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episodes

這是一個嘗試性的對話,聆聽華人處境出發的宣教觀點和國度眼光 。

本節目每週一集的內容,希望深入淺出與中文基督徒閱聽人分享廣大世界宣教的禾場。建立正確的宣教觀念和態度,在教會在目標與數字導向的迷陣之中,提醒宣教的責任與傳福音的使命仍然是信仰的核心。

第三季企劃:#Sisters。書睿向幾位各具代表性的姐妹們邀約,最真實不做作的訪問。從文化人類學到調研,從單身女性的議題到第三文化孩子,從最敏感的創啟地區現況到跨文化團隊的適應,每週針對宣教不同的面向,有著不落俗套,嚴肅又有趣的對話。即將於2024三月登場。


第二季企劃:Brothers。書睿每個月與幾位好友,探討不同處境與事工的第一人稱樣貌。與基甸哥程松兄(CT亞洲編輯)聊今日基督教雜誌亞洲觀點和北美教會最新的議題探索,與譚安維牧師(華僑,韓國洛桑青年領袖,咖啡教會牧師)共同探討韓國宣教運動的真實挑戰,與來自東亞大國的弟兄在近代教會與宣教運動最敏感的議題上彼此對話聆聽,還有其他幾位正在邀約的精彩人物,敬請期待。

彩蛋:每一集對話的對象既是受訪者,也會是共同主持人,不定期會邀請特別嘉賓參與議題。

第一季企劃:共分非我莫屬 (Africa on my heart),歐洲今日(Europe Today),愛穆能助(Love Muslim),華人調色盤(Diaspora Palette)四種主題。每集邀請訪問對於該議題別有洞見或居住當地的臨場視野的特別來賓,與主持人透過對話,激盪出最直搗核心的「大問題」(The Big Question)。


製作/主持:彭書睿,跨文化工作者/作家/宣教動員者/足跡踏過七十餘國
後製團隊:小我工作室 (Vincent/曾姿婷/Echo Lin)
特別感謝:救世傳播協會 ORTV 場地與技術協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國度,換日線‪。‬ Missional,me - 彭書睿

    • Society & Culture

這是一個嘗試性的對話,聆聽華人處境出發的宣教觀點和國度眼光 。

本節目每週一集的內容,希望深入淺出與中文基督徒閱聽人分享廣大世界宣教的禾場。建立正確的宣教觀念和態度,在教會在目標與數字導向的迷陣之中,提醒宣教的責任與傳福音的使命仍然是信仰的核心。

第三季企劃:#Sisters。書睿向幾位各具代表性的姐妹們邀約,最真實不做作的訪問。從文化人類學到調研,從單身女性的議題到第三文化孩子,從最敏感的創啟地區現況到跨文化團隊的適應,每週針對宣教不同的面向,有著不落俗套,嚴肅又有趣的對話。即將於2024三月登場。


第二季企劃:Brothers。書睿每個月與幾位好友,探討不同處境與事工的第一人稱樣貌。與基甸哥程松兄(CT亞洲編輯)聊今日基督教雜誌亞洲觀點和北美教會最新的議題探索,與譚安維牧師(華僑,韓國洛桑青年領袖,咖啡教會牧師)共同探討韓國宣教運動的真實挑戰,與來自東亞大國的弟兄在近代教會與宣教運動最敏感的議題上彼此對話聆聽,還有其他幾位正在邀約的精彩人物,敬請期待。

彩蛋:每一集對話的對象既是受訪者,也會是共同主持人,不定期會邀請特別嘉賓參與議題。

第一季企劃:共分非我莫屬 (Africa on my heart),歐洲今日(Europe Today),愛穆能助(Love Muslim),華人調色盤(Diaspora Palette)四種主題。每集邀請訪問對於該議題別有洞見或居住當地的臨場視野的特別來賓,與主持人透過對話,激盪出最直搗核心的「大問題」(The Big Question)。


製作/主持:彭書睿,跨文化工作者/作家/宣教動員者/足跡踏過七十餘國
後製團隊:小我工作室 (Vincent/曾姿婷/Echo Lin)
特別感謝:救世傳播協會 ORTV 場地與技術協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誰不是客旅?好聚好散的Diaspora宣教實踐 feat. 思溫格 (學者/創啟地區一線工作者)

