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قبل ٢٢ ساعة

    啟發日記D60 『亞達伯拉象龜』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亞達伯拉象龜」。 暑假帶孩子去高雄的壽山動物園,看到了一隻緩緩移動的龐然大物—— 亞達伯拉象龜,據說平均壽命超過 100 歲。 動物園的解說牌上寫著: 「亞達伯拉象龜的年齡常難以考證,因為牠們往往比飼養者還長壽。」 這句話讓我們停下腳步想了很久—— 如果一隻動物能活到超越所有照顧過牠的人, 那我們人類,該怎麼面對「比我們更長久的存在」? — 第一層啟發是:我們其實很少練習,如何與「長時間的事物」相處。 現代生活節奏太快,我們習慣按下訂單、立刻配送; 新聞輪轉、話題遺忘,連人與人的連結也快速更替。 我們常常只問:這個選擇對「現在」有沒有好處? 卻很少問:它對「未來」有沒有意義? 但亞達伯拉象龜這個霎那提醒我們: 這世界有些存在,活得比我們久,也慢得比我們深。 它們讓我們重新感受一種謙卑—— 不是萬物都得順著我們的速度, 也不是每個努力都能馬上看到結果。 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在《長思短想》(The Good Ancestor)裡提到過一個概念: 「我們這一代人,正面對一個選擇—— 要成為只看眼前的好消費者?還是願意成為負責任的『好祖先』?」 或許,那隻象龜,不只是自然的奇觀, 更是一種象徵——對於時間的延展、責任的拉長、 以及活在當下之外的能力。 — 第二層啟發是:如果象龜在看我們,人類會是怎樣的生物? 對於活超過一百年的象龜來說, 人類也許是個總在急著趕路、來不及停下來喘氣的物種。 但為什麼我們那麼匆忙? 也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不匆忙。 我們有長輩要照顧、孩子要養,還有房貸、水電、學費、三餐、健保費…… 很多人的人生不是不願意慢,而是慢不起來。 「長遠思維」聽起來很美好, 但對於正在為生活打拼、薪水剛好覆蓋開銷的我們來說, 有時候活下來,就是一場即時應變。 但也正因如此, 會不會那些我們仍然願意去做的「緩慢選擇」,就更顯珍貴。 像是多花時間陪孩子講完一個故事、 每週擠出一點時間讀一本書、 不為了方便而隨便對待自己的健康與情緒…… 這些不是為了當下的利益, 而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或「未來的家人」更好一點。 就像網路上有人說過的: 「最好的投資,是你還願意相信『未來』值得期待。」 — 親愛的你呢? 你有沒有正在練習一件「不急著看見成果」的事? 在你忙碌奔波的日子裡,有沒有什麼是值得你願意放慢腳步的? 願我們不只是活在當下, 也能偶爾停下來,看看那隻慢慢走過草地的象龜, 提醒我們:不必總是奔跑,長久的意義,也許正在等我們回頭發現。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٥ من الدقائق
  2. قبل يوم واحد

    啟發日記D59 『搭檔』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搭檔」。 你心中最理想的搭檔是誰? 也許是工作上能互補不足、彼此信任的人; 也許是生活中能陪你並肩走過風雨的夥伴; 也許是一位,不需要多說什麼,就能懂你的那個人。 我們今天從一對最知名的搭檔說起——華倫・巴菲特與查理・芒格。 一起來看看在選擇事業或是人生的搭檔時,有哪些可以帶給我們啟發的地方。 — 🟠 第一個啟發:選擇搭檔,就是選擇你要走的路。 巴菲特曾說:「與查理合作,是我人生中最幸運的決定之一。」 這兩位投資界的傳奇人物,個性其實大不相同: 巴菲特謹慎耐心,偏好長線投資; 芒格思維宏觀,直言不諱,常以不同角度提醒巴菲特。 正因為不同,他們才能互補; 也因為信任,他們才能共事超過半世紀。 有一段話很打動人心—— 巴菲特說:「查理不會只說我想聽的話,他會說我需要聽的話。」 我們也許無法像他們一樣合夥經營上百家公司, 但在人生每一段旅程裡,我們都會面臨「選擇搭檔」的時刻。 可能是工作夥伴,也有可能是一起生活的伴侶。 選對了人,你會變得更好;選錯了人,連你原本的優點都可能無法發揮。 — 🟡 第二個啟發:與其找完美搭檔,不如找可以一起變好的人。 在《與成功有約》一書中,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談到一個觀念:「情感帳戶」—— 每一段關係就像銀行帳戶,你的每一次信任、理解與承諾,都是一次「存款」; 每一次誤會、傷害與忽視,都是一次「提款」。 搭檔的關係也是如此,沒有誰天生就是完美的搭配,只有彼此不斷經營與調整的默契。 有些人,一開始很合拍,卻因為缺乏坦誠與尊重,最後分道揚鑣; 有些人,一開始不怎麼契合,卻因為願意溝通與共同成長,最後我們一起走了很遠的路。 或許要選的是可以走久的,而不是只能走快的; 也或許我們要找的,是在疲憊或迷惘時,依然願意陪身邊一起撐過去的人。 但我們可能也都要提醒自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有犯錯,或是陷入低潮的時候。 如果旁邊有朋友或家人需要尋找搭檔時,我們會不會是他們的選擇呢? — 您呢? 您生命中現在最重要的搭檔是誰? 那個人讓你變得更強?還是更安穩?或者更像你自己? 願你人生旅途中,每一次搭檔的選擇,都不是勉強,而是欣賞; 不是依賴,而是共好; 願我們都能有機會一起走得遠,也一起走得深。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٥ من الدقائق
  3. قبل يومين

