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20 小時前

    啟發日記D56 『蘭嶼郵差--查無此人』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查無此人」。 這是我們熟悉的郵政語言, 當一封信件、包裹或通知,無法送達、無人簽收時, 信封上就會蓋上這幾個字——「查無此人」。 這是一句例行公事的行政話語,卻藏著無法言說的遺憾與失落。 — 在《蘭嶼郵差:簽收我的愛》這本書裡,有一段讓人久久難忘的描寫: 「一位朋友上週才打來問包裹的事,但這週,我們卻收到了他永遠離開的訊息了。」 郵差手上還握著那份尚未送達的包裹, 信上寫著他的名字、地址、電話,彷彿一切都還來得及。 但那個人,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比起信件退回,更讓人心碎的,是—— 人生也突然「查無此人」了。 想到這個情境,讓我們感覺特別的難過。 — 有些信,真的送不出了。 可能是對方搬走了、改了地址,也可能,是再也不在了。 但奇妙的是—— 這些無法送達的信,其實我們心裡也都收過。 也許你曾在深夜,一遍又一遍模擬對話; 也許你在夢裡,把那封未寄出的訊息默默讀完。 信沒有被送出,卻早已在你心裡來來回回,讀了千百次。 它沒有郵戳、沒有收件人,卻刻進了你的人生。 — 郵差送不出去的信,其實我們心裡也都收過。 這個收過指的是因為送出的時間錯過了,對方收不到而退回到了我們的心裡。 我們曾來不及說一聲道謝、來不及多問一句近況; 曾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卻突然發現—— 有些人,再也不能對話,有些話,永遠留在了信封裡。 — 你呢? 你是否也曾懷著遺憾,收下一封無法送出的心意? 願今天的你,若有什麼想說的話、想寄的情、想送的溫柔, 請不再猶豫,也請不再等。 因為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沉重的印章, 就是那句——「查無此人」。 祝願你,有話能說,有信可寄, 重要的人,都還在地址之中。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4 分鐘
  2. 1 天前

    啟發日記D55 『蘭嶼郵差--距離』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距離」。 我們平常說到「距離」,想到的是里程、路線、或地圖上的公里數。 但對蘭嶼而言,「距離」從來不只是地理上的事。 《蘭嶼郵差》這本書裡,處處都能看見「距離」的影子—— 汽車來了但零件還沒到、獸醫根本沒有設點、病人轉診必須搭船、文件申請永遠多等幾天…… 不只是物流的延遲,更是制度設計裡被遺忘的邊角。 — 但真正讓人動容的,並不是這些困難本身, 而是有人願意用「靠近」去回應「遙遠」。 作者在書裡說,自己不只是送信, 也是那個幫老人家掛號領藥、協助不識字者申辦文件、 甚至是偶爾買碗麵、順手補上一個問候的人。 那不是因為他職責所在,而是因為他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的縫隙」—— 那些被制度、被地理、被時間拉開的縫隙, 需要有人願意用「像家人一樣的心」去補起來。 — 有時候,我們以為城市有「高效率」的行政流程, 其實也有「高冷淡」的情感距離。 前幾天,我看到網路上一則捷運站的分享—— 一位走得很慢的阿嬤在搭電扶梯,後頭一位西裝筆挺的男子開始碎念: 「老人就不要搭尖峰時段嘛,又慢又擋,害我遲到怎麼辦?」 旁邊一位女生看不下去,輕聲提醒他:「你可以走樓梯,電扶梯本來就是給站著的人用的。」 男子白了她一眼:「你知道我幾點要開會嗎?」 女生回:「那你知道她幾歲嗎?」 這時另一位乘客說了一句話,很讓人動容: 「如果‘效率’的代價是踐踏別人,你還真有效率。」 那男生甩頭走人。 而阿嬤還是慢慢地走著,幾個人默默陪著她搭完整段扶梯。 下扶梯前,她對那位女生笑笑說:「我有膝蓋開過刀,不太能快走。妳剛剛講的話,我有聽到,謝謝妳喔。」 她手裡提著一袋鳳梨,笑得很溫柔。 那一刻,我也突然覺得: 或許這個城市太趕了,世界太匆忙了。 我們的社會持續的老人化中, 但也許只要有一點點體貼,就能讓人不那麼怕老。 — 在蘭嶼,郵差叫得出每個長輩的名字,知道誰家燈沒亮、誰家牛生病了、誰家好幾天沒領信。 他們不只是「送達」,更是「陪伴」。 「當我們談論距離,不只是談你在我多遠,還包括你有多願意靠近。」 — 你呢? 你曾經感受到哪一種「距離」,讓你意識到, 其實真正的困難,不是走幾公里,而是誰願意為你走過來?你願意為誰走過去? 願你今天也能感受到,哪怕這世界仍有許多邊境與縫隙, 只要心還有人記得彼此,那裡,就不會真正孤單。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分鐘
  3. 2 天前

