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間的真心話大冒險

全威

許多大學的教室中,坐在教室中的學生,往往低頭滑著手機,打打電動、社群網路聊天,對於前面照PPT講話的老師,視而不見! 這樣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大學教育失去原有的功能與意義。大學只不過是浪費學生時間?浪費老師時間?同時也浪費納稅人的錢,更無法培養有競爭力的下一代。 在這個網路與AI的時代,課堂似乎正被手機、社群媒體、甚至 AI 工具所取代。許多學生不再專心於老師的講解,而寧可選擇從網路、YouTube、ChatGPT 等平台獲取知識。這樣的趨勢是大學教育的危機,還是新的學習契機?我們將與不同背景的受訪者一起探索這個問題。 主持人全威目前是在大學教書,他曾經獲得教學績優、教學特優獎項的肯定,非常喜歡教學工作。但是,在許多時候,他也遇到教學上的挫折,他也看到、聽到許多大學生對於教室裡的學習不感興趣。因此,他希望透過大量的訪談,希望與同學、在職工作者以及學校老師一同找到可能的方案,解決這個真正嚴重的國安問題。 🎙 主要訪談對象 大學生:探討學生如何看待課堂學習,為何失去學習動機,以及他們的未來職涯焦慮。 工作者:分享他們畢業後的工作經驗,回顧大學學習對職場的影響,以及他們對學弟妹的建議。 教師:反思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調整教學方式,讓課程更符合學生需求,提升學習動機。 還有專書分享 《大學生不想學?》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to-learn-or-not-to-learn/%E9%A6%96%E9%A0%81 關於全威: 提問,是一種探索。
對話,是一種創造。 傾聽,是一種反思。
 我是全威,一位生涯對話師,
在這裡,陪你一起尋找光的方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17H AGO

    跳脫舒適圈探索自我 尋求快樂與意義之間的平衡

    受訪者:曾閔(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畢) 採訪日期:2025年7月30日 1️⃣ 大學選擇:傳科與科法的交會 全威:你大學是念哪個科系?當時是什麼契機讓你選擇這個科系? 曾閔:我是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畢業的。我修的是比較偏向「媒體創作」組,喜歡像是調查寫作、性別與文化相關課程。雖然學系中也有網頁設計、UX設計那類的科技內容,但我比較著重在文字與文化的部分。 我後來也有跨域選修科法所的課程,像是法理學、刑法,甚至去法院、地檢署實習。那時候一度覺得自己可能會往法律領域走。 2️⃣ 打工度假:一場不預期的轉變 全威:你畢業後沒立刻找工作,而是選擇了去美國打工度假。為什麼會這樣安排? 曾閔:因為我想跳脫校園的舒適圈,去一個文化差異大的地方挑戰自己。那時候在大三、大四就決定申請美國簽證,透過代辦辦理的。 我工作的地方是一家兒童樂園,擔任遊樂設施操作員。除了雲霄飛車和旋轉木馬之類的遊樂設施外,後來我被分派到水樂園,負責滑水道安全指導,超級曬、又常常濕,真的蠻辛苦,但也因此獲得很多成長。 3️⃣ 初次離家:在水樂園裡學會流淚與被接住 全威:你提到那是一段「很有收穫」的經歷,可以具體說說看嗎? 曾閔:那時我幾乎每天都想回台灣。太陽很大、水很濕,還要提醒小孩注意安全。有一天下班我真的撐不住,偷偷躲起來哭,結果被兩個土耳其同事發現了。她們沒有責怪我,反而陪我聊了很久,還問我為什麼哭在我身上會是一件「羞恥的事」。 那時我才意識到:我其實是一個很壓抑的人。一直活在「別人期待的乖學生」形象裡,連流淚都覺得不好意思。那次經驗讓我第一次「誠實面對情緒」,覺得被「接住」了,也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誰。 4️⃣ 放下標籤,重新認識自己 曾閔:在台灣,我的標籤很多——陽明交大、乖、成績好、社會期待中的「好學生」。但在那裡,我只是「來自台灣的曾閔」。大家會真正問你:「你經歷過什麼?你喜歡什麼?」沒有那些身分,反而更自由,也更靠近自己。 全威:所以,你覺得「沒有標籤」的自己,反而更自在? 曾閔:對,我在那邊才發現,其實我是一個很有情緒的人,一個感性的人。我以前會刻意裝理性、不麻煩別人。但在那邊,我學會允許自己有情緒,並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 5️⃣ 迷惘與清醒之間:回台灣後的低潮 全威:回台灣後,你在做些什麼呢? 曾閔:我那時候跟朋友幾乎斷聯。不是因為討厭他們,是我還沒整理好自己。我很怕他們看到「變得不一樣的我」。那兩三個月我花了很多時間療癒、對話、懷疑、重建。那段日子讓我看見:以前那個「很會壓抑情緒」的我,其實不是真正的我。 6️⃣ 實驗期:從牙醫助理到航空業夢想 全威:現在的你,正做些什麼? 曾閔:我現在馬上要去當牙醫助理,主要是想「試試看」。我很好奇補牙是怎麼補的、拔智齒怎麼縫回去。半年後可能會再去一次歐洲,或者考慮嘗試航空業。 我喜歡「人在出國的時候都開開心心」的氛圍,想看看在那樣的職場工作是什麼感覺。 7️⃣ 價值觀的轉向:從「精英主義」到「做自己」 曾閔:以前的我很追求「社會精英」的形象。我修科法、參加長風、在冤獄平反協會實習,都是希望自己變成某種「值得被肯定」的人。但後來我發現,那些其實不是我真心想做的事。 我喜歡哲學、法理學,也喜歡寫作。寫作對我來說是和自己對話的方式,不是表演。三毛的作品讓我覺得「人生可以活得很自由、很有藝術性」,那種自由感讓我很嚮往。 8️⃣ 與 AI 共處:像是一種陪伴與思考 全威:你會用AI嗎? 曾閔:會,我用 ChatGPT 練習 TOEIC 口說,也會丟人生經歷讓它幫我整理履歷。有時我會語音講很多話,讓它幫我整理我的邏輯、抓出我沒發現的盲點。它有點像我「在雲裡飛」的時候的重力,幫我釐清。 9️⃣ 想對曾閔過去的自己說…… 全威:如果你可以對迷惘中的大學生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曾閔:我想說——「不要跟別人比較,只跟自己比較。」每個人走的路不一樣,不需要用別人的成功定義自己。還有,「生命會找到它的出路,但你要先願意踏出那一步。」去試、去錯、去怕,才知道哪條是自己的路。 🎯 尾聲 全威:謝謝你今天的分享。我覺得你提醒了我們:有時候看起來是「放慢了腳步」,但其實是「走進了自己」。這種真誠與自我覺察,是我們最需要的力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3m
  2. 028 AI時代中掌握的關鍵能力:系統性知識與外語能力

