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之美

Melvin Yen

Hello大家好! 我是Melvin! 在這個充滿喧囂與快節奏的世界中,讓我們一起找到一片寧靜的樂園。古代的道家哲學,從心靈冥想到文化探索,每一集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滋養,對生活的一次深思。加入我們,一起在日常中尋找不凡的美和智慧。

  1. MAY 31

    我真的是太敏感了嗎?|情緒總是太多,是缺陷,還是天賦?一場關於感受力的沈靜對話- 「情緒來得快、想太多、容易受傷…那真的是問題嗎?」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情緒總是太多,是缺陷,還是天賦? 在這集《寂靜之美》中,我想跟你談談我們經常問自己的那句話:「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有時候,一個眼神的遲疑、一句「你太敏感了」,就足以讓我們整夜難眠。 但也許你不是過度情緒化,也不是玻璃心,而是比別人更早感覺到世界的變化。 這一集,我從神經科學、語言哲學、心理學、女性主義、語用學與身體理論等交叉觀點出發,討論: 🔹 為什麼社會不鼓勵我們表達情緒? 🔹 為什麼「敏感」會被羞辱? 🔹 當我們說「你想太多了」,到底是在關心,還是消音? 🔹 高敏感族群的大腦,到底怎麼接收與處理世界的? 🔹 「你太情緒化」這句話,其實是語言暴力? 我會引用從 Brené Brown 的 TED Talk 到 Judith Butler 的《受激的言語》、Stephen Porges 的迷走神經理論、Elaine Aron 對高敏感的神經研究、Lisa Feldman Barrett 對情緒預測模型的挑戰——讓你知道,敏感不是錯,而是一種極度高效的知覺策略。 The Managed Heart — Arlie Hochschild Excitable Speech —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 — Judith Butler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 Elaine N. Aron How Emotions Are Made — Lisa Feldman Barrett Levels of Processing Framework — Craik & Lockhart(論文) Descartes' Error — Antonio Damasio 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an Information-Rich World — Herbert Simon(論文) Teaching to Transgress — bell hook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 Sara Ahmed Camera Lucida — Roland Barthes The Uses of the Erotic — Audre Lorde In a Different Voice — Carol Gilligan Polyvagal Theory: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Feeling Safe — Stephen Porges TED Talk: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 Brené Brown Speech Act Theory — J.L. Austin(以《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代表) Implicature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 Laurence Horn(語用學論文) 📷 追蹤 Instagram|@melvindoesntknow 📬 訂閱 Substack 專欄《The Ritual of Seeing》: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 喜歡這集內容,請按讚、留言、分享與訂閱 🎙️ 留言區告訴我:你曾被說「太敏感」的時刻?那真的太多,還是你感覺得太真?

    34 min
  2. MAY 24

    孤獨的價值(下)當世界要你快點回答,而你選擇沉默|思維、暴力與倫理的孤獨:一場更深的自我相遇

    在這個速食、喧囂、極化的世界裡,還有人願意慢慢想、誠實活、靜靜走自己的路嗎? 在本集【孤獨的價值】下集中,我們繼續從蔣勳《孤獨六講》的視角出發,走進更深層的三種孤獨: 思維的孤獨:在還沒想清楚前,你願不願意先選擇沈默? 暴力的孤獨:當你說的話,世界不聽、不信、不接住時,那份被消音的痛苦。 倫理的孤獨:即使沒有掌聲,也願意堅持誠實、不背叛自己。 這些孤獨,也許沉靜,也許不易察覺,但正是它們構成了我們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也在學習怎麼安靜地思考、怎麼和傷害共處、怎麼不辜負內在的誠實, 希望這集能陪你,一起練習慢下來。 #孤獨的價值 #蔣勳 #孤獨六講 #生活哲學 #存在主義 #思維的孤獨 #暴力的孤獨 #倫理的孤獨 #赫曼赫塞 #蔣勳講座 #哲學美學 #沉默力量 孤獨六講|蔣勳 德米安|赫曼.赫塞 存在與時間|馬丁.海德格 否定辯證法|西奧多.阿多諾 風險社會|烏爾里希.貝克 倫理學|喬治奧.阿甘本 規訓與懲罰|米歇爾.傅柯 觀看他人之痛|蘇珊.桑塔格 情緒勞動|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家庭治療地圖|維吉尼亞·薩提爾 Desirable Difficulties(論文)|Robert Bjork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Brain(Naomi Eisenberger, Science) Language and Thought|Edward Sapir & Benjamin Whorf The Cost of Thinking Fast(Joshua Greene, Harvard)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Erving Goffman

