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佛曾說過的話…(What Buddha once said…)

Buna

佛經白話文。俗話說:「關關難過關關過」。迷惘的時候就來聽聽看那些佛曾說過的話… 佛經翻譯內容取自『報佛恩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قبل ٨ ساعات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20(什麼叫經行?經行是圍著樹轉,ㄧ則可以做運動,二則可以令心不散亂)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今我亦如是」:我釋迦牟尼也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一樣的說法。「安隱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皆能得到安隱袂樂的緣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我以智慧力」:我以佛的真實智慧力。「知眾生性欲」:對於一切眾生的欲性,瞭如指掌。「方便說諸法」:能用種種方便法門說法來教化眾生。「皆令得歡喜」:令彼法喜充滿,得到真正的快樂。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看見六道中一切的眾生。「貧窮無福慧」:六道眾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迷惑不知覺悟,因為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故。為什麼沒有福、沒有慧呢?就因為不懂佛法,所以貧窮。那麼福慧又是從那裡來的呢?是從修道而來的。六道眾生不懂佛法,乃真正的可憐憫者,真正的窮人。「入生死險道」:一旦入了這生生死死,循環不息的險惡道裡,是非常危險的。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某次,釋迦牟尼佛從地上順手抓起一把土,便問弟子:「我手裡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們說:「大地土多,佛手上的土少。」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可見,入了生死的險道是多麼危險啊! 「相續苦不斷」:相續即今生接著來生,且遞相接續的苦因、苦果、苦報,無有間斷。「深著於五欲」:此苦為何無間斷呢?乃因眾生深深的執著於五欲。五欲,即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塵欲,也就是財、色、名、食、睡。「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犛牛是牛的一種,其性酷愛其尾,故牠總保護著尾巴,也就因為這樣,故有些人起了貪心想得到它。結果,犛牛卻為了保護尾巴而喪命。「盲冥無所見」:盲是無目,冥是黑暗,好像在黑暗中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不求大勢佛」:一個人沒有智慧,如同盲人。若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猶如常處於黑暗之中,見不到光明,一無所知,這時他也不設法求佛幫助他。大勢佛,即佛有大勢力,能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及與斷苦法」:或者求佛指示他斷苦的方法。「深入諸邪見」:因為他不求智慧,自以為是,故盲目的隨從,久而久之就深入諸邪見。人,有時很奇怪的,你教他一個正法,教來教去他也學不會。若教他一個邪法,一教就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生生世世著住在邪見上,故學邪法很容易。而正法呢?我們已經離它太遠了,所以即使學也不容易記得。「以苦欲捨苦」:欲把自己種種的苦捨去,這是很不容易的事。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苦根?「無明」就是苦的根本。所謂「種種無明是苦恨,苦根除盡善根存,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迴六道門。」無明是苦根,你若能把無明斷盡,苦根也就斷了。怎樣才能斷無明呢?只憑你自己的智慧劍,你會用這把智慧劍,就可以把這無明根斬斷,斬斷了無明方可跳出輪迴。「為是眾生故」:佛為了這些尚在苦海裡浮沈,無有出期的苦難眾生。「而起大悲心」:佛生出大慈大悲的願力,來救度一切眾生。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我始坐道場」:釋迦牟尼佛說,我最初成佛坐道場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觀樹亦經行」:我成佛之後,坐在菩提樹下,又觀察過去和將來的因緣,有時亦經行。什麼叫經行?經行是圍著樹轉,一則可以做運動,二則可以攝其心,令心不散亂。佛的心本來就不散亂,又何必要經行呢?佛之所以這樣做,誠然是為了讓眾生日後可以效法,亦如是修行,故經行。「於三七日中」:佛在三個七——二十一天之中。「思惟如是事」:考慮如何教化眾生之事。「我所得智慧」:我所得到的智慧。「微妙最第一」:既微妙又天下無雙。「眾生諸根鈍」:眾生的根基非常愚鈍。「著樂癡所盲」:他們迷於眼前的欲樂,而變得愚癡。「如斯之等類」:像這一類沒有智慧如同盲人的眾生。「云何而可度」:我如何度化他們呢? 「爾時諸梵王」:這時,色界天的大梵天王。「及諸天帝釋」:和三十三天(仞利天)的天主——帝釋天王。「護世四天王」:和保護世界的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和摩醯首羅天的天主——大自在天王。「並餘諸天眾」:以及其他諸天的天眾。「眷屬百千萬」:各天王率領了百千萬億的眷屬。「恭敬合掌禮」:都在佛前恭恭敬敬合掌作禮。「請我轉法輪」:他們都請我轉法輪(即說法)。 「我即自思惟」:釋迦牟尼佛因為這麼多的天眾都請他說法,於是他又做了一番考慮。「若但讚佛乘」:我若只說這一佛乘,不講其他的小乘法。