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话实说播客

食话食说

喂!吃货朋友们、知识猎手们、以及所有关心“吃”这件大事的伙伴们,欢迎来到 —— 一个把最新、最硬核的食物系统学术研究,端到你耳边、喂饱你好奇心的知识播客! 别再觉得学术论文是难啃的干面包了!在这里,我们将化身你的“文献大厨”,每周精心挑选全球顶级期刊上新鲜出炉的“硬菜”——关于**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营养健康、食物公平、供应链变革、饮食文化、政策影响等 所有构成我们复杂食物网络的关键议题。

  1. 9 小時前

    国家粮食生产与以食物为基础的膳食指导之间的差距凸显了国家自给自足的缺乏

    研究背景 全球民族主义抬头、新冠疫情及乌克兰危机导致粮食供应链频繁中断,同时各国推动可持续饮食,而此前研究多聚焦 “卡路里自给”,未结合健康饮食所需食物类别,需全面评估各国基于健康膳食的粮食自给能力与贸易风险。 研究内容 数据与标准:用FAO 2020 年粮食平衡表、WWF “Livewell 饮食指南”(7 类必需食物:淀粉类主食、豆类坚果、水果、蔬菜、肉类、乳制品、鱼类海鲜),对比 “EAT-Lancet饮食指南”,参考 OECD-FAO 未来产量预测。 核心分析:覆盖186 国,计算 7 类食物自给率,分析经济联盟自给表现、低自给国贸易依赖风险,预测 2020-2032 年自给率趋势,调整数据排除非食用用途及浪费。 研究结果 1、全球自给现状:仅圭亚那实现 7 类完全自给,中国、越南达 6 类;超 1/3 国家仅能自给2 类及以下(非洲 25 国、加勒比 10 国为主);鱼类海鲜自给率最低(仅 25% 国家达标),蔬菜次之(24%),肉类最高(65%)。 2、贸易风险:区域贸易可提升自给率,但低自给国多依赖单一贸易伙伴(如西非 70% 大米进口依赖单一来源),抗风险弱;贸易中断或加剧营养缺口(如缺肉乳制品致钙、维生素 B12 不足)。 3、膳食标准差异:EAT-Lancet标准更严,17 国无法自给任何一类,豆类坚果自给率仅 16%。 4、未来预测:肉类自给率提升潜力大(中东、北非可缩 28 个百分点);植物源食物(豆类坚果、淀粉类主食)提升显著;乳制品、鱼类缺口难缩(全球仅缩 6、2 个百分点)。 该音频由“豆包” 软件制作。文献来源于,Stehl,J., Vonderschmidt, A., Vollmer, S. et al. Gap between nationalfood production and food-based dietary guidance highlights lack of nationalself-sufficiency. Nat Food 6, 571–576 (2025).doi.org 该内容仅限于学术交流,水平所限,如有解读不当还请见谅。

    9 分鐘
  2. 7月28日

    健康饮食篮-全球标准的适用性

    这项研究主要介绍了健康膳食篮(HDB)相关内容,其是衡量健康可持续膳食获取不足的有效全球标准,以下是具体内容: - 研究目的:分析健康饮食篮相对于16项国家以食物为基础的膳食指南和EAT-柳叶刀参考饮食而言,其最低成本饮食的经济、营养和环境特征。 - 主要方法:采用结构化方法,结合多种膳食指南与国家食品价格数据开展分析,使用Stata MP18和RStudio 2023.12.0进行统计分析。HDB的构建基于10项量化和30项半量化的国家FBDG,涵盖6类食物组并规定每组最低食物种类。 - 主要结果: - 成本方面:2021年HDB人均每日成本平均为3.68美元,略低于大多数国家FBDG,且所有膳食指南对应的健康饮食成本均高于世界银行定义的极端贫困线。健康饮食成本与人均国民总收入或人均食品支出无系统性关联。 - 营养方面:HDB的15种微量营养素和蛋白质的平均充足率为95%,与国家FBDG的平均水平相当,宏量营养素分布处于可接受范围,平均满足8.7项WHO健康饮食建议,略高于国家FBDG和EAT-柳叶刀。 - 环境影响方面:HDB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为1.85kg CO₂当量/人/天,与国家FBDG的平均值接近,略高于EAT-柳叶刀;平均水足迹为2.30吨/人/天,与国家FBDG和EAT-柳叶刀相近。 - 研究结论:证实了健康饮食篮作为全球标准的适用性,同时也凸显了全球范围内在获取健康且可持续的饮食方面存在不足。 该音频由“豆包”软件制作。文献来源于,Herforth A W, Bai Y, Venkat A, et al. The Healthy Diet Basket is a valid global standard that highlights lack of access to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iets[J]. Nature Food, 2025: 1-10.。 该内容仅限于学术交流,水平所限,如有解读不当还请见谅。