    2D AGO

    028 AI時代中掌握的關鍵能力:系統性知識與外語能力

    AI時代中掌握的關鍵能力:系統性知識與外語能力 🎙️訪談摘要 👤 受訪者:陳慈懿/Vera(STARMAP 創辦人)  一、開場與自我介紹 全威:今天邀請到的是 Vera ,她是 STARMAP 的創辦人,專注於口語訓練與潛能開發。可以先請您簡單自我介紹嗎? Vera:大家好,我是 STARMAP 的創辦人 Vera。我目前提供針對個人的系統化口語表達訓練,並透過潛能開發課程幫助學員在 AI 時代更有效率地運用大腦,提升表達力與專注力。 二、從政大政治系到媒體實戰的歷程 全威:您怎麼從政大政治系轉到媒體業,進而創業? Vera:一開始只是順著興趣走,畢業後在多家電視台工作(如三立、中天、東森、台視),也參與了三立創台。在 ETtoday 時期,也教小編做直播。這些經驗累積了我對於各種口語表達障礙的敏感度。逐漸有企業與基金會找我訓練人才,才促成創業契機。 三、講師的講師:從媒體到表達教學 Vera 分享了她如何從教小編與學生團隊提案開始,進一步在非營利組織、生命教育、企業簡報訓練等場域中發展。她強調: 每個人的口語表達問題都不同,需要客製化訓練。真正重要的不只是說話技巧,要了解受眾的需求以及懂得符合組織的修辭她曾訓練身心障礙者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進而到大專院校演講,不僅帶來感動,也打破社會對於身障者的偏見。 四、語言使用的世代差異與修正挑戰 Vera:現在年輕人口語能力呈現兩極化。部分人非常優秀(如 Youtuber、辯手),但大多數缺乏長篇、有邏輯的自我表達能力。 常見問題包括語助詞過多、情緒語言濫用(如三字經)。在企業簡報與公眾演講中,這些語言問題會影響專業形象,甚至斷送合作機會。因此她也協助調整呼吸、聲音運用,讓學員找到適合自己的發聲方式。 五、媒體榮景的回顧與現況 Vera 見證了台灣媒體黃金時代: 曾在國慶大典、總統造勢現場連線。自媒體與社群平台(如 YouTube、FB)崛起,讓廣告收入轉向海外平台。她提醒: 想當 Youtuber,必須了解商業模式與收入結構。單靠廣告難以維生,多數人需搭配業配。建議學生將其視為推廣工具,而非唯一職涯選項。 六、政治系訓練的長遠價值 Vera:不要小看政治系!她第一份記者工作就是因為熟悉憲法。政治系訓練讓她能快速理解議題、有效問對問題,成為立法院線上記者時如魚得水。 她也強調新聞工作的意義與歷練: 是認識世界、建立人脈的重要過程。深度報導雖然困難,但可由基金會、訂閱機制贊助支持。商業模式將轉向 "內容由 A 做、B 看、C 出錢" 的三方結構。 七、口語訓練市場觀察與挑戰 雖有需求,但尚未形成成熟產業。 挑戰點包括: 初入行者社會經驗不足,難以指導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多元對象。市場對"說話"的專業性仍存質疑。機會點包括: 教導小學生與初學者仍具市場。有社會經驗與跨產業理解者,能更準確滿足客戶需求。 八、AI世代的挑戰與機會 Vera:她是 AI 的早期採用者,肯定 AI 在行政與創意初稿的幫助。 但也提醒: AI 容易產出錯誤資訊,需要人類具備判別能力。AI 將使中階工作消失,職場將兩極化。將來職缺少、薪資集中,能與 AI 協作與監督的人才將獲得高薪。 九、給大學生的兩項建議 累積有系統的知識學校是唯一經過學術驗證的知識場域。外部知識真假難辨,尤其在 AI 生成內容充斥時代。學好外語,特別是英文資訊量遠超中文十倍。人際交往、國際合作都無法靠翻譯軟體取代。精通外語才能進一步與全球對話、使用國際資源、檢查 AI 資訊真偽。 十、結語:  Vera 從政治系、媒體業、企業訓練、AI 觀察,到個人創業,提供了一個橫跨三個領域(傳播、教育、產業)的現場經驗者視角。Vera 的提醒帶有一種時代的急迫感。她的路徑不只是跨界,更是「看見轉變、參與轉變、引導轉變」的實踐範例。她讓我們看見,不怕 AI,而是怕自己停在原地不進步的人,才是真正的輸家。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5 min
  3. 027 不要放棄夢想 職涯教練幫您釐清自己的發展方向

