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episodes

唯理对谈 Veitgeist Veritas China
-
- Education
-
-
4.4 • 18 Ratings
-
唯理对谈是一档由唯理中国*创制的线上播客节目。我们将基于学术研究,以严谨而又不失轻松的视角讨论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内的议题。同时,我们的嘉宾均拥有极为专业的学术背景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将有共同兴趣和关切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彼此启发。
*唯理中国是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博雅教育的非营利学生组织。
-
S3E06| 韩舞在成都:孙子团毛宁谈流行文化和翻跳
舞蹈,一种使用身体来完成的表演艺术,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近年,K-pop音乐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艺术形式,像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亚洲”风尚。它们在情绪上多是狂热、浮华、表现了年轻人的叛逆心理。歌曲大都节奏比较明快,适用于跳舞。而韩舞翻跳近年也在国内外火爆异常。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韩国研究专家瑞利智(CedarBough Saeji)形象得将韩舞翻跳称作一种borrowed national bodies。
本次播客我们特别邀请了毛宁老师和大家分享她从2016年以来的舞蹈经历。一起探讨她和她所在的孙子团是如何以韩舞翻跳这样的embodied身体表达形式去参与全球化,又如何将作为一种全球化身体语言的韩舞通过她们的“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融入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成都的城市空间里。
嘉宾介绍:
何彦霄:“理解流行文化”课程讲师,芝加哥大学博士在读。这一年来,作为一种“K-pop翻研”,以“希伊韩”为笔名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学者对韩流的研究与反思
毛宁:孙子团创始人之一 韩国stage k宝儿篇冠军、东方卫视舞者十强、了不起舞社十强选手
苏恺晴:“学习、知识与权力”课程的讲师、夏威夷大学玛诺阿分校政治学在读硕士
耿绮绮:韩国旅游发展局成都办事处、韩流文化负责人
陈伟豪:aka DAIV,韩国弘益大学硕士,潮流艺术家、插画师、涂鸦写手
03:22 嘉宾介绍: 孙子团毛宁老师
07:34 用舞蹈作为身体表达vs. 语言文字表达, 以及延伸出的身体心灵二元论
10:37 嘉宾介绍: 韩国旅游局耿老师
12:40 孙子团基本状况介绍及创始缘起
19:31 孙子团早期公演活动
23:31 kpop和美国街舞的区别
26:03 “限韩令”与孙子团早期发展
28:55 代表中国参加顶级kpop比赛Stage K
33:34 和韩国女团同台表演,“和偶像一起成长”
35:35 成都作为立足点: 包容性、休闲、历史文化
37:11 组织KDC韩舞翻跳大赛
41:10 kpop本土化,通过编舞把成都介绍给大家
41:56 成都路演 考街头艺人证
44:07 欧美粉丝的认可、鼓励
45:05 与国外舞团的交流
45:50 舞蹈对生活、工作、性格、人生重要决策的影响
49:31 参加优酷综艺《了不起的舞社》和爱豆互动的体验
53:16 对未来的展望:原创、二创、翻跳
55:17 为什么《酒神》会成为翻跳代表作
56:51 kpop《酒神》与古希腊酒神文化
58:08 翻跳作品《黑天鹅》
60:07 女性身体翻跳男团舞:性别对编舞的影响
62:05 夏威夷草裙舞:由文化反抗、宗教仪式到观赏性、娱乐性舞蹈
66:10 舞蹈在不同空间的复制与再创造
67:06 全球化= 同质化? 全球化vs本土文化
孙子团翻跳跨越global vs local的二元
68:02 用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体去对抗全球化、同质化
69:38 “I eat, therefore I am.“
71:25 孙子团对舞蹈的改编,删除空翻、托举等高难度动作,加强肌肉锻炼
72:25 演出强调观赏性, 比赛强调动作质感、舞蹈结构
73:16 “We have a lot to learn from pop culture. ”
延伸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DAVgGn2jZh-jbTXYxgza4g -
S3E05| 上海何以为上海 —— 以公共史学角度捍卫我们的城市
上海何以为上海?近些年来,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加深,但“公共史学”作为一门系统探索城市历史的学科在国内还鲜少被提及。”上海“的名头从何而来?老建筑打卡的网红经济热潮下有何隐喻?街巷之间的历史,由名人和胜利者书写,还是由民众讲述?本期节目,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公共史学的方法论与实践,为生活在原子化社会中的我们带来一种关心城市、关心身边的方法。
嘉宾介绍:
袁立豪: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留学生通讯社“麦迪讯”主编。学术兴趣主要在跨国文化交流史、公共历史等领域,曾担任唯理”公共史学导论——上海城市历史的研究与实践“线上课程讲师,参与威斯康星大学中国学人历史研究。
本期您将听到:
02:34 开场介绍
03:00 嘉宾介绍
04:35 公共史学包含什么?内容与方法
06:20 学习公共史学的契机
08:50 在上海,我们如何对社区历史和文化的追溯与保存?
