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 1 - 宣化上人講述

法界佛教總會

第一門 教起因緣 共21集 唐證聖元年(695),實叉難陀法師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興元元年(784),華嚴菩薩化身的澄觀法師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註解《華嚴經》文句,成為後人學習《華嚴經》的重要參考。1971年,宣化上人再用通俗文辭淺釋《華嚴經疏》,上人講中文,弟子翻譯成英文。雖然上人只講完《經疏》玄談的十門分別,就正式開講《華嚴經》,但是當時初接觸中文甚至佛法的西方弟子,透過上人深入淺出的剖析,艱澀難懂的《經疏》成為生活中能夠體會領略的華嚴境界。今將上人當年錄音整理出版,續演「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諸眾生,普得饒益」的場景於未來。 本專輯分五集,涵蓋十門分別如下: 第一集:第一門教起因緣 第二集:第二門藏教所攝 第三集:第三門義理分齊/第四門教所被機 第四集:第五門教體淺深/第六門宗趣通別/第七門部類品會 第五集:第八門傳譯感通/第九門總釋經題/第十門別解文義 《華嚴經疏淺釋》所有音頻文字: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Ava_prologue/contents.htm 更多 #宣化上人 #法語 與 #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mp3.drbachinese.org/online_audio/index.asp.html

  1. 07/25/2021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5

    今說此經佛,為真為應?為一為多?若言真者,何名釋迦居娑婆界,人天同見?若云應者,那言遮那處蓮華藏,大菩薩見,見佛法身?若云一者,何以多處別現?若云異者,何以復言「而不分身」? 故說此經佛,並非前說。即是法界無盡身雲,真應相融,一多無礙。即盧遮那,是釋迦故;常在此處,即他處故;遠在他方,恆住此故;身不分異,亦非一故;同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故;一切菩薩不能思故。 今先明十身,後彰無礙。言十身者,自有二義。一、約融三世間為十身者:(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 二、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願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廣顯其相,如第八地及〈離世間品〉辨。 言無礙者,略有十義。 一、用周無礙。謂於上念劫剎塵等處,遮那佛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悉周遍故。經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其文非一。 二、相遍無礙。謂於上差別用中,各攝一切業用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全部文字檔: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Ava_prologue/contents.htm 聆聽更多 #宣化上人 #法語 與 #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mp3.drbachinese.org/online_audio/index.asp.html

    41 min
  2. 07/25/2021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4

    初、此閻浮七處九會而周法界,如〈升須彌品〉;二、周百億同類一界,亦遍法界,如〈光明覺品〉;三、遍異類樹形等剎;四、遍剎種;五、遍華藏;六、遍餘剎海,若種若剎;七、遍前六類剎塵,皆有同異類剎;八、盡虛空界容一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剎海;九、猶帝網;十、餘佛同。 然上十類,一一各遍法界;而前九,正是遮那說法之處。 然說十住等處,雖復各遍法界,乃至塵毛;為門不同,亦無雜亂。若約十住與十行等,全位相攝,則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若約諸位相資,則彼此互有,同遍法界。一一會品,準此知之。 十、餘佛同者。此佛既爾,餘佛亦然。故諸會結通,皆云:「我等諸佛,亦如是說」。然主主不相見,伴伴不相見;主伴伴主,則互相見。若互不相見,即各遍法界;互相見故,同遍法界。亦無雜亂,亦無障礙。 又上十處,共為緣起,舉一全收。以一一處,稱法性故。而隨前一一時皆遍此諸處,又隨一一處皆具前時,頓說此經。此猶約器世間說。若約智正覺,及眾生世間;即一一佛身支節毛孔,皆攝無盡重重之剎。普賢、眾生,一一皆爾,並是遮那說經之處。 第三,依主者。夫真身寥廓,與法界合其體;包羅無外,與萬化齊其用。窮源莫二,執跡多端;一身多身,經論異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全部文字檔: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Ava_prologue/contents.htm 聆聽更多 #宣化上人 #法語 與 #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mp3.drbachinese.org/online_audio/index.asp.html

    42 min

About

第一門 教起因緣 共21集 唐證聖元年(695),實叉難陀法師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興元元年(784),華嚴菩薩化身的澄觀法師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註解《華嚴經》文句,成為後人學習《華嚴經》的重要參考。1971年,宣化上人再用通俗文辭淺釋《華嚴經疏》,上人講中文,弟子翻譯成英文。雖然上人只講完《經疏》玄談的十門分別,就正式開講《華嚴經》,但是當時初接觸中文甚至佛法的西方弟子,透過上人深入淺出的剖析,艱澀難懂的《經疏》成為生活中能夠體會領略的華嚴境界。今將上人當年錄音整理出版,續演「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諸眾生,普得饒益」的場景於未來。 本專輯分五集,涵蓋十門分別如下: 第一集:第一門教起因緣 第二集:第二門藏教所攝 第三集:第三門義理分齊/第四門教所被機 第四集:第五門教體淺深/第六門宗趣通別/第七門部類品會 第五集:第八門傳譯感通/第九門總釋經題/第十門別解文義 《華嚴經疏淺釋》所有音頻文字: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Ava_prologue/contents.htm 更多 #宣化上人 #法語 與 #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mp3.drbachinese.org/online_audio/index.a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