羊肉” 也跟着在这片土地扎下根,逐渐向全国传播,以至于现在一提涮羊肉,大家立马就想到北京。​ 第二部分:北方风靡 —— 涮羊肉成 “全民宠儿” 的秘密​ 为啥涮羊肉在北方城市这么火,成了家家户户秋冬餐桌上的常客?这里面可有不少门道。首先,从气候上讲,北方冬季漫长又寒冷,涮羊肉这种热乎乎、暖呼呼的吃法,简直是 “抗寒神器”。一家人围坐火锅旁,边涮边吃,热气腾腾,身子暖了,亲情也在这氛围里升温。其次,北方是传统的畜牧区,羊肉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像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羊肉,肉质鲜嫩、膻味小,特别适合涮着吃。再者,涮羊肉做法简单、高效,特别契合北方人豪爽、快节奏的性格。切好肉片,备好锅底和调料,想吃的时候,几分钟就能开涮,方便又解馋。而且,涮羊肉还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亲朋好友相聚,涮羊肉一上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边涮边聊,氛围热闹非凡。在老北京,涮羊肉更是有着独特的仪式感。铜锅、炭火、清汤锅底,这是标配。铜锅导热快,能让汤底始终保持沸腾;炭火不仅加热,还增添了独特的烟火气;清汤锅底则最大程度保留了羊肉的本味。吃的时候,用筷子夹起薄薄的羊肉片,在锅里轻轻一涮,变色即捞出,裹上精心调制的麻酱调料,放入口中,羊肉的鲜嫩、麻酱的醇厚、腐乳的鲜香、韭菜花的清爽,瞬间在舌尖上绽放,那滋味,让人欲罢不能。​ 第三部分:南北差异 —— 火锅江湖里的 “甜咸之争”​ 说完北方,咱们把目光转向南方。一提到南方火锅,大家脑海里可能马上浮现出成都麻辣老火锅的热辣红汤,或是潮汕牛肉火锅的鲜香清汤,和北方涮羊肉比起来,那可真是风格迥异。就拿锅底来说,北方涮羊肉讲究清汤,顶多放几片姜片、葱段、枸杞提味,追求羊肉原汁原味;成都麻辣老火锅则以麻辣鲜香的牛油锅底称霸江湖,满满一锅辣椒、花椒,光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涮菜前先喝口汤,那股热辣劲儿能从舌尖一直蹿到胃里。潮汕牛肉火锅的锅底相对清淡,多是牛骨清汤,注重突出牛肉的鲜甜。食材选择上也大不相同。北方涮羊肉,羊肉是绝对的主角,虽然也会搭配白菜、粉丝、冻豆腐等素菜,但羊肉始终是 “C 位”。成都麻辣老火锅食材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毛肚、鸭肠、黄喉等内脏,还有各种肉类、蔬菜、豆制品,甚至有脑花、鸭血这些 “特色” 食材。潮汕牛肉火锅则专注于牛肉,不同部位的牛肉,像嫩肉、吊龙、五花腱等,各有各的口感,食客们可以根据喜好挑选。调料方面,北方涮羊肉偏爱麻酱,再加上腐乳、韭菜花、葱花、香菜等,调出来的酱料醇厚香浓;成都麻辣老火锅的蘸料相对简单,香油、蒜泥、香菜、葱花是标配,香油能降温解辣,蒜泥则增添独特风味;潮汕牛肉火锅一般搭配沙茶酱,沙茶酱的咸香微甜和牛肉堪称绝配,能更好地凸显牛肉的鲜美。