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3 GIỜ TRƯỚC

    啟發日記D50 『焦慮』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焦慮」。 哲學家羅素曾提出過一句深具穿透力的概念: 「通過認識到那些引起焦慮的事物並不重要,可以緩解大部分的憂慮。」 我們的焦慮,常常來自於對未來的預設與無力感。而這些預設,不見得真的那麼重要,也未必真的會發生。許多時候,或許是我們給了它過高的分量。 這樣的認知也觸發了我們有兩個不同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 焦慮,也許是「過度預演」未來的劇本 我們為明天的會議緊張,為家人的健康擔心,為還沒發生的問題失眠。這些焦慮,很少發生在現在這一刻,而是藏在我們想像中的「某個未來」。 心理學家榮格也曾提醒我們,焦慮不是解方,它只會消耗今天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許多讓我們煩憂的事,在一週後、一年後甚至一生中,其實根本無足輕重,那些焦慮或許就會像霧氣般漸漸散去。 — 第二層啟發: 真正重要的事,不會用焦慮的方式存在 我們有沒有試著把心中的焦慮,一一寫下來? 然後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可以做些什麼嗎?」如果答案是可以,那麼請開始行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嘗試放下。 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ctetus)說過一句斯多噶派的經典之語: 「我們焦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換句話說,焦慮不是外界給的,而是我們自己放進心裡的。當我們願意換一個視角,也許焦慮就不再是監牢,而是一道通往更深自覺的門。 — 你呢? 你最近,是否有什麼反覆掛念的焦慮? 它真的那麼重要嗎? 或者,你已經有力量轉動它了? 願你今天多一點覺察、少一點恐慌; 願你的心,像海浪下的深處那樣,沉靜而寬容。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phút
  2. 1 NGÀY TRƯỚC

    啟發日記D49 『意義』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意義」。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日子一天天過去,事情一件件完成, 但心裡總有一個聲音在問: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追求「有意義的事」—— 考上好學校、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組成一個家庭…… 但那些看起來「有意義」的事,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第一層啟發:外在的意義,是來自於世界的定義,但不一定適合你的人生節奏。 從小到大,我們被各種「標準答案」所圍繞。 升學志向、職涯選擇、婚姻家庭……每一步都有一條被鋪好的路。 社會用報酬率、升遷路徑、可見的成效來定義「意義」; 但當我們真正走在那條「正確的路」上,有時心裡卻會浮現一種莫名的空虛感—— 「這一切,真的對我重要嗎?」 依稀記得導演李安曾在受訪時說過一句話,內容大約是: 「我想拍的,不是被期待的成功,而是我心裡深處的東西。」 這句話提醒我們:外在的意義容易被社會所設定, 但也許真正的意義感,是在你願意停下腳步,誠實問自己—— 「這是我想走的路嗎?還是別人希望我走的路?」 當你開始嘗試,哪怕是小小地脫離常規,做一些自己在乎但別人不理解的選擇, 你也許會驚訝地發現,生活突然變得更輕盈,更有回音。 第二層啟發:內在的意義,是從「成功」轉向「奉獻」的旅程。 在《第二座山》一書中,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形容人生前半段是追求第一座山—— 個人成就、社會認可、外在成功;但當人們登頂後,常會驚覺那並非自己真正想要的。 真正讓人感到充實的,是人生後半段轉向的第二座山——責任、承諾、服務、愛。 「我們以為自己想要自由,但其實我們渴望的是歸屬; 我們以為自己要的是自主,但其實我們更需要連結。」 而在《成為更好的自己》中,布魯克斯進一步指出: 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不是靠塑造「履歷美德」,而是養成「悼詞美德」。 不是你完成了多少事業,而是你成為了什麼樣的人。 意義,往往藏在那些不被計分的時刻裡: 你曾耐心陪伴過誰?曾無私幫助了誰?曾真誠愛過誰? 你呢? 此刻的你,是在追逐「第一座山」,還是默默走向「第二座山」? 你心中的「意義」,是來自於完成一件事,還是成為一種人? 無論是哪種,小書房都覺得你很棒! 願你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小事, 都能與你內心的那座山對話, 讓生活的意義,不只是抵達終點,而是走在你想去的路上。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phút
  3. 2 NGÀY TRƯỚC