    29 min
  3. MAY 18

    孤獨的價值|在無聲中,我們是否仍能與自己相遇?|蔣勳《孤獨六講》深度解讀(上)|生活美學與哲思對話

    你有多久,沒有真的「一個人」了? 不是滑手機時的安靜,也不是走在路上的孤單,而是那種深沉的與自己相處。 這一集,我想和你一起慢慢談談蔣勳老師在《孤獨六講》中提出的六種孤獨—— 從情慾的孤獨、語言的孤獨到革命的孤獨,我們不只是談社交,更是在問自己: 🧭 我們是否還保有與自己對話的能力? 📘 本集引用多學科觀點,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語言學、藝術美學、人類學與社會學,試著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孤獨的本質。 📌 下集預告:我們將接續談到思維的孤獨、暴力的孤獨與倫理的孤獨。 完整參考資料 《孤獨六講》——蔣勳 《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尚-保羅・沙特 《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審判》——卡夫卡 《變形記》——卡夫卡 《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約翰・伯格 《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D.W. 溫尼考特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as a developmental achievement” – D.W. Winnicott,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Oxytocin increases anxiety to unpredictable threat” – Grillon, C., Krimsky, M., et al.,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3 “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 Naomi I. Eisenberger et al., Science, 2003 “Language and Thought” – Edward Sapir, Benjamin Lee Whorf 《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史蒂芬・平克 “Broca’s area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grammar” – Angela D. Friederici,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2 《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羅洛・梅 《新現代社會的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烏爾里希・貝克、伊莉莎白・貢斯 《情感勞動》(The Managed Heart)——阿莉・霍克希爾德 《申辯篇》(Apologia of Socrates)——柏拉圖 “Political action and the space of appearance” –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Prima Facie》——Suzie Miller(劇本) 🙏 如果你喜歡這集,也歡迎訂閱、留言、分享,幫助我持續創作。✔️ 追蹤 IG|@melvindoesntknow 📬 訂閱 Substack 專欄《The Ritual of Seeing》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27 min
  4. MAY 9

    從劇場到短影音:我們還能耐心地看完一場表演嗎?| 觀看的歷史、感官的轉變與一種正在消失的共鳴

    從古希臘劇場到短影音的滑動螢幕,我們對「觀看」的理解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一集,我想邀請你一起回到觀看的起點——不只是觀看的「內容」,而是觀看的「方式」。我們是否還記得,坐在黑暗劇場裡的那一刻,燈光緩緩暗下、呼吸同步、心跳貼近舞台上另一個世界的節奏?還是說,我們已經只能接受一切都要在5秒內說清楚、30秒內給出情緒、1分鐘內收尾? 這集我將帶你穿越五幕敘事,從亞里士多德、涂爾幹、桑塔格、韓炳哲到Walter Benjamin與Simone Weil,結合劇場、哲學、媒體理論、神經科學與觀看倫理,一起拆解當代觀看經驗的崩解、感官的失速、語言的退位,以及我們是否還能重新學會「留下來」的可能。 本集引用書單(繁體) 《詩學》—— 亞里士多德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爾幹 《論攝影》—— 蘇珊·桑塔格 《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 Jonathan Crary 《透明社會》/《倦怠社會》—— 韓炳哲 《加速社會》—— Hartmut Rosa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Walter Benjamin 《後戲劇劇場》—— Hans-Thies Lehmann The Vision Machine—— Paul Virilio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Terry Eagleton 《爆款心理學(Hit Makers)》—— Derek Thompson Present Shock—— Douglas Rushkoff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Ocean Vuong 《整體與無限》—— Emmanuel Levinas 《觀看之道》—— John Berger 《Artificial Hells》—— Claire Bishop 《Gravity and Grace》—— Simone Weil The Spell of the Sensuous—— David Abram 《如何觀看這個世界》—— Nicholas Mirzoeff Queer Phenomenology—— Sara Ahmed 📌 如果你喜歡這種結合美學、哲學、劇場與當代表演感知的深度探索,請:✔️ 訂閱頻道並開啟小鈴鐺✔️ 留言分享你最近一次完整看完一場表演是什麼時候?✔️ 追蹤 IG|@melvindoesntknow📬 訂閱 Substack 專欄《The Ritual of Seeing》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31 min
  5. MAY 3

