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佛曾說過的話…(What Buddha once said…)

Buna

佛經白話文。俗話說:「關關難過關關過」。迷惘的時候就來聽聽看那些佛曾說過的話… 佛經翻譯內容取自『報佛恩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12시간 전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9(佛會隨順眾生的根性而應機說法)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前面一段經文從「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這是人喻。法華經原來有「本門十妙,枝門十妙」,但因怕有人不懂,所以也沒有詳細講。現在只是講「人、行、教、理」,這都是一樣的。以上六句經文是講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接下來「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這是行喻,指修行都是一樣的。所以說「諸佛本誓願」:十方諸佛本來的誓願。「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的佛道法門。「普欲令眾生」:令所有的眾生。「亦同得此道」:也修行這個道,證得這個道。 那麼既然無法可得,怎麼又說得此道呢?說得此道,這個道並不是從外得來的,就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上說「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自性本具足,非從外得,所以說這是「無所得」,可是我們不知道。譬如人在衣裡縫上一顆明珠,但自己卻不知有這一顆寶珠。這顆寶珠猶如我們本來的佛性,與佛無有差別。那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因為我們沒有發現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沒有成佛。成佛,只不過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家珍而已。「亦同得此道」:令一切眾生亦都修行這個法門。這叫行喻,修行是一樣的。「未來世諸佛」:未來世的一切諸佛。「雖說百千億」:雖然演說了百千億種。「無數諸法門」:無數方便法門。「其實為一乘」:其實皆是為說一乘法。 「諸佛兩足尊」:十方諸佛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知法常無性」:諸佛了知諸法本無自性。「佛種從緣起」:不過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是故說一乘」:故為這一乘的佛教,才顯說其他的藏教、通教、別教。實際上就是為著一佛乘,這叫教喻,教化是一樣的。「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法。「住法位」,這個法位,「是法」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這「是法」。「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住在什麼地方呢?即住在世間相上。世間相常住,這世間法即是出世法,出世法即世間法。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在世間,若是離開世間法,再去找這個覺悟的覺,猶如在兔子頭上找角似的。「於道場知已」:釋迦牟尼佛說,我坐菩提道場,成佛之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導師方便說」:故天人之導師用種種方便來闡明這妙法,而其所得的理性皆是一個。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天上和人間的人所應供養的。「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為令眾生皆能得到安樂的緣故。「亦說如是法」:亦說這部妙法蓮華經。「知第一寂滅」:佛知道這第一寂滅法,實相的妙種。「以方便力故」:若一開始佛就說實相的妙理,沒有人會明白,故先用種種善巧的方便力,為實施權。「雖示種種道」:雖然是開示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道理。「其實為佛乘」:其最終目的,乃是為說佛乘,令眾生皆能成佛。「知眾生諸行」:佛也知道眾生一切的行業。「深心之所念」:也明白眾生心中所思所念。「過去所習業」:這一切皆是眾生往昔所習染的業果所致。「欲性精進力」:他們的欲念精進之力。「及諸根利鈍」:還有眾生機性的差別,有利根者,有鈍根者,佛一概都悉知無遺。 「以種種因緣」:佛以種種的因緣。「譬喻亦言辭」:譬喻和言辭。「隨應方便說」:隨順眾生的根性而應機說法。譬如:對難調難伏的剛強眾生,佛就說慈悲的法門來感化他。對愚癡的眾生,就說般若令他開智慧。對散亂的眾生,則教他習禪定,對懈怠的眾生,便叫他修精進。對好犯戒的眾生,則告訴他要持戒,對貪心的眾生,便叫他行布施,總之用種種方便的法門來教化眾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분