    啟發日記D54 『蘭嶼郵差--唯一』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唯一」。 當我們提到「唯一」,腦中是否第一時間浮現的是愛情的模樣? 「你是我唯一的愛」——這樣的詞彙,在詩歌、告白與戲劇中經常出現,聽來浪漫又動人。 但《蘭嶼郵差》這本書,卻讓我看見「唯一」另一種更安靜卻深刻的面貌。 — 書中提到,對於島上許多長輩來說,郵差可能是他們一天中唯一見到的人。 這句話讀來簡單,卻令人心頭一緊。 當你一天的對話、眼神接觸、問候與關心,都只來自那個穿著制服、每日送信的人—— 那個人,不只是遞信者,更像是日常陪伴的微光。 — 這讓我想起兩個啟發: ▌第一個啟發是:有時候,「唯一」不是誇張的情感,而是無聲的日常。 在都市裡,我們習慣了「選擇多元」與「訊息轟炸」: 三餐有各種外送平台可選,社群媒體上有無數人可以對話,每天接收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資訊。 但在蘭嶼,郵差的身影,不只是一種物流角色, 更是一條維繫關係的線索——他知道哪戶人家最近沒出門、哪個老人身體欠安、哪位孩子過生日需要鼓勵。 都市的郵差是「照路線走」,島嶼的郵差是「記住每個人名」。 他不是送件給某棟地址,而是走向一個個熟悉的「你」。 — ▌第二個啟發是:我們也可能是別人生活中的「唯一」。 那位每天說早安的便利商店店員,是否期待你的微笑回應? 那位總是靜靜坐在公園角落的長者,是否等著有人主動和他聊上一句? 我們總以為「唯一」是一種被動的、可遇不可求的情感, 卻很少去想:我自己,也有可能是誰的那道光? 那不是沉重的責任,而是一種珍貴的可能。 因為在某些人孤單、安靜的生活裡,你的一句話、一個舉動,真的可能是他一天中唯一的連結。 — 你呢? 你是否曾無意間成為誰生活中的那個「唯一」? 又有沒有人,在你的日常裡,扮演著這樣無聲卻溫暖的角色? 願你今天的生活裡,不只看見自己的需要, 也能悄悄留意,那些在角落等待一句「你好」的心靈。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分鐘
  4. 3 天前