    為什麼放鬆反而更累?清醒派對、慢時間與身體主權的溫柔革命|社會學 × 哲學 × 美學反思

    清醒派對、身體覺知、慢時間的革命——這些看似零碎的詞語,串聯起來,竟然描繪了一種全新的生命政治。 在這一集的《寂靜之美》,我想從一個很小的文化現象出發:Sober Rave(清醒晨間派對)。 在紐約、倫敦、柏林,一些年輕人選擇不喝酒、不嗑藥、不為了表演快樂而跳舞。他們清晨聚在倉庫、咖啡廳、博物館,一起在清醒中起舞,呼吸,感受節奏。 這不是逃避派對,而是對「狂歡必須瘋狂」的一種溫柔拒絕。但這一切背後,是我們想問的更深問題: 為什麼連「放鬆」都成了一種壓力?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總是被看作 KPI 指標,而不是經驗的場所?「慢」,怎麼變成了一種對抗加速社會的倫理選擇? 如果清醒是一種美學行動,那我們是否還能重新定義存在? 這一集,我將結合哲學、美學、社會學、神經生理學、女性主義與感知理論,從哈特穆特・羅薩、韓炳哲、Sara Ahmed、Judith Butler、Erich Fromm 到 Anne Carson,用 25 位思想家的觀點拆解「慢」與「清醒」如何成為一種對抗的藝術。 📚 本集引用書單 Social Acceleration -- Hartmut Rosa 倦怠社會 -- Byung-Chul Han -- 大塊文化 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 Jonathan Crary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 -- Sara Ahmed Gender Trouble -- Judith Butler To Have or To Be? -- Erich Fromm Relational Aesthetics -- Nicolas Bourriaud Anthropologie du corps -- David Le Breton Caliban and the Witch -- Silvia Federici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 Brian Massumi What Should We Do with Our Brain? -- Catherine MalabouIn Praise of Slowness -- Carl Honoré 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 -- Stephen Porges -- 柿子文化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 Maurice Merleau-Ponty Art as Experience -- John Dewey Time and Free Will -- Henri Bergson Relationscapes -- Erin Manning The Life of Lines -- Tim Ingold Matters of Care -- María Puig de la Bellacasa Eros the Bittersweet -- Anne Carson 📌 如果你喜歡這種結合藝術、理論與感知的敘事方式,請: ✔️ 按下訂閱 + 小鈴鐺 ✔️ 留言與我分享你的身體經驗、節奏與渴望 ✔️ 分享給你正在尋找「慢」與真實的朋友— 📷 追蹤 Instagram|@melvindoesntknow 📬 訂閱 Substack 專欄《The Ritual of Seeing》: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慢,不是逃避。 而是重新信任——生命正在發生。

    28 min
  6. APR 26

    【我真的需要療癒嗎?療癒課程真的是詐騙嗎?】|從神秘學、心理學、社會學到身體經驗的跨學解構

    在這一集,我們一起重新思考——當「療癒」成為商品、當「高頻」、「內在小孩」、「宇宙顯化」變成語言模板,我們到底是在療癒自己,還是只是重新消費焦慮? 這集不站隊,不情緒化,只想和你一起穿越語言、歷史、儀式與神經科學,看見療癒真正的脈絡,以及:「當療癒變成一門生意,我們該如何自由地與痛苦共處?」 本集推薦書單 Jean Baudrillard《消費社會》(The Consumer Society) Naomi Klein《No Logo》 Carl Jung《心理學與煉金術》(Psychology and Alchemy) Roman Jakobson《語言學與詩學》(Linguistics and Poetics) 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敘事治療:以故事作為治療的途徑》(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Victor Turner《儀式過程》(The Ritual Process) Marcel Mauss《禮物論》(The Gift) Michel Foucault《臨床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Clinic) Judith Butler《戰爭的框架》(Frames of War) Catherine Malabou《我們該如何使用我們的大腦?》(What Should We Do with Our Brain?) Humberto Maturana & Francisco Varela《知識之樹》(The Tree of Knowledge) Stephen Porges《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入門》(The Pocket Guide to the Polyvagal Theory) Nāgārjuna(龍樹)《中觀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 ✍️ 更多思考與創作在 Substack: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生活靈感更新在 Instagram: @melvindoesntknow

