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3小时前

    啟發日記D53 『蘭嶼郵差--郵差』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郵差」。 在都市裡,我們說起郵差,想到的是一個個門牌、一條條街道, 他們按圖索驥,依照既定路線完成投遞——快速、準確、不拖延。 但在蘭嶼,一切不太一樣。 郵差不是送信到地址,而是送信到人名。 因為這座島的地名不多,道路也不一定有清楚標記, 但人與人之間的熟悉感,卻比城市清楚得多。 有些信,郵差一眼就知道是哪家的孩子從外地寄來; 有些包裹,他甚至知道是誰剛好需要的零件或藥品。 有時,他還會順路幫長輩帶一包米、一聲問候, 像是半個地方的「知情人」,更是島嶼日常的守望者。 — 這樣的角色,讓我想到兩個啟發。 第一個啟發是:每個職業的角色,都可能悄悄地轉變。 在都市裡,我們講求效率與分工:郵差負責送信、警察負責治安、社工負責關懷。 但在島上,資源有限,角色常常混融。 郵差也許是快遞員、探訪者、社區提醒器,甚至是長輩的情緒出口。 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份工作不只是責任,還可能是一份關係的延伸。 第二個啟發是:社會的溫度,來自那些不在職責範圍內的舉動。 郵差原本的任務只是「把信送到」, 但當他願意多走一步,去確認一位長輩有沒有吃飯、 或是在信件裡多寫一句「你孫子寄來了信」—— 這些動作,雖然小,卻串起了整座島的柔軟。 正如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真正令人動容的,是那些不被定義、不屬於職責內的溫柔。」 — 你呢? 你身邊是否也有那樣一個人, 他的角色本來只是路人、同事、鄰居, 卻因為多看你一眼、多說一句話,而讓你覺得—— 這世界還有一點點善意可以依靠? 願你今天收到的不只是包裹, 還有那份被記得、被關心的幸福。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分钟
  2. 1天前

    啟發日記D52 『蘭嶼郵差--等待』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等待」。 這週我們來聊聊一本很特別的書「蘭嶼郵差:簽收我的愛」作者是 簡偉駿(Laiyu 排灣族族名)。 我們每一天都在等待。 等一杯咖啡的煮好,等一趟捷運的到站,等訊息回覆、等訂單送達、等雨停。 等待,好像是這個時代裡最被人忍不住催促的一種狀態。 但在蘭嶼,等待,卻是日常的一部分。 等船靠岸、等郵差來、等機車的零件、等一瓶止痛藥從本島跨海而來—— 這裡的等待,沒有追蹤碼,也沒有保證時效, 它取決於風浪、船期、天氣,還有一點點命運的安排。 — 在書《蘭嶼郵差》裡,等待不只是物資的問題, 更是整個島嶼與世界節奏之間的一種張力與協調。 我們常說「科技讓一切更快」, 但在這裡你會發現,有些東西,慢本來就有它的道理。 蘭嶼人懂得等待,因為他們知道, 有些事,只能慢慢來,催也沒用。 而我們呢?是否早已不懂怎麼等待了? 曾經看過一句話: 「我們不再懂得等待,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太害怕空白,太急著填滿所有片刻。」 — 也許,等待不是被迫停滯的無奈, 而是生活給我們一個機會—— 在那段空白裡,重新感受、重新傾聽、重新理解某些事。 — 你呢? 你最近在等待什麼呢? 是訂單出貨?還是一個人、一句話、一個答案? 希望在這段等待裡,你不只是數著時間過去, 而是靜靜陪著自己,一起走向還沒到來的風景。 祝願你今天的等待,不再只是焦慮, 而是生活給你的一場深呼吸。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分钟
  3. 3天前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W11 『主管明顯偏袒某些同事,感到不公,要攤牌還是忍耐?』