    誰不是客旅?好聚好散的Diaspora宣教實踐 feat. 思溫格 (學者/創啟地區一線工作者)

    散居(diaspora )一詞,最早出現在舊約聖經中,描寫被亡國後分散在歐亞非的猶太人。在新約,我們也看見保羅向猶太地區以外的亞細亞、希臘甚至是羅馬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傳講福音。可見,散居宣教其實從來不是新鮮事。

    無論是移民、難民、移工或是留學生,在散居人口呈現爆發性的成長的今日。不變的是,即使身處於不同環境時空,一個簡單的關心、問候或是幫助,所帶來的溫暖仍然是那麼的具有力量。

    本集節目,我們再次邀請思溫格博士與們聊聊散居宣教,除了「散居宣教」ㄧ詞的歷史背景和定義。思溫格博士與我們更多聊到了散居宣教的核心,也就是「接待」(hospitality)聽聽主持人書睿和思溫格博士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周遭那些「接待」與「被接待」的故事。也讓我們從新思考,無論是散居宣教也好,家門口的宣教也好,相信我們如何能對身邊的異鄉人多付出一點關心,才是上帝最希望我們所看重的。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普世散居事工網絡)執行委員會服務Global Diaspora Network

    延伸閱讀
    散聚宣教學 (溫以諾教授)
    溫以諾教授 學術文章 集錦
    https://www.enochwan.com/zh/articles/

    宣教與接待 邱顯正牧師 校園雜誌
    上帝對世界的祝福,往往是透過人口的移動來完成,當中有離開,也有聚集:而人們也同時學習接待與被接待,學習看見在身旁有需要的人。那麼,在台灣今日的處境中,我們應當學習接待誰呢?面對眾多的移工與移民,教會又可以如何接待呢?
    聖經有許多經文提到接待,勸勉以色列人要善待住在他們們當中的外邦人,因為他們的先祖也曾寄居在埃及。善待寄居的外人不但彰顯上帝憐憫人的恩慈屬性,也是落實真宗教、真敬虔、真禁食的倫理試金石。揆諸聖經和教會歷史,上帝更是藉著流動人口來完成亞伯拉罕之約,成全祝福萬族萬民的大使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38 min
    其實一直想走,但是老我還沒有死透... 宣教士的必修課 feat. 葛欣如 Brenda Carter(客家庄宣教士)

    其實一直想走,但是老我還沒有死透... 宣教士的必修課 feat. 葛欣如 Brenda Carter(客家庄宣教士)

    說到跨文化宣教的挑戰,你會想到的是什麼?
    語言學習的挑戰?文化的隔離?環境的適應?
    葛欣如宣教士葛姐與我們開誠布公,她最軟弱的挑戰,就是自己的老我。

    來台三十多年,每當她在宣教工場遭人誤會,受盡委屈時,內裡的老我總是會希望為自己辯護,離開工場的念頭也常常浮現。然而經過神不斷的提醒,現在的葛姐已經可以笑笑地與我們分享 「我真的發覺,神更在乎我是誰?而不是我做了什麼。因為祂根本不需要我們為祂做什麼」

    對於葛姐來說,跨文化宣教的事工雖然重要,但是在事工之前,更需要學習的功課就是「我們的老我必需先死透」


    特別來賓簡介:
    一位來自美國,在台灣超過三十八年的宣教士——葛欣如老師。起初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來到台灣的她,後來卻在苗栗三義這個客家庄落地生根。 透過英語教育、老人、青少及兒童的服事、常拜防好好建立關係等多方面,葛老師與當地社區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協助了開拓教會,並逐步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在節目中,葛老師分享了她如何面對在一個全新文化環境中的挑戰和機遇。她的故事凸顯了宣教士的多重角色——不僅是福音的使者,也是文化學習者、社區服務者和橋樑建造者。葛老師對於客家文化有著深刻理解和尊重。她不僅學習客家語,更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和日常生活,展現了她尊重異文化的真誠態度。
    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得以洞察台灣客家社區的美麗與挑戰,以及信仰如何在當地生根發芽。


    《宣教士如何面對灰心喪志》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原載於《華傳》季刊第73期(2022年7-9月)
    全職宣教領域服事25年,深深體會到「灰心」是宣教士最常遇見的心理狀態。傳福音難見效果、同工人事問題很多、教會的支持和參與度不足、用心栽培的人生命不見成長、所做的努力不被肯定、聽到別人的冷言冷語、遇見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生活遭遇各種困難、禱告許久沒有得到回應……都會造成灰心。作為神國工人,如何面對灰心顯然是必學的功課....