    5D AGO

    027 不要放棄夢想 職涯教練幫您釐清自己的發展方向

    🎙️ Podcast 訪談摘要:《大學生不想學?》 027 來賓:讀者太太 Mrs. Reader|職涯教練・作家・斜槓實踐者 全威: 歡迎來到《大學生不想學?》! 今天的來賓是我非常期待的一位人物——讀者太太 Mojia。她從新聞與行銷專業出發,旅居英國多年,現在是一位職涯教練、內容創作者與兩個孩子的媽媽。讀者太太,先來跟大家打聲招呼吧! 讀者太太: 哈囉大家好,我是讀者太太。這個名字很多人會問:「怎麼來的?」其實是因為我嫁給了一個姓 Reader 的英國人(笑)。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變成了 Mrs. Reader,也就是「讀者太太」。 全威: 原來如此!(笑)。那妳當初為什麼會從台灣跑到英國?這段故事好像蠻精彩的? 讀者太太: 我原本是社會系畢業,之後去上海復旦大學念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媒體圈工作了幾年。但到了28歲左右,我想轉職做公關,卻發現英文能力還是個瓶頸。剛好看到聯合國的志工交換計畫,就決定申請看看——就這樣到了英國,也意外地開啟了人生新篇章。 🌍 從文化衝擊中找到「斜槓」的靈感 全威: 那個轉折聽起來真的蠻大。後來妳為什麼會決定經營「讀者太太」這個品牌?這跟妳的英國經驗有關嗎? 讀者太太: 有非常大的關係!我到英國後,發現身邊很多人都有「本業 + 副業」的生活模式。像是上班族週末兼職當攝影師、或是工程師同時開自己的麵包品牌。在那個環境裡,我深受啟發,也開始思考:「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經營自己的東西?」一開始我只是寫部落格分享生活,後來慢慢轉向職涯相關的內容。當我發現越來越多人來問我履歷、面試,我就決定正式考取國際認證,走上職涯教練這條路。 全威: 哇,這真的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職涯耶! 💼 職涯教練:不是幫你找工作,而是幫你找到自己 全威: 很多人聽過職涯教練這個詞,但其實不太清楚實際內容。妳可以跟我們簡單說說,妳的服務內容是什麼嗎? 讀者太太: 好的,簡單來說我會分成三塊:第一塊是職涯策略,也就是協助學生或轉職者釐清自己的方向——這通常要從內在動機與價值觀出發,而不是直接問「你想找什麼工作」。 第二是求職工具優化,像是幫他們修改履歷、Cover Letter,尤其要符合不同國家的文化。例如英國履歷不能放照片,是為了避免外貌歧視,但在德國、瑞士卻是常態。 第三是面試模擬,我會針對歐美企業,進行一對一的實戰演練。 全威: 哇,真的蠻專業也蠻實戰的耶!感覺不只是「職涯」教練,更像是「人生導航員」? 讀者太太: 哈哈,其實蠻多人這樣說。我常常跟學生說,我不是來告訴你答案,而是陪你一起找到那個答案。 🎓 學人文沒出路?我就是反例! 全威: 妳剛剛提到自己是社會系出身,這也是我很關心的議題——很多人會覺得念人文或社會學科沒有「實用性」,妳怎麼看這件事? 讀者太太: 我覺得最大的誤解就是把「實用」狹隘地定義成「直接對應職業」。但像我現在做教練、寫作、觀察文化,這些都非常仰賴我在大學時期培養的宏觀思維與批判能力。我覺得社會科學給我的不是技能,而是看世界的方式。這在創業或做人的工作上,其實非常關鍵。而且學習人文學科的人,比較重視與人的互動,這是創業發展的根基,這是與理工科人很大的差別。 全威: 同意!而且我們學這些東西,其實會慢慢內化成一種直覺,未來都會用得上。 🤖 AI 來了,怎麼辦? 全威: 最近大家都在聊 AI,你自己在職涯教練或內容創作這塊有被影響嗎? 讀者太太: 有,而且影響蠻大的。一開始我也會有點焦慮,但後來發現其實 AI 是很好的輔助工具。我現在會用它來幫我潤稿、幫學員產出履歷初稿,甚至模擬面試問答。但我也很清楚,有些事情是 AI 永遠取代不了的——像是理解人性、創造信任、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全威: 所以妳覺得未來的工作會分成「AI 做的」跟「人做的」? 讀者太太: 完全是這樣。未來的職場會越來越極端分化,一邊是流程自動化的「標準品」,一邊是更精緻、更策略性的「高級訂製品」。而後者,是屬於我們人類的舞台。 💬 給還在迷惘的你一句話 全威: 如果妳可以給現在的大學生一句話,會是什麼? 讀者太太: 不要放棄夢想。這聽起來好像很老套,但我真的走過來。我17歲的時候就夢想要來英國,當時覺得幾乎不可能,但我沒有放棄。最後,我做到了。所以,只要你不放棄,世界一定會為你開出一條路的。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1m
  4. 026 主動坐前排 自我標籤成為更好的自己