​ 第四部分:南方特色火锅 —— 舌尖上的 “多彩南方”​ 在南方,除了前面提到的成都麻辣老火锅和潮汕牛肉火锅,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火锅值得一试。先说说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同属川味火锅,但重庆火锅更强调 “老火锅” 风味,锅底以牛油为主,味道浓郁厚重,涮菜种类丰富,尤其毛肚、鸭肠是必点。重庆老火锅店里,常常能看到食客们大汗淋漓,却依旧吃得热火朝天,那场面,就是对重庆火锅最好的 “代言”。在广东,除了潮汕牛肉火锅,还有猪肚鸡火锅也很受欢迎。猪肚鸡火锅以猪肚和鸡肉为主要食材,先喝鲜美的汤,猪肚爽脆、鸡肉鲜嫩,喝完汤再涮菜,荤素搭配,营养又美味。再往南,海南有椰子鸡火锅。用新鲜椰子水做锅底,放入鲜嫩的鸡肉,煮出来的汤清甜可口,鸡肉也带着淡淡的椰香,特别适合怕辣的朋友。在贵州,酸汤鱼火锅别具一格。以西红柿、辣椒等发酵而成的酸汤为锅底,酸味浓郁,鱼肉鲜嫩爽滑,配上特色蘸料,一口鱼肉一口汤,开胃又过瘾。​ 第五部分:火锅发展 —— 从宫廷到民间的 “美食进化史”​ 其实,火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时的火锅主要以涮蔬菜为主,和现在的南派火锅有些相似。随着时间推移,到了辽代,契丹人将涮羊肉带到北京,开启了涮羊肉的发展篇章。元代,忽必烈的 “传奇故事” 让涮羊肉在宫廷崭露头角。到了清代,火锅迎来大发展,康熙、乾隆举办的 “千叟宴” 里,就有羊肉火锅的身影,而且乾隆皇帝还是个 “火锅迷”,据统计,乾隆五十四年,为他准备的火锅多达两百多顿。后来,火锅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清末民初,老北京街头出现了许多售卖涮羊肉的馆子,像 “南恒顺羊肉馆”(后改名为 “一条龙饭庄”),就是北京最早主营涮羊肉的清真店铺之一。19 世纪末,东来顺改良切肉技法,让羊肉片薄如纸,确立了现代涮肉标准,也让涮羊肉真正成为大众美食。如今,火锅已经发展成庞大的美食体系,南北方各种特色火锅百花齐放,而且随着物流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不同地区的火锅相互借鉴融合,不断推陈出新。比如一些火锅店推出 “鸳鸯锅”,一半麻辣一半清汤,满足不同食客口味;还有 “菌汤火锅”“番茄火锅” 等新口味,丰富着人们的餐桌选择。​ 结束语​ 好啦,今天关于老北京涮羊肉以及南北方火锅的故事就讲到这儿。下次当你围坐在火锅旁,不妨多留意一下这一锅热气腾腾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不同地域饮食的独特魅力。要是你有啥难忘的火锅美食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交流。下期节目,咱们继续探索更多舌尖上的宝藏美味,不见不散哟!