    關愛台灣客家人三十多年的美國「媒婆」(Christianity today/台灣教會公報 方雅惠 )
    美國女宣教士尊重客家文化、注重信仰處境化,以極大的愛心在台灣鄉下傳揚福音。
    在台灣苗栗鄉下,有一個叫做「三義」的小鎮,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三義住著一位相貌明顯與當地人不一樣的外國人,她在客庄定居了30多年,這裡早已成為她的家,她也融入這裡,成為台灣鄉下的一道風景。當人問她是否來台灣「傳教」時,她回答:「我不是來『傳教』,我是來當『媒婆』。媒婆的工作是介紹兩個人,給他們機會互相認識,建立關係,但不能勉強他們。我來讓人有機會認識創造及愛他們的神,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3 min
    什麼時候才被當「自己人」?宣教士「跨」不過去的修煉 feat. 山上的老酒

    什麼時候才被當「自己人」?宣教士「跨」不過去的修煉 feat. 山上的老酒

    特別來賓簡介:
    老酒姐。台北長大,年輕的時候想要到處流浪,擔心自己無法穩定工作,好好待在一個地方,卻在上帝奇妙帶領之下,到太平洋上的離島教書,找到了自己畢生最愛的職業「歷史老師」。在小島的生活當中,第一次體驗跨文化,有許多衝擊和眼淚,重新思考信仰的核心內涵。離開小島後因為短期服務的邀請去到大山,接觸另一個民族,經過五年的探索,清楚呼召,開始在大山長期的服務,以老師的身分繼續在學校教書,成為跨文化的工人,目前在大山的服事已滿11年。

    延伸閱讀
    宣教士遇跨文化衝突怎麼辦?華神21世紀宣教論壇看見宣教反思與趨勢 (論壇報 2022)
    有些文化要求你察顏觀色,同一句話的表情和口氣,遠勝過字句所要表達的;像是中國的古裝劇,縱使有英文字幕,但是對外國人來說還是很難懂,因為字幕無法表達出中國的歷史、傳統、故事、甚至眼神交流等;有些文化是注重字義,不需要猜測,像有些美國人不喜歡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喜歡清楚表達。
    又如有些文化屬於椰子文化(Coconut),如亞洲國家,關係一開始很難建立,但是一旦建立了就可以很深入。有些國家是桃子文化(Peach),如有許多種族文化組成的移民國家,關係一開始看起來很容易,但是一旦再挖深一點,就很困難。這些都會造成文化溝通上的差異,影響決策、領導、團體事工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1 min
    挑簡單的做?宣教調研點出我不好說 feat. 思溫格博士(學者/創啟地區一線工作者)

    挑簡單的做?宣教調研點出我不好說 feat. 思溫格博士(學者/創啟地區一線工作者)

    過去30年間,穆斯林的歸主浪潮一波接一波的興起。無論是因著《30天為穆斯林》禱告手冊、國際愛穆網絡的成立、亦或是聖靈奇妙的工作。我們看見,上帝將我們的眼光放在這19億的穆斯林人口上。而在這條穆宣之路上,華人教會又是如何參與其中?

