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中國

這樣看中國

  1. -1 J

    【蔡明芳時間】最新國際經濟事件解析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即將撤銷台積電南京廠設備進口的豁免權,此舉並非單獨事件,而是繼南韓三星、SK海力士之後,美國一系列收緊對半導體技術管制的延續,他說明,這不僅是單純的商業考量,更是美國基於國家安全以及全球產業鏈能夠健康有序發展的布局。 關於中國部分,蔡明芳指出,中國正面臨深刻的內部挑戰,包括人口結構高齡化帶來的隱憂,還有產能過剩的問題,尤其在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板等新三樣產業,已引發了激烈的價格戰與出口傾銷。蔡明芳認為,儘管北京高層已意識到此問題並試圖改變,但這種結構性失衡,短期內是難以輕易扭轉的。 蔡明芳還觀察到,面對中國的困境,美國手中還握有232條款這張王牌,用以對特定產業發動更精準的關稅打擊。他舉例,未來即便汽車整車未被課稅,但只要其使用的鋼鐵、晶片等關鍵零組件源自中國或其夥伴國,就可能被課以重稅,形成一種更具穿透力的間接制裁。 面對圍堵,蔡明芳分析,中國正積極建構替代性的經濟聯盟。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為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僅承諾提供20億人民幣的無償援助,更倡議成立開發銀行,其目的在於利用金融資本拉幫結派,從而打造一個足以抗衡美國的經濟圈。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2. -2 J

    【林廷輝時間】韓國的經濟戰略

    主持人林廷輝邀訪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巫佩蒂輔佐研究員,一同探討韓國的總體經濟戰略及其面臨的內外挑戰。 林廷輝首先提出,台韓之間長久以來被視為直接競爭對手,從半導體到國民所得的超車追逐戰,似乎都強化了這種印象。他觀察,韓國在看待台灣時,有時流露出一種複雜的競爭心態。 巫佩蒂則表示,台韓關係不全然是競爭,她以半導體為例,台灣的強項在於封測設計,而韓國專精於記憶體,兩者實則存在互補空間。她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台灣的產業觸角已延伸至韓國的健身、數位內容等新興領域,顯示雙邊關係正在從傳統的製造業競爭,轉向更多元的合作與發展。 至於北韓與南韓之間的關係,巫佩蒂分析,可能已經回不去了。她解釋,這不僅因為北韓已在憲法層面放棄統一,更關鍵的是南韓年輕一代的心態轉變。巫佩蒂說明,南韓年輕人缺乏上一代的情感連結,同時對於統一後將面臨的巨大經濟負擔,抱持保留態度。同時,北韓找到了俄羅斯這個新的戰略夥伴,使其在外交上更有底氣,對中美兩國的依賴性降低,也讓重啟對話的難度倍增。節目中還談到,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嚴禁南韓流行文化的措施,正是為了防堵文化洗腦,避免國內人民對南韓產生嚮往,尤其在北韓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思想控制更顯重要。 巫佩蒂認為,韓國正透過務實外交應對挑戰。無論是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協定(FTA)、尋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還是在美日之間強化同盟,都是韓國在面對不確定的威脅與複雜的國際情勢下,為自身經濟與安全尋找出路的具體策略。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廷輝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3. -3 J

    【張正霖時間】中國九三大閱兵的面子與裡子 陰謀與陽謀

    主持人張正霖邀訪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和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助理研究員鍾志東,共同深入剖析中國九三大閱兵的面子與裡子,以及其中隱含的陰謀與陽謀。 主持人張正霖指出,中國此次閱兵名為「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實則聚焦於抗日戰爭,意圖藉此進行歷史的再詮釋,將抗戰功勞全數歸於共產黨,達成去國民黨化與去中華民國化的意涵。張正霖說明,歷史的軸線已經往前推進了,對今日的台灣而言,中國的威脅遠大於日本。 吳瑟致分析,中共的閱兵存在兩大「結構性矛盾」。首先,二戰是全人類歷史的傷痛,理應共同反思,但中共卻將其當做對內民族團結的論述。其次,閱兵以反侵略為名,卻用展示強大軍力的方式呈現,實際上是一種新軍國主義的再現,與和平主題背道而馳。 鍾志東表示,這次中共閱兵的主題是抗日、全球反法西斯,用這樣的道德高度透過大閱兵來建立其強國強軍的形象,兼具大內宣與大外宣的雙重功能。鍾志東以羅馬競技場的例子為比喻,指出當內部面臨經濟社會困境時,統治者便需要盛大場面來轉移焦點、凝聚民心。對內,這是用民族驕傲感來安撫民眾,對外,則是向美、日等國展示其軍事實力,宣示中國已今非昔比。他也特別點出台灣的歷史特殊性,強調二戰時台灣人是日本國民,並無抗日戰爭的歷史脈絡,這是理解此議題時不可或缺的視角。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張正霖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4. 28 AOÛT