    17 min
  6. AUG 15

    大美中国 - 北京八达岭和居庸关长城!Great Wall's Guardians

    欢迎来到这期播客!今天我们向来北京旅游的朋友们介绍一下北京两个最有名的长城 - 八达岭和居庸关长城!让我们一起用英语来解读和学习一下长城的历史!#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This podcast script outline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Juyong Pass and Badaling section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targeting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ts. It begins by examining their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rough the Ming Dynasty, detailing their uniqu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military significance. The text further discusses the ingenious building methods and defense systems employed, such as the use of glutinous rice mortar and sophisticated watchtowers, before highlighting the Wall's broader role as a cultural exchange corridor rather than just a boundary. Finally, it touches upon the Great Wall's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s a symbol of human achievement, concluding with travel tips for visitors to these historic sites. 第一部分:双关诞生记 —— 从战国烽燧到明城墙​ 很多游客会问:居庸关和八达岭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吗?答案藏在两千五百年的时光里。最早在战国时期,燕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在今天的居庸关一带筑起了夯土城墙,那时这里还不叫 "居庸",只是一道简陋的山口防线。真正让这个关口得名的是秦朝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囚犯、士卒迁徙到这里戍边,"居庸" 意为 "迁徙的庸人居住之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而八达岭的崛起要晚得多。这片海拔 1015 米的山脊,因 "四通八达" 而得名,直到明朝才成为长城的精华地段。1568 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被调到北方主持长城修建,他发现八达岭是保卫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 —— 从这里到北京城只有 50 公里,骑兵一天就能抵达。于是他下令将这里的城墙加高到 7.8 米,墙基宽达 6.5 米,能并排跑开五匹马,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青砖城墙。​ 有趣的是,居庸关和八达岭虽相距仅 10 公里,却像一对性格互补的兄弟:居庸关是 "关城",像个微型城池,有东西两座瓮城、南北水关,甚至还有庙宇和粮仓;八达岭则是 "险城",城墙沿着山脊起伏,像巨龙的脊背,敌楼密集得每 500 米就有一座,最陡的地方坡度达 70 度,至今爬起来仍让人心跳加速。​ 第二部分:军事智慧体 —— 城墙里的科技密码​ 站在八达岭北八楼向远处眺望,你会发现城墙像巨蟒般缠绕山脊,这种 "因地形,用险制塞" 的建造理念,藏着古人最硬核的军事智慧。为什么敌人很难攻破这里?让我们拆解一块城墙的秘密:​ 首先看材料。