  2. 8월 3일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8(據說一個人業障重時,不能念佛,「佛」字是唸不出來的)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於諸過去佛」:在過去一切的佛。「在世或滅後」:不論在世間或入涅槃後。「若有聞是法」:若有人聽過妙法蓮華經。「皆已成佛道」:所有在過去聞過法華經者,他們都已經成佛了。「未來諸世尊」:未來的一切諸佛。「其數無有量」:其數亦是不可量。「是諸如來等」:這一切的如來世尊。「亦方便說法」:也用方便法門,先說權教,然後再說實教。「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十方一切諸佛,用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令一切眾生皆得到佛的無漏智慧。「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所有聽過妙法蓮華經者,沒有一個將來不成佛的。 故我們現在能聽到妙法蓮華經,將來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不要把自己看輕了,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早就為人授記了。 你不要以為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現在我們念一句佛覺得不困難,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很深的業障,若有業障的人,他想要念佛也念不出來,就是連想「念」也想不起。如前文說到提婆達多,他僅僅祇念了「南.:無.:」兩個字,為什麼呢?因為他業障太重,故「佛」字就念不出來。 在中國也有一件公案,也是證明一個人業障重時,不能念佛。在南宋時期,有一個丞相名秦檜。他本來也有點善根,故今生很聰明,且在當時考試中了狀元,但是他做官後,忌賢妒能,尤其對於岳飛視如眼中釘,於是設計把岳武穆給殺了,並造了其他種種很重的罪業。因為地藏王菩薩和他有緣,就計劃要度他:「我到了他那兒,只要他念一個『佛』字,我就赦免他的一切罪業。」於是地藏王菩薩就化身現比丘相,來見秦檜。當時,秦檜是宰相,見和尚來了,也就召見他。和尚對他說:「你應該念念佛了,你現在這麼高的地位…」可是秦檜就是不念,他說:「何必念呢?」他根本連一個「佛」字也不說。這時地藏王菩薩就顯了神通,用他的拂塵一拂,秦檜就身不由己地跪了下來,想起身也起不來。於是地藏王菩薩就把手伸出來說:「你看看!我手上寫的是什麼字?」地藏王菩薩手上寫的就是一個「佛」字,但秦檜看了之後就大發言論說:「我從小就念書,中秀才、中舉人,得進士,然後又中狀元。現在各國的文件都要先經過我的審閱,才能決定怎麼處理。如果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我還當什麼丞相呢?這個字我不是不認識,但我偏偏不念!」地藏王菩薩一看,這人真是業障深重,沒法度他,於是就走了,後來秦檜死後墮入地獄。 由此可見,念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為什麼我們平時要念佛呢?平時念佛就是為臨終時作準備。為什麼不等到臨終時才念呢?因為習慣是日積月累而成的。你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等到臨命終時,就想不起來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平時要學著念佛,修淨土法門,等到臨命終時才不會驚慌失措,而得以平安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大願。其中說,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眾生,若有稱念我名號者,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世界來,將來成佛。在我的世界裡,眾生都是由蓮華化生,故身體清淨無染。因阿彌陀佛發這種大願,所以一切眾生都應該修念佛法門,這是很對機,很容易修的一個法門。在經上又說:「末法人修行,一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此即說一億人修行,一個得道的都沒有,祇有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得度。尤其現在末法時代,念佛正與一般人的根機相應。 但在西方,現在不是末法時代,可以說是正法時代。為什麼說是正法時代?因為佛法剛剛傳到西方國家來,正當興旺。所以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歡喜參禪打坐,這就是正法的表現。在正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末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什麼時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對於其他法門,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門。 永明壽大師說:「有禪有淨土,有如帶角虎。」