    小書房您好: 我最近在公司遇到一個讓人不太舒服的情況——主管明顯偏袒幾位同事,無論是工作分配還是獎勵機會,總是優先給他們。 有些事情甚至明明是我完成的成果,最後也被歸功給那幾位同事。 我感到很不公平,但又擔心直接攤牌會影響職場氣氛,甚至損害我的位置。 我應該攤牌還是忍耐呢? ——不想再悶著頭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面對職場上的偏袒與不公,是許多人都曾有過的挫折感。 我們找到三位來自不同時空的人物,他們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或許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1️⃣ 于謙——直面攤牌型 明朝名臣于謙在朝廷上多次直言不諱,無論對象是同僚還是皇帝,他都敢指出不公與錯誤。 在「土木之變」後,他更是頂住壓力,力排眾議,保衛京城。 于謙的方式是——當大義與原則受威脅時,不惜冒險也要據理力爭。 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得罪權貴,但換來的是長久的清白與心安。 提醒我們:若形勢已嚴重損害到你的核心價值,直接表態,或許比默默承受更能保護自己。 2️⃣ 司馬懿——策略觀望型 司馬懿早年在曹魏政壇中,並非處處受重用,甚至曾被猜忌與壓制。 他的選擇是「以退為進」——先接受當下不公平的局面,努力鞏固自身實力,同時保持觀察。 當時機成熟,他才展開反制與掌權。 這種策略適合那些願意等待,並且能在忍耐中累積籌碼的人。 提醒我們:忍耐並非被動,而是有意識地為未來的反擊鋪路。 3️⃣ 喬治·克隆尼——轉化賽道型 在成為好萊塢巨星之前,喬治·克隆尼在影視圈多年跑龍套,甚至在一些劇組中遭遇明顯的偏愛與排擠。 他沒有選擇硬碰,也沒有長期忍耐,而是改變方向——拒絕一成不變的小角色,主動尋找新的合作夥伴與作品類型。 這個轉變讓他跳出了原本被邊緣化的圈子,最終走向國際舞台。 提醒我們:有時改變戰場,比在同一個不公平的場域死守,來得更有突破性。 親愛的你, 選擇哪條路,取決於你當下的職場位置、個性,以及可承受的風險。 直面需要勇氣,觀望需要耐性,轉化則需要對不確定性的包容。 關鍵不在於別人偏袒誰,而在於你要如何讓自己在任何局面下,都有重新布局的力量。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分钟
  4. 4天前