11:50 公共史学如何解决现存的一些文化流失的问题?
14:50 中国公共史学历史发展的脉络
17:50 人民的历史:the voice of minority group
22:05 上海的老兵聚集之地:他们的记忆与秘密
26:50 公共史学的范畴
35:36 ”上海”其名源头何在?
42:35 研究公共史学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方法
46:20 从关心身边做起,如何实践?
52:36 公共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历史重要性怎么来?
52:50 将上海公共历史作成一门课程的体会
01:02:50 我们如何以公共史学作为一种方法,检视我们的生活?
01:11:20 广东人,最早的上海人?
01:14:24 结语:关心当下的历史,及其在人身上的作用 -
S3E04| 当空气振动:合唱与共鸣
合唱——一群人唱歌,不仅在空间上将个体联系在一起,更能在区隔、苦难、暴力之间,产生连接感与力量感。合唱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也是一门谦让的艺术;它唱音乐,也在唱生活、文化、 情感、故事。合唱是如何诞生的?合唱与性别、社会的关系是如何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合唱?本期节目,我们希望能呈现合唱独特的魅力,也期待在合唱中个体与个体汇聚在一起,在歌唱中彼此抚慰。
嘉宾介绍:
吕远哲:美国西北大学音乐教育合唱指挥方向本科生,大学东亚无伴奏合唱团Treblemakers Acappella 现任成员/前副音乐指导,唯理中国第22期线上课程讲师。在合唱团有16年演唱经历,接触并体验了不同种类的合唱团。
沈逸媛:杭州小学音乐教师,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美声演唱方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现任女高音声部成员,14年合唱团训练经历。
本期您将听到:
01:33 开场介绍
02:33 嘉宾介绍
03:45 与合唱结缘,对合唱最初的认知
09:05 合唱队的分类及做区分的原因
12:47. 合唱的历史
13:59 合唱的声部与性别、性少数群体的关系
16:52 合唱的环境里如何唱得准,及在其中的体验
22:16 在合唱团里和其他的歌者的关系是如何的
28:23 印象深刻的合唱演出
30:20 家长对参加合唱队的看法意见
33:10 合唱为什么可以越来越火,如何看待这个变化?
45:04 合唱与社会的关系
48:40 合唱曲目类型
53:43 合唱这个媒介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58:38 如何演唱自己不熟悉的语言的歌曲?
67:42 演唱不同语言作品的感觉
75:27 从指挥的角度感受合唱
77:18 合唱带来的群体性与力量感
85:04 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的合唱
97:16 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合唱?
103:45 独具意义的合唱作品分享 -
S3E03 | wuli的历史与昨天:漫谈韩国民族主义
本期节目的灵感来源于唯理对谈的第一季第一期节目。在2019年初,世界民族主义思潮崛起,对谈曾探讨过中国的民族建构和认知。三年多过去,世界从前疫情时代变成了后疫情时代,川普离任,而东亚的“韩式川普”尹锡悦凭借对性别民族等问题的立场在今年赢得了大选。在社交媒体激烈的争论中,我们是否可以感受到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继续扩散的信号?这期节目,我们将从朝鲜王朝的历史开始,追根溯源韩国的民族主义,在韩国的文化和外交中解构出韩国在东亚社会里的独特发展道路。
嘉宾介绍:
权小星:东方卫视国际部资深编导、前驻韩记者,播客节目东亚观察局主播
任致均: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研究主题为基于韩人日记与行旅文学,重新构建早期现代东亚世界的信息流转与处理
0:43 开场介绍
1:59 嘉宾介绍
4:49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6:28 所谓民族主义定义忽视的部分
9:31 中朝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
11:59 朝鲜人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继承者?