「眾生沒在苦」:若眾生知道佛道這麼遙遠、艱難,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都會望洋興嘆。畏於佛法太高深了,而不想學。譬如:沒有聽過經的人,對經不生歡喜心,一看法華經這麼厚的兩部,何時能聽完呢?那有這麼多的時間聽呢?所以也就不聽了。若是你得到佛法的滋味,便會認識佛法在人生命中是佔首要地位。甚至於不吃飯、不睡覺,也一定要學佛法。按照佛教的規矩,若在四十里地以內,有人講經說法,學佛的居士都應該去聽經。「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眾生因為根性愚鈍,故佛講出的一乘法他是不相信的。「破法不信故」:眾生不僅不相信,還有破法的行為。對於實教這種妙法,一旦生出毀謗心,而造無量無邊的罪過。「墜於三惡道」:將來就會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我寧不說法」:佛因念及眾生會破法不信,而墮入三惡道去,故寧可不說妙法蓮華經。「疾入於涅槃」:要趕快入涅槃,不要在世間轉法輪。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٢ من الدقائق
  2. ١٠ أغسطس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9(佛會隨順眾生的根性而應機說法)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前面一段經文從「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這是人喻。法華經原來有「本門十妙,枝門十妙」,但因怕有人不懂,所以也沒有詳細講。現在只是講「人、行、教、理」,這都是一樣的。以上六句經文是講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接下來「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這是行喻,指修行都是一樣的。所以說「諸佛本誓願」:十方諸佛本來的誓願。「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的佛道法門。「普欲令眾生」:令所有的眾生。「亦同得此道」:也修行這個道,證得這個道。 那麼既然無法可得,怎麼又說得此道呢?說得此道,這個道並不是從外得來的,就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上說「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自性本具足,非從外得,所以說這是「無所得」,可是我們不知道。譬如人在衣裡縫上一顆明珠,但自己卻不知有這一顆寶珠。這顆寶珠猶如我們本來的佛性,與佛無有差別。那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因為我們沒有發現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沒有成佛。成佛,只不過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家珍而已。「亦同得此道」:令一切眾生亦都修行這個法門。這叫行喻,修行是一樣的。「未來世諸佛」:未來世的一切諸佛。「雖說百千億」:雖然演說了百千億種。「無數諸法門」:無數方便法門。「其實為一乘」:其實皆是為說一乘法。 「諸佛兩足尊」:十方諸佛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知法常無性」:諸佛了知諸法本無自性。「佛種從緣起」:不過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是故說一乘」:故為這一乘的佛教,才顯說其他的藏教、通教、別教。實際上就是為著一佛乘,這叫教喻,教化是一樣的。「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法。「住法位」,這個法位,「是法」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這「是法」。「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住在什麼地方呢?即住在世間相上。世間相常住,這世間法即是出世法,出世法即世間法。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在世間,若是離開世間法,再去找這個覺悟的覺,猶如在兔子頭上找角似的。「於道場知已」:釋迦牟尼佛說,我坐菩提道場,成佛之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導師方便說」:故天人之導師用種種方便來闡明這妙法,而其所得的理性皆是一個。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天上和人間的人所應供養的。「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為令眾生皆能得到安樂的緣故。「亦說如是法」:亦說這部妙法蓮華經。「知第一寂滅」:佛知道這第一寂滅法,實相的妙種。「以方便力故」:若一開始佛就說實相的妙理,沒有人會明白,故先用種種善巧的方便力,為實施權。「雖示種種道」:雖然是開示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道理。「其實為佛乘」:其最終目的,乃是為說佛乘,令眾生皆能成佛。「知眾生諸行」:佛也知道眾生一切的行業。「深心之所念」:也明白眾生心中所思所念。「過去所習業」:這一切皆是眾生往昔所習染的業果所致。「欲性精進力」:他們的欲念精進之力。「及諸根利鈍」:還有眾生機性的差別,有利根者,有鈍根者,佛一概都悉知無遺。 「以種種因緣」:佛以種種的因緣。「譬喻亦言辭」:譬喻和言辭。「隨應方便說」:隨順眾生的根性而應機說法。譬如:對難調難伏的剛強眾生,佛就說慈悲的法門來感化他。對愚癡的眾生,就說般若令他開智慧。對散亂的眾生,則教他習禪定,對懈怠的眾生,便叫他修精進。對好犯戒的眾生,則告訴他要持戒,對貪心的眾生,便叫他行布施,總之用種種方便的法門來教化眾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٨ من الدقائق