八达岭的城墙用 "花岗岩条石 + 城砖" 双重加固,每块条石重 2-3 吨,最重的达 15 吨,当时没有起重机,工匠们就用 "冰道运石法"—— 冬天泼水结冰,让巨石在冰面上滑动;砌筑时不用水泥,而是用糯米汁混合石灰浆当黏合剂,强度堪比现代混凝土,600 年来风雨侵蚀仍坚固如初。​ 再看防御体系。居庸关的 "瓮城" 设计堪称古代的 "陷阱房"—— 敌人攻破外城门后,会陷入一个封闭的小广场,这时城墙上的士兵可以从四面八方射箭、扔滚石,就像瓮中捉鳖。而八达岭的敌楼更像多功能军事基地:底层有箭窗和瞭望口,中层是士兵营房,顶层的楼橹可以架设火炮,楼内甚至有蓄水池和粮仓,能支撑士兵坚守三个月。​ 最令人惊叹的是 "烽火传讯系统"。从八达岭到北京城,沿途设有 24 座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白天烧烟(用狼粪点燃的烟能直上云霄,故称 "狼烟"),夜晚点火,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将警报传到皇宫。考古发现,当时的烽火台还有严格的信号编码:举一烟鸣一炮表示 100 个敌人,举三烟鸣三炮则表示 5000 以上敌人来犯。​ 第三部分:文明分界线 —— 长城内外的千年博弈​ 对外国游客来说,长城常被误解为 "中国的边界",但历史远比这复杂。居庸关所在的关沟,其实是一条文明交融的走廊 —— 汉朝时,这里是丝绸之路的支线,西域的葡萄、苜蓿从这里传入中原;唐朝时,突厥贵族在这里学习汉字,李白曾写下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的诗句,描述的就是这种文化碰撞。​ 明朝是长城的黄金时代,也是冲突最激烈的时代。1449 年,蒙古瓦剌部在居庸关外的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史称 "土木之变",之后敌军直逼居庸关,守将罗通率领士兵用开水浇泼攻城敌人,坚守七天七夜保住了关口。这场战役让明朝意识到长城的重要性,随后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长城修缮,八达岭就是那时升级为 "铜墙铁壁" 的。​ 但长城从未完全隔绝内外。在居庸关的云台(一座元代的过街塔遗址)上,至今保留着梵文、藏文、八思巴文等六种文字的石刻,证明这里曾是多民族交流的十字路口。清朝康熙皇帝甚至说 "守国之道,不在修长城",因为那时长城内外已同属大清版图,关口变成了贸易集市 —— 这种从 "军事屏障" 到 "文化桥梁" 的转变,正是长城最深刻的历史意义。​ 第四部分:世界的长城 —— 从拿破仑的赞叹到宇航员的观察​ 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路过居庸关时,在日记里惊叹:"这是我见过的最宏伟的工程,比罗马的城墙更令人敬畏。" 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流放时,曾对中国使者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这些评价让长城逐渐成为西方认知中的 "中国符号"。​ 关于长城有个著名误解:"在月球上能看到长城"。其实这是美国宇航员威廉・安德斯的误传 —— 从月球看地球,长城的宽度只有 10 米左右,远低于肉眼可见的极限。但这个传说意外地让长城成为人类共同成就的象征:1987 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评价它 "在建筑史上的价值等同于埃及金字塔"。​ 今天的居庸关和八达岭,仍在书写新的历史。2008 年,奥运圣火从八达岭长城传递;2019 年,"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外国元首们在居庸关脚下共植友谊树。当你触摸城墙时,指尖划过的不仅是明朝工匠的凿痕,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 这或许就是长城最神奇的魔力:它守护过一个民族的安全,最终却成为全人类的精神地标。​ 结束语​ 节目最后给旅行者几个实用建议:居庸关适合历史迷,清晨登上东瓮城能看到阳光穿过箭窗的绝美光影;八达岭交通更便利,建议从北坡上行,南坡下行,既能看到最险的 "好汉坡",又能避开人流;如果时间充裕,一定要去居庸关的 "弹琴峡",山风吹过岩壁的声音像古琴演奏,古人说 "居庸叠翠" 就是指这里的景色。​ 当你站在长城上眺望群山时,不妨想象:两千年前,燕国的戍卒曾在这里点燃烽火;六百年前,戚继光的士兵曾在这里操练;而今天,你的脚步正与他们的足迹重叠。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旅行中最珍贵的礼物。​ 感谢收听本期节目,我们下期再见。