    JUL 23

    026 主動坐前排 自我標籤成為更好的自己

    🎧《前排學生的努力成長》——彥霏與昱茹的學習與焦慮對話 🎙 節目: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 來賓: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學生 彥霏 × 昱茹 📍 主持人:全威 選擇口傳系的理由:從偶像到現實的轉折 彥霏提到,她原本對口傳系並不了解,是在一次錄影節目中認識了一位來自世新口傳的學姐,被她的口條和自信的表達能力深深吸引。那種「好像不用特別強調什麼,但就是能把話說得很有力量」的感覺,成了她報考大學時的重要線索。雖然起初只是憧憬,最後卻真實地成為她學習路上的開始。 昱茹則分享,她國高中時期的夢想就是成為電台主持人,從小六開始就立下這個志向。不過,她學測時未能考上任何一所大學,在挫敗中重新思考後,決定透過分科考試進入傳播領域。儘管當時也考慮過熱門的廣電系,最後選擇了相對競爭壓力較小的口傳系,因為「我不是一定要上廣電,我是想講話。」 課堂與非語言:理解人,也理解自己 兩位同學都提到「非語言溝通」這門課帶來的衝擊與啟發。當學習進入到人際互動的細節,例如「朋友臭臉、閃躲視線、突然沉默」這些原本被忽略的訊號時,她們發現:原來語言之外,還有這麼多可以學習的層次。 昱茹說,透過這門課,她終於理解為什麼一位高中同學總是冷淡——那其實是一種非語言的「不高興」表達。彥霏也笑說:「那學期真的在廢語言裡過完的,反而讓我們這些很愛說話的人,學會安靜下來觀察。」 老師、眼神與前排學生的壓力 談到學習動機與課堂參與,兩位都不約而同提到「老師的眼神」。彥霏說,老師如果只顧著念稿、不看學生,她會自動進入滑手機模式;但如果老師願意和學生互動、給予回饋,她就會坐直、抬頭,甚至主動提問。 昱茹補充:「我很怕被老師看到不專心的樣子,既然坐前排,那我就有責任把那堂課撐住。」這是一種被教育養成的「責任感」,也是一種來自亞洲教育文化的貼標籤行為——「我坐前排、我當小老師、我就要更認真。」 AI 是學習助力,還是心靈陪伴? 對 AI 的使用上,兩人展現了不同的風格。 彥霏把 AI 當作學習工具:整理筆記、考前複習、翻譯原文資料、撰寫節目訪綱,甚至會用不同 AI 平台互相比較生成內容的優劣。 而昱茹則走向「生活 AI」的使用者路線。她會讓 AI 幫忙決定午餐要吃什麼、會把自己喜歡的偶像介紹給 AI,還會測試 AI 是否能記住她教過的冷知識與簡稱。她說:「我就是在教育它,像朋友一樣。」 這種不同的使用方式,恰好呈現出 AI 在新世代學生生活中的多樣化角色:工具,也可能是陪伴。 焦慮與自我要求:我們不想輸 彥霏提到,她參加《青春愛讀書》節目,是為了逼自己閱讀。雖然節目會給一本書的主題,但她經常會查更多資料、讀第二次、再交出心得。她笑說:「這其實是一種『被比較』下的焦慮,我看別人在動,我就不能不動。」 昱茹則說,她喜歡聽喜劇 Podcast,雖然表面是娛樂,但也能從中學習語言節奏、理解觀點與記憶某些專有名詞,為自己多累積一點知識。 兩人不諱言,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很難「躺平」。看到別人去交換、參加營隊、創作內容,會忍不住覺得:「我也應該做點什麼」。這種焦慮雖然不舒服,但也成為推動她們行動的動力來源。 大學生的學習現場:有些人清楚、有些人隨波逐流 談到同儕的學習狀況,她們指出:在社群上看到的,往往是那些「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同學;而在日常互動中,很多同學其實也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念這科、為什麼念大學。 「大家都填志願我也填」、「旁邊的人在睡我也想睡」,成了許多大學生的真實日常。她們強調,老師的影響力最大的是那一群「中間值」學生——不是全然努力、也不是完全放棄,而是會受同儕、老師影響的一群人。 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彥霏希望有一天能像當初啟發她的那位學姐一樣,「咬字清晰、思緒清楚、上節目侃侃而談」。她說,無論是否真的走上舞台劇的道路,她都期待自己透過說話、訪談、參與電台節目,找到更多轉折點與機會。 昱茹則說,她最欣賞的電台主持人是光宇。她不只喜歡他的知識與溫暖的語氣,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那樣,用話語建立一種與聽眾的默契與連結。她說:「我希望自己說出來的話,是有涵養的。」 🎯 小結|我們貼標籤,是為了更認真生活 這場訪談不是單純的青春分享,而是兩位年輕人誠實面對自己焦慮、動力與選擇的深度對話。她們談的不只是「為什麼學」,還談「為什麼做」、甚至「怎麼做得下去」。她們說: 「我不是不焦慮,而是用做事來對抗焦慮。」 「我會給自己貼標籤,因為那樣我就會努力一點。」 她們的選擇與努力,讓我們看見:大學生不想學,並不等於不想成長。她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撐住一條自己的學習之路。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0 min
  5. 025學生就是會犯錯 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