  3. ٣ أغسطس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8(據說一個人業障重時,不能念佛,「佛」字是唸不出來的)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於諸過去佛」:在過去一切的佛。「在世或滅後」:不論在世間或入涅槃後。「若有聞是法」:若有人聽過妙法蓮華經。「皆已成佛道」:所有在過去聞過法華經者,他們都已經成佛了。「未來諸世尊」:未來的一切諸佛。「其數無有量」:其數亦是不可量。「是諸如來等」:這一切的如來世尊。「亦方便說法」:也用方便法門,先說權教,然後再說實教。「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十方一切諸佛,用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令一切眾生皆得到佛的無漏智慧。「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所有聽過妙法蓮華經者,沒有一個將來不成佛的。 故我們現在能聽到妙法蓮華經,將來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不要把自己看輕了,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早就為人授記了。 你不要以為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現在我們念一句佛覺得不困難,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很深的業障,若有業障的人,他想要念佛也念不出來,就是連想「念」也想不起。如前文說到提婆達多,他僅僅祇念了「南.:無.:」兩個字,為什麼呢?因為他業障太重,故「佛」字就念不出來。 在中國也有一件公案,也是證明一個人業障重時,不能念佛。在南宋時期,有一個丞相名秦檜。他本來也有點善根,故今生很聰明,且在當時考試中了狀元,但是他做官後,忌賢妒能,尤其對於岳飛視如眼中釘,於是設計把岳武穆給殺了,並造了其他種種很重的罪業。因為地藏王菩薩和他有緣,就計劃要度他:「我到了他那兒,只要他念一個『佛』字,我就赦免他的一切罪業。」於是地藏王菩薩就化身現比丘相,來見秦檜。當時,秦檜是宰相,見和尚來了,也就召見他。和尚對他說:「你應該念念佛了,你現在這麼高的地位…」可是秦檜就是不念,他說:「何必念呢?」他根本連一個「佛」字也不說。這時地藏王菩薩就顯了神通,用他的拂塵一拂,秦檜就身不由己地跪了下來,想起身也起不來。於是地藏王菩薩就把手伸出來說:「你看看!我手上寫的是什麼字?」地藏王菩薩手上寫的就是一個「佛」字,但秦檜看了之後就大發言論說:「我從小就念書,中秀才、中舉人,得進士,然後又中狀元。現在各國的文件都要先經過我的審閱,才能決定怎麼處理。如果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我還當什麼丞相呢?這個字我不是不認識,但我偏偏不念!」地藏王菩薩一看,這人真是業障深重,沒法度他,於是就走了,後來秦檜死後墮入地獄。 由此可見,念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為什麼我們平時要念佛呢?平時念佛就是為臨終時作準備。為什麼不等到臨終時才念呢?因為習慣是日積月累而成的。你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等到臨命終時,就想不起來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平時要學著念佛,修淨土法門,等到臨命終時才不會驚慌失措,而得以平安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大願。其中說,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眾生,若有稱念我名號者,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世界來,將來成佛。在我的世界裡,眾生都是由蓮華化生,故身體清淨無染。因阿彌陀佛發這種大願,所以一切眾生都應該修念佛法門,這是很對機,很容易修的一個法門。在經上又說:「末法人修行,一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此即說一億人修行,一個得道的都沒有,祇有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得度。尤其現在末法時代,念佛正與一般人的根機相應。 但在西方,現在不是末法時代,可以說是正法時代。為什麼說是正法時代?因為佛法剛剛傳到西方國家來,正當興旺。所以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歡喜參禪打坐,這就是正法的表現。在正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末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什麼時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對於其他法門,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門。 永明壽大師說:「有禪有淨土,有如帶角虎。」又參禪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現世為人師」,現世可以為人的師表。「將來做佛祖」,將來可以成佛做祖。 故真正參嬋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再深一層說,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真正參禪的人也就真正持戒。那麼真正講經說法的人,他是為講經而講經,也就是真正參禪。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又會參禪,又會講經,這是宗說兼通。