    啟發日記D53 『蘭嶼郵差--郵差』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郵差」。 在都市裡,我們說起郵差,想到的是一個個門牌、一條條街道, 他們按圖索驥,依照既定路線完成投遞——快速、準確、不拖延。 但在蘭嶼,一切不太一樣。 郵差不是送信到地址,而是送信到人名。 因為這座島的地名不多,道路也不一定有清楚標記, 但人與人之間的熟悉感,卻比城市清楚得多。 有些信,郵差一眼就知道是哪家的孩子從外地寄來; 有些包裹,他甚至知道是誰剛好需要的零件或藥品。 有時,他還會順路幫長輩帶一包米、一聲問候, 像是半個地方的「知情人」,更是島嶼日常的守望者。 — 這樣的角色,讓我想到兩個啟發。 第一個啟發是:每個職業的角色,都可能悄悄地轉變。 在都市裡,我們講求效率與分工:郵差負責送信、警察負責治安、社工負責關懷。 但在島上,資源有限,角色常常混融。 郵差也許是快遞員、探訪者、社區提醒器,甚至是長輩的情緒出口。 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份工作不只是責任,還可能是一份關係的延伸。 第二個啟發是:社會的溫度,來自那些不在職責範圍內的舉動。 郵差原本的任務只是「把信送到」, 但當他願意多走一步,去確認一位長輩有沒有吃飯、 或是在信件裡多寫一句「你孫子寄來了信」—— 這些動作,雖然小,卻串起了整座島的柔軟。 正如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真正令人動容的,是那些不被定義、不屬於職責內的溫柔。」 — 你呢? 你身邊是否也有那樣一個人, 他的角色本來只是路人、同事、鄰居, 卻因為多看你一眼、多說一句話,而讓你覺得—— 這世界還有一點點善意可以依靠? 願你今天收到的不只是包裹, 還有那份被記得、被關心的幸福。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分鐘
  5. 4 天前

    啟發日記D52 『蘭嶼郵差--等待』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等待」。 這週我們來聊聊一本很特別的書「蘭嶼郵差:簽收我的愛」作者是 簡偉駿(Laiyu 排灣族族名)。 我們每一天都在等待。 等一杯咖啡的煮好,等一趟捷運的到站,等訊息回覆、等訂單送達、等雨停。 等待,好像是這個時代裡最被人忍不住催促的一種狀態。 但在蘭嶼,等待,卻是日常的一部分。 等船靠岸、等郵差來、等機車的零件、等一瓶止痛藥從本島跨海而來—— 這裡的等待,沒有追蹤碼,也沒有保證時效, 它取決於風浪、船期、天氣,還有一點點命運的安排。 — 在書《蘭嶼郵差》裡,等待不只是物資的問題, 更是整個島嶼與世界節奏之間的一種張力與協調。 我們常說「科技讓一切更快」, 但在這裡你會發現,有些東西,慢本來就有它的道理。 蘭嶼人懂得等待,因為他們知道, 有些事,只能慢慢來,催也沒用。 而我們呢?是否早已不懂怎麼等待了? 曾經看過一句話: 「我們不再懂得等待,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太害怕空白,太急著填滿所有片刻。」 — 也許,等待不是被迫停滯的無奈, 而是生活給我們一個機會—— 在那段空白裡,重新感受、重新傾聽、重新理解某些事。 — 你呢? 你最近在等待什麼呢? 是訂單出貨?還是一個人、一句話、一個答案? 希望在這段等待裡,你不只是數著時間過去, 而是靜靜陪著自己,一起走向還沒到來的風景。 祝願你今天的等待,不再只是焦慮, 而是生活給你的一場深呼吸。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分鐘
  6. 6 天前