又參禪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現世為人師」,現世可以為人的師表。「將來做佛祖」,將來可以成佛做祖。 故真正參嬋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再深一層說,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真正參禪的人也就真正持戒。那麼真正講經說法的人,他是為講經而講經,也就是真正參禪。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又會參禪,又會講經,這是宗說兼通。再進一層說,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禪、教、律、密、淨,雖說五種,歸根究柢說的都是一個,沒有兩個。其實再深一層說,連一個也沒有,怎麼會有五個呢?真正學佛法的人,在這一點上應該明白。所以有的人有門戶之見,認為念佛法門最高,參禪不對;或者有人說參禪最高,念佛錯誤,這都是沒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一切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無法可得,何必又在頭上安頭呢?何必無事找事做呢?你若真明白法了,無法可得。可是對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對他說根本什麼也沒有,他就會失望。所以佛施權法,就是為了說實法;說權智,為的是實智。實智是什麼呢?實智是一個「歸無所得」。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1분
  3. 7월 27일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7(不可以仗著佛光去偷東西,也不是做壞事後再念「阿彌陀佛」就好了。明知故犯,罪加三等)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旛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若人於塔廟」:若有人在塔裡或廟裡。「寶像及畫像」:無論對著寶像或畫像。「以華香旛蓋」:以華香和寶旛或寶蓋。這也包括其他的瓔珞、衣服、飲食、音樂等等。「敬心而供養」:以恭敬心而供養佛像。「若使人作樂」:或請人作音樂。「擊鼓吹角貝」:打鼓或吹長角,以及貝螺之類。「簫笛琴箜篌」:或吹簫、吹笛子,或拉琴,或吹箜篌。「琵琶鐃銅鈸」:或彈琵琶,或打鐃,或打銅鈸。這些音樂皆是讚歎佛、法、僧的音樂。譬如:敲木魚、敲磬,這也是音樂;念經、念咒、唱偈讚等,這都是用音樂來讚歎供養佛。「如是眾妙音」:如是等樂,眾妙微音。「盡持以供養」:用這些微妙莊嚴音聲來供養佛。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或以歡喜心」:或者有人以歡喜讚歎佛的心。「歌唄頌佛德」:歌是唱種種歌,唄是梵音。頌佛德,即是讚頌佛的德行。「乃至一小音」:乃是以最少的歌唱頌揚佛的德行。「皆已成佛道」:像他們也都已成佛道了,何況以大量的音聲讚佛的人,更早已成道了! 「若人散亂心」:若有人以散亂而沒有定力的心。「乃至以一華」:乃至用一朵花或者一種花來供養畫像佛。「漸見無數佛」:由他供養畫像佛的這種功德漸漸累積,他就能見到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有人向佛頂禮。「或復但合掌」:或者有人在佛前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者舉起一手到額頭(這是指很小的恭敬心)。「或復小低頭」:或僅僅低一低頭。「以此供養像」:以這種微小的恭敬心,來供養畫像、寶像。「漸見無量佛」:也漸漸的由最初這一念發心,乃至見到無量的佛。「自成無上道」:自己因積功累德而成就了佛道。「廣度無數眾」:不但自己成佛道,而且又廣度無量無數的眾生。「入無餘涅槃」:入到無餘的涅槃。「如薪盡火滅」:如柴燒盡火滅盡似的。眾生的機如薪,佛的應如火。眾生的機薪既已度盡,故火亦應滅了。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散亂心就是不專一,沒有禪定。也好像遊客到這裡來參觀廟、參觀佛像,並非志在拜佛,只是來觀光,這都叫散亂心。他們都沒有誠心,雖是到廟上來看,但根本不知道有佛,所以這可以說散亂中的散亂。「入於塔廟中」:到佛塔或佛廟裡。「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祇要他念一聲「南無佛」,以最初這一念,他們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什麼緣故呢?因為千里之行,起於足下;萬德圓融,始於一念。以最初一念種的佛因,將來必定得結佛果。 我們念南無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你看很容易念,可是這個機會並不容易遇著。現在各位知道念佛的聖號,大家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念佛的人多?還是會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說會念佛的人,其數如月亮這麼稀少,不會念佛的人猶如滿天繁星那麼多。故說會念佛的人,皆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會遇到念佛的法門。