再進一層說,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禪、教、律、密、淨,雖說五種,歸根究柢說的都是一個,沒有兩個。其實再深一層說,連一個也沒有,怎麼會有五個呢?真正學佛法的人,在這一點上應該明白。所以有的人有門戶之見,認為念佛法門最高,參禪不對;或者有人說參禪最高,念佛錯誤,這都是沒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一切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無法可得,何必又在頭上安頭呢?何必無事找事做呢?你若真明白法了,無法可得。可是對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對他說根本什麼也沒有,他就會失望。所以佛施權法,就是為了說實法;說權智,為的是實智。實智是什麼呢?實智是一個「歸無所得」。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١ من الدقائق
  4. ٢٧ يوليو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7(不可以仗著佛光去偷東西,也不是做壞事後再念「阿彌陀佛」就好了。明知故犯,罪加三等)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旛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若人於塔廟」:若有人在塔裡或廟裡。「寶像及畫像」:無論對著寶像或畫像。「以華香旛蓋」:以華香和寶旛或寶蓋。這也包括其他的瓔珞、衣服、飲食、音樂等等。「敬心而供養」:以恭敬心而供養佛像。「若使人作樂」:或請人作音樂。「擊鼓吹角貝」:打鼓或吹長角,以及貝螺之類。「簫笛琴箜篌」:或吹簫、吹笛子,或拉琴,或吹箜篌。「琵琶鐃銅鈸」:或彈琵琶,或打鐃,或打銅鈸。這些音樂皆是讚歎佛、法、僧的音樂。譬如:敲木魚、敲磬,這也是音樂;念經、念咒、唱偈讚等,這都是用音樂來讚歎供養佛。「如是眾妙音」:如是等樂,眾妙微音。「盡持以供養」:用這些微妙莊嚴音聲來供養佛。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或以歡喜心」:或者有人以歡喜讚歎佛的心。「歌唄頌佛德」:歌是唱種種歌,唄是梵音。頌佛德,即是讚頌佛的德行。「乃至一小音」:乃是以最少的歌唱頌揚佛的德行。「皆已成佛道」:像他們也都已成佛道了,何況以大量的音聲讚佛的人,更早已成道了! 「若人散亂心」:若有人以散亂而沒有定力的心。「乃至以一華」:乃至用一朵花或者一種花來供養畫像佛。「漸見無數佛」:由他供養畫像佛的這種功德漸漸累積,他就能見到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有人向佛頂禮。「或復但合掌」:或者有人在佛前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者舉起一手到額頭(這是指很小的恭敬心)。「或復小低頭」:或僅僅低一低頭。「以此供養像」:以這種微小的恭敬心,來供養畫像、寶像。「漸見無量佛」:也漸漸的由最初這一念發心,乃至見到無量的佛。「自成無上道」:自己因積功累德而成就了佛道。「廣度無數眾」:不但自己成佛道,而且又廣度無量無數的眾生。「入無餘涅槃」:入到無餘的涅槃。「如薪盡火滅」:如柴燒盡火滅盡似的。眾生的機如薪,佛的應如火。眾生的機薪既已度盡,故火亦應滅了。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散亂心就是不專一,沒有禪定。也好像遊客到這裡來參觀廟、參觀佛像,並非志在拜佛,只是來觀光,這都叫散亂心。他們都沒有誠心,雖是到廟上來看,但根本不知道有佛,所以這可以說散亂中的散亂。「入於塔廟中」:到佛塔或佛廟裡。「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祇要他念一聲「南無佛」,以最初這一念,他們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什麼緣故呢?因為千里之行,起於足下;萬德圓融,始於一念。以最初一念種的佛因,將來必定得結佛果。 我們念南無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你看很容易念,可是這個機會並不容易遇著。現在各位知道念佛的聖號,大家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念佛的人多?還是會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說會念佛的人,其數如月亮這麼稀少,不會念佛的人猶如滿天繁星那麼多。故說會念佛的人,皆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會遇到念佛的法門。故諸位要珍惜自己的善根,不要自暴自棄。 在佛住世時,佛有一個堂兄弟名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常常與佛作對。佛教化弟子每天日中一食;他卻標異現奇,別創五法,專門與佛作對。釋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吃齋不吃肉;他卻說我叫我的弟子不但不吃肉,連鹽都不吃。總要表示他比佛高一籌。可是他就是不肯念佛。提婆達多一生儘造罪業,等到惡貫滿盈,將要身陷地獄時(就是這個肉身活著就下地獄去),他忽然想起念佛了。可是他想念佛卻念不出來,祇念了「南….:無….:」兩個字,「佛」字就是念不出來,這是業障遮止他,故說不出一個「佛」字。釋迦牟尼佛就說了:「唉!這個人也是很可憐的!你們不要輕看他,等到他在地獄的罪受滿後,出了地獄再修行,那時還可以成辟支佛,這位辟支佛的名字就叫『南無』,就因為他當初念『南無』兩個字。」故你們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麼容易,以為隨便可以念佛。你們現在是沒有業障障住,所以才念得那麼輕鬆,一旦障住時,你想念也念不出來了。 另外有一公案,也是在佛住世時,有一位老人,他很窮。他看釋迦牟尼佛天天帶著一千二百個弟子,出去托缽乞食,不沾世務,很清淨自在的,於是他也想出家。他去給孤獨園要求出家,那天恰巧釋迦牟尼佛不在,出外應供去了。佛的弟子,有開五眼的、有開法眼的、有開慧眼或全證得五眼六通的。