    人生千百問 您會怎麼答?W11 『主管明顯偏袒某些同事,感到不公,要攤牌還是忍耐?』

    小書房您好: 我最近在公司遇到一個讓人不太舒服的情況——主管明顯偏袒幾位同事,無論是工作分配還是獎勵機會,總是優先給他們。 有些事情甚至明明是我完成的成果,最後也被歸功給那幾位同事。 我感到很不公平,但又擔心直接攤牌會影響職場氣氛,甚至損害我的位置。 我應該攤牌還是忍耐呢? ——不想再悶著頭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面對職場上的偏袒與不公,是許多人都曾有過的挫折感。 我們找到三位來自不同時空的人物,他們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或許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1️⃣ 于謙——直面攤牌型 明朝名臣于謙在朝廷上多次直言不諱,無論對象是同僚還是皇帝,他都敢指出不公與錯誤。 在「土木之變」後,他更是頂住壓力,力排眾議,保衛京城。 于謙的方式是——當大義與原則受威脅時,不惜冒險也要據理力爭。 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得罪權貴,但換來的是長久的清白與心安。 提醒我們:若形勢已嚴重損害到你的核心價值,直接表態,或許比默默承受更能保護自己。 2️⃣ 司馬懿——策略觀望型 司馬懿早年在曹魏政壇中,並非處處受重用,甚至曾被猜忌與壓制。 他的選擇是「以退為進」——先接受當下不公平的局面,努力鞏固自身實力,同時保持觀察。 當時機成熟,他才展開反制與掌權。 這種策略適合那些願意等待,並且能在忍耐中累積籌碼的人。 提醒我們:忍耐並非被動,而是有意識地為未來的反擊鋪路。 3️⃣ 喬治·克隆尼——轉化賽道型 在成為好萊塢巨星之前,喬治·克隆尼在影視圈多年跑龍套,甚至在一些劇組中遭遇明顯的偏愛與排擠。 他沒有選擇硬碰,也沒有長期忍耐,而是改變方向——拒絕一成不變的小角色,主動尋找新的合作夥伴與作品類型。 這個轉變讓他跳出了原本被邊緣化的圈子,最終走向國際舞台。 提醒我們:有時改變戰場,比在同一個不公平的場域死守,來得更有突破性。 親愛的你, 選擇哪條路,取決於你當下的職場位置、個性,以及可承受的風險。 直面需要勇氣,觀望需要耐性,轉化則需要對不確定性的包容。 關鍵不在於別人偏袒誰,而在於你要如何讓自己在任何局面下,都有重新布局的力量。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 分鐘
  7. 8月28日