    啟發日記D58 『工具』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工具」。 前陣子在整理書架時,發現了一把很舊的削鉛筆刀。那是一把手搖式的小機器,每次轉動時會發出細碎聲響。兒時每次寫功課前,都會用它把鉛筆削尖,像是一種啟動儀式。現在鉛筆少了,這工具也早已退場,但那種「工具參與生活」的記憶卻一直留著。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工具—— 手機、筆電、眼鏡、捷運卡、筆記本…… 但你有沒有想過:「工具是什麼?」 有一個我們很喜歡的說法:工具,其實就是人的延伸。 輪子是腿的延伸,望遠鏡是眼的延伸,電報是聲音的延伸,弓箭是手臂的延伸。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說得好:藝術,也是人的心智工具。 當我們看到一片美麗雲彩、或經歷一個難忘午後,心裡總想留住那份感動。 但心智做不到,怎麼辦?就畫下來、寫下來、唱出來。 藝術,就是幫我們保存情感與意義的心靈工具。 而閱讀,也是一種心智的工具。 書籍,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去理解陌生的觀點、回應自己的疑惑,甚至重新排列內心的秩序。 有時候,一本書,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原本看不清的內在風景。 也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未曾想過的生命出口。 這讓我想到了今天的兩層啟發: ⸻ 第一層啟發是:工具,是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的方式。 就像尼采曾說:「人是未完成的動物。」 我們身體有限,於是發明工具幫助我們移動、搬運、建築、溝通; 我們心智有限,於是發明藝術、語言、邏輯與制度,來整理情緒、記憶與社會。 連一台車,也是如此。 從財務角度來看,汽車是折舊最快的商品之一。新車一落地,價格立刻縮水; 如果買車只是為了炫耀與比較,那它可能只是個短期奢侈品。 但如果你把它當作「你與世界之間的延伸」—— 開車去山裡、帶孩子去旅行、接送家人、探索遠方—— 那麼某個層面來說,它的延伸價值,可能遠超過它帳面上的折舊。 而一本好書,也是一樣的。 也許它的價格不高,也許它只是紙上文字, 但如果它曾經陪你度過人生低谷、幫你在迷惘中釐清方向, 那它帶來的價值,早已超出書頁所能承載的範圍。 ⸻ 第二層啟發是:工具不是用來依賴的,而是用來延伸的。 當一樣工具發揮得好,它讓我們變強;但當我們過度依賴,它也可能讓我們變得脆弱。 你可能也遇過這樣的情境: 手機太方便,我們逐漸忘了地圖怎麼看; 搜尋引擎太快,我們不再記得知識的脈絡; AI工具幫我們排程、寫信、修圖,但我們是否也少了一些原本該自己完成的感受與判斷? 閱讀同樣如此。 有些人會問:「直接看影片不是更快?為什麼還要花時間讀書?」 但正是閱讀這個過程——逐字思索、反芻內化——幫助我們鍛鍊理解力、想像力與深度的耐心。 閱讀不是為了快,而是為了更深地與自己對話。 工具從來都不是問題,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用它來延伸了什麼—— 是能力,還是懶惰? 是深度,還是逃避? 是學會更多,還是學得更少? 正如藝術與建築幫助我們記得美與莊嚴, 每樣工具的出現,也都在拋出一個問題: 我們是不是,正在靠它成為「更好的自己」? — 你呢? 你最近最常使用的一項工具是什麼? 那工具,是在幫助你延伸哪一部分的自我? 你最近有沒有讀到哪本書,讓你感覺自己被溫柔地提醒了什麼?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樣工具,尤其是一本書,都能讓你更靠近完整的自己。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٩ من الدقائق
  4. قبل ٣ أيام