    啟發日記D51 『洗碗』

    啟發日記D51 『洗碗』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洗碗」。 你有沒有注意過,媽媽洗碗和小孩洗碗,感覺總是很不一樣? 媽媽動作俐落,彷彿不是在做家事,而是在完成一件習以為常的日常; 小孩則可能拖拖拉拉,有點排斥,有點抗拒,偶爾還要被提醒:「洗乾淨一點!」 明明是同一件事——洗碗,為什麼落差這麼大? 也許,答案藏在「為什麼而做」的不同。 這件事讓我們也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想想。 — 第一層啟發:不是洗碗的手法不同,而是可能背後的動機不同。 對偉大的媽媽來說,洗碗不只是把碗洗乾淨,而是完成一家人用餐後的收尾。 她也許想讓廚房保持整潔,也許是怕油漬隔夜不好清,也許只是日復一日地延續生活的節奏。 她不只是為了「洗碗」,而是為了「照顧整體生活的秩序」而洗碗。 這種內建的責任感,讓動作自然而堅定。 而對小孩來說,洗碗可能只是被指派的任務,帶著一點「我為什麼要做」的疑問, 甚至是一種交換條件:「我洗碗了,那等一下可以玩手機嗎?」 行動的表現,常常與我們背後的動機緊緊相連。 「帶著願意」去做一件事,和「被迫服從」去完成它,所呈現的狀態天差地遠。 — 第二層啟發:一件事的價值,或許來自於你用什麼眼光去看它。 法國哲學家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表達過一個意思,人生本質上是荒謬的,我們卻仍能藉由接受並反抗荒謬,來獲得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的瑣事,如洗碗、掃地、倒垃圾,有時看似重複又無聊, 但當你換一個視角,它們也可以是內在修行的開始。 對孩子來說,洗碗或許是一種「我也可以幫忙」的練習, 是從自我為中心邁向體貼他人的一步。 對成人來說,洗碗也可以是一種片刻的沉靜—— 碗盤碰撞的聲響、水流沖刷的感覺、泡沫從指縫滑過的觸覺, 都是將注意力從喧囂轉向日常的方式。 你賦予它什麼意義,它就回應你什麼樣的感受。 — 你呢? 你最近洗碗,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還是維護生活的某種節奏? 有沒有一件你習以為常的小事,其實也藏著深層的動力與意義? 願你今天的「洗碗時光」, 不只是洗去油膩的過去, 也是重新整理心緒、準備迎接下一餐的片刻儀式。 村上春樹也提到過一個概念,日常的例行規律,並不是讓人生變得枯燥,而是讓我們在重複中找到秩序與節奏。 但更重要的也許是,「洗碗」或是其他日常性的家務工作,從來就不是媽媽或是特定人的責任,身為家庭成員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們一起完成這些事的過程。 今天的最後, 我們來在七夕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補充一個小故事,是有關織女和洗碗的。 話說天河阻隔了牛郎與織女,從此牛郎帶著一雙兒女,獨自在天河西岸生活。 然而,牛郎吃完飯後總把碗筷隨手擱下,從來不曾清洗。日子一年年累積下來,到了七夕夜,織女終於踏上鵲橋,想要渡河與孩子相見。可牛郎卻先要她把這一年來堆積如山的碗筷洗乾淨。 織女拼命洗著,她心中盼望著能早點完成,好多留些時間陪伴孩子。可是碗筷實在太多,等她洗完,天色已經微微亮,喜鵲也催促著她返回天河東。就這樣,織女年年如此,總是在急切的洗碗中錯過與孩子相見的時刻。人們說,每到七夕的夜裡,織女在河邊洗碗,眼淚便一點一滴落進河水裡。 另一個版本,則是說織女在天河邊洗衣,揮汗成雨,那雨就是七夕的淚水。也有人說,她洗完碗筷還要洗衣,忙到來不及見孩子,最後只能在回程的鵲橋上,一邊走、一邊哭泣。 好啦~ 今天說的比較久, 我們也該去洗碗了。 願你在每一次轉動水龍頭、每一次清洗杯碗之間, 都能與生活,重新對話一次。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2 分钟
  5. 5天前

    啟發日記D50 『焦慮』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焦慮」。 哲學家羅素曾提出過一句深具穿透力的概念: 「通過認識到那些引起焦慮的事物並不重要,可以緩解大部分的憂慮。」 我們的焦慮,常常來自於對未來的預設與無力感。而這些預設,不見得真的那麼重要,也未必真的會發生。許多時候,或許是我們給了它過高的分量。 這樣的認知也觸發了我們有兩個不同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 焦慮,也許是「過度預演」未來的劇本 我們為明天的會議緊張,為家人的健康擔心,為還沒發生的問題失眠。這些焦慮,很少發生在現在這一刻,而是藏在我們想像中的「某個未來」。 心理學家榮格也曾提醒我們,焦慮不是解方,它只會消耗今天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許多讓我們煩憂的事,在一週後、一年後甚至一生中,其實根本無足輕重,那些焦慮或許就會像霧氣般漸漸散去。 — 第二層啟發: 真正重要的事,不會用焦慮的方式存在 我們有沒有試著把心中的焦慮,一一寫下來? 然後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可以做些什麼嗎?」如果答案是可以,那麼請開始行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嘗試放下。 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ctetus)說過一句斯多噶派的經典之語: 「我們焦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換句話說,焦慮不是外界給的,而是我們自己放進心裡的。當我們願意換一個視角,也許焦慮就不再是監牢,而是一道通往更深自覺的門。 — 你呢? 你最近,是否有什麼反覆掛念的焦慮? 它真的那麼重要嗎? 或者,你已經有力量轉動它了? 願你今天多一點覺察、少一點恐慌; 願你的心,像海浪下的深處那樣,沉靜而寬容。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分钟
  6. 6天前