    啟發日記D48 『自由』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由」。 1941 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世界正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納粹德國節節進逼,亞洲也陷入動盪。羅斯福深知,美國終將無法置身事外,但他選擇不只談戰爭,更談一個遠大的願景——人類的四大自由。 他說: 「我們期盼一個世界——每一個地方的人民都能享有四種基本的自由: 第一,自由言論與表達的自由(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 第二,信仰的自由(freedom of worship); 第三,免於匱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 第四,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 這段話後來成為許多國際人權宣言的基礎,也成為自由精神的象徵。 你是否注意到了?這四大自由中,前兩項是 freedom of,後兩項則是 freedom from。 這不是語言上的巧合,而是一種價值的劃分,也啟發了兩種不同層次的思考。 第一層啟發: freedom of ——去做你想做的自由 “Freedom of speech”、“freedom of worship”,這些自由是一種 「能去做」的權利。 你可以說你想說的話,可以信你想信的信仰——這是「我能夠選擇」的自由。 哲學家 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 將這稱為 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 「積極自由,是成為自己的主人,是實現自己生命可能性的自由。」 它不只是「沒有人阻止你」,而是「你真正有能力去行使」。 我們努力學習、爭取教育、保障投票權,都是在追求這類自由。 它讓我們不只「存在」,而是真正「活得像自己」。 但積極自由需要條件:知識、資源、勇氣與安全感。 沒有這些基礎,自由就像一份美麗的菜單卻沒有餐券,只能看著卻吃不到。 第二層啟發: freedom from ——免於不想要的痛苦 “Freedom from want”(免於匱乏)、“freedom from fear”(免於恐懼),則是一種「不必承受」的自由。 不再挨餓、不必害怕戰爭與暴力,這是保障你能「好好活下去」的自由。 柏林將此稱為 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 「消極自由,是免於外在強迫與壓迫,是人最基本的喘息空間。」 這種自由不會立刻讓人飛黃騰達,但它能守護基本尊嚴。 就如有人說的:「你不必活得閃閃發光,但至少不該活得發抖。」 歷史上,林肯也曾說過: 「凡剝奪他人自由的人,本身就不配擁有自由。」 自由,總是伴隨責任 當我們談自由,我們不能只談「我的自由」,也要談「我們的自由」。 自由不是任性行事,而是我們在選擇自己人生的同時,也願意讓別人選擇他們的人生。 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說過: 「人是注定要自由的,而自由意味著責任。」 因為你自由地說出話來,也要自由地承擔話語的影響; 你自由地選擇生活,也要準備好去面對那條路上的光與影。 你呢? 今天的你,感受到的自由是哪一種? 是能夠「去做某件事」的自由,還是「不用承受」某種痛苦的自由? 你是否也開始思考,要如何讓自己的自由,帶著更多尊重、責任與理解? 願你今天,不只是自由地走,而是自由且有方向地生活; 並在路上,與他人共享這條名為「自由」的長路。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phút
  4. 3 NGÀY TRƯỚC