    啟發日記D51 『洗碗』

    啟發日記D51 『洗碗』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洗碗」。 你有沒有注意過,媽媽洗碗和小孩洗碗,感覺總是很不一樣? 媽媽動作俐落,彷彿不是在做家事,而是在完成一件習以為常的日常; 小孩則可能拖拖拉拉,有點排斥,有點抗拒,偶爾還要被提醒:「洗乾淨一點!」 明明是同一件事——洗碗,為什麼落差這麼大? 也許,答案藏在「為什麼而做」的不同。 這件事讓我們也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想想。 — 第一層啟發:不是洗碗的手法不同,而是可能背後的動機不同。 對偉大的媽媽來說,洗碗不只是把碗洗乾淨,而是完成一家人用餐後的收尾。 她也許想讓廚房保持整潔,也許是怕油漬隔夜不好清,也許只是日復一日地延續生活的節奏。 她不只是為了「洗碗」,而是為了「照顧整體生活的秩序」而洗碗。 這種內建的責任感,讓動作自然而堅定。 而對小孩來說,洗碗可能只是被指派的任務,帶著一點「我為什麼要做」的疑問, 甚至是一種交換條件:「我洗碗了,那等一下可以玩手機嗎?」 行動的表現,常常與我們背後的動機緊緊相連。 「帶著願意」去做一件事,和「被迫服從」去完成它,所呈現的狀態天差地遠。 — 第二層啟發:一件事的價值,或許來自於你用什麼眼光去看它。 法國哲學家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表達過一個意思,人生本質上是荒謬的,我們卻仍能藉由接受並反抗荒謬,來獲得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的瑣事,如洗碗、掃地、倒垃圾,有時看似重複又無聊, 但當你換一個視角,它們也可以是內在修行的開始。 對孩子來說,洗碗或許是一種「我也可以幫忙」的練習, 是從自我為中心邁向體貼他人的一步。 對成人來說,洗碗也可以是一種片刻的沉靜—— 碗盤碰撞的聲響、水流沖刷的感覺、泡沫從指縫滑過的觸覺, 都是將注意力從喧囂轉向日常的方式。 你賦予它什麼意義,它就回應你什麼樣的感受。 — 你呢? 你最近洗碗,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還是維護生活的某種節奏? 有沒有一件你習以為常的小事,其實也藏著深層的動力與意義? 願你今天的「洗碗時光」, 不只是洗去油膩的過去, 也是重新整理心緒、準備迎接下一餐的片刻儀式。 村上春樹也提到過一個概念,日常的例行規律,並不是讓人生變得枯燥,而是讓我們在重複中找到秩序與節奏。 但更重要的也許是,「洗碗」或是其他日常性的家務工作,從來就不是媽媽或是特定人的責任,身為家庭成員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們一起完成這些事的過程。 今天的最後, 我們來在七夕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補充一個小故事,是有關織女和洗碗的。 話說天河阻隔了牛郎與織女,從此牛郎帶著一雙兒女,獨自在天河西岸生活。 然而,牛郎吃完飯後總把碗筷隨手擱下,從來不曾清洗。日子一年年累積下來,到了七夕夜,織女終於踏上鵲橋,想要渡河與孩子相見。可牛郎卻先要她把這一年來堆積如山的碗筷洗乾淨。 織女拼命洗著,她心中盼望著能早點完成,好多留些時間陪伴孩子。可是碗筷實在太多,等她洗完,天色已經微微亮,喜鵲也催促著她返回天河東。就這樣,織女年年如此,總是在急切的洗碗中錯過與孩子相見的時刻。人們說,每到七夕的夜裡,織女在河邊洗碗,眼淚便一點一滴落進河水裡。 另一個版本,則是說織女在天河邊洗衣,揮汗成雨,那雨就是七夕的淚水。也有人說,她洗完碗筷還要洗衣,忙到來不及見孩子,最後只能在回程的鵲橋上,一邊走、一邊哭泣。 好啦~ 今天說的比較久, 我們也該去洗碗了。 願你在每一次轉動水龍頭、每一次清洗杯碗之間, 都能與生活,重新對話一次。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2 分鐘
  8. 8月27日

    啟發日記D50 『焦慮』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焦慮」。 哲學家羅素曾提出過一句深具穿透力的概念: 「通過認識到那些引起焦慮的事物並不重要,可以緩解大部分的憂慮。」 我們的焦慮,常常來自於對未來的預設與無力感。而這些預設,不見得真的那麼重要,也未必真的會發生。許多時候,或許是我們給了它過高的分量。 這樣的認知也觸發了我們有兩個不同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 焦慮,也許是「過度預演」未來的劇本 我們為明天的會議緊張,為家人的健康擔心,為還沒發生的問題失眠。這些焦慮,很少發生在現在這一刻,而是藏在我們想像中的「某個未來」。 心理學家榮格也曾提醒我們,焦慮不是解方,它只會消耗今天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許多讓我們煩憂的事,在一週後、一年後甚至一生中,其實根本無足輕重,那些焦慮或許就會像霧氣般漸漸散去。 — 第二層啟發: 真正重要的事,不會用焦慮的方式存在 我們有沒有試著把心中的焦慮,一一寫下來? 然後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可以做些什麼嗎?」如果答案是可以,那麼請開始行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嘗試放下。 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ctetus)說過一句斯多噶派的經典之語: 「我們焦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換句話說,焦慮不是外界給的,而是我們自己放進心裡的。當我們願意換一個視角,也許焦慮就不再是監牢,而是一道通往更深自覺的門。 — 你呢? 你最近,是否有什麼反覆掛念的焦慮? 它真的那麼重要嗎? 或者,你已經有力量轉動它了? 願你今天多一點覺察、少一點恐慌; 願你的心,像海浪下的深處那樣,沉靜而寬容。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分鐘

簡介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