    啟發日記D49 『意義』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意義」。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日子一天天過去,事情一件件完成, 但心裡總有一個聲音在問: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追求「有意義的事」—— 考上好學校、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組成一個家庭…… 但那些看起來「有意義」的事,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第一層啟發:外在的意義,是來自於世界的定義,但不一定適合你的人生節奏。 從小到大,我們被各種「標準答案」所圍繞。 升學志向、職涯選擇、婚姻家庭……每一步都有一條被鋪好的路。 社會用報酬率、升遷路徑、可見的成效來定義「意義」; 但當我們真正走在那條「正確的路」上,有時心裡卻會浮現一種莫名的空虛感—— 「這一切,真的對我重要嗎?」 依稀記得導演李安曾在受訪時說過一句話,內容大約是: 「我想拍的,不是被期待的成功,而是我心裡深處的東西。」 這句話提醒我們:外在的意義容易被社會所設定, 但也許真正的意義感,是在你願意停下腳步,誠實問自己—— 「這是我想走的路嗎?還是別人希望我走的路?」 當你開始嘗試,哪怕是小小地脫離常規,做一些自己在乎但別人不理解的選擇, 你也許會驚訝地發現,生活突然變得更輕盈,更有回音。 第二層啟發:內在的意義,是從「成功」轉向「奉獻」的旅程。 在《第二座山》一書中,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形容人生前半段是追求第一座山—— 個人成就、社會認可、外在成功;但當人們登頂後,常會驚覺那並非自己真正想要的。 真正讓人感到充實的,是人生後半段轉向的第二座山——責任、承諾、服務、愛。 「我們以為自己想要自由,但其實我們渴望的是歸屬; 我們以為自己要的是自主,但其實我們更需要連結。」 而在《成為更好的自己》中,布魯克斯進一步指出: 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不是靠塑造「履歷美德」,而是養成「悼詞美德」。 不是你完成了多少事業,而是你成為了什麼樣的人。 意義,往往藏在那些不被計分的時刻裡: 你曾耐心陪伴過誰?曾無私幫助了誰?曾真誠愛過誰? 你呢? 此刻的你,是在追逐「第一座山」,還是默默走向「第二座山」? 你心中的「意義」,是來自於完成一件事,還是成為一種人? 無論是哪種,小書房都覺得你很棒! 願你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小事, 都能與你內心的那座山對話, 讓生活的意義,不只是抵達終點,而是走在你想去的路上。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分钟
  7. 8月25日