    6 分鐘
  3. 7月21日

    作物增产缓解了全球 “水足迹”

    这份研究主要聚焦于 1972 到 2018 年间全球作物生产的 “水足迹” 变化,以及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最终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什么是 “作物水足迹”?简单说,“水足迹” 就是生产作物过程中消耗的淡水量,包括两部分:“绿水”(来自雨水)和 “蓝水”(来自河流、地下水等人工灌溉水源)。比如种一亩小麦,雨水滋润和灌溉用水加起来的总量,就是它的水足迹。 二、全球作物水足迹的整体变化 总量增长:1972 年到 2018 年,全球作物水足迹从 4799 立方公里涨到了 7773 立方公里,增长了 62%。其中,蓝水足迹增长 65%,绿水足迹增长 61%。 绿水占主导:不管是 1972 年还是 2018 年,绿水都占了水足迹的 85% 左右,也就是说,雨水是作物生长最主要的水源。 增长的 “抵消力”:为什么增长没更夸张?因为作物产量提高了!比如玉米,产量翻倍后,每生产一吨玉米消耗的水(“单位水足迹”)减少了 51%。如果没有这些产量提升,现在的水足迹可能会比实际多 78%。三、哪些作物和用途 “用水” 最多? 作物 “贡献榜”: 油籽(比如大豆、油棕)是水足迹增长的最大推手,占了 35%,主要因为种植面积扩大了 137%; 谷物(比如玉米、小麦)排第二,其中玉米用水增加明显,和它被大量用于饲料、生物燃料有关; 水果排第三,用水增长也很显著。 用途分布: 食品生产占了 64%(比 1972 年的 60% 略有上升); 饲料占 21%; 生物燃料等 “非食品用途” 从 3% 涨到 8%,虽然现在占比不高,但未来可能大幅增加用水。 四、不同地区的 “用水” 差异 非洲:水足迹增长最快,达 136%,主要因为人口增长和灌溉农业扩张; 亚洲:用水总量贡献最大,占全球增长的 56%,中国、印度是用水大国,水稻是主要耗水作物; 欧洲:唯一水足迹下降的大洲(降了 3.1%),因为种了更多节水作物,用水效率提高了。五、什么在推动水足迹变化?研究发现,人口增长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 人多了,吃的、用的作物就多,用水自然增加。其次是畜牧业发展(需要更多饲料作物)、农产品出口、GDP 增长(收入高了,消耗的肉、加工食品变多,间接增加用水),以及生物燃料需求等。 六、研究的意义和建议虽然作物产量提升帮我们省了不少水,但全球水足迹还是在增长,水资源压力越来越大。未来需要继续提高作物产量、改进灌溉技术,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多种节水作物)、倡导节水饮食(比如减少高耗水肉类消费),才能让农业用水更可持续。 该音频由“豆包”软件制作。文献来源于,Betelhem Demeke, Mesfin Mekonnen, Kate Brauman et al. Yield improvements reduced global crop water footprint (1972–2018), but further action needed for water sustainability, 15 April 2025, PREPRINT (Version 1) available at Research Square。 该内容仅限于学术交流,水平所限,如有解读不当还请见谅。

