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佛曾說過的話…(What Buddha once said…)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9(佛會隨順眾生的根性而應機說法)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前面一段經文從「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這是人喻。法華經原來有「本門十妙,枝門十妙」,但因怕有人不懂,所以也沒有詳細講。現在只是講「人、行、教、理」,這都是一樣的。以上六句經文是講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接下來「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這是行喻,指修行都是一樣的。所以說「諸佛本誓願」:十方諸佛本來的誓願。「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的佛道法門。「普欲令眾生」:令所有的眾生。「亦同得此道」:也修行這個道,證得這個道。
那麼既然無法可得,怎麼又說得此道呢?說得此道,這個道並不是從外得來的,就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上說「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自性本具足,非從外得,所以說這是「無所得」,可是我們不知道。譬如人在衣裡縫上一顆明珠,但自己卻不知有這一顆寶珠。這顆寶珠猶如我們本來的佛性,與佛無有差別。那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因為我們沒有發現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沒有成佛。成佛,只不過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家珍而已。「亦同得此道」:令一切眾生亦都修行這個法門。這叫行喻,修行是一樣的。「未來世諸佛」:未來世的一切諸佛。「雖說百千億」:雖然演說了百千億種。「無數諸法門」:無數方便法門。「其實為一乘」:其實皆是為說一乘法。
「諸佛兩足尊」:十方諸佛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知法常無性」:諸佛了知諸法本無自性。「佛種從緣起」:不過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是故說一乘」:故為這一乘的佛教,才顯說其他的藏教、通教、別教。實際上就是為著一佛乘,這叫教喻,教化是一樣的。「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法。「住法位」,這個法位,「是法」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這「是法」。「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住在什麼地方呢?即住在世間相上。世間相常住,這世間法即是出世法,出世法即世間法。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在世間,若是離開世間法,再去找這個覺悟的覺,猶如在兔子頭上找角似的。「於道場知已」:釋迦牟尼佛說,我坐菩提道場,成佛之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導師方便說」:故天人之導師用種種方便來闡明這妙法,而其所得的理性皆是一個。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天上和人間的人所應供養的。「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為令眾生皆能得到安樂的緣故。「亦說如是法」:亦說這部妙法蓮華經。「知第一寂滅」:佛知道這第一寂滅法,實相的妙種。「以方便力故」:若一開始佛就說實相的妙理,沒有人會明白,故先用種種善巧的方便力,為實施權。「雖示種種道」:雖然是開示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道理。「其實為佛乘」:其最終目的,乃是為說佛乘,令眾生皆能成佛。「知眾生諸行」:佛也知道眾生一切的行業。「深心之所念」:也明白眾生心中所思所念。「過去所習業」:這一切皆是眾生往昔所習染的業果所致。「欲性精進力」:他們的欲念精進之力。「及諸根利鈍」:還有眾生機性的差別,有利根者,有鈍根者,佛一概都悉知無遺。
「以種種因緣」:佛以種種的因緣。「譬喻亦言辭」:譬喻和言辭。「隨應方便說」:隨順眾生的根性而應機說法。譬如:對難調難伏的剛強眾生,佛就說慈悲的法門來感化他。對愚癡的眾生,就說般若令他開智慧。對散亂的眾生,則教他習禪定,對懈怠的眾生,便叫他修精進。對好犯戒的眾生,則告訴他要持戒,對貪心的眾生,便叫他行布施,總之用種種方便的法門來教化眾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