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的情緒課

夏日電影院:在酷兒影視作品找到部分的自己,成為日常風景

來賓:黃彥瑄(《這不是影評》影評)

臺灣從爭取平權到步入後同婚時代,當代影視作品對於「同志」議題的也逐步記錄著進程,LGBTQ+不再是被避而不談的禁忌,而是逐漸走入彼此生命的日常。

事實上,在性別意識逐漸抬頭之前,臺灣同志電影就曾擔任推動平權的重要角色,從千禧年前強調身分的認同與掙扎,2000年後開始以陽光校園形象包裝那些自我探索的懵懂世界,到現在我們終於走到可以大談同志生活議題,甚至讓各國間的同志影視作品,與所謂「腐」圈,都成為交流話題的時刻,無論觀影者自我的性取向認同為何,都能在影視作品中安置自身位置,找到情感投射。

「當你在你的日常生活,看到兩個男生牽手兩個女生牽手的時候,也會覺得是一個很興奮、很快樂的感覺,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台灣很美好的畫面跟風景。」本集來賓彥瑄最後感性地說道。烏托邦尚未到來,但影視作品溫柔地記錄著一點一滴的前進,也是特別美麗的事情。

(文:伯諺)

⇝收聽心得跟敲碗主題,都請寄信給我|snake4radio@rti.org.tw
⇝內克IG|https://www.instagram.com/yssnake
⇝內克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ereComesDJSnake
⇝這不是影評IG|https://www.instagram.com/not_movie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