    本集節目,思溫格宣教士透過在博士論文期間的調研,帶我們看見過去十多年來,北美的華人教會在宣教態度上的轉變。從多為專注在自己同文化的華人福音事工上,逐漸拓展視野,以更全備的眼光,開始更多關注並投入宣教資源在穆宣工作中。

    然而不僅僅是北美的華人教會,當我們身處在全球化下的遷徙浪潮中,當散居宣教的事工更多被人看見。你我是否都能跨出一步,走出語言和文化的舒適圈,探索家門口宣教的可能性?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普世散居事工網絡)執行委員會服務Global Diaspora Network


    延伸閱讀
    新月子民-認識我們的穆斯林鄰舍文/思溫格『華傳期刊』第72期《貼近,世界宗教的跟隨者》
    當我們聽到穆斯林和伊斯蘭教,我們腦海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是身穿罩袍、頭戴面紗的穆斯林婦女?還是成千上萬身披白布的麥加朝覲者?或是冒生命危險偷渡到其他國家的難民?抑或是蒙面高喊真主至大的恐怖分子?我們若是真實地接觸穆斯林,與他們為友,就能化除這些刻板印象,而真正將他們視為和我們一樣的、活生生的人,和我們一樣需要福音與神的恩典與慈愛。

    標籤: 基督徒, 大使命, 好客, 宣教, 宣教士, 接待, 散居穆斯林, 未得之民, 款待, 禱告, 穆斯林, 華傳, 跨文化, 鄰舍, 難民

    中東難民事工——憐憫困苦流離者(思溫格/舉目)
    整本聖經從舊約到新約,有許多關於憐憫貧苦者的教導。耶穌更是極大地憐憫受苦者。祂不僅對困苦流離者宣講天國的福音,也關心他們實質的需要,醫治他們各樣的病症(參《太》9:35-38)。
    這種事工原則,當然也非常適用於難民事工。當我們看到中東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是否也注意到,過去一千多年以來,該地區一直是抵擋福音的營壘?
    這20年,世界各地穆斯林國家裡的基督徒,數量呈現爆炸性的增長(註2)。上帝顯然在伊斯蘭世界動工。如今藉著戰亂,上帝把這些飽經苦難的中東人帶到有信仰自由的國家,甚至成為基督徒的鄰舍,這不正是我們回應主耶穌大使命的機會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8 min
    愛死弄(Ethno)什麼? 從聖經翻譯的土壤長出的花朵 feat. 朵拉博士(民俗音樂敬拜學教授)

    愛死弄(Ethno)什麼? 從聖經翻譯的土壤長出的花朵 feat. 朵拉博士(民俗音樂敬拜學教授)

    民族敬拜學(Ethnodoxology) 一門探討在不同文化中的基督徒,如何合乎聖經並適切地以當地的文化敬拜上帝的學問。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敬拜形式,這些形式不僅呈現神多元且富有創意的創造,也反映了各自文化的深層價值和美學,並帶出不同民族最真誠的敬拜。

    本集節目,朵拉老師透過不同文化民族的敬拜音樂讓我們稍稍理解了民族敬拜的概念。並且提到,在不同文化面前,我們都是學習者的姿態,當我們去發現和欣賞不同文化中的敬拜形式,便能豐富我們對上帝多樣化敬拜的理解。也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敬拜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從而實現一種更加包容、多元和豐富的宣教異象。

    特別來賓介紹:
    孔祥寧教授(Dora Kung),大家喜歡稱呼她朵拉。成長於台灣,自幼習樂。於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前往海外深造 ,2008年取得曼哈頓音樂學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鋼琴演奏碩士,此後轉而修讀民族音樂學,在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完成博士學位。Dora自2010年投入國際學生事工,專注於中國、印度學生的福音工作。如同「得人漁夫」,神以「Heavenly Musician」呼召Dora投入全時間服事,盼望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得以認識主,圍繞寶座前敬拜真神羔羊。

    Dora自2017年加入校園事工組織International Friendships Inc. (IFI) 至今,現於達拉斯國際大學(Dall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世界藝術系擔任助理教授,教授民族藝術(Ethnoarts)。致力透過民族音樂/藝術實踐萬國敬拜的宣教異象。

    #民族音樂學 #國際學生工作 #天國音樂家 #DallasInternationalUniversity #DIU #民族敬拜學 #Ethnodoxology

    Dall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https://www.diu.edu/
    達拉斯國際大學是一所以基督為中心、面向全球的大學,培養未來的領導者,透過私人、公共和非營利組織塑造我們的全球化世界。 DIU 強調精神形成、關係學習和學術嚴謹性,為學生在文化、語言、藝術和基督教聖經相關領域的可持續和有影響力的職業生涯做好全面準備。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1 min
    不是做了什麼值得說,只是快四十年都沒有走。feat. 葛欣如 Brenda Carter(客家庄宣教士)