    啟發日記D47 『睡袍』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睡袍」。 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有一天收到一件紅色的絲絨睡袍。那是一件質地華美、色澤深沉的禮物,遠遠超過他原本樸素生活的風格。問題也從這裡開始—— 他發現這件睡袍太華麗了,與他原本舊舊的椅子、簡陋的書桌、樸實的地毯都格格不入。於是,他開始一一替換——換了新椅子、新桌子、新地毯,甚至重裝整個房間。最終,他的生活環境雖然煥然一新,但他自己卻覺得失去了某種熟悉的自己。 這個故事,被後人稱為**「狄德羅效應」**:當你獲得一件新物品,為了與它「配套」,便不自覺進入一連串的消費與改造,直到整個生活風格都被重新定義。 — 第一層啟發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配套」,卻不一定更靠近自己。 你可能有過類似的經驗:買了新包包,覺得原來的衣服不搭;換了住處,就開始想添購家具與裝飾;升了職,就覺得原本的電腦、手機、甚至生活節奏都該升級。 這些不見得錯。問題是:我們是否被物品牽著走,而不是由內在選擇生活方式? 狄德羅曾寫下:「我成了我那件漂亮睡袍的奴隸。」 他的焦慮,其實來自一種自我錯位——當你開始覺得自己「不配」某些東西,就可能反過來為了「看起來合理」而改變原本自在的樣子。 — 第二層啟發是:生活的一致,不必建立在外表整齊,而是內心不慌。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曾說過一句話,我們一直印象很深刻: 「成為你真正的樣子,是人可以達到的最高形式。」 在這個習慣從外部尋找標準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物品定義:這個品牌代表專業,那個風格代表品味。但事實是,真正的風格,不是你買了什麼,而是你選擇留下什麼。 你可以擁有一件新睡袍,也可以選擇不必改造整間房間來配合它。 你可以欣賞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留下一點不那麼完美,但真實存在的你。 有本日式生活書中說得很好: 「簡樸不是缺少,而是不再需要多餘的。」 有時候,那件老舊、舒適、不合流行的睡袍,反而才代表了最貼近你心的生活狀態。 — 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哪一次「看似買了一件小東西,卻意外改變了整個生活節奏」的經驗? 你心裡又有沒有一件「老睡袍」般的物品,雖不完美,卻代表了某個真實又踏實的你?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生活裡,不是配套得完美無瑕,而是自在得不必解釋。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phút
  5. 5 NGÀY TRƯỚC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 W10 『返鄉或留在大城市』

    小書房 您好: 我在城市工作幾年了,雖然節奏快、壓力大,但我覺得這裡機會多,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家人卻一直希望我回家鄉,他們覺得那裡生活穩定、離父母近,也方便將來照顧。 我理解他們的好意,但我怕回去後,會失去在城市累積的人脈與機會。 我該聽家人的話回去,還是繼續留在城市呢? ——在選擇之間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這是很多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面臨的掙扎——「留」與「回」,不只是地點的選擇,更是價值排序的對比。 我想到三位人物,他們做出了三條不同的路徑:有的人選擇回去,找到心安;有的人留在城市,實現抱負;有的人在兩邊之間搭起橋樑。 1️⃣ 陶淵明——返鄉型 陶淵明年輕時曾在官場任職,但他厭倦了爾虞我詐,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最終,他辭官回到家鄉,耕讀自足。 他並非沒有能力在城市中生存,而是選擇了以內心安定為優先。 對他來說,家鄉不只是地理位置,更是心靈的原點。 他提醒我們:如果家鄉能提供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品質,那麼「回去」並不代表放棄,而是回歸。 2️⃣ 福澤諭吉——堅守型 福澤諭吉出身大阪封建藩士家庭,父親早逝後,他本有機會回到藩地謀取安穩職位,但他拒絕了。 他選擇留在東京(江戶),並出國學習西方知識,回國後創辦慶應義塾,推動近代教育。 他認為只有在城市這個思想交匯之地,他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他提醒我們:有時候,留在資源與交流更集中的地方,是為了成就更長遠的理想。 3️⃣ 瑪麗·居禮——折衷型 瑪麗·居禮在巴黎完成學業並展開放射性研究,她深知巴黎有更多科研資源與合作機會。 但她也沒有切斷與波蘭的連結:她資助家鄉的教育機構,並推動華沙的科學發展。 她既在城市成就自己的事業,也在遠方回饋家鄉。 她提醒我們:若無法兩全其美,就用行動創造「兩全其美」。 親愛的你, 沒有哪一條路是唯一正確的。 重要的是,你的選擇能否兼顧你想要的人生方向,並讓你在若干年後,依然對這個決定感到安心與無悔。 回家,可能是回到根;留下,可能是為了開枝散葉;折衷,則是用行動讓兩邊同時生長。 你呢? 在你的心裡,什麼才是此刻最重要的排序?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phút
  6. 6 NGÀY TRƯỚC