    5 分鐘
  4. 7月21日

    欧盟贸易与生物多样性的平衡之道

    这篇研究聚焦于欧盟在贸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通过 “充足性措施” 来协调两者,以下是其主要内容的科普总结: 一、核心问题:生物质过度使用与贸易政策的矛盾欧盟对生物质(如牲畜产品、饲料作物、生物燃料、木材等)的提取和消费规模,已经超过了地球生物圈的承载极限,威胁到欧盟内外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质是指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有机物质,比如牛肉、大豆饲料、木材、棕榈油等,它们是食品、能源和材料的重要来源。 欧盟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限制生物质的总使用量(即 “充足性” 原则,确保使用量在地球承载范围内);但另一方面,欧盟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如降低关税、扩大配额)却在刺激这些生物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加剧了生态压力。二、什么是 “充足性措施”?“充足性” 不是指 “足够用”,而是指对生物质的提取和消费设置绝对上限,确保总量不超过地球的自然承载能力,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 例如:减少肉类生产和消费,转向植物蛋白;限制用木材、棕榈油等生物质生产燃料;减少食品浪费和过量 calorie 摄入等。 这些措施需要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不仅是消费者,还包括生产者、政策制定者等)共同负责,而不只是让消费者 “少买东西”。三、欧盟生物质使用已 “超标”,贸易加剧了问题研究用 “eHANPP”(体现的人类占用净初级生产力)指标衡量生态压力,发现: 2017 年,欧盟生物质消费的生态压力是其 “公平份额”(按人口分配的地球承载额度)的 3 倍。 最大压力来自肉类等动物产品,而近年来,用于能源和材料的生物质(如木材、生物燃料)成为新的主要驱动因素。 即使未来生产效率提升(如单位生物质产出更多),若不减少总使用量,仍无法达标。例如,若效率翻倍,欧盟生物质消费仍会超过承载上限 1.5 倍。更关键的是,欧盟的国际贸易加剧了这一问题: 约 1/4 的生态压力 “转嫁” 到了其他国家,比如从巴西进口大豆饲料、从印尼进口棕榈油等。 欧盟的贸易协定(如与日本、南美国家的协议)降低了肉类、生物燃料等商品的关税,直接刺激了这些高生态压力商品的进出口,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背道而驰。四、欧盟政策的 “漏洞”:忽视 “充足性” 和规模效应欧盟虽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如 2030 年生物多样性战略),但现有政策存在明显缺陷: 贸易政策只关注 “绿色技术交换”,却回避了贸易自由化会增加生物质总使用量的问题。例如,欧盟与日本的贸易协定移除了肉类和乳制品关税,导致欧盟对日本的肉类出口一年内增长 12%。 环保政策(如 “无毁林产品” 法规)只要求商品 “不破坏森林”,却不限制这类商品的总贸易量,治标不治本。五、解决方案:让贸易政策融入 “充足性” 原则研究建议欧盟通过以下措施协调贸易与生物多样性: 短期行动:停止降低肉类、饲料、木材、生物燃料等 “关键商品” 的关税,或扩大其进口配额,直到这些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总量被限制在合理范围内。 长期措施:若总量限制未落实,可考虑提高关税、缩减配额,以此减少生物质的过度生产和消费(需避免保护主义,确保公平)。 利用国际规则:借助 WTO(世界贸易组织)的例外条款,证明这些措施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如 “保护动植物生命健康”“保护可再生资源”)。 公平补偿:对受影响的生产者(如出口国的小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转型,避免加剧贫困。六、结论欧盟若想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在贸易政策中纳入 “充足性” 原则,限制生物质的总使用量。当前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与生物多样性目标存在根本矛盾,这一问题也存在于其他富裕国家 —— 它们通过贸易追求经济增长,却忽视了地球的生态极限。 该音频由“豆包”软件制作。文献来源于,Roux N, Coenen J, Fleischmann B, et al. Integrating sufficiency in the trade and biodiversity agenda of the European Union[J]. One Earth, 2025, 8(7)。 该内容仅限于学术交流,水平所限,如有解读不当还请见谅。