    JUL 23

    025學生就是會犯錯 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來賓:羅彥傑教授(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主持人:全威 📅 訪談日期:2025年7月23日 🎓 從新聞業走入大學教學現場 全威:羅教授您好,您原本在新聞界有多年的記者、編輯經歷,當時為什麼會轉入學界呢? 彥傑:其實新聞人很多都「好為人師」,我們常採訪學者、寫專欄,也跟學術界互動多,加上做國際新聞的同事學歷都很高。我自己也想更深入學習,後來就進入教職,現在在文化大學教書也13年半了。 📱 學生的改變:從背書包到只帶手機 全威:那您覺得這十幾年來,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有什麼變化? 彥傑:確實有些差異。2012年剛開始教書時,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也比較願意手寫筆記。現在不少人只帶手機就進教室了,連包包和紙筆都不帶。他們的數位能力強,但專注力相對下降。 📚 一心多用與教師的角色轉變 全威:那您怎麼看學生一心多用的能力?對學習有幫助嗎? 彥傑:其實很兩極。一心多用如果是用來查資料、核對老師講的內容,那當然是進步。但更多時候,學生是拿來通訊、滑社群,那就真的會剝奪他聽課的機會。所以老師的角色也轉變了,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者,而是陪讀者、輔助者,要在學生「剛好感興趣」時介入。 👥 分組報告與課堂互動 全威:您有沒有一些課堂設計,是讓學生可以更投入的? 彥傑:我一直都會安排分組報告,題目給學生自由選,只要跟課程有關就好。這樣能引導他們查資料、整理想法。我也會抽問、加強課堂參與的比重,讓同學彼此互動。有時還指定下一組報告的同學當提問人,增加參與度。 📰 實習課帶著做:老師陪在學生身邊 全威:我知道您也親自帶學生做媒體實作,能分享一下這部分嗎? 彥傑:以前的實習課,老師多半讓學生自己去採訪。但我後來做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自己帶著學生到陽明山附近的社區採訪里長或耆老。我在旁邊觀察、即時給建議。學生說,以前被拒訪也不懂原因,現在有人陪、有信心,也真的學到禮貌與技巧。我相信學生來學校就是來犯錯的,只要不是惡意的錯,都值得原諒,因為錯誤才能學習。 🏕️ 社會運動時期:師生一起淋雨的記憶 全威:您剛剛有提到太陽花學運時期,您也陪學生去現場? 羅彥傑:是啊,那時他們去立法院外紮營、報導新聞,我也去陪。他們淋雨,我就帶點心去。老師可以給予學生信任與安全感。這些實體的陪伴,才讓我們建立了革命情感。 🌐 社群媒體的距離感 全威:不過現在社群媒體這麼普及,這種實體的關係還能存在嗎? 彥傑:我反而覺得社群媒體讓人有了「薄膜」的距離。雖然方便,但誤解更多,也阻擋了深層情感。像LINE的貼圖,有時是結束話題的暗示,但學生可能解讀不到。疫情期間我用訊息回學生,有人誤以為我在生氣,其實是開玩笑。 🤖 AI寫作與新聞教育 全威:那AI現在這麼普遍,您在課堂上怎麼運用? 彥傑:我會融入AI應用,但最重要的還是強調「使用的倫理界線」。像股市、地震、氣象這種數據新聞,AI處理很合理。但人物專訪、深度報導這類,就還是需要記者自己來處理,不然文章都變得一模一樣,就沒有價值了。 ✍️ 寫作要「真」還是「美」? 全威:我也常糾結要不要讓AI幫我修稿。有時寫得快,但不太像「自己」。 彥傑:這要看你追求的是「求真」還是「求美」。求美的話,AI當然能幫你潤色得更好看。但如果你是記錄自己、表達意志,那就還是得靠自己寫,因為AI不會有你過去的生命經驗。那才是你的「真我」。 👨‍🏫 教師是陪伴者,不只是專業傳授者 全威:最後您覺得,AI與社群媒體時代下,老師還有什麼不可取代的價值? 彥傑:我認為是「情感」與「生命經驗」。現在的大學生心理壓力大,老師除了教學,更要關懷、陪伴。能不能解決學生的問題是一回事,至少要陪在他們身邊。他們不是來聽講而已,而是來找一個能走在一起的「夥伴」。 🌱 教學的未來:以人為本,百花齊放 全威:所以您對未來的大學教育,悲觀還是樂觀? 彥傑:我是樂觀的。有了科技,教學更百花齊放,不再只有一套標準答案。老師可以發展自己的風格,只要不被科技控制、保持熱情,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畢業之後,學生會把你當朋友,那種關係才會長久。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8 min
  6. 024 多軌道職涯歷練 尋找貢獻目標不變

