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尋念過去佛」:雖這麼一想,可是佛又在深思憶念過去佛的一切諸法。「所行方便力」:及過去諸佛所推行的方便之力。「我今所得道」:我現在所得的佛道。「亦應說三乘」:也應該為實施權而說三乘的教理。「作是思惟時」:正當我作這一念思惟的時候。「十方佛皆現」:十方佛都顯現在我的眼前。「梵音慰喻我」:他們用佛的清淨梵音來安慰我,且對我說「善哉釋迦文」,釋迦文佛!你很好!「第一之導師」:你真是世界上第一個大導師。「得是無上法」:你得到了這無上的妙法。「隨諸一切佛」:你隨順十方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亦運用權巧方便的力量。「我等亦皆得」:我們十方佛也都得到同樣的妙法。「最妙第一法」:這最微妙的第一法。「為諸眾生類」:我們因為眾生的關係。「分別說三乘」:故分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少智樂小法」:愚鈍的人很少有智慧,故他們所歡喜的只是小法,對於大法他們沒有根性。猶如小孩只知道玩小東西,你給他一個大的東西,他就不會玩了,故對小乘的人,只能對他說小乘法,若說大乘法,他反而糊塗而不能理解了。「不自信作佛」:為何他們要學法,卻不給他們說大法?就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成佛之故。「是故以方便」:因此,祇能用權巧方便的法門。「分別說諸果」:分別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雖復說三乘」:雖然分別說了三乘。「但為教菩薩」:但實際上乃為教化菩薩,修行佛乘的法門。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似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我聞聖師子」:在我聞十方諸佛讚歎我,說我是第一大尊師時。「深淨微妙音」:諸佛深淨而微妙的音聲。「稱南無諸佛」:十方諸佛也稱南無諸佛,我也稱南無諸佛。在佛與佛間互相稱歎之際。「復作如是念」:我又有一種想法。「我出濁惡世」:我現在處於娑婆世界,這是一個五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我亦隨順著十方諸佛的教化方式而去行事。「思惟是事已」:我想過了這件事之後。「即趣波羅奈」:波羅奈就是鹿野苑,佛即刻就去鹿野苑。
「鹿野苑」是如何命名的呢?以前有兩隻鹿王,一隻鹿王就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前的一個前身,這是一隻很慈悲的鹿王。另一隻鹿王就是提婆達多。在當時有一位國王酷愛打獵,常常帶著一批人到鹿苑狩獵,每次去總是打死了很多鹿。於是這兩隻鹿王就開了一個會議,釋迦牟尼鹿王說:「我們去向這位國王請願吧!」提婆達多鹿王說:「我們如何請願呢?」釋迦牟尼鹿王就說:「我們要求國王,每天送給他一隻鹿,讓他做食物,這樣,我們的鹿群才不會斷滅,而國王也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吃。若是他把我們的鹿群全部打死了,他一天也吃不了那麼多,剩下的也都會壞掉。我相信國王會答應我們的。」提婆達多鹿王聽了就說:「好哇!那我們就去請願吧!」
於是他們就去國王那兒請願了。一到宮殿門口,衛兵看見兩隻大鹿,拿起槍矛就要刺他們。兩隻鹿說:「你不要殺,我們今天是來求見國王,向他請願的。」衛兵一看這鹿會說人話,很是奇怪,即刻通報了國王,說有兩隻鹿會說人話,國王也很驚奇,就傳話召見牠們,兩隻鹿王就把牠們的要求分析給國王聽。國王一看兩隻鹿會說人話,已經很奇怪了,再聽他們的請願也很合理,於是就答應說:「可以!你們每天送一隻鹿來。」從此以後就遵約,每天送一隻鹿給國王,國王也就天天吃到新鮮美味的鹿肉。
有一天,釋迦牟尼鹿王居然親自來獻供了。國王驚奇的問道:「你是鹿王,怎麼可以來供養?莫非是你的鹿群眷屬都沒有了嗎?」釋迦牟尼鹿王說:「我的眷屬不但有,而且越來越多了。我們每一隻鹿王管五百隻鹿,而一天只送一隻鹿給國王,其餘的母鹿又生出很多的小鹿,故現在我們的鹿群已經繁殖幾倍了。不過現在有一個緣故,所以我自己來供養。」國王說:「什麼緣故呢?」鹿王說:「在另一隻鹿王那邊,今天恰巧輪到一隻母鹿應來獻供。但是這隻母鹿正懷著小鹿,再過一兩天這小鹿就要出生了。這隻母鹿就去要求其鹿王通融一下,等改天生下了小鹿之後,再來獻供。可是其鹿王不准調換,所以這隻母鹿就來同我商量,想在我這邊調換。但我這邊的鹿,沒有一隻願意調換的。沒辦法,所以今天我自己來代替這隻母鹿。」
國王一聽,啊叫!有這麼奇怪的事!他恍然明白:這些鹿也都是眾生之一呀!我為什麼要天天吃鹿肉呢?這時,國王就說了一首偈:「汝為鹿頭人,我為人頭鹿,從今日以後,不食眾生肉。」其意謂:「你呀!是長著一個鹿的頭,可是你的心非常仁慈,比人還好。我雖然是長著一個人的頭,我的心卻不如這鹿的心。從今以後,什麼肉我都不吃了。」這國王被鹿王感動之後,從此他也就吃素了。由這一個公案的關係,故那地方命名為鹿野苑。
鹿野苑這地方山明水秀,有一股靈氣,故有很多修行人在這裡修行。
當初佛出家修道時,有五個侍者一起陪伴他。五個侍者中,父系之親有三個,母系之親有兩個,不過後來他們都離開了佛。什麼原因呢?釋迦牟尼佛在雪山打坐時,一天只吃一麻一麥。其中三個人,受不了這種苦就先跑了,到鹿苑去修道。剩下的兩個,跟著佛修行。有一次看見牧羊女供養了一罐牛奶給佛,那時釋迦牟尼佛骨瘦如柴。佛看見牛奶也就很高興的應了牧羊女的供養。這兩個人一看見佛把牛奶喝了,就認為佛貪圖口腹,不會修成道了,乃說:「修行要修苦行,現在你苦行受不了了,我們也不願意在這兒陪一個沒有成就的人。」於是這兩個人也跑了,祇剩下佛獨自一人在這地方,後來佛就走到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
釋迦牟尼佛當初修道幾經艱難困苦,我們現在修道受一點苦就受不了,那麼,比起釋迦牟尼佛又是如何呢?
「諸法寂滅相」:釋迦牟尼佛知道一切諸法之寂滅相,它是沒有一個相貌的。「不可以言宣」:只可理會,而不可言說,亦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以方便力故」:佛之所以要用方便權巧的緣故。「為五比丘說」:那是要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法。這五比丘是憍陳如、額鞭、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亦即是前文提到的五位侍者。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知道這五比丘仍在鹿苑修道。一觀察因緣,應先度這五比丘,所以佛到鹿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周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4日 UTC 23:00
- 长度13 分钟
- 单集56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