    5 分鐘
  5. 7月21日

    气候变化如何通过供应链 “放大” 经济损失

    你可能经常在新闻里看到 “极端天气导致某地农作物减产”“洪水冲毁工厂造成直接损失” 这样的报道,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场发生在 A 地的旱灾,可能会让千里之外 B 地的工厂停工?一篇最新研究告诉我们,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远比我们看到的 “直接破坏” 严重得多,因为全球供应链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局部冲击扩散成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一、我们一直 “低估” 了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过去,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估算气候变化的成本时,大多盯着 “直接损失”—— 比如热浪让工人无法开工、洪水淹没农田导致的减产、台风摧毁房屋的维修费用等。但实际上,现代经济早已是一张全球化的 “大网”:工厂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农民依赖化肥、机械等工业产品,服务业又离不开制造业和运输业的支撑。 这篇研究指出,这种 “只算直接账” 的方式,严重低估了损失的真实规模。因为当一个地区或行业因气候灾害受损时,它会通过供应链把问题传导给上下游的其他地区和行业,引发 “间接损失”。比如,一场干旱导致小麦减产,不仅会让农民收入下降(直接损失),还会让面粉厂原料短缺、面包价格上涨,甚至让依赖粮食出口的运输公司业务量锐减 —— 这些都是 “间接损失”。 二、研究用了什么方法?为了算清这笔 “总账”,研究者用了一种叫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的工具。简单说,这个模型就像一张详细的 “全球经济关系图”,能追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之间的物资流动和经济往来。比如,中国的服装厂需要从巴西进口棉花,美国的汽车厂依赖日本的芯片,这些关系都能在模型中体现。 更关键的是,研究者还加入了 “生产灵活性” 数据 —— 也就是当某个原料断供时,企业能不能快速找到替代原料或调整生产方式。比如,面包厂能不能用其他谷物替代小麦,汽车厂能不能换一家零部件供应商。这让估算更贴近现实:毕竟,企业不会坐以待毙,会想办法减少损失。 三、最关键的 3 个发现 间接损失可能是直接损失的 5 倍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带来的间接损失(通过供应链扩散的损失),最多能达到直接损失的 5 倍。比如,如果一场洪水直接造成 100 亿元损失,那么通过供应链传导后,全球总损失可能高达 500 亿元。 生产灵活性是 “救命稻草”企业调整生产方式的能力(比如换原料、找新供应商),能大大减少总损失。研究显示,足够的生产灵活性最多能让损失减少一半。反之,如果企业很难调整(比如只能用特定原料,或没有备用供应商),损失会严重得多。 升温越多,损失越 “失控”当全球升温不超过 3°C 时,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可能低于全球 GDP 的 5%;但如果升温超过 4°C,损失可能飙升到全球 GDP 的 15%。这是因为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会变得更频繁,供应链的连锁反应也会更剧烈,甚至可能让一些原本能替代的行业也 “扛不住”。 四、这些损失是怎么 “扩散” 的?研究者通过分析发现,损失的扩散有清晰的路径: 消费者先受影响:比如粮食短缺导致食品价格上涨,普通人买东西更贵(这是 “最终需求” 的损失)。 企业慢慢调整:生产者(比如工厂、运输公司)会通过找替代原料、增加其他产品生产等方式减少损失,甚至可能有小幅收益,部分抵消消费者的损失。 重灾区集中在这些行业:制造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损失最严重的领域,也正是这些行业在努力调整适应。因为它们为农业、工业等提供了大量中间产品,一旦出问题,影响范围最广。举个例子:西欧如果因 2°C 升温导致小麦减产,首先会影响当地的面粉厂和面包店(直接损失);接着,给农场提供化肥、机械的企业会失去订单;然后,其他地区的玉米、蔬菜可能会增产来替代小麦,带动它们的供应商(比如化肥、运输)业务增加 —— 但这些调整在升温超过 4°C 后会越来越难。 五、为什么这项研究很重要?过去,很多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只关注 “眼前的损失”,比如加固防洪堤、给受灾农民补贴。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供应链的连锁反应才是更大的威胁。 它提醒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只盯着 “直接受灾地区”,更要加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 —— 比如让企业有更多替代方案、减少关键物资的 “单点依赖”(比如不要所有工厂都依赖一个地区的原料)。同时,控制全球升温在 2°C 以内(甚至 1.5°C),能大大降低经济 “失控” 的风险。 总结这篇研究就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藏在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里。我们看到的 “冰山一角”(直接损失)之下,可能有更大的隐患。而提高生产灵活性、加强国际合作、严控升温幅度,正是我们避免 “连锁灾难” 的关键。 文献来源于,Manfred Lenzen, Mengyu LI. Climate change triggers supply-chain losses that substantially exceed direct damages, 15 July 2025, PREPRINT (Version 1) available at Research Square,该内容有豆包AI生成,仅限于学术交流,水平不足,请批评指正。

