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林煜軒醫師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 2020年以來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 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6月3日

    【研究室論文】從作息節律的數位足跡解讀憂鬱與肥胖的前兆

    我們近期發表於 Depression and Anxiety 的研究,聚焦於個體作息節律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並提出一種嶄新的「數位表現型」(digital phenotyping)評估方式。透過結合穿戴式裝置與自行開發出手機應用程式「作息足跡」記錄到的數位足跡,我們得以量化人類日常作息的穩定性,並進一步探討其與憂鬱症及肥胖等常見身心健康問題的潛在關係。 本研究的主軸圍繞「節律」(rhythm),討論人類行為與生理活動是否遵循某種接近24小時的晝夜週期。我們在研究中指出,儘管過去已有不少文獻指出作息失調可能導致心理與代謝問題,然而在實務上,要準確且長期地量化「作息規律性」一直存在困難。傳統調查多仰賴問卷與回溯性報告,容易受到記憶偏差影響,且無法捕捉日常變化的細節。 為解決這項限制,我們的團隊採用了兩種數據來源:其一是穿戴式裝置(如活動腕錶)所記錄的身體活動,用以推估個體的運動與靜止狀態;其二是手機App所記錄的使用行為(如點擊、開啟APP等資訊),並將此人機互動視為一種「心智活動」的數位表現。研究設計考量到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不再僅由肢體活動主導,許多重要的日常活動發生於數位環境中,例如學習、社交與工作,因此單靠身體活動無法完整反映其作息狀態。 透過這些資料建構每位參與者的「作息輪廓」,並依據其睡眠時間、作息早晚與節律規律性等三項變項,我們進一步將作息型態區分為「早睡早起型」(earlier)、「晚睡晚起型」(later)與「作息不規律型」(irregular)。其中,「不規則」並非單純的晚睡或早起,而是指作息缺乏穩定性,從日復一日的身心活動時間點不一致可以觀察到,也可透過如「逐日穩定度」(inter-daily stability)偏低與「一日內變異度」(intra-daily variability)偏高等指標加以量化。 藉由這三種作息型態,我們進一步探討了作息與「憂鬱」與「肥胖」之間的關係。 選擇這兩項作為研究重點,主要是因為它們往往在作息節律紊亂初期便出現症狀,具有「早期預警」的特性。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其他變項(如總睡眠時間與作息時間點)之後,作息規律性依然顯現出最強的預測力。也就是說,與其說早起比晚起健康,或睡八小時比六小時更佳,真正關鍵的其實在於作息是否穩定。作息越不規律的參與者,其憂鬱症狀與體重指數(BMI)明顯偏高,顯示不穩定的日常節奏可能是兩種疾病的重要共同風險因子。 此項研究最大的意義與貢獻在於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自動化、客觀且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評估個體作息節律。過去難以量化的「節律穩定性」,如今能透過穿戴裝置與手機紀錄的整合被具體描述,並與臨床指標連結,補足傳統評估方法的盲點。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突顯了跨維度資料整合的價值。單純依賴身體活動數據,容易低估腦力勞動者的生活變化;而僅仰賴手機使用行為,又可能忽略身體層面的活動節奏。唯有將兩者合併分析,才能真正掌握一個人全方位的生活節律。 我們的研究不僅為身心健康問題的風險評估開闢了新路徑,也為臨床診斷與預防提供了重要參考。未來,類似的數位表現型技術若能進一步與臨床工作整合,將可能成為更即時、更個別化的心理與代謝健康監測工具,對於理解憂鬱與肥胖等共病狀態的成因與演變尤具潛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9 分钟
  2. 5月20日