    28 min
  7. APR 20

    我是哪一型?我們為什麼渴望系統地理解自己|MBTI、塔羅、星座、原型、命盤:系統思維下的靈魂地圖

    本集《寂靜之美》,我們從英雄之旅與榮格的原型開始,穿越MBTI、九型、星座、人類圖等人格系統,進入福柯的規訓社會、巴特的神話語言、布迪厄的文化慣習、再到班雅明與梅多斯關於非線性歷史與系統性思維的觀察。不是否定分類,而是學會不被語言馴化,學會穿越它。分類不是你的命運,而只是你故事的第一段話而已。 ▍這一集將幫你練習:☉ 抽離你所使用的語言分類,看見它的文化歷史結構☉ 分辨「我相信的是系統本身,還是我曾需要被安慰的那一刻?」☉ 問一個重要的問題:「除了這些分類,我還能怎麼說出我正在經歷的事?」 — 📚參考書單(繁體) 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Carl Jung,《集體無意識與原型》(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Ludwig Wittgenstein,《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Walter Benjamin,《歷史哲學論綱》(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Pierre Bourdieu,《實踐理論大綱》(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Roland Barthes,《神話學》(Mythologies) Donella Meadows,《思考系統》(Thinking in Systems) Mary Douglas,《潔淨與危險》(Purity and Danger) Victor Turner,《儀式過程》(The Ritual Process) Yuri Lotman,《文化與爆炸》(Culture and Explosion) 📮如果你喜歡我在節目中分享的內容,歡迎訂閱我的個人寫作頻道《The Ritual of Seeing》: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也歡迎在 IG 找到我:@melvindoesntknow

    31 min
  8. APR 12

    易經與混亂共處的美學: 當世界難以預測,如何不失控?

    最近,無論是川普的加關稅、全球供應鏈震盪,還是AI每天一個新變化,我們都生活在一種看似「失序」的狀態裡。 但也許,變化本來就是常態。我們真正需要學會的,是在變動中,保持一種內在的秩序感。 這一集,我想從《易經》談起——這部三千年前的書,不只是占卜工具,更像是一種「觀看混亂的語言學」。 我們會聊到: 易經如何像一種早期的混沌理論? 「革卦」怎麼看待2025年的動盪變局? 榮格如何用「共時性」解釋人與世界的關聯? 從生物學、物理學、社會學到心理學:我們如何跨學科理解「變」與「序」? 生活裡,我們如何透過書寫與儀式,回到自己? 這不只是哲學,也是一種生活的練習。在這個資訊爆炸、節奏斷裂的時代,我們要怎麼不失控地活著? — 📚 閱讀推薦(節目中提及): 📘 傅佩榮《讀易經,學做自己》📘 Walter Benjamin《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Carl Jung〈I Ching 序言〉、與《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Nassim Taleb《反脆弱》📘 Ilya Prigogine《從混沌中誕生秩序》📄 Stephen Jay Gould〈Punctuated Equilibrium〉(與 Niles Eldredge 合著)📘 Barry Schwartz《選擇的悖論》📘 Viktor Frankl《活出意義來》📘 Zygmunt Bauman《液態現代性》📘 Pierre Bourdieu《區隔》📘 Claude Lévi-Strauss《野性的思維》📘 Michel Foucault《監視與懲罰》📘 Antonio Damasio《笛卡兒的錯誤》📘 Victor Turner《The Ritual Process》 — 🎥 節目製作|@Melvin不知道💌 Instagram|@melvindoesntknow📰 閱讀我的文字(詩與筆記):https://melvindoesntknow.substack.com/

    36 min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3 Ratings

About

Hello大家好! 我是Melvin! 在這個充滿喧囂與快節奏的世界中,讓我們一起找到一片寧靜的樂園。古代的道家哲學,從心靈冥想到文化探索,每一集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滋養,對生活的一次深思。加入我們,一起在日常中尋找不凡的美和智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