    7 分鐘
  6. 7月19日

    气候变化下与温度相关的住院负担

    该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城市数据,研究极端温度对住院负担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策略,为全球气候与健康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极端温度是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以往研究存在局限,缺乏城市层面分析,未充分考虑不同碳排放情景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些空白。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收集中国 301 个城市(超 90%)、7000 多家医院 2021 - 2023 年住院数据,包括人口统计、住院指标和费用等;气象数据来自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未来温度数据源于 CMIP6 数据集,还有人口和 GDP 预测数据。 模型构建:运用分布式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评估温度暴露影响;采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估计温度对住院的影响;构建住院负担经济指数(HBEI)衡量极端温度下住院成本与地区 GDP 的关系。 研究结果 温度对住院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人群受极端温度影响不同。西北和西南地区对极端热和冷更敏感;呼吸道疾病受高温影响大,西部是多种疾病多风险热点地区;青少年和老年人对热敏感,性别差异不明显;温度与住院关系复杂,不同地区影响不同。 未来极端温度频率:全球变暖使极端温度事件更频繁。高排放情景下,全国极端热天数增加最多,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显著;极端冷天数全国呈下降趋势。 未来温度 - 住院风险:基于极端阈值 T1,2030 - 2100 年极端热相关住院风险上升,高排放情景风险最高;不同地区和人群风险不同,老年人和青少年更脆弱;按固定温度阈值计算,部分地区冷相关风险高于热相关风险。 未来热医疗负担:未来极端热导致的住院成本将上升,高排放情景下最明显;HBEI 随时间上升,地理分布复杂,不同排放情景下空间分布差异大,西南地区负担较重,不同年龄组负担不同。 讨论与启示:研究揭示温度 - 住院关系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强调制定针对性策略的重要性;为全球气候 - 健康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推动国际合作;研究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应考虑更多因素。该音频由“豆包”软件制作。文献来源于,Liao, S., Pan, W., Wen, L. et al. Temperature-Related Hospitalization Burden under Climate Change. Nature (2025)。 该内容仅限于学术交流,水平所限,如有解读不当还请见谅。

    9 分鐘

簡介

喂!吃货朋友们、知识猎手们、以及所有关心“吃”这件大事的伙伴们,欢迎来到 —— 一个把最新、最硬核的食物系统学术研究,端到你耳边、喂饱你好奇心的知识播客! 别再觉得学术论文是难啃的干面包了!在这里,我们将化身你的“文献大厨”,每周精心挑选全球顶级期刊上新鲜出炉的“硬菜”——关于**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营养健康、食物公平、供应链变革、饮食文化、政策影响等 所有构成我们复杂食物网络的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