也有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開佛眼並不是證果,這叫報得通。因為在很多生修過四十二手眼和楞嚴咒等種種法門,故得這種果報。)證了初果至四果的聖人,可以看到八萬大劫其中的因緣。老人想出家,這些佛弟子、大羅漢,就觀察起來,看看這老人的根基怎麼樣?可不可以出家呢?一觀察,這個人在八萬大劫以內,也沒有供過佛;也沒有拜過佛;也沒有念過佛;根本沒有種過絲毫的善根,那麼他就不能出家了。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你不要認為出家是件很容易的事。「皆因累世種菩提」,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種了很多善根,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出家。並不是說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的。若你沒有善根,你就是想出家,也有很多障礙。即使出家了,但過了一天、二天,或一個月、二個月,就還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還俗了,甚至三年、五年、十年後,還俗的都有。故你不要看出家是很容易的事。 佛的弟子們看這老人八萬大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於是就告訴他說:「你不能出家,你年紀大了,不能修行了,你還是回去吧!」老人聽了很傷心,一邊走一邊哭,自言道:「我以為出家很容易,想不到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概嫌我又老又窮。我這輩子做人也沒多大意思,死了算囉!」故他邊哭邊往海邊走。正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迎他而來。佛問他:「你這位老人,為什麼要跳海啊?」他說:「我想出家,到了給孤獨園,佛不在,佛弟子都不收留我。我想想一個人生活著也沒什麼樂趣,不如死了算了!」釋迦牟尼佛說:「噢!你要出家嗎?那沒問題!你跟我回去,我許可你出家。」老人乃跟佛回去出了家。一修行,沒幾天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的弟子皆不明白這件事,都覺得奇怪:「這個人他也沒有善根,怎麼會證得阿羅漢果呢?還有他在八萬大劫之內也沒有做過好事,為什麼佛居然會讓他出家呢?」於是就請問佛。 佛就對一切阿羅漢講:「你們只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內的種種因果,超過了八萬大劫的事,你們就不知道了。這位老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的時候,也是很窮,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時,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他一害怕就趕緊念了一聲『南無佛!』因念這一聲『南無佛』,老虎跑了。直到現在,他念『南無佛』這善根的種子已經成熟了,故他來出家,且證得阿羅漢果。」由這一件公案看來,可見出家並不容易。 還有,在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是供養一個天神的像。這天神的身體是用泥或木頭塑造的,唯獨天神的頭是用黃金造的。這件事被一個賊知道了,他就想去偷這天神的頭。他到了那地方,因懾於天神的威德,生出一種恐懼心。這時,他就想起了念「南無佛」,則恐懼心全無。因這一聲「南無佛」,令天神的威德也顯不出來,所以他就把天神的頭偷走。偷走之後,一般人就說:「啊!你看這個天神,雖然你們大家都信他,但他沒有靈感,若他有靈感怎麼會連頭也沒有了?你們信這個天神是沒有用的。」正這麼一講,天神的靈性立即就顯現了。(神有時會有一股靈氣,靈氣附到誰的身上,誰就不省人事。)這時天神就附到一個人的身上,開始說話了:「我不是沒有靈驗啊!這個賊本來是不敢偷我的頭的,但是他念了一聲『南無佛』,這一念佛光普照,我就睜不開眼睛,所以沒辦法保住我的頭,而被他偷走了。這並不是我沒有靈感,而是因為佛的威德比我更大,故我無法保住我的頭。」 說到這裡,是不是說佛在幫賊去偷這天神的金頭,叫他去造罪業呢?不是的,其意謂這個賊念佛,而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無論是善人念佛或惡人念佛,都有同等的功力。故他雖然是做賊,可是他知道念「南無佛」,所以他把天神的金頭偷去了。這並不是佛幫助他做賊,而是佛成就他的善根。為什麼說他偷東西還有善根呢?法華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他當時雖然是做賊,但他有念佛的善根,將來一定會成佛的。這叫「順逆皆精進」。故說這並不是佛幫助他去偷天神的頭,

    ١٩ من الدقائق
  5. ٢٠ يوليو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6(若是站著的佛像,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坐著的佛像,我們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用種種不同的材料來塑成佛像。這些人,「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鈺鉐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或用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所造成的佛像。「鈺鉐赤白銅」:鈺鉐是一種石頭,好像金子,但不是金子。或是赤銅,或者白銅。「白鑞或鉛鍚」:或者用鑞、鉛、鍚等來造佛像。「鐵木及與泥」:或者用鐵,或者用木,或者用泥來造佛像。「或以膠漆布」:或者用塑膠和漆布來造佛像。「嚴飾作佛像」:用來裝飾這些佛像,非常美觀。 造佛像有十一種功德:(一)生生世世眼目清澈明亮。為什麼有這種果報呢?是因為在往昔生中造過佛像,所以眼睛非常明亮。(二)生處無惡——生到什麼地方都沒有惡人,無論左右鄰居、親戚朋友都是善人,不會遇到惡人、惡獸,或諸危險厄難。