    JUL 18

    024 多軌道職涯歷練 尋找貢獻目標不變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訪談來賓:鄭士傑 🗓️錄製日期:2025 年 7 月 18 日 👤主持人:全威 全威:今天我們請到的是跨足畜牧、輻射生物、遊戲、電信、獵人頭、人資、創業……超級多領域的斜槓高手——鄭士傑,士傑哥歡迎你! 士傑:欸欸,全威好,大家好,確實我有很多職場的經歷,可以與大家分享! 🚜 從畜牧系到輻射生物,然後? 全威:你最早念的是畜牧系?這個背景也太酷了吧! 士傑:對啊,台大畜牧系,後來念清大的輻射生物研究所。不過唸了一年多,覺得自己真的不適合持續待在象牙塔,所以就出來工作了。 全威:很多人是怕工作才躲進研究所,你是反過來欸。 士傑:我知道自己不喜歡「做研究做一輩子」,而且我覺得很多學術題目跟社會脫節,沒什麼成就感。 🎮 第一站:遊戲產業,做你愛玩的東西 全威:所以你就投身遊戲業?那時是做什麼? 士傑:我從DOS石剛有Windows時就做電腦遊戲,後來也進了台灣第一批開發自製網路遊戲的公司,然後也是最早開始做手機遊戲。 全威:是因為你很愛玩遊戲嗎? 士傑:對,我是喜歡玩遊戲,同時覺得遊戲人人喜歡玩,若能做出「有正面價值」的好遊戲,不就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可以真正的「撥亂反正」。 📱 換位置:從開發者變審查者 全威:後來你怎麼又跑去電信業? 士傑:我想看整個「體系」。之前做遊戲上架和推廣都需要靠電信業者,我就想換個位置,看看電信業者怎麼決定哪些遊戲被推薦、誰能賺錢。 全威:站在體系外觀察體系,滿哲學的。 士傑:對,我喜歡拆解規則、理解權力分配,這很重要。 🧠 跨賽道:吸收不同領域經驗,打破學歷信仰 全威:你也做過獵人頭?聽說你一年曾面談五百人? 士傑:差不多,人才招募每周要面試10人,一年就500個起跳。獵頭給我影響很震撼,因為我以前覺得學歷很重要,但我面試的人學歷幾乎都沒有比我好,薪水卻都比我高。 全威:所以你怎麼理解這個現象? 士傑:選對產業、選對賽道,比你努力十倍還重要,還有在關鍵的時機做出對的選擇。 💡 成為設計者:我不要老闆,我要合夥人 全威:你後來也創過業? 士傑:對,經過多年替人打工後,我決定不再找老闆,我要找合夥人,彼此對等、一起承擔風險。與其執行別人訂的遊戲規則,應該要自己來訂遊戲規則。 🧮 學什麼?語言與數理,是底層能力 全威:你會怎麼建議現在的大學生該學什麼? 士傑:很簡單,語言、數學跟物理化學這些最基礎的學科。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未來一定還是這些基礎學科所發展出來的,因此了解底層規則邏輯,才可以應對各種變化。語言是溝通、影響、學習工具;數學、物理學是增進邏輯、效率、解構問題的能力。 全威:你有沒有實例? 士傑:以數學來說,不是指會多少種解法,計算多快多正確;數學是解決問題而產生,為了解決問題而從加減法發展出乘除,甚至代數、幾何、函數、微積分之類的工具。數學好的會自然用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同樣是雞兔同籠,小學生只能用加加減減,中學生卻可以用二元一次聯立來解,這不只是工具變得更好,而是面對問題的思維也會跟著改變。 🧱 最高端的人是訂規則的人 全威:最後你會怎麼總結這一路的思考? 士傑:我常說,人生如同玩遊戲,路雖然是自己走出來的,但整片大陸不是我們蓋出來的,無論你再會走自己的路,終究是在別人設計的大陸上行走,真正的高端玩家就要變成「體系的設計者」,不然永遠是被動在別人的規則中打拚。 全威:太金句了!今天真的收穫超多,感謝士傑哥。 士傑:感謝全威的邀請,很開心可以聊這麼多。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7m
  7. 023 大學時期即開始創業 充滿好奇心 喜歡解決問題