故諸位要珍惜自己的善根,不要自暴自棄。 在佛住世時,佛有一個堂兄弟名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常常與佛作對。佛教化弟子每天日中一食;他卻標異現奇,別創五法,專門與佛作對。釋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吃齋不吃肉;他卻說我叫我的弟子不但不吃肉,連鹽都不吃。總要表示他比佛高一籌。可是他就是不肯念佛。提婆達多一生儘造罪業,等到惡貫滿盈,將要身陷地獄時(就是這個肉身活著就下地獄去),他忽然想起念佛了。可是他想念佛卻念不出來,祇念了「南….:無….:」兩個字,「佛」字就是念不出來,這是業障遮止他,故說不出一個「佛」字。釋迦牟尼佛就說了:「唉!這個人也是很可憐的!你們不要輕看他,等到他在地獄的罪受滿後,出了地獄再修行,那時還可以成辟支佛,這位辟支佛的名字就叫『南無』,就因為他當初念『南無』兩個字。」故你們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麼容易,以為隨便可以念佛。你們現在是沒有業障障住,所以才念得那麼輕鬆,一旦障住時,你想念也念不出來了。 另外有一公案,也是在佛住世時,有一位老人,他很窮。他看釋迦牟尼佛天天帶著一千二百個弟子,出去托缽乞食,不沾世務,很清淨自在的,於是他也想出家。他去給孤獨園要求出家,那天恰巧釋迦牟尼佛不在,出外應供去了。佛的弟子,有開五眼的、有開法眼的、有開慧眼或全證得五眼六通的。也有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開佛眼並不是證果,這叫報得通。因為在很多生修過四十二手眼和楞嚴咒等種種法門,故得這種果報。)證了初果至四果的聖人,可以看到八萬大劫其中的因緣。老人想出家,這些佛弟子、大羅漢,就觀察起來,看看這老人的根基怎麼樣?可不可以出家呢?一觀察,這個人在八萬大劫以內,也沒有供過佛;也沒有拜過佛;也沒有念過佛;根本沒有種過絲毫的善根,那麼他就不能出家了。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你不要認為出家是件很容易的事。「皆因累世種菩提」,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種了很多善根,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出家。並不是說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的。若你沒有善根,你就是想出家,也有很多障礙。即使出家了,但過了一天、二天,或一個月、二個月,就還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還俗了,甚至三年、五年、十年後,還俗的都有。故你不要看出家是很容易的事。 佛的弟子們看這老人八萬大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於是就告訴他說:「你不能出家,你年紀大了,不能修行了,你還是回去吧!」老人聽了很傷心,一邊走一邊哭,自言道:「我以為出家很容易,想不到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概嫌我又老又窮。我這輩子做人也沒多大意思,死了算囉!」故他邊哭邊往海邊走。正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迎他而來。佛問他:「你這位老人,為什麼要跳海啊?」他說:「我想出家,到了給孤獨園,佛不在,佛弟子都不收留我。我想想一個人生活著也沒什麼樂趣,不如死了算了!」釋迦牟尼佛說:「噢!你要出家嗎?那沒問題!你跟我回去,我許可你出家。」老人乃跟佛回去出了家。一修行,沒幾天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的弟子皆不明白這件事,都覺得奇怪:「這個人他也沒有善根,怎麼會證得阿羅漢果呢?還有他在八萬大劫之內也沒有做過好事,為什麼佛居然會讓他出家呢?」於是就請問佛。 佛就對一切阿羅漢講:「你們只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內的種種因果,超過了八萬大劫的事,你們就不知道了。這位老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的時候,也是很窮,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時,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他一害怕就趕緊念了一聲『南無佛!』因念這一聲『南無佛』,老虎跑了。直到現在,他念『南無佛』這善根的種子已經成熟了,故他來出家,且證得阿羅漢果。」由這一件公案看來,可見出家並不容易。 還有,在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是供養一個天神的像。這天神的身體是用泥或木頭塑造的,唯獨天神的頭是用黃金造的。這件事被一個賊知道了,他就想去偷這天神的頭。他到了那地方,因懾於天神的威德,生出一種恐懼心。這時,他就想起了念「南無佛」,則恐懼心全無。因這一聲「南無佛」,令天神的威德也顯不出來,所以他就把天神的頭偷走。偷走之後,一般人就說:「啊!你看這個天神,雖然你們大家都信他,但他沒有靈感,若他有靈感怎麼會連頭也沒有了?你們信這個天神是沒有用的。」正這麼一講,天神的靈性立即就顯現了。