(三)長生貴家——生長在富責的家庭,又有錢,又有地位。(四)身體紫磨金色——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是紫磨金色?因為在過去沒有造佛像的緣故。(五)珍寶豐溢——處處都是珍寶具足,非常富饒。(六)生賢善家——生到賢人和善人家。(七)生得為皇——造佛像的功德,來生得生為帝王。現在某些國家沒有皇帝,但做總統是和皇帝一樣的。(八)得轉輪王報——做轉輪王那就更珍貴了,轉輪王一修就成佛。(九)不但人間為王,而且還可以生天,生到梵天,壽命很長。(十)不墮惡道——造過佛像的人就不會墮到三惡道去。餓鬼、畜生、地獄界都沒有你的份。(十一)生生世世敬重三寶,皈依三寶,不會墮落。造佛像有這十一種功德。人造佛像,相貌就很圓滿。佛為什麼相貌那麼圓滿?因為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你算算看,他遇著多少位佛出世?第一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五千多佛,第二阿僧祇劫遇到七萬六千多佛,第三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七千多佛。既遇到這麼多佛,那麼他造佛像當然更多了,簡直無以計數,所以其相貌非常圓滿。造佛像不但是為著相貌圓滿,好令人生一種愛敬心,而是要修福、修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類造佛像的人,亦都已成佛了。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葦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經文上雖說用膠漆布來造佛像,但在戒律上,不提倡用膠漆布來造佛像。因為膠漆有一股臭味。還有戒律亦說,若是站著的佛像,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坐著的佛像,我們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各位應該知道這一點。 「彩畫作佛像」:彩色繪畫成的佛像。「百福莊嚴相」:佛像畫得非常圓滿莊嚴。「自作若使人」:自己作佛像,或花錢請人作佛像。「皆已成佛道」:像這類的人亦都已成佛了。「乃至童子戲」:乃至於小孩子玩耍時。「若草木及筆」:或者用草,或者用木頭造佛像,或者用筆畫佛像。「或以指爪甲」:或用指甲蘸蘸墨水。「而畫作佛像」。 過去,在四川有一個人,他念「金剛經」,並用手在虛空中寫「金剛經」。每天都站在同一個地方寫。以後每當下雨時,在他寫「金剛經」的周圍,雨總下不到地上,有開五眼的人就看得到。原來他雖是用手在虛空中寫「金剛經」,可是天龍八部也都保護著這部「金剛經」,令雨下不到這塊地方。所以以後也就在這地方造了一座廟。可見僅僅用手在虛空中這麼一書寫,就有如此大的感應。這件公案是記載在「金剛經」靈異錄上,真有其事。 「如是諸人等」:像上面所說的造佛像這些人等。「漸漸積功德」:漸漸累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現在已經都成佛道了。「但化諸菩薩」:可是佛是教化菩薩,令菩薩、聲聞都迴小向大修菩薩法,然後迴向佛乘。「度脫無量眾」: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皆共成佛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٩ من الدقائق
  6. ١٣ يوليو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5(建造舍利塔時有等級之不同,佛的舍利塔是十三級,辟支佛是五級......).m4a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舍利弗,我以權巧方便法,說此三藏教,要把一切苦都了脫,是以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即是四諦法。我對這些小乘根性的人,為他們說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我雖然為他們說寂滅之法,但此為權巧方便法,非是究竟寂滅之法。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法性清淨,本自寂滅,名為實相。其本體是寂滅,是如如的;如如是寂滅,寂滅也即是如如。「佛子行道已」:佛弟子依佛所教,先修小乘,然後迴小向大,行菩薩道。菩薩道修至圓滿,來世得做佛。最初二乘人不能了解大乘圓頓法門,佛就用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開示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諸佛先說三乘,然後匯三歸一,開權顯實。今此諸大眾的菩薩、羅漢、比丘、優婆塞、優婆夷、鬼神、天龍八部等,皆應深信圓頓教,除疑惑,不應像狐狸似的多疑不信。狐狸在冬天渡河時,在結冰河面上,牠每走一步就用耳朵聽一聽,以確定河面真已結冰,但牠仍然不相信,是以聽了又聽,這叫「狐疑」。 沒有善根的人,對於佛法半信半疑,亦即心存狐疑。信得不真實,就是沒有除疑,也即愚癡無明。若人有般若智慧,就不會懷疑了。就因為沒有般若智,所以對他講真法,他也當假法來聽,自然也不會接受一乘法,這就是沒有擇法眼。十方諸佛同一圓乘,所說的都一樣,就是唯有一乘的佛道,真實的智慧、實相法門外,更無二乘;沒有大乘、小乘或菩薩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劫,譯為時分。時分本無定義,只因眾生心念的分別,才有過去、現在及未來。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以前諸佛所說的三藏教,都是為實施權,其究竟的指歸為開權顯實,亦即是說妙法蓮華經的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令一切眾生,皆得常樂我淨,涅槃四德的快樂。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諸大聖主」:諸即一切佛。