    JUL 17

    023 大學時期即開始創業 充滿好奇心 喜歡解決問題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第 23 集 來賓:陳鴻睿(Chris)|主持人:胡全威 主題:大學時期即開始創業 充滿好奇心 喜歡解決問題 Part 1:從公共行政系到日商快消,人生第一份工作的轉折 全威:歡迎收聽《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非常特別的來賓——Chris。Chris是「步步童鞋」的創辦人,當年唸的是公共行政? Chris:對啊,我不是典型的公行系的學生,我比較想解決問題、想創造價值,想看到自己的影響力。畢業後,我就進入一間日商快消品公司,從最基層的業務做起——常常就是搬貨、出貨,顧好自己的負責的賣場。做了一陣子,我發現流程上有很多可以優化的地方,我就自己設計方法改善,主管看到後,就讓我轉做業務幕僚,管理更多的營業點,才開始後面的職涯。 Part 2:創業前的熱身——那些年做過的「沒賺錢」小生意 全威: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創業想法的? Chris:其實從大學就開始了。我大學時就做過仲介家教的生意,也曾想過做過幫人面交貨的服務(笑),結果只收到兩筆訂單,還沒收到錢。但那時候的我很快樂。我真的在做一件自己想到的事情,並試著讓它變成現實。這讓我後來在創業的時候,很習慣去思考「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 Part 3:創業初衷——讓媽媽們更安心挑選學步鞋 全威:那步步童鞋這個品牌,是怎麼開始的? Chris:我那時候觀察到很多媽媽其實不知道怎麼幫小孩選鞋,資訊很亂,而且很多童鞋其實不符合幼兒發展。我就想做一雙「合格又好看」的學步鞋,讓媽媽選得安心,小孩穿得舒服。 全威:所以你從實際需求出發,而不是「想創業就開公司」。 Chris:對,我是看到一個市場缺口,而且自己有熱情,就慢慢投入進去。 Part 4:誠信與學習力,是我最在乎的兩件事 全威:你現在也帶團隊,你會看什麼條件來挑人? Chris:我最在乎兩件事:第一是誠信,第二是學習力。 全威:可以多說一點嗎? Chris:誠信不是說你會什麼,而是你願不願意說你不會。你有沒有主動交代進度、有沒有回報問題、會不會問人。 你說你不會,我可以教;但你裝會,我就幫不了你。 全威:這真的很關鍵,尤其是剛進職場的新人。 Chris:對啊,很多新鮮人最大的問題是「不說」——不說自己卡住、不說做錯、不說進度。主管最怕這種消失型員工。 Part 5:AI 工具懂了,那你會問問題嗎? 全威:你對現在 AI 崛起的看法是什麼?很多人擔心會被取代。 Chris:我覺得 AI 是機會,也是放大鏡。你越知道自己在幹嘛,AI 越能幫你;你越不懂方向,AI 就越沒用。 全威:你實際怎麼用 AI?或有遇過哪些學生運用得好嗎? Chris:我有請一位台科大的學生幫忙做資料整理,他幫我做自動化流程,只花兩天就做出以前我要做一週的工作。超強! 全威:所以關鍵不是你懂工具,而是你「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 Chris:對。我常說:「技術是 AI 的事,價值是人的事。」 🎯 Part 6:AI 能解決知識,但「誠信」才是你無法取代的能力 全威:那如果你現在回頭看,你會覺得,大學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或者說,有什麼是你最希望大學生現在就去做的事? Chris:我覺得啊,應該是誠信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 全威:誠信?怎麼說? Chris:現在 AI 已經可以解決很多「知識性的問題」了嘛,就是你不懂可以問、可以查,但有沒有誠信,是AI解決不了的。比方說你有沒有交代清楚事情、你有沒有把進度講出來、你有沒有承認自己不會。這些都是誠信。 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 9m
  8. 022  期許自己更勇敢 開創豐富且充實的大學生活