    【學術生活】找老師合寫論文前該做哪些準備

    你是正要找老師合作寫論文的醫學生或住院醫師嗎? 還是剛進入研究領域,對如何展開研究合作毫無頭緒呢? 相信本集單元會是你順利開啟學術合作的重要錦囊! 我們將透過這集單元,與各位朋友,尤其是年輕的後進醫師們分享一系列學術合作上實用的建議與心法,從如何選擇合作教授、建立短期合作關係,到長期合作該做好哪些準備,以及整個過程中應有的態度與認知,幫助你從合作的起點就成為值得信賴、也能展開愉快合作的成熟研究者。 📌 本集重點: ▪️ 如何從 PubMed 或 Google Scholar 評估對方是否適合作為合作對象? ▪️ 「Letter to the editor」是建立學術合作最實用的第一步?該怎麼做? ▪️ 學生或年輕醫師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扮演什麼角色,才有機會擔任第一作者? ▪️ 什麼樣的態度與角色分工,會讓老師更願意深入合作? ▪️ 如何理解與溝通論文的作者排序,避免日後合作誤會? 在學術合作中,先預備好自己、了解合作對象,才能提升合作的穩定度與效益。無論你是剛起步的新手醫師,還是正面臨升等或轉職的年輕學者,願這集的分享能夠幫助你在展開學術研究合作時更有方向與信心,順利奠定學術基礎。 #會談地圖 #醫學生 #住院醫師 #學術合作 #論文發表 #學術生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8 分钟
  3. 5月6日

    【國際期刊導讀】從三大醫學期刊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症」(Lancet, NEJM, JAMA)

    會談地圖Podcast 🎙️ Ep.82 【國際期刊導讀】從三大醫學期刊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症」(Lancet, NEJM, JAMA) 今天這集國際期刊導讀,將有別於以往分析單篇研究,而首次以三大期刊文章來做綜合分析,節目將與大家分享精神醫學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最新的綜合回顧: 🎯《Lancet》、《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JAMA》陸續在2021年至2023年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發表了回顧性文章,系統性地探討人格障礙症的最新研究與治療。 💡這些回顧不僅分析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在臨床研究的發展脈絡,也整理了診斷、治療及醫學界如何看待精神疾患的角度。 📌 本集節目重點: 1️⃣ 診斷與研究聚焦的轉變 2️⃣ 核心症狀與不同年齡層的臨床表現 3️⃣ 從心理與生理角度分析患者自傷因素 4️⃣ 有哪些共病?共病的處理原則 5️⃣ 早期診斷、介入的重要性 總結來說,這三篇頂尖期刊的回顧文章共同勾勒出「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研究的脈絡與最新發現。過往一向被視為難治的心理疾患,然而近期已證實這是可透過及早診斷與介入有效治療的精神障礙。 這集單元主要由「導讀」角度介紹三大期刊對BPD的整理,完整的分析請見我們上週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Vng2tbxT3/ 讓我們一起從完整的醫學研究回顧重新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0 分钟
  4. 4月8日

    【研究室論文】大型語言模型仍無法完全辨識隱藏在社會文化中的危機

    大型語言模型能辨識隱藏在社會文化中的危機嗎? 本集節目將與大家分享我們最新發表於《亞洲精神醫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透過分析一篇台灣的極短篇小說《烤肉》,測試並探討當前主流的各種大型語言模型(LLMs)對非西方社會文化脈絡下文本中隱含、暗示的危機理解程度。而這篇研究也成為近期《亞洲精神醫學期刊》下載量最高的一篇論文,顯示各界對大型語言模型與精神醫學連結的高度興趣。 本集節目重點: 📌 為什麼六種主流語言模型都能輕易辨識出文本中的家暴情況,卻僅有一部分能辨識出小說中「燒炭自殺」的暗示? 📌是什麼原因影響了專門處理中文的中國模型DeepSeek理解小說隱喻的重男輕女與人物面對的危機能力? 📌社群迴響:AI技術的進步,究竟會不會取代心理諮商?還是能作為臨床上的輔助? 我們的研究發現,大型語言模型在文化敏感度及心理危機的深度辨識上,尤其在東方社會背景下仍有明顯限制,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領域的專業人員必須謹慎評估AI的應用,而人類的專業判斷與對不同社會文化的敏銳度也非常重要。 我們的粉絲專頁《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先前也曾經有兩篇專文介紹我們的這項研究,歡迎參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4zbcppNAg/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HGPi8g6S/ 你對大型語言模型與醫學領域的應用有興趣或是任何經驗嗎?歡迎在Apple podcast留下五星評論與我們交流你的想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4 分钟

评分及评论

5
共 5 分
7 个评分

关于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 2020年以來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 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可能还喜欢

若要收听包含儿童不宜内容的单集,请登录。

关注此节目的最新内容

登录或注册,以关注节目、存储单集,并获取最新更新。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