    啟發日記D57 『上癮』

    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上癮」。 你有沒有想過,上癮和幸福,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機制? 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安德魯・休伯曼(Andrew Huberman)**曾說過一句令人深思的話: 「上癮,是讓你感到快樂的事物在不斷減少;幸福,則是讓你感到快樂的事物在不斷增加。前者是被動的,後者需要努力。」 這句話讓我重新回想起生活中那些讓人「無法停止」的瞬間。 我們總以為上癮是那些極端的案例:酗酒、抽菸、沉迷賭博或藥物。 但其實,它可能只是你一天滑了幾百次手機;你說你只是在放空、在查資料,但身體的慣性早已告訴你:這是你的快樂來源。 它也可能是你習慣性地打開某個APP、吃下某種食物、依賴某種人設來獲得他人的認可—— 當我們開始無法沒有某件事,卻又越來越覺得它無法真正讓我們快樂時,上癮就悄悄發生了。 — 第一層啟發:上癮,常常來自一種逃避感,而非選擇感。 我們上癮的,不是某個行為,而是那種「讓我暫時不用面對真實生活」的感覺。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反覆做一件事,不是因為它真的讓我們快樂,而是它讓我們暫時不痛苦。 這也是為什麼「上癮」會讓人越來越空虛——因為它只是短暫地消除了焦慮,卻沒有真正填補意義。 但這正是它最危險的地方。當大腦習慣了「想逃避就靠這個東西」,它就會把這條神經路徑強化,久而久之,我們就越來越容易陷入依賴。 也許我們該問問自己: 我做這件事,是為了靠近什麼,還是為了逃離什麼? 我是「想做」,還是「只能這麼做」? — 第二層啟發:幸福,是需要練習與選擇的能力。 我們常誤以為快樂越即時越好、越強烈越幸福。 但其實,真正讓人穩定而長久的幸福,往往不是讓你立刻快感爆棚的刺激,而是那種「做了對的事」之後,悄悄出現的安定與滿足。 這就像**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中說的: 「每一次你做出一個選擇,都是在投票給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快樂可以被給予,但幸福只能靠自己建造。 幸福不是被動地被取悅,而是主動地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這也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 「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做自己該做的事。」 若說上癮是讓大腦習慣被獎賞、追求「想要」;那麼幸福,則是一種訓練「選擇什麼值得」的能力。 它不是一種天生的感覺,而是一種後天養成的行為模式。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是否有什麼小習慣,讓你察覺到自己正在傾向依賴? 又或者,你是否做過某個雖然不即時快樂,但讓你事後踏實的選擇?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個選擇,都能帶來一點點更長久的幸福。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٨ من الدقائق
  5. قبل ٥ أيام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W12 『一段失敗的關係造成對愛的恐懼』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曾經有過一段很深刻的感情,但最後卻以失敗收場。 那種被背叛、被放下的感覺,讓我到現在都還心有餘悸。 我發現自己開始害怕再去談感情,總覺得如果再投入,就會再一次受傷。 可是同時,我又渴望被愛,也渴望能給愛。 小書房,我該怎麼辦呢? ——一個在愛裡退縮的人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你的心情,我能感受到那份既渴望又害怕的矛盾。 愛,本來就不是一條沒有風險的路,每個選擇裡都有受傷的可能。 但在歷史與文學裡,也有人曾面對過同樣的心境,他們的路徑或許能給你一些參考。 1️⃣ 拜倫——帶傷前行型 浪漫派詩人拜倫一生風流,感情故事眾多,也因此飽受批評與傷痛。 他愛得強烈,也常失敗,但從未因此否定愛情。 即使愛帶來傷痕,他仍選擇繼續愛、繼續燃燒。 他就像是在告訴我們: 「恐懼不會消失,但我願意帶著恐懼去愛。」 他的方式提醒我們:若你仍渴望愛,也許可以允許自己在傷口還痛時,依舊勇敢往前。 2️⃣ 賽珍珠——重建信任型 《大地》的作者賽珍珠,年輕時的婚姻並不幸福,她長期陷在孤單與失落中。 然而她沒有因此否定愛,而是先修復自己,專注於寫作與公益,直到後來才找到更合適的伴侶。 更特別的是,她將愛延伸到社會,收養孩子,推動教育,讓愛的形式不只限於親密關係。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 「失敗的愛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愛的開始。」 她提醒我們:你可以先照顧自己,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不同形式的愛也可以更寬廣、更有力量。 3️⃣ 林黛玉——退縮守護型 在《紅樓夢》裡,林黛玉自幼寄人籬下,與賈寶玉之間的愛情更是充滿波折。 她的多愁善感,讓她既渴望被理解,又害怕失去。最終,她選擇的是收緊心門,把愛變成詩與眼淚。 她沒有找到一個能安放自己的歸宿,但她仍然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真實。 她彷彿在提醒我們: 「如果此刻還無法再愛,也沒關係,先守住自己。」 有時候,暫時不愛別人,而是先保護自己,也是一種選擇。 親愛的您, 愛本來就不是非走不可的路,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的節奏。 你可以像拜倫那樣帶著傷也勇敢前行,像賽珍珠一樣慢慢修復再出發,也可以像林黛玉一樣先暫時退守,給自己時間。 沒有哪一種比較正確,只有哪一種此刻比較適合你。 我們一起想想看,也一起來等待。 願你在愛裡,不再只是恐懼,而能慢慢找到安穩的力量。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٥ من الدقائق
  6. قبل ٦ أيام