    不是做了什麼值得說,只是快四十年都沒有走。feat. 葛欣如 Brenda Carter(客家庄宣教士)

    一位來自美國,在台灣超過三十八年的宣教士——葛欣如老師。起初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來到台灣的她,後來卻在苗栗三義這個客家庄落地生根。 透過英語教育、老人、青少及兒童的服事、常拜防好好建立關係等多方面,葛老師與當地社區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協助了開拓教會,並逐步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在節目中,葛老師分享了她如何面對在一個全新文化環境中的挑戰和機遇。她的故事凸顯了宣教士的多重角色——不僅是福音的使者,也是文化學習者、社區服務者和橋樑建造者。葛老師對於客家文化有著深刻理解和尊重。她不僅學習客家語,更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和日常生活,展現了她尊重異文化的真誠態度。
    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得以洞察台灣客家社區的美麗與挑戰,以及信仰如何在當地生根發芽。

    特別來賓簡介:
    台灣苗栗三義。它是個山城小鎮,也是客家族群聚居的地方。從日據時代,它就開始發展木雕工藝與相關產業,近年更因苗栗縣政府規划舊山線鐵道旅遊的觀光路線,而吸引不少南來北往的遊客。整個三義有一萬六千人口,怎麼看都不是個大地方,廟宇很多,小小的教會不過才三間而已,主日聚會人數加起來不到五十人(她笑稱這裡是標準客家庄信主的比例:0.3%)。
    然而在小鎮上,有一位宣教士葛欣如(Brenda Carter),待在這裡比任何一位傳道人都久。1989年,正值青春年華的她,離開第一個來台服事的地方(基督書院),到客家莊服事。時光荏苒,已經將近四十年。在這個只有幾條街的鎮上,那些路邊的餐廳和商家,都知道這位永遠笑容可掬的「葛老師」。在她的故事裡,有面對帶着攻擊性的精神病患,被鬼附身的男子,走不過人生死結的姊妹,被主內同工閒言閒語的排擠,也有可愛調皮的孩子們,還有一個又一個像我們這樣的過客。其實,一直沒有改變的,是她。她沒有走,她一直在這裡。 (宣教日引/差傳換日線/彭書睿)


    關愛台灣客家人三十多年的美國「媒婆」(Christianity today/台灣教會公報 方雅惠 )
    美國女宣教士尊重客家文化、注重信仰處境化,以極大的愛心在台灣鄉下傳揚福音。
    在台灣苗栗鄉下,有一個叫做「三義」的小鎮,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三義住著一位相貌明顯與當地人不一樣的外國人,她在客庄定居了30多年,這裡早已成為她的家,她也融入這裡,成為台灣鄉下的一道風景。當人問她是否來台灣「傳教」時,她回答:「我不是來『傳教』,我是來當『媒婆』。媒婆的工作是介紹兩個人,給他們機會互相認識,建立關係,但不能勉強他們。我來讓人有機會認識創造及愛他們的神,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


    金髮「道地」客家人 (客家電視台 2021 紀錄片)
    《活力新故鄉》EP31:美國 X 葛欣如《Home, sweet home》【ENG SUB】
    30年前保守的三義客庄,沒有人聽過上帝,他說自己就像媒人婆,介紹人們與上帝認識,但忙著服務與奉獻,卻沒能牽成自己的婚姻,喜歡小孩的他對此有些遺憾,但也相信一切上帝自有安排。一個人的生活會很無聊嗎?葛老師每一天的行程都很精采,他知道三義哪裡有好吃、好玩、好看的地方,也有很多好朋友,好客的他說:歡迎大家來三義,我的故鄉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40 min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Shawn Ryan Show
Shawn Ryan |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Call It What It Is
iHeartPodcasts
The Viall Files
Nick Viall
Animal
The New York Times

You Might Also Like

下一本讀什麼?
閱讀前哨站 瓦基
敏迪選讀
敏迪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 全球串連早安新聞|Morning Taiwan Glocal News
浩爾&小路
VOGUE怡起聊
VOGUE TAIWAN
大人的Small Talk
大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