15:22 韩国人对历史的看法(韩国人普遍的历史教育观)
22:49 近代地缘政治局势如何塑造了韩国?
28:14 韩国如何加入到了现代民族主义的潮流中?(日本入侵对韩国的影响)
30:26 韩国如何在后殖民时代建立起真正由韩民族主导的社会秩序?
45:25 军政府时期的民族主义政策
54:47 现代韩国的历史(汉文,儒家)教育是怎样的?
62:31 在首尔大学交换的体验/在韩国大学读书和工作的感受(韩国对美国的民族主义感情?)
83:29 韩国文化输出(k-pop)有民族主义特点吗?
87:52 韩国与中国的文化之争:韩服、泡菜、偷国
94:01 结语:从尹锡悦当选演说词看韩国的独特性 -
S3E02|威尔史密斯之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有点冒犯”的喜剧
听众朋友大家好,立夏将至,唯理对谈第三季又和大家见面了!奥斯卡颁奖礼上威尔史密斯的一巴掌把自己扇出了未来十年的奥斯卡,这期我们邀请了邵天宇、冯贺、马玢和邢淅璇几位从事不同形式喜剧的嘉宾,从奥斯卡掌掴事件谈起,讨论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冒犯“的社会红线在哪里?不同形式喜剧包括脱口秀、相声的存在到底有啥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喜剧?喜剧怎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期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冒犯”会成为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
谁有权利感到“被冒犯”?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当爸爸“
为什么我们需要“被冒犯的”喜剧
喜剧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本期您将听到:
02:23
嘉宾介绍
05:40
开场引题:奥斯卡掌掴事件
07:44
“冒犯”为什么会成为喜剧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冒犯”的 边界在哪里?
09:20
什么是相声中的“包袱”、“现挂”、“砸挂”?
10:50
目前的行业内,是否有默认的“玩笑”不可以开?
15:14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要如何把握“玩笑”的尺度?
19:10
相声演员与观众“身份”的变化及影响
26:00
谁有权利决定某人是否“被冒犯”?
35:00
作为“冒犯”的包袱,引人发笑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36:00
口音梗和种族梗为什么“格外”好笑?
39:00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点冒犯”的喜剧?
46:00
N-word、Chi-word与刻板印象的价值判断
71:00
在脱口秀中,“伦理”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大家喜欢”当爸爸”?中国大陆外是否有“伦理梗”的喜剧表演?
73:00
喜剧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76:00
喜剧可以作为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吗?
81:00
一些脱口秀推销 -
S3E01|观察、仪式、他者:人类学田野的非浪漫叙事
随着项飙老师社交媒体上的出圈,人类学也从学术殿堂走入了人们日常的谈论话题中。但是社会大众对于人类学似乎有一种闲云野鹤的浪漫化想象,认为人类学工作是一种不停游历于各地的“田园”生活。到底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在研究哪些事物?我们为什么需要专业的“人类学者”?为了解决这些大众对人类学常见的困惑,我们想通过这期博客,和大家一起聊聊人类学、“田野”和人类学伦理问题,为人类学祛一些魅,解开其神秘的面纱。
本期关注的问题:
“人类学”出圈的背后原因几何?
什么是“田野”?
人类学家的具体工作是怎么样的?
中美人类学田野形式以及研究方向的异同
人人都可以做田野调查吗?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身份转换
本期唯理对谈录制于北京时间2月26日下午,我们邀请到了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原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Allen,一起聊一聊什么是人类学,真实的“人类学家”的生活。
本期您将听到:
00:58
开场引题: 闲云野鹤浪漫化想象——人类学去魅
02:00
嘉宾介绍
03:21
人类学“出圈”背后原因几何?
07:30
近年来,人类学学生对本专业看法是如何变化的?
09:30
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俗志的区别
15:30
人类学家在田野里真实的一天
23:30
在实践中,如何开启一次田野调查?如何与调查对象更好地交流?
32:40
为什么选择做人类学田野调查?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和田野的?
42:00
田野要遵循一些什么原则?田野调查的伦理有哪些?
50:00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是什么?谁是知识生产者?
53:00
美国与中国人类学田野形式以及研究方向的异同
66:10
人人都可以做田野调查吗?是不是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人类学家?
74:00
人类学的微观调查和宏观视野
90:00
少数民族的“民俗志”与“人类学家”
105:00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身份转换
Customer Reviews
期待之久的节目
很开心能有这么一档华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