    14 min
  7. AUG 12

    大美中国 - 北京故宫 The Forbidden City's Enduring Story

    现在正值暑假,很多人都会来北京旅游,而来北京肯定会安排的一个景点就是北京故宫啦!让我们一起用英语来介绍一下故宫的前世今生和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历史!看看你可以听懂多少!#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This podcast scrip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guide to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designed for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visitors. It chronicles the palace's construction beginning in 1406 under Emperor Yongle, highlighting the immense challenges and the symbolic importance of the move from Nanjing. The script then recounts the perilous journey of the palace's treasures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detailing their arduous relocation across China to protect them from destruction, with some ultimately becoming part of the collection in Taipei. Finally, the script explores the Forbidden City's transformation from an exclusive imperial residence to a public museum, presenting fascinating facts about its architecture and vast collection while emphasizing its ongoing relevance as a cultural landmark. 第一部分:紫禁城的诞生 —— 从南京到北京的迁都密码​ 很多游客站在午门前时会好奇:这座宫殿最初是谁下令建造的?答案要追溯到 1406 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一道圣旨。这位在 "靖难之役" 中夺取皇位的帝王,为何要舍弃南京的皇宫,耗费十四年光阴在北京重建一座新宫殿?​ 这里藏着古代帝王的政治智慧。朱棣的封地原本就在北京,比起偏安南方的南京,北京更适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更微妙的是,南京的宫殿记录着他夺权的血迹,而一座全新的皇宫,能为他的统治赋予 "天命所归" 的象征意义。​ 建造故宫的难度超乎想象。光是筹备材料就花了十年 —— 从云南运来的金丝楠木要经长江水路漂流半年,山东的青石需上千人拖拽才能运抵北京,铺地的 "金砖" 则在苏州烧制,每块砖要经过二十九道工序。十万工匠和百万劳工用榫卯结构将这些材料拼接成奇迹,整个宫殿没用一根钉子。​ 1420 年紫禁城落成时,朱棣率领文武百官迁都北京。有趣的是,最初的宫殿在建成次年遭遇大火,三大殿被烧毁,直到二十年后才重建。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宫,其实是六百年间不断修复的成果。​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守护 —— 国宝万里迁徙记​ 如果故宫的宫墙会说话,它一定会记得 1933 年那个寒冷的初春。山海关沦陷后,为躲避日军战火,故宫人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将最珍贵的文物南迁。​ 第一批文物装箱时,工作人员发现玉器在颠簸中容易碰撞,就用棉花裹住后再塞进稻草;书画卷轴则用宣纸包裹,放入特制的木箱。13427 箱文物分五批离开北京,先是运到上海,后来又转移到南京。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些国宝又分成三路,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浪。​ 西路文物从湖南到贵州,在安顺的山洞里存放了六年。有一次日军轰炸贵阳,离山洞只有三十公里,守箱的工作人员用棉被盖住木箱,日夜不敢合眼。东路文物在四川峨眉的寺庙里遇到白蚁,大家就把箱子架在石板上,每天检查虫蛀痕迹。最惊险的是中路,在宜昌过长江时遭遇日军飞机轰炸,押运员们冒着炮火将文物搬上渡船,有位叫曾湛瑶的工作人员,为保护一箱古画被弹片划伤了手臂,至今那箱《千里江山图》的包装上还留着血痕。​ 1945 年抗战胜利后,这些文物陆续运回南京,但没过多久,其中 2972 箱被运往台湾,成为今天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而留在大陆的文物,在 1949 年后分批回到北京故宫。现在你在故宫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伯远帖》,都是这段颠沛流离史的幸存者。​ 第三部分:数字里的故宫 —— 九千间房与百万珍藏​ "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 这个传说让很多游客着迷。其实根据 1973 年的实地测绘,故宫实际有 8707 间房屋。这个数字背后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居住的养心殿有 7 间,皇后的坤宁宫有 9 间,而普通嫔妃的住所只有 3 间。​ 现在的故宫博物院藏有 186 万件文物,涵盖书画、陶瓷、青铜器等 25 个门类。如果每天看五件,要花一千多年才能看完。给大家推荐几个必看的国宝:​ 在珍宝馆,你会见到万历皇帝的金翼善冠,用 518 根 0.1 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薄如蝉翼却能承受重物;钟表馆里的 "铜镀金写字人钟",是乾隆年间的英国贡品,机械人能写出 "八方向化,九土来王" 的汉字,至今仍能运转。​ 绘画馆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少年王希孟的绝笔,用矿物颜料绘制的青山绿水,历经千年仍鲜艳如新。而陶瓷馆的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全天下仅存三件,杯底有 "永乐年制" 的篆书款,是现存最早的官窑青花瓷器。​ 特别提醒外国游客:故宫的文物修复技艺本身就是活的国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老师傅们用传统技法修复青铜器的 "金缮" 工艺,用鱼鳔胶粘合古画的绝技,都在养心殿的修复工作室里代代相传。​ 第四部分:故宫的新生 —— 从皇家禁地到文化地标​ 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宫第一次向公众开放,当天有三万人涌入这座昔日的皇家禁地。当时的报纸记载,有人摸到太和殿的金砖时激动得落泪 —— 那是普通人第一次走进皇帝的朝堂。​ 今天的故宫仍在创造新的历史:2014 年推出的 "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展出时,观众要排队六小时才能看三分钟;2020 年疫情期间,"云游故宫" 直播吸引了超三亿人在线观看;而故宫文创的 "千里江山图折扇"" 故宫猫玩偶 ",让六百年的文物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当你站在太和殿前的丹陛上时,不妨试着想象:六百年前,朱棣在这里接受百官朝拜;一百年前,溥仪在这里签下退位诏书;七十年前,文物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擦去蒙尘的龙椅;而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你,正和他们共享同一片天空下的红墙。​ 故宫的故事,从来不是过去式。它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 在你的镜头里,在孩子的惊叹里,在每一个跨越时空的凝视里。​ 结束语​ 感谢收听本期播客,节目最后为旅行者送上小贴士:故宫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建议提前在官网预约门票;珍宝馆和钟表馆需要单独购票;最佳参观时间是清晨或傍晚,能避开人流,看到阳光斜照在角楼上的绝美画面。​ 如果你在游览时听到红墙里的风声,那或许是六百年的时光在和你打招呼。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19 min
  8. AUG 9