    啟發日記D56 『蘭嶼郵差--查無此人』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查無此人」。 這是我們熟悉的郵政語言, 當一封信件、包裹或通知,無法送達、無人簽收時, 信封上就會蓋上這幾個字——「查無此人」。 這是一句例行公事的行政話語,卻藏著無法言說的遺憾與失落。 — 在《蘭嶼郵差:簽收我的愛》這本書裡,有一段讓人久久難忘的描寫: 「一位朋友上週才打來問包裹的事,但這週,我們卻收到了他永遠離開的訊息了。」 郵差手上還握著那份尚未送達的包裹, 信上寫著他的名字、地址、電話,彷彿一切都還來得及。 但那個人,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比起信件退回,更讓人心碎的,是—— 人生也突然「查無此人」了。 想到這個情境,讓我們感覺特別的難過。 — 有些信,真的送不出了。 可能是對方搬走了、改了地址,也可能,是再也不在了。 但奇妙的是—— 這些無法送達的信,其實我們心裡也都收過。 也許你曾在深夜,一遍又一遍模擬對話; 也許你在夢裡,把那封未寄出的訊息默默讀完。 信沒有被送出,卻早已在你心裡來來回回,讀了千百次。 它沒有郵戳、沒有收件人,卻刻進了你的人生。 — 郵差送不出去的信,其實我們心裡也都收過。 這個收過指的是因為送出的時間錯過了,對方收不到而退回到了我們的心裡。 我們曾來不及說一聲道謝、來不及多問一句近況; 曾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卻突然發現—— 有些人,再也不能對話,有些話,永遠留在了信封裡。 — 你呢? 你是否也曾懷著遺憾,收下一封無法送出的心意? 願今天的你,若有什麼想說的話、想寄的情、想送的溫柔, 請不再猶豫,也請不再等。 因為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沉重的印章, 就是那句——「查無此人」。 祝願你,有話能說,有信可寄, 重要的人,都還在地址之中。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٤ من الدقائق
  7. ٣ سبتمبر

