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分流」。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面試題?
「捷運站的進站閘機比較多,還是出站閘機比較多?」
直覺上,我們會覺得應該一樣多吧?每一個進站的人,最後都會出站嘛。但實際上,大多數捷運站的出口閘機數量比入口多。
為什麼?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部分情況下 進站是分散的,出站是集中的。
早上上班時,有人七點、有人八點,有人晚一點出門。但下班的高峰,大多集中在傍晚的那幾個小時,甚至是某一個班次一下車,整批人同時湧向出口。
所以,出口需要更多的閘機來「分流」,避免擁塞。
這個看似不對稱的設計,其實背後藏著一個對流量與壓力的理解與回應。
這讓我想到了今天的兩層啟發:
—
第一層啟發是:表面上的不一樣,不一定是不公平。
像地鐵出口多於入口,或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公共場所女性廁所的空間比例高於男性廁所,乍看之下似乎是偏心或不對等,但背後其實是出於對真實需求的觀察與回應。
女性如廁時間本來就因生理差異與更換衣物等因素較長,有時還會陪同小孩或長輩,這讓排隊時間與空間需求顯著增加。
如果硬要男女廁「一樣大」,才是真正忽略了現實的「不一樣」。
公平,未必是人人一樣,而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合適的照顧。
當我們理解了設計背後的用心,就能對世界多一份理解,少一點批判。
—
第二層啟發是:好的制度,是對壓力的預判,也是一種包容多樣性的設計。
像捷運出口的設計,不只是為了效率,更是對「壓力集中」的預判。
而像女性廁所的空間設計,也是一種「包容不同節奏」的體現——例如陪孩子如廁、穿著多層衣物、或是年長者行動較慢等情況。
有一種說法是制度設計,最難的不是讓「一般情況」順暢,而是讓高峰期不崩潰、邊緣者也有選項。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工作、甚至人際關係中,也常常面臨類似的挑戰:如何分攤壓力、如何預判流量、如何為多樣的需求保留彈性。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看起來不公平、但其實是貼心的設計?
你自己有沒有在哪個場景,為了減輕壓力,做了「預先分流」的選擇?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你今天在所有「出入口」都能順暢、不擁堵,
也能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寬容。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9월 14일 오후 10:00 UTC
- 길이16분
- 시즌1
- 에피소드69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