(神有時會有一股靈氣,靈氣附到誰的身上,誰就不省人事。)這時天神就附到一個人的身上,開始說話了:「我不是沒有靈驗啊!這個賊本來是不敢偷我的頭的,但是他念了一聲『南無佛』,這一念佛光普照,我就睜不開眼睛,所以沒辦法保住我的頭,而被他偷走了。這並不是我沒有靈感,而是因為佛的威德比我更大,故我無法保住我的頭。」 說到這裡,是不是說佛在幫賊去偷這天神的金頭,叫他去造罪業呢?不是的,其意謂這個賊念佛,而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無論是善人念佛或惡人念佛,都有同等的功力。故他雖然是做賊,可是他知道念「南無佛」,所以他把天神的金頭偷去了。這並不是佛幫助他做賊,而是佛成就他的善根。為什麼說他偷東西還有善根呢?法華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他當時雖然是做賊,但他有念佛的善根,將來一定會成佛的。這叫「順逆皆精進」。故說這並不是佛幫助他去偷天神的頭,

    19분
  4. 7월 20일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6(若是站著的佛像,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坐著的佛像,我們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用種種不同的材料來塑成佛像。這些人,「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鈺鉐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或用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所造成的佛像。「鈺鉐赤白銅」:鈺鉐是一種石頭,好像金子,但不是金子。或是赤銅,或者白銅。「白鑞或鉛鍚」:或者用鑞、鉛、鍚等來造佛像。「鐵木及與泥」:或者用鐵,或者用木,或者用泥來造佛像。「或以膠漆布」:或者用塑膠和漆布來造佛像。「嚴飾作佛像」:用來裝飾這些佛像,非常美觀。 造佛像有十一種功德:(一)生生世世眼目清澈明亮。為什麼有這種果報呢?是因為在往昔生中造過佛像,所以眼睛非常明亮。(二)生處無惡——生到什麼地方都沒有惡人,無論左右鄰居、親戚朋友都是善人,不會遇到惡人、惡獸,或諸危險厄難。(三)長生貴家——生長在富責的家庭,又有錢,又有地位。(四)身體紫磨金色——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是紫磨金色?因為在過去沒有造佛像的緣故。(五)珍寶豐溢——處處都是珍寶具足,非常富饒。(六)生賢善家——生到賢人和善人家。(七)生得為皇——造佛像的功德,來生得生為帝王。現在某些國家沒有皇帝,但做總統是和皇帝一樣的。(八)得轉輪王報——做轉輪王那就更珍貴了,轉輪王一修就成佛。(九)不但人間為王,而且還可以生天,生到梵天,壽命很長。(十)不墮惡道——造過佛像的人就不會墮到三惡道去。餓鬼、畜生、地獄界都沒有你的份。(十一)生生世世敬重三寶,皈依三寶,不會墮落。造佛像有這十一種功德。人造佛像,相貌就很圓滿。佛為什麼相貌那麼圓滿?因為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你算算看,他遇著多少位佛出世?第一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五千多佛,第二阿僧祇劫遇到七萬六千多佛,第三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七千多佛。既遇到這麼多佛,那麼他造佛像當然更多了,簡直無以計數,所以其相貌非常圓滿。造佛像不但是為著相貌圓滿,好令人生一種愛敬心,而是要修福、修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類造佛像的人,亦都已成佛了。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葦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經文上雖說用膠漆布來造佛像,但在戒律上,不提倡用膠漆布來造佛像。因為膠漆有一股臭味。還有戒律亦說,若是站著的佛像,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坐著的佛像,我們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各位應該知道這一點。 「彩畫作佛像」:彩色繪畫成的佛像。「百福莊嚴相」:佛像畫得非常圓滿莊嚴。「自作若使人」:自己作佛像,或花錢請人作佛像。「皆已成佛道」:像這類的人亦都已成佛了。「乃至童子戲」:乃至於小孩子玩耍時。「若草木及筆」:或者用草,或者用木頭造佛像,或者用筆畫佛像。「或以指爪甲」:或用指甲蘸蘸墨水。「而畫作佛像」。 過去,在四川有一個人,他念「金剛經」,並用手在虛空中寫「金剛經」。每天都站在同一個地方寫。以後每當下雨時,在他寫「金剛經」的周圍,雨總下不到地上,有開五眼的人就看得到。原來他雖是用手在虛空中寫「金剛經」,可是天龍八部也都保護著這部「金剛經」,令雨下不到這塊地方。所以以後也就在這地方造了一座廟。可見僅僅用手在虛空中這麼一書寫,就有如此大的感應。這件公案是記載在「金剛經」靈異錄上,真有其事。 「如是諸人等」:像上面所說的造佛像這些人等。「漸漸積功德」:漸漸累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現在已經都成佛道了。「但化諸菩薩」:可是佛是教化菩薩,令菩薩、聲聞都迴小向大修菩薩法,然後迴向佛乘。「度脫無量眾」: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皆共成佛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9분