    啟發日記D48 『自由』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由」。 1941 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世界正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納粹德國節節進逼,亞洲也陷入動盪。羅斯福深知,美國終將無法置身事外,但他選擇不只談戰爭,更談一個遠大的願景——人類的四大自由。 他說: 「我們期盼一個世界——每一個地方的人民都能享有四種基本的自由: 第一,自由言論與表達的自由(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 第二,信仰的自由(freedom of worship); 第三,免於匱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 第四,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 這段話後來成為許多國際人權宣言的基礎,也成為自由精神的象徵。 你是否注意到了?這四大自由中,前兩項是 freedom of,後兩項則是 freedom from。 這不是語言上的巧合,而是一種價值的劃分,也啟發了兩種不同層次的思考。 第一層啟發: freedom of ——去做你想做的自由 “Freedom of speech”、“freedom of worship”,這些自由是一種 「能去做」的權利。 你可以說你想說的話,可以信你想信的信仰——這是「我能夠選擇」的自由。 哲學家 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 將這稱為 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 「積極自由,是成為自己的主人,是實現自己生命可能性的自由。」 它不只是「沒有人阻止你」,而是「你真正有能力去行使」。 我們努力學習、爭取教育、保障投票權,都是在追求這類自由。 它讓我們不只「存在」,而是真正「活得像自己」。 但積極自由需要條件:知識、資源、勇氣與安全感。 沒有這些基礎,自由就像一份美麗的菜單卻沒有餐券,只能看著卻吃不到。 第二層啟發: freedom from ——免於不想要的痛苦 “Freedom from want”(免於匱乏)、“freedom from fear”(免於恐懼),則是一種「不必承受」的自由。 不再挨餓、不必害怕戰爭與暴力,這是保障你能「好好活下去」的自由。 柏林將此稱為 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 「消極自由,是免於外在強迫與壓迫,是人最基本的喘息空間。」 這種自由不會立刻讓人飛黃騰達,但它能守護基本尊嚴。 就如有人說的:「你不必活得閃閃發光,但至少不該活得發抖。」 歷史上,林肯也曾說過: 「凡剝奪他人自由的人,本身就不配擁有自由。」 自由,總是伴隨責任 當我們談自由,我們不能只談「我的自由」,也要談「我們的自由」。 自由不是任性行事,而是我們在選擇自己人生的同時,也願意讓別人選擇他們的人生。 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說過: 「人是注定要自由的,而自由意味著責任。」 因為你自由地說出話來,也要自由地承擔話語的影響; 你自由地選擇生活,也要準備好去面對那條路上的光與影。 你呢? 今天的你,感受到的自由是哪一種? 是能夠「去做某件事」的自由,還是「不用承受」某種痛苦的自由? 你是否也開始思考,要如何讓自己的自由,帶著更多尊重、責任與理解? 願你今天,不只是自由地走,而是自由且有方向地生活; 並在路上,與他人共享這條名為「自由」的長路。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分钟
  8. 8月24日

    啟發日記D47 『睡袍』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睡袍」。 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有一天收到一件紅色的絲絨睡袍。那是一件質地華美、色澤深沉的禮物,遠遠超過他原本樸素生活的風格。問題也從這裡開始—— 他發現這件睡袍太華麗了,與他原本舊舊的椅子、簡陋的書桌、樸實的地毯都格格不入。於是,他開始一一替換——換了新椅子、新桌子、新地毯,甚至重裝整個房間。最終,他的生活環境雖然煥然一新,但他自己卻覺得失去了某種熟悉的自己。 這個故事,被後人稱為**「狄德羅效應」**:當你獲得一件新物品,為了與它「配套」,便不自覺進入一連串的消費與改造,直到整個生活風格都被重新定義。 — 第一層啟發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配套」,卻不一定更靠近自己。 你可能有過類似的經驗:買了新包包,覺得原來的衣服不搭;換了住處,就開始想添購家具與裝飾;升了職,就覺得原本的電腦、手機、甚至生活節奏都該升級。 這些不見得錯。問題是:我們是否被物品牽著走,而不是由內在選擇生活方式? 狄德羅曾寫下:「我成了我那件漂亮睡袍的奴隸。」 他的焦慮,其實來自一種自我錯位——當你開始覺得自己「不配」某些東西,就可能反過來為了「看起來合理」而改變原本自在的樣子。 — 第二層啟發是:生活的一致,不必建立在外表整齊,而是內心不慌。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曾說過一句話,我們一直印象很深刻: 「成為你真正的樣子,是人可以達到的最高形式。」 在這個習慣從外部尋找標準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物品定義:這個品牌代表專業,那個風格代表品味。但事實是,真正的風格,不是你買了什麼,而是你選擇留下什麼。 你可以擁有一件新睡袍,也可以選擇不必改造整間房間來配合它。 你可以欣賞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留下一點不那麼完美,但真實存在的你。 有本日式生活書中說得很好: 「簡樸不是缺少,而是不再需要多餘的。」 有時候,那件老舊、舒適、不合流行的睡袍,反而才代表了最貼近你心的生活狀態。 — 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哪一次「看似買了一件小東西,卻意外改變了整個生活節奏」的經驗? 你心裡又有沒有一件「老睡袍」般的物品,雖不完美,卻代表了某個真實又踏實的你?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生活裡,不是配套得完美無瑕,而是自在得不必解釋。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分钟

关于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