    大美中国 - 安徽!Anhui: China's Living Scroll of Culture

    今天的大美中国,我们来介绍安徽!安徽除了众所周知的黄山,九华山,还有注明的徽派建筑,让我们一起用英语来了解一下你知道和不知道的安徽吧!#英语听力 # 中国历史介绍 # 练习英语 #沉浸式英语练习 # 用英语解读中国 #英语磨耳朵 🎙️走进安徽:一幅活着的中国山水文化长卷 Anhui: China's Living Scroll of Culture当你漫步在粉墙黛瓦的徽州古村落,穿行于松涛云海的黄山山巅,又或是在九华山脚下听钟声禅音,你会不禁感叹:安徽,原来如此深沉而美丽。这片横跨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土地,不仅孕育了辉煌的历史文明,也保存着中国文化最温柔的一面。 本期节目,我们将带你系统了解安徽:从历史文化到风俗民俗,从徽派建筑到宗教信仰,从名胜景点到旅行攻略。安徽的山川与人文,将一一为你展开。 一、安徽的历史与文化:千年传承,古韵悠长安徽,简称“皖”,地处中国华东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秦设九江郡与泗水郡,唐宋时期徽州文化崛起,清代“徽商”横行天下,造就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传奇。 这里既是儒学的沃土,也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新四军、渡江战役、皖南事变……都在这里留下历史印记。可以说,安徽既深藏书香,也血脉铮铮。 二、风俗民俗:多样文化交汇的生活艺术🔸 花鼓灯与黄梅戏在皖北,红火热闹的花鼓灯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节奏欢快、动作俏皮,被称为“东方芭蕾”。而在皖南、皖西,黄梅戏则以其清丽婉转的唱腔打动人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婚丧嫁娶中的徽风皖韵徽州婚俗保存完整:迎亲时新娘披盖头坐花轿,讲究礼仪周全,热闹中透着文化底蕴。丧葬则遵循传统儒礼,注重“孝”与“祭”。 三、宗教信仰:佛道并存的精神家园🕍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齐名。这里云雾缭绕、禅音悠扬,历代高僧在此修行,香火不绝。 ⛰️ 天柱山与齐云山:道教圣地天柱山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齐云山则是中国道教“第十四福地”。皖西和皖南山川之中,道观林立,钟磬声声。 🏘️ 徽派祠堂:儒家宗族文化在黟县、歙县等徽州地区,祠堂遍布乡间。这些既是祭祖场所,也是族规训诫之地,是中国儒家文化家族传承的实物展现。 四、徽派建筑:粉墙黛瓦中的东方美学徽派建筑堪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之精粹。典型特征包括: 白墙黑瓦马头墙:层层叠叠,如水墨画卷。 三雕艺术:砖雕、木雕、石雕精致繁复,体现徽州工匠精神。 防火设计:天井排水、封火墙构造,兼具美感与功能。著名的徽派村落如宏村、西递、呈坎、棠樾,布局讲究“风水”,体现“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 五、必游景点推荐:山川与人文的双重盛宴🌄 黄山:世界双遗产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四绝。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灵感来源,黄山不仅雄奇,也深具文化底蕴。 🏘️ 宏村与西递:活着的徽州画卷“牛形村落布局”“月沼水镜倒影”,古民居依山傍水,徽派建筑保存完好,是《卧虎藏龙》等电影取景地。 🛕 九华山:佛国净土99峰环绕,99寺辉映。适合徒步、朝圣、清修旅行。 🏞️ 天柱山与安庆:道教圣山与江畔古城天柱山以奇峰怪石著称,安庆则是黄梅戏发源地,古典与民俗兼具。 🌾 亳州与小岗村:中药之都与改革圣地亳州是神医华佗故里,中药产业发达。小岗村则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性地点。 六、旅行全攻略:路线、时机、住宿、美食一网打尽📅 最佳出游时间 春季(3-5月):油菜花海、黄山杜鹃; 秋季(9-11月):塔川红叶、气候宜人; 避开7-8月黄山高峰期🚆 交通方式 高铁:合肥、黄山、芜湖等城市均有通达全国的高铁; 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 自驾:合肥—黄山—宏村—九华山是一条经典皖南文化之旅路线。🛏️ 住宿推荐区域推荐类型特色亮点黄山风景区星级酒店/民宿方便上山/观日出宏村/西递徽派老宅客栈感受古宅生活与建筑之美九华山香客旅馆清净舒适,适合礼佛、修行者 🍴 必吃美食 臭鳜鱼:外臭内香,入口柔嫩; 毛豆腐:发酵发白的豆腐,油炸外脆内嫩; 徽州圆子、刀板香、火腿甲鱼、徽州饺子等地道风味。七、结语:一座文化的长河,一段诗意的旅程安徽不张扬,不炫耀,却自成风骨。从黄山的云海,到宏村的水墨人家;从徽派的古民居,到九华山的佛音禅心——她是你想慢慢品、用心走的地方。 欢迎你,带着对文化的敬意与对山水的热爱,踏上一段“徽风皖韵”的美好旅程。

    13 min

About

这是一档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分享类播客!由几个来自于外企大厂打工人共同策划,通过不同的观察视角,用简单易懂的英语输出中国特色文化,历史,饮食,建筑和地方特色!This is a podcast that share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We present unique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cuisine, architectur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English!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