  5. 7월 13일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5(建造舍利塔時有等級之不同,佛的舍利塔是十三級,辟支佛是五級......).m4a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舍利弗,我以權巧方便法,說此三藏教,要把一切苦都了脫,是以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即是四諦法。我對這些小乘根性的人,為他們說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我雖然為他們說寂滅之法,但此為權巧方便法,非是究竟寂滅之法。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法性清淨,本自寂滅,名為實相。其本體是寂滅,是如如的;如如是寂滅,寂滅也即是如如。「佛子行道已」:佛弟子依佛所教,先修小乘,然後迴小向大,行菩薩道。菩薩道修至圓滿,來世得做佛。最初二乘人不能了解大乘圓頓法門,佛就用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開示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諸佛先說三乘,然後匯三歸一,開權顯實。今此諸大眾的菩薩、羅漢、比丘、優婆塞、優婆夷、鬼神、天龍八部等,皆應深信圓頓教,除疑惑,不應像狐狸似的多疑不信。狐狸在冬天渡河時,在結冰河面上,牠每走一步就用耳朵聽一聽,以確定河面真已結冰,但牠仍然不相信,是以聽了又聽,這叫「狐疑」。 沒有善根的人,對於佛法半信半疑,亦即心存狐疑。信得不真實,就是沒有除疑,也即愚癡無明。若人有般若智慧,就不會懷疑了。就因為沒有般若智,所以對他講真法,他也當假法來聽,自然也不會接受一乘法,這就是沒有擇法眼。十方諸佛同一圓乘,所說的都一樣,就是唯有一乘的佛道,真實的智慧、實相法門外,更無二乘;沒有大乘、小乘或菩薩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劫,譯為時分。時分本無定義,只因眾生心念的分別,才有過去、現在及未來。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以前諸佛所說的三藏教,都是為實施權,其究竟的指歸為開權顯實,亦即是說妙法蓮華經的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令一切眾生,皆得常樂我淨,涅槃四德的快樂。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諸大聖主」:諸即一切佛。大聖主是佛的別名。「知一切世間」:世間分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有情世間又名正報,器世間又名依報。正依二報佛都悉知悉見。「天人群生類」: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以及一切眾生之類。「深心之所欲」:他們內心深處種種欲念,諸佛均一清二楚。所以「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諸佛因知道眾生的欲念,故設種種權巧方便法門來度脫眾生。此方便即是:大乘、小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這都叫異方便,皆為顯出第一義佛乘而設。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他們在過去生中,曾遇到一切諸佛。「若聞法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或持戒忍辱」:或修持戒度,或修忍辱度。行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瞋恚即發脾氣。「精進禪智等」: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散亂是沒有定力。智慧度愚癡。「種種修福慧」:修六度萬行,亦即修福修慧。「如是諸人等」:像這一類的人等。「皆已成佛道」:他們都已成佛道了。這些人由最初修一個小善,日積月累,由小善變大善,由一種福變成多種福;由一種慧修成多種慧,到福慧雙圓時,佛道亦成就了。現在我們開始修行,不管你前生有沒有種過福慧,今生我們遇到無上佛法,一定要開始勇猛精進的修行,乃至成佛。 諸佛滅度後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璃 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檳並餘材 磚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後」:在諸佛入涅槃後。「若人善軟心」:若有人發出純善而柔軟的心。最初看來雖只是小小的善根,可是久而久之,便積功累德。「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像這一類的眾生,亦都已成佛了。