大聖主是佛的別名。「知一切世間」:世間分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有情世間又名正報,器世間又名依報。正依二報佛都悉知悉見。「天人群生類」: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以及一切眾生之類。「深心之所欲」:他們內心深處種種欲念,諸佛均一清二楚。所以「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諸佛因知道眾生的欲念,故設種種權巧方便法門來度脫眾生。此方便即是:大乘、小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這都叫異方便,皆為顯出第一義佛乘而設。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他們在過去生中,曾遇到一切諸佛。「若聞法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或持戒忍辱」:或修持戒度,或修忍辱度。行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瞋恚即發脾氣。「精進禪智等」: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散亂是沒有定力。智慧度愚癡。「種種修福慧」:修六度萬行,亦即修福修慧。「如是諸人等」:像這一類的人等。「皆已成佛道」:他們都已成佛道了。這些人由最初修一個小善,日積月累,由小善變大善,由一種福變成多種福;由一種慧修成多種慧,到福慧雙圓時,佛道亦成就了。現在我們開始修行,不管你前生有沒有種過福慧,今生我們遇到無上佛法,一定要開始勇猛精進的修行,乃至成佛。 諸佛滅度後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璃 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檳並餘材 磚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後」:在諸佛入涅槃後。「若人善軟心」:若有人發出純善而柔軟的心。最初看來雖只是小小的善根,可是久而久之,便積功累德。「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像這一類的眾生,亦都已成佛了。「諸佛滅度已」:諸佛滅度之後。「供養舍利者」:造塔供養佛所有的舍利。造塔時有等級之不同。唯佛的舍利塔是十三級,辟支佛是五級,四果阿羅漢是四級,三果阿那含是三級,二果斯陀含是二級,初果須陀洹是一級。「起萬億種塔」:造百千萬億種塔。用什麼造塔呢?「金銀及玻璃」:或用金子、銀子,或用玻璃來造塔。「硨磲與瑪瑙」:或用硨磲造,或用瑪瑙石造。「玫瑰琉璃珠」:或用玫瑰石,或用琉璃石,或用真珠來造塔。「清淨廣嚴飾」:用清淨的莊嚴具來嚴飾佛的舍利。「莊校於諸塔」:且用鉸鏈莊嚴諸塔。「或有起石廟」:或者有人以石起廟。「栴檀及沈水」:或者用栴檀木及沈水香來造廟、造佛像。「木檳並餘材」:木檳即香木。「磚瓦泥土等」:或用磚,或用泥土造廟。「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或在曠野中,積土成一座佛廟。「乃至童子戲」:乃至於小孩子玩耍。「聚沙為佛塔」:聚一堆沙做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上列的人,積功累德,亦都成佛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١ من الدقائق
  7. ٦ يوليو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4(楞嚴經可比做銅輪王,銀輪王是法華經,經中之王為華嚴經,可喻為金輪王)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這個「我」,指的是佛本身。佛有八大自在我。第一自在我,以一身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第二,以一身佈滿大千世界。何以能以一微塵許的身體即滿三千大千世界?就因為「自在」。第三,佛身可以輕舉遠道。「輕舉」,就像氣球一樣,一點重量也沒有,能任意漂浮,這叫輕舉。「輕舉遠道」,意謂佛神通自在妙用。第四,佛能在同一國土內現種種形。第五,六根互用,如眼睛能吃東西,耳朵能說話;換言之,每一根都具足其他五根的能力。第六,得諸法相,入無法相。雖證得一切諸法,而沒有諸法相,法亦空了。第七種的自在更微妙,演說偈頌,永無止境。第八,身滿諸處,遍十方界,無處不在。法界為體,虛空為用。虛空無相而無所不相。我們都活在佛的法身內。眾生活在法身內,就像虱子,在久不洗橾的人身上,很容易長出來,但虱子本身卻不知道人是什麼樣子。同理,我們雖活在佛法身中,而不知佛是何等樣子。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中國有名的遊覽勝地。若人處身在盧山,自然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唯有在山外才能遠瞻得見。然而如何能見佛的法身?別無他法,只要勤修佛道,佛果成了,與佛無二無別時,自然悟得其中意。 佛以此八大自在,遂能稱心如意教化眾生,盡教佛道。但因人是非莫辨、黑白不分,無智而錯亂,故迷惑不受教。若人能時時自我檢討,迴光返照,就像在一面鏡子前,將自己的面目照得清清楚楚。若能心生慈悲,同體大悲,前生必曾修善止惡,不造殺業。而瞋恨心極重、殺業眾多者,今生的脾氣暴躁,火氣很大。由此類推可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過去,有一遊客曾問我:「人會成為畜生嗎?」我說:「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即鬼。若能受菩薩戒而行菩薩道,即是初發心之菩薩。做佛事,就是佛。總而言之,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萬法唯心造。」現在能到此法會聽經的大眾,皆因前生曾種下善因,信心不退,故今生才得遇此法緣。