    啟發日記D55 『蘭嶼郵差--距離』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距離」。 我們平常說到「距離」,想到的是里程、路線、或地圖上的公里數。 但對蘭嶼而言,「距離」從來不只是地理上的事。 《蘭嶼郵差》這本書裡,處處都能看見「距離」的影子—— 汽車來了但零件還沒到、獸醫根本沒有設點、病人轉診必須搭船、文件申請永遠多等幾天…… 不只是物流的延遲,更是制度設計裡被遺忘的邊角。 — 但真正讓人動容的,並不是這些困難本身, 而是有人願意用「靠近」去回應「遙遠」。 作者在書裡說,自己不只是送信, 也是那個幫老人家掛號領藥、協助不識字者申辦文件、 甚至是偶爾買碗麵、順手補上一個問候的人。 那不是因為他職責所在,而是因為他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的縫隙」—— 那些被制度、被地理、被時間拉開的縫隙, 需要有人願意用「像家人一樣的心」去補起來。 — 有時候,我們以為城市有「高效率」的行政流程, 其實也有「高冷淡」的情感距離。 前幾天,我看到網路上一則捷運站的分享—— 一位走得很慢的阿嬤在搭電扶梯,後頭一位西裝筆挺的男子開始碎念: 「老人就不要搭尖峰時段嘛,又慢又擋,害我遲到怎麼辦?」 旁邊一位女生看不下去,輕聲提醒他:「你可以走樓梯,電扶梯本來就是給站著的人用的。」 男子白了她一眼:「你知道我幾點要開會嗎?」 女生回:「那你知道她幾歲嗎?」 這時另一位乘客說了一句話,很讓人動容: 「如果‘效率’的代價是踐踏別人,你還真有效率。」 那男生甩頭走人。 而阿嬤還是慢慢地走著,幾個人默默陪著她搭完整段扶梯。 下扶梯前,她對那位女生笑笑說:「我有膝蓋開過刀,不太能快走。妳剛剛講的話,我有聽到,謝謝妳喔。」 她手裡提著一袋鳳梨,笑得很溫柔。 那一刻,我也突然覺得: 或許這個城市太趕了,世界太匆忙了。 我們的社會持續的老人化中, 但也許只要有一點點體貼,就能讓人不那麼怕老。 — 在蘭嶼,郵差叫得出每個長輩的名字,知道誰家燈沒亮、誰家牛生病了、誰家好幾天沒領信。 他們不只是「送達」,更是「陪伴」。 「當我們談論距離,不只是談你在我多遠,還包括你有多願意靠近。」 — 你呢? 你曾經感受到哪一種「距離」,讓你意識到, 其實真正的困難,不是走幾公里,而是誰願意為你走過來?你願意為誰走過去? 願你今天也能感受到,哪怕這世界仍有許多邊境與縫隙, 只要心還有人記得彼此,那裡,就不會真正孤單。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٦ من الدقائق
  8. ٢ سبتمبر

    啟發日記D54 『蘭嶼郵差--唯一』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唯一」。 當我們提到「唯一」,腦中是否第一時間浮現的是愛情的模樣? 「你是我唯一的愛」——這樣的詞彙,在詩歌、告白與戲劇中經常出現,聽來浪漫又動人。 但《蘭嶼郵差》這本書,卻讓我看見「唯一」另一種更安靜卻深刻的面貌。 — 書中提到,對於島上許多長輩來說,郵差可能是他們一天中唯一見到的人。 這句話讀來簡單,卻令人心頭一緊。 當你一天的對話、眼神接觸、問候與關心,都只來自那個穿著制服、每日送信的人—— 那個人,不只是遞信者,更像是日常陪伴的微光。 — 這讓我想起兩個啟發: ▌第一個啟發是:有時候,「唯一」不是誇張的情感,而是無聲的日常。 在都市裡,我們習慣了「選擇多元」與「訊息轟炸」: 三餐有各種外送平台可選,社群媒體上有無數人可以對話,每天接收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資訊。 但在蘭嶼,郵差的身影,不只是一種物流角色, 更是一條維繫關係的線索——他知道哪戶人家最近沒出門、哪個老人身體欠安、哪位孩子過生日需要鼓勵。 都市的郵差是「照路線走」,島嶼的郵差是「記住每個人名」。 他不是送件給某棟地址,而是走向一個個熟悉的「你」。 — ▌第二個啟發是:我們也可能是別人生活中的「唯一」。 那位每天說早安的便利商店店員,是否期待你的微笑回應? 那位總是靜靜坐在公園角落的長者,是否等著有人主動和他聊上一句? 我們總以為「唯一」是一種被動的、可遇不可求的情感, 卻很少去想:我自己,也有可能是誰的那道光? 那不是沉重的責任,而是一種珍貴的可能。 因為在某些人孤單、安靜的生活裡,你的一句話、一個舉動,真的可能是他一天中唯一的連結。 — 你呢? 你是否曾無意間成為誰生活中的那個「唯一」? 又有沒有人,在你的日常裡,扮演著這樣無聲卻溫暖的角色? 願你今天的生活裡,不只看見自己的需要, 也能悄悄留意,那些在角落等待一句「你好」的心靈。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٧ من الدقائق

حول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قد يعجبك أيضً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