「諸佛滅度已」:諸佛滅度之後。「供養舍利者」:造塔供養佛所有的舍利。造塔時有等級之不同。唯佛的舍利塔是十三級,辟支佛是五級,四果阿羅漢是四級,三果阿那含是三級,二果斯陀含是二級,初果須陀洹是一級。「起萬億種塔」:造百千萬億種塔。用什麼造塔呢?「金銀及玻璃」:或用金子、銀子,或用玻璃來造塔。「硨磲與瑪瑙」:或用硨磲造,或用瑪瑙石造。「玫瑰琉璃珠」:或用玫瑰石,或用琉璃石,或用真珠來造塔。「清淨廣嚴飾」:用清淨的莊嚴具來嚴飾佛的舍利。「莊校於諸塔」:且用鉸鏈莊嚴諸塔。「或有起石廟」:或者有人以石起廟。「栴檀及沈水」:或者用栴檀木及沈水香來造廟、造佛像。「木檳並餘材」:木檳即香木。「磚瓦泥土等」:或用磚,或用泥土造廟。「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或在曠野中,積土成一座佛廟。「乃至童子戲」:乃至於小孩子玩耍。「聚沙為佛塔」:聚一堆沙做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上列的人,積功累德,亦都成佛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1분
  6. 7월 6일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4(楞嚴經可比做銅輪王,銀輪王是法華經,經中之王為華嚴經,可喻為金輪王)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這個「我」,指的是佛本身。佛有八大自在我。第一自在我,以一身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第二,以一身佈滿大千世界。何以能以一微塵許的身體即滿三千大千世界?就因為「自在」。第三,佛身可以輕舉遠道。「輕舉」,就像氣球一樣,一點重量也沒有,能任意漂浮,這叫輕舉。「輕舉遠道」,意謂佛神通自在妙用。第四,佛能在同一國土內現種種形。第五,六根互用,如眼睛能吃東西,耳朵能說話;換言之,每一根都具足其他五根的能力。第六,得諸法相,入無法相。雖證得一切諸法,而沒有諸法相,法亦空了。第七種的自在更微妙,演說偈頌,永無止境。第八,身滿諸處,遍十方界,無處不在。法界為體,虛空為用。虛空無相而無所不相。我們都活在佛的法身內。眾生活在法身內,就像虱子,在久不洗橾的人身上,很容易長出來,但虱子本身卻不知道人是什麼樣子。同理,我們雖活在佛法身中,而不知佛是何等樣子。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中國有名的遊覽勝地。若人處身在盧山,自然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唯有在山外才能遠瞻得見。然而如何能見佛的法身?別無他法,只要勤修佛道,佛果成了,與佛無二無別時,自然悟得其中意。 佛以此八大自在,遂能稱心如意教化眾生,盡教佛道。但因人是非莫辨、黑白不分,無智而錯亂,故迷惑不受教。若人能時時自我檢討,迴光返照,就像在一面鏡子前,將自己的面目照得清清楚楚。若能心生慈悲,同體大悲,前生必曾修善止惡,不造殺業。而瞋恨心極重、殺業眾多者,今生的脾氣暴躁,火氣很大。由此類推可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過去,有一遊客曾問我:「人會成為畜生嗎?」我說:「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即鬼。若能受菩薩戒而行菩薩道,即是初發心之菩薩。做佛事,就是佛。總而言之,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萬法唯心造。」現在能到此法會聽經的大眾,皆因前生曾種下善因,信心不退,故今生才得遇此法緣。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我知此等迷惑眾生,未曾修學大乘善本,卻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即財色名食睡;此為地獄五條根,條條皆通入地獄。譬如:(一)貪財者:不擇手段去賺取金錢,不顧仁義道德,也不管金錢之來源是否正當,終日「心為錢役」,種下墮地獄之種子。(二)色:美色是眾生輪迴之因。不論男女,偶一相遇,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先看看對方是否英俊或美麗?儘是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三)名:人往往為名枷利鎖所困,於是愛自我宣傳,在一張小小的卡片上,卻印滿了一大堆名銜,噢!又是什麼團體的組長,又是什麼公司的董事經理,又是某某財團的主任等等,這還不是純粹為了好名!(四)食:有的人不好財、不好色,也不貪名,但卻喜歡吃!(五)睡:有些人不貪財色名食卻好睡!睡多了頭昏腦脹。在香港、台灣,常聽聞「睡死病」的發生,就因為人太貪睡,睡死了也覺得快樂,以為這是一種壽終正寢,不用受痛苦之死亡。總而言之,此五欲乃地獄五條根,使眾生沉淪於六道輪迴的深淵。故學佛修道能使人斷惡行善,反邪歸正,了生脫死,不受輪迴。 「癡愛故生惱」:因為人太執箸五欲,愚癡愛戀,窮追不捨,故生種種煩惱。這些貪諸愛欲之惡業,皆為三惡道之因緣。業果相酬,如輪之轉,趣入三善三惡六道中,此名為輪迴六道。 眾生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胞胎、生微末之形,出牛胎、入馬腹,一時姓張、一時姓李,輪轉於六道之內。