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我知此等迷惑眾生,未曾修學大乘善本,卻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即財色名食睡;此為地獄五條根,條條皆通入地獄。譬如:(一)貪財者:不擇手段去賺取金錢,不顧仁義道德,也不管金錢之來源是否正當,終日「心為錢役」,種下墮地獄之種子。(二)色:美色是眾生輪迴之因。不論男女,偶一相遇,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先看看對方是否英俊或美麗?儘是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三)名:人往往為名枷利鎖所困,於是愛自我宣傳,在一張小小的卡片上,卻印滿了一大堆名銜,噢!又是什麼團體的組長,又是什麼公司的董事經理,又是某某財團的主任等等,這還不是純粹為了好名!(四)食:有的人不好財、不好色,也不貪名,但卻喜歡吃!(五)睡:有些人不貪財色名食卻好睡!睡多了頭昏腦脹。在香港、台灣,常聽聞「睡死病」的發生,就因為人太貪睡,睡死了也覺得快樂,以為這是一種壽終正寢,不用受痛苦之死亡。總而言之,此五欲乃地獄五條根,使眾生沉淪於六道輪迴的深淵。故學佛修道能使人斷惡行善,反邪歸正,了生脫死,不受輪迴。 「癡愛故生惱」:因為人太執箸五欲,愚癡愛戀,窮追不捨,故生種種煩惱。這些貪諸愛欲之惡業,皆為三惡道之因緣。業果相酬,如輪之轉,趣入三善三惡六道中,此名為輪迴六道。 眾生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胞胎、生微末之形,出牛胎、入馬腹,一時姓張、一時姓李,輪轉於六道之內。德微福少,下劣之人,常為諸苦所逼迫。諸苦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 「入邪見稠林」:即見濁。五見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若無等」:若「有」是執常者,若「無」是執斷者等諸邪見。「依止此諸見」:依於有、無二不正見,成六十二見。五見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具足六十二」:凡夫及諸外道等,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境起四種見。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云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云色即是我,或云離色是我。色陰既爾,餘之四陰、受想行識,亦各四見,總成二十。過去、現在及未來,各有二十種見,共成六十種見。兼於根本斷常(執無、執有)二見,總數六十二邪見。 「我慢自矜高」:矜誇高傲、自重輕他。「諂曲心不實」:「諂」,諂媚。譬如見到省長來,阿諛奉承,又為他開車門,又替他點香煙,巴結不已,此謂之諂。曲,不直也。有些人想要向人借錢,但他不宜說,儘是拐彎抹角。「心不實」,心不真實,虛浮不實。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若人在因地時深著虛妄法,我慢自矜高,諂曲不實,因地不真,故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得聞如來正法。如是之人,以無緣故,難可度脫。 在三藩市,每晚參加這個法會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這種情形,就像某次佛陀抓了一把土,問諸大眾說:「你們看我手裡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們異口同聲說:「當然大地土多,如來手裡土少。」佛即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若將人身失去,萬劫不復,來生不是做餓鬼就是做畜生或墮地獄去。由此可見,在末法時期能來此學佛聽經者,如黃金一般罕有,而不聞佛名,不學佛者如糞土一樣,到處皆是。 中國有一位金山活佛,無論那一位法師講經說法,他都先頂禮後跪著聽,合掌默然,恭敬非常,極表誠心。為何他會被稱為活佛?原來他從金山塔頂跳下來,卻能安然無恙。他也能以「波羅蜜湯」醫治各種奇難雜症。「波羅蜜湯」是何等物?金山活佛的洗腳水是也!誰要是來求醫,他就在洗腳水加上一點香灰,給病人喝。說也奇怪,這洗腳水竟能發生藥到病除之功效,所以人人都稱他為金山活佛。 像金山活佛善根這般深厚的人,在末法時期,已難以尋得。將來在佛法要滅時,所有經書都會變成白紙。諸佛經中,楞嚴經先滅,所以我到西方國家宣揚佛法,首先提倡楞嚴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一部經,其微妙深奧之道理,超乎現今的科學及哲學。楞嚴經可比做銅輪王。銀輪王是法華經;經中之王——華嚴經,可喻為金輪王。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三七日最先講華嚴經,但佛是以法身在七處九會宣演的,除了大乘菩薩,二乘人既聽不到,也看不見,故云:「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 這部華嚴經後來被龍王請入龍宮去了,人間從此失去此經,直至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於世無學,以神通力到龍宮裡。他看見三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分為上、中、下本。上本為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因為上、中兩本數量太多,非世間人所能領受,故龍樹菩薩只將下本單憑記憶記下來,回到人間之後,就用筆將全經寫下來。故現存的華嚴經就是承龍樹菩薩的恩賜所遺傳後世。我們人若能將此三部經都了解了,其他經典更容易明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١٤ من الدقائق

حول

佛經白話文。俗話說:「關關難過關關過」。迷惘的時候就來聽聽看那些佛曾說過的話… 佛經翻譯內容取自『報佛恩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