    JUL 16

    022 期許自己更勇敢 開創豐富且充實的大學生活

    🎙️《大學生不想學》第22集 訪談精華紀錄 主持人:全威 受訪者:王夏恩(世新大學 傳播管理學系 一年級) 🎒 開場與自我介紹 全威:歡迎收聽《大學生不想學》,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剛踏入大學校園的新鮮人——夏恩,來和我們分享她的高中學習歷程、對未來的想像,以及大學生活的規劃。夏恩,先自我介紹一下吧。 夏恩:大家好,我是王夏恩,來自新北市的竹圍高中,目前就讀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一年級。 🥁 熱音社與音樂的啟發 全威:妳在高中參加什麼社團呢? 夏恩:我是熱音社的鼓手,從國二開始學鼓,高中還自學了Bass,後來表演時可以輪流打鼓和彈Bass,也試著彈一點吉他,但就當興趣。 全威:練鼓不會吵到鄰居嗎? 夏恩:我們家有電子鼓,加上鋪地毯隔音,還是會注意聲音。不過說真的,學鼓真的滿花錢的,要去外面練鼓室一小時也不便宜。 📚 努力與焦慮:學習背後的心理調適 全威:妳在學業上算是表現不錯的學生嗎? 夏恩:我會提早準備,像斷考前三週就開始規劃。不過儘管很努力,成績大多是中上。後來也釋懷,因為我知道,如果不努力可能會更差。 全威:那妳學習的動機是什麼? 夏恩:我本來就滿喜歡學習,而且從國中開始,大家對我的印象就是「認真的學生」。我會覺得,如果我突然不努力,好像會讓人失望。 📱 上課滑手機:控制還是放任? 全威:現在學生上課滑手機的情況多嗎? 夏恩:我們班算滿乖的,但還是會有幾個人偷偷滑。我自己也會滑一下,但會盡量控制。 全威:那妳怎麼看手機作為課堂互動工具? 夏恩:像 Kahoot 就很好,可以讓課堂變得更有趣、更記得住。但手機同時也可能讓人分心,老師也很難分辨學生是在互動還是在看 IG。 ✍️ 經營社群帳號:用文字連結陌生人 全威:妳有經營社群帳號對嗎? 夏恩:對,我有一個追星帳號,主要在 IG 和 Threads。有時候會寫一些文字抒發想法,很多人留言說我的文筆很真誠、很溫暖,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 為什麼選擇世新?為什麼傳播管理? 全威:妳怎麼會選擇來世新大學? 夏恩:國三時聽過世新的分享會,那時就對這所學校很有印象,加上我對傳播有興趣。世新傳播科系分得很細,我可以更明確知道自己想學什麼。 全威:那為什麼選擇傳播管理系? 夏恩:我曾經是熱音社總召,也喜歡企劃和經營社群,覺得這些東西我既有興趣,也可能做得還不錯。 🌈 豐富的大學生活藍圖 全威:妳對大學生活有什麼期待? 夏恩:我想讓大學四年過得很精彩。除了課業,也想參加社團、系學會、考證照,甚至輔系。只要能做的,都想試。 全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夏恩:我爸爸影響我很多。他是建築師,但也爬山、環島、潛水… 生活很豐富。我很想像他一樣,去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 一個人的冒險:中國自助旅行 全威:聽說妳一個人去中國旅行? 夏恩:對,我去上海、南京、合肥、黃山、杭州,總共21天。每天都有突發狀況,但現在回想很值得。 全威:有沒有印象最深的經歷? 夏恩:有次朋友幫我叫車,結果我耽誤了好一陣子,沒有找到司機。後來上車後,怕被司機罵。朋友叫我假裝是外國人聽不懂中文,那司機後來還放英文歌讓我放鬆。我整路超緊張,但也覺得很好笑。 🤖 AI 是夥伴,也是出口 全威:AI 對妳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 夏恩:除了幫我查資料,AI 也是一種傾訴對象。有時候不想跟朋友說的事,會說給 AI 聽。它不會評價你,只會回應你。 🎯 四年後的自己:我想變得更勇敢 全威:如果要說一個最希望在大學四年後達成的目標,妳會說什麼? 夏恩:我希望變得更勇敢。現在的我還是會緊張、害怕,面對人群不夠自在。我想在這四年裡,慢慢學會自信、突破自己,不再害怕站出來說話或做新的挑戰。 全威:謝謝妳今天的分享,夏恩。祝妳的大學生活如妳所願,豐富而精彩,成為那個更勇敢的自己。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8 min

About

許多大學的教室中,坐在教室中的學生,往往低頭滑著手機,打打電動、社群網路聊天,對於前面照PPT講話的老師,視而不見! 這樣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大學教育失去原有的功能與意義。大學只不過是浪費學生時間?浪費老師時間?同時也浪費納稅人的錢,更無法培養有競爭力的下一代。 在這個網路與AI的時代,課堂似乎正被手機、社群媒體、甚至 AI 工具所取代。許多學生不再專心於老師的講解,而寧可選擇從網路、YouTube、ChatGPT 等平台獲取知識。這樣的趨勢是大學教育的危機,還是新的學習契機?我們將與不同背景的受訪者一起探索這個問題。 主持人全威目前是在大學教書,他曾經獲得教學績優、教學特優獎項的肯定,非常喜歡教學工作。但是,在許多時候,他也遇到教學上的挫折,他也看到、聽到許多大學生對於教室裡的學習不感興趣。因此,他希望透過大量的訪談,希望與同學、在職工作者以及學校老師一同找到可能的方案,解決這個真正嚴重的國安問題。 🎙 主要訪談對象 大學生:探討學生如何看待課堂學習,為何失去學習動機,以及他們的未來職涯焦慮。 工作者:分享他們畢業後的工作經驗,回顧大學學習對職場的影響,以及他們對學弟妹的建議。 教師:反思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調整教學方式,讓課程更符合學生需求,提升學習動機。 還有專書分享 《大學生不想學?》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to-learn-or-not-to-learn/%E9%A6%96%E9%A0%81 關於全威: 提問,是一種探索。
對話,是一種創造。 傾聽,是一種反思。
 我是全威,一位生涯對話師,
在這裡,陪你一起尋找光的方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