德微福少,下劣之人,常為諸苦所逼迫。諸苦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 「入邪見稠林」:即見濁。五見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若無等」:若「有」是執常者,若「無」是執斷者等諸邪見。「依止此諸見」:依於有、無二不正見,成六十二見。五見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具足六十二」:凡夫及諸外道等,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境起四種見。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云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云色即是我,或云離色是我。色陰既爾,餘之四陰、受想行識,亦各四見,總成二十。過去、現在及未來,各有二十種見,共成六十種見。兼於根本斷常(執無、執有)二見,總數六十二邪見。 「我慢自矜高」:矜誇高傲、自重輕他。「諂曲心不實」:「諂」,諂媚。譬如見到省長來,阿諛奉承,又為他開車門,又替他點香煙,巴結不已,此謂之諂。曲,不直也。有些人想要向人借錢,但他不宜說,儘是拐彎抹角。「心不實」,心不真實,虛浮不實。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若人在因地時深著虛妄法,我慢自矜高,諂曲不實,因地不真,故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得聞如來正法。如是之人,以無緣故,難可度脫。 在三藩市,每晚參加這個法會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這種情形,就像某次佛陀抓了一把土,問諸大眾說:「你們看我手裡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們異口同聲說:「當然大地土多,如來手裡土少。」佛即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若將人身失去,萬劫不復,來生不是做餓鬼就是做畜生或墮地獄去。由此可見,在末法時期能來此學佛聽經者,如黃金一般罕有,而不聞佛名,不學佛者如糞土一樣,到處皆是。 中國有一位金山活佛,無論那一位法師講經說法,他都先頂禮後跪著聽,合掌默然,恭敬非常,極表誠心。為何他會被稱為活佛?原來他從金山塔頂跳下來,卻能安然無恙。他也能以「波羅蜜湯」醫治各種奇難雜症。「波羅蜜湯」是何等物?金山活佛的洗腳水是也!誰要是來求醫,他就在洗腳水加上一點香灰,給病人喝。說也奇怪,這洗腳水竟能發生藥到病除之功效,所以人人都稱他為金山活佛。 像金山活佛善根這般深厚的人,在末法時期,已難以尋得。將來在佛法要滅時,所有經書都會變成白紙。諸佛經中,楞嚴經先滅,所以我到西方國家宣揚佛法,首先提倡楞嚴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一部經,其微妙深奧之道理,超乎現今的科學及哲學。楞嚴經可比做銅輪王。銀輪王是法華經;經中之王——華嚴經,可喻為金輪王。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三七日最先講華嚴經,但佛是以法身在七處九會宣演的,除了大乘菩薩,二乘人既聽不到,也看不見,故云:「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 這部華嚴經後來被龍王請入龍宮去了,人間從此失去此經,直至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於世無學,以神通力到龍宮裡。他看見三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分為上、中、下本。上本為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因為上、中兩本數量太多,非世間人所能領受,故龍樹菩薩只將下本單憑記憶記下來,回到人間之後,就用筆將全經寫下來。故現存的華嚴經就是承龍樹菩薩的恩賜所遺傳後世。我們人若能將此三部經都了解了,其他經典更容易明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4분
  7. 5월 10일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12(那麼他們為什麼離去呢?乃因自己德行不足,故要退席。所以離開的原因往往有很多種,不見得是自己以為的那樣)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少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真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哉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太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분

소개

佛經白話文。俗話說:「關關難過關關過」。迷惘的時候就來聽聽看那些佛曾說過的話… 佛經翻譯內容取自『報佛恩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