    啟發日記D46 『癌症』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癌症」。 癌症,一直是一個帶有恐懼與負面情緒的詞彙。 它代表身體細胞失控、疾病發展、甚至與死亡的拉鋸。 但最近在讀《萬病之王》時,卻看到一個非常令人深思的觀點: 癌細胞不是外來者,它來自我們體內,來自那套原本讓我們能生長、修復、再生的機制。 也就是說,癌症其實與生物演化,是同一種機制的產物。 — 第一層啟發:演化與癌症,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生物的進化仰賴突變,而突變機制若沒有配套的修復與節制,就可能走向癌症。 這意味著,我們體內最重要的「創新系統」與「失控風險」是一體兩面。 你之所以有今日的智力、器官、免疫力,是無數次細胞突變的結果。 同樣地,你體內每一個癌細胞,也是在這套進化系統中,試圖突圍的例外產物。 那麼,如果我們設法徹底消除所有可能成為癌細胞的潛能呢? 我們可能也會連帶失去快速修復受損細胞的能力、免疫系統的高度敏捷性,甚至阻斷胚胎早期的發育潛能—— 這些,正是細胞能夠快速增殖與變異的基礎。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完全不要癌細胞,就有可能也會失去一切生命的可塑性與創造力的來源。 正如有一句曾經在網路上看過的話: 「真正困難的事,不是對抗黑暗,而是在光明中看見陰影。」 癌症讓我們學會——沒有一個系統是完美的。 每一種力量,都伴隨著它的光與暗; 每一項能力,背後也潛藏著崩潰的可能。 — 第二層啟發:真正的關鍵,不是控制一切,而是讓系統回到平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癌症也讓我們重新理解「系統」的本質。 細胞的分裂、免疫的警覺、身體的自癒—— 這些平常看來理所當然的功能,其實靠著無數機制在「互相監督、修正、平衡」。 一旦有一個環節失效,或過度活躍,系統就會偏離,從可控轉為失控。 就像《萬病之王》作者席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所說: 「癌症是我們演化設計的一部分,這設計強大而美麗,卻也有著無法避免的風險。」 這提醒我們: 無論是身體、社會還是人生,我們追求的從來都不是「百分之百的控制」, 而是能夠在多變與風險之中,找到一種不斷調整的平衡點。 我們可能無法完全根除風險, 但可以不斷地修補機制、重設邊界、重啟信任, 讓每一次失控,成為下一次穩定的養分。 — 你呢? 在你自己的生活系統裡,有沒有哪個部分最近特別需要修復與重新平衡?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你有個健康、穩定,也能欣賞陰影的光明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phút
  7. 20 THG 8

    啟發日記D45 『好奇心』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好奇心」。 我們常說「好奇心是學習的開始」,但好奇心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都能保持對世界的興趣,而有些人卻在成長中逐漸失去這種動力? 波士頓學院的研究者 Lidiya Hagtvedt 等學者,將好奇心分為兩種: 第一種叫「特定型好奇心(specific curiosity)」 這是一種帶有明確目標的探索。 像是你找不到答案、心裡覺得癢癢的,就想要搞清楚。 好比你突然想知道「為什麼天氣變冷會讓人胃口變好?」 這種好奇心驅動我們尋找解答、查資料、問問題,直到疑問被解開。 它是深入的、聚焦的,是知識進步的引擎。 第二種叫「發散型好奇心(diversive curiosity)」 這是一種不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產生的好奇, 更像是一種對世界保持開放與探索的狀態。 就像你逛書店時,原本只是隨便翻翻,結果卻在角落發現一本意外改變人生的書。 或者,無聊時看了一部冷門紀錄片,卻對某個陌生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它是廣泛的、跳躍的,是靈感與創造力的起點。 — 這兩種好奇心,分別帶給我們兩個不同的啟發: 第一層啟發:特定型好奇心,讓我們學會「深究」一件事的力量。 這種好奇心的背後,是「想弄懂」的渴望。 它驅使我們更精確地問問題、培養邏輯與推理能力, 在解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培養了自我驅動的學習能力。 每一個想法的「為什麼?」都是通往知識與專業的敲門磚。 也是我們在資訊紛雜的世界裡,找到自我定位的方向感。 這種好奇,讓我們看到的是問題與答案。 第二層啟發:發散型好奇心,是打開世界的鑰匙。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經驗? 本來只是隨手翻開一本書、一篇文章、一集 podcast, 沒想到卻意外開啟了一扇窗,甚至影響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洪蘭教授曾提過一個概念,大腦的神經連結就像高速公路: 「越多元的經驗與刺激,越能建立豐富的連結網絡,也讓我們更有創造力。」 發散型好奇心,雖然沒有明確目標,卻充滿可能。 它讓我們更容易產生創意、看見跨領域的連結,也更能包容不同觀點。 這種好奇,讓我們看到的是機會與靈感。 親愛的你呢? 最近有沒有哪一個小小的念頭,讓你決定多了解一點、多試一點? 又或者,有沒有哪一次偶然的閱讀或對話,意外為你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願你在日常裡,既有追根究柢的專注,也有漫無目的的探索, 讓好奇心,成為你生命中溫柔而有力的燃料。 祝你今天,也能被一點點的好奇點亮。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phút
  8. 19 THG 8

    啟發日記D44 『期望』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期望」。 這幾天在整理書房的二手書時,收到了一套幾乎全新的兒童英文教材。 那是一整套完整的學習套書,包含精裝書冊、配套的影音光碟, 內容從字母發音到進階句型應有盡有,封面還印著繽紛童趣的圖案。 無論外觀還是內容設計,都可以看出原本的家長花了不少心力與金錢。 但當我翻開裡面時,卻看到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空白的—— 只有幾頁被輕輕寫上筆跡,其餘大多維持著剛買來的樣子。 那一刻,我心中湧起一個問題: 這些教材,究竟是誰的夢想? 是孩子真的曾經渴望學會,還是父母放入其中的期待與焦慮? 是希望孩子走得比自己更遠,還是某種不敢說出口的虛榮? 還是,只是想換得一些屬於自己的安心與時間? — 這段小插曲,讓我對「期望」這件事產生了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愛與期望之間,總有一道難以拿捏的界線。 作為父母,我們怎麼拿捏期望與壓力的分寸? 又如何區分引導與控制的界線? 要怎麼辨認,是孩子真的「不努力」,還是只是「不擅長」? 我們都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走得更穩; 但在這樣的願望背後,是否也悄悄藏著一些自己的補償心理? 希望孩子完成我們曾錯過的夢; 或是,把課程安排得滿滿的,是為了換得自己喘息的時間? 這並不是錯。 我們每個人都在有限的資源與情感裡,努力調和著愛與現實。 但或許更重要的是: 我們是否曾停下來問問孩子—— 「你喜歡這些嗎?」 「這條路,是你想走的嗎?」 愛,是支持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而不是努力讓他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 第二層啟發是:真正的引導,不是在邊界外畫紅線,而是在邊界內點燈。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常常包含著我們的愛、焦慮與恐懼; 而那些界線,無論是對自由的拿捏,還是對學習的要求, 真正難的,從來不是設定一條「對的」界線, 而是在這條模糊不清的界線上,學會「對話」與「陪伴」。 最困難的不是教他怎麼樣成功, 而是陪著他在困惑中學會選擇、在失敗裡看見成長。 我們不可能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留下幾盞燈。 這些燈,也許是一次晚餐時誠懇的傾聽, 也許是一場挫敗後不責備的擁抱, 或是某一夜裡我們靜靜說出:「不管你選哪條路,我會陪你。」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出的一種觀點: 「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而是陪他發現他真正的樣子。」 — 親愛的你呢? 你還記得曾背負過哪些來自父母、師長或社會的期望? 如今,你又正在對誰抱有怎樣的期望呢? 願我們在愛裡持續學習, 讓「期望」成為一種祝福,而不是負擔。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今天過得溫柔而踏實。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phút

Giới Thiệu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ó Thể Bạn Cũng Thí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