    【林子立時間】中國媒體市場觀察

    主持人林子立邀訪鏡新聞「靠近看中國」節目資深製作人兼主持人廖雅玉,深入探討中國媒體生態。 廖雅玉表示,北京做為政治中心,媒體報導嚴肅,偏重政治外交,記者壓力大,上海則是經濟重鎮,媒體環境較市場化,報導風格靈活親民。而關於中國官方對媒體嚴密且多層次的管控,可由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家辦報」到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時代的「黨媒姓黨」中看出,這不僅是口號,更是日常規範。廖雅玉指出,2016年習近平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後,媒體的政治立場似乎更加鮮明,管控機制包括中宣部和網信辦的宣傳指令、媒體內部的嚴格審核、媒體人的自我審查文化,以及技術性管控,例如關鍵詞過濾和AI審查,這些限制讓新聞從業人員的報導空間受到極大壓縮,導致許多敏感議題被「慣性失明」。 廖雅玉分析,從2010年代至今,中國媒體環境經歷了先放、再收、最後緊的變化。早期商業化媒體尚能做出有深度調查的報導,但隨著習近平上台,「黨媒姓黨」被強調,媒體環境全面收緊,新聞專業轉向政治宣傳加流量導向,許多記者轉型自媒體或KOL,尤其在2018年,中宣部直接接管國家廣電總局和新華社等等,使得黨管媒體進一步制度化跟組織化,政治控制全面壓過了市場邏輯。 面對新媒體的崛起,中國官方也調整策略,從管人轉向管平台、管演算法。具體措施包括技術監管、要求平台主動監管內容、透過網評員或大V引導輿論,以及將管控措施法律化、常態化,大大壓縮了媒體的自主性。 廖雅玉認為,中國媒體環境看似多元,實則收緊統一,特色是資訊量大、表達方式多樣,但核心議題和立場高度一致,不容許太多異議,她並將此比喻為一個巨大溫室,裡面的花草看似多樣,卻長得非常類似,不允許長歪,廖雅玉還說明,理解和應對目前的中國媒體環境,對內部媒體而言是生存術,對外來媒體則是認知術。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5. 27 AOÛT

    【蔡明芳時間】消費者預期心理引爆,國內車商降價潮來襲

    蔡明芳表示,台美對等關稅談判觸及了台灣長期以來進行的幼稚產業保護政策,他解釋,政府保護特定產業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其競爭力,讓特定產業能夠成長茁壯,然而,與成功發展的半導體業相比,台灣汽車產業在長期的保護下,並未建立起足夠的國際競爭力,甚至連第一年上市車款的自製率要求都僅有15%,顯示保護政策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再來,蔡明芳指出,大眾對關稅降低的理解存在誤區。他強調,此次談判的關稅減讓並非全球適用,而是針對從美國製造並進口的汽車,這不僅包括美國品牌,也涵蓋了在美國設廠組裝的日系或德系車款,而從其他如歐洲、日本地區直接進口的車輛並不受惠。這種針對單一國家的優惠,也引發了是否違反WTO最惠國待遇的問題。 蔡明芳認為,市場上的討論,加上政府可能會調降貨物稅的議題,已經讓消費者產生出一股強大的預期降價心理,此種預期心理可能導致消費者延後購車,形成觀望態勢。這種需求面的壓力,也將讓所有車商為了避免車輛成為滯銷的跨年車,而必須提前祭出優惠。因此,最終導致車價下跌的,可能不是關稅本身,而是市場的集體預期,甚至會影響到中古車市場,引發全面的價格重估。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6. 26 AOÛT

    【林廷輝時間】解析韓國新南方政策

    主持人林廷輝邀訪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巫佩蒂輔佐研究員一同深入探討韓國的新南方政策。 巫佩蒂表示,韓國的新南方政策開始於前南韓總統文在寅時期,與台灣新南向政策幾乎同步,皆看重東南亞的市場與人力資源。韓國政策的一大特色是由官方單位打頭陣,進行農業投資或基礎建設,再引導大企業跟進,形成政府帶頭,企業收割的互利共生模式,這點是台灣較缺乏的。 節目中談到,新南方政策歷經三任總統,文在寅是開創者,而南韓前總統尹錫悅雖未沿用新南方一詞,但將其整合進韓國版的印太戰略中,並提出韓國東協團結倡議,深化數位與綠色能源合作,到了現任總統李在明,雖然外界印象認為其親中,但從他優先出訪美日來看,外交政策將以國家利益為優先,重心會先放在穩定國內經濟與政治。 關於經濟部份,巫佩蒂指出,韓國當前經濟面臨停滯,韓元匯率走弱,但對觀光客而言則是利多,她還觀察到,除了半導體等硬實力產業,韓國的醫美、觀光與餐飲業依然活絡,吸引大量來自中國、東南亞及台灣的遊客。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廷輝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7. 25 AOÛT

    【張正霖時間】怪怪的中國!重大事件及案例大解析

    主持人張正霖邀訪台灣韜略學會秘書長吳建忠和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洪耀南助理教授一同探討近期中國發生的多起奇怪事件。 主持人張正霖點出四大怪象:一、澳洲疑似紅三代的楊蘭蘭駕豪車撞人案,其神秘背景與巨額財富來源引發熱議,二、四川江油校園霸凌事件,因官方處理不當與霸凌者囂張態度,演變為大規模警民對峙,反映社會對權貴特權的憤怒,三、中共中聯部部長劉建超等高官持續被消失,凸顯內部權鬥激烈,四、中國軍艦與海警船在南海追逐菲國船隻時竟發生互撞,暴露其軍事協調與專業能力的問題。 吳建忠表示,楊蘭蘭事件的核心是其身分與金錢來源。中共為轉移焦點,散播她是台灣企業家二代的假消息,意圖混淆視聽,他分析,這些事件反映中共擅長透過網軍運用喪事當做喜事辦的宣傳模式。而在南海衝突中,中國軍艦與海警船之間是否存在搶功的行為,令人深思,同時,吳建忠還說明中共船隻違反了國際避碰規則,而菲律賓則善用影像紀錄向國際社會揭露真相,值得學習。 洪耀南指出,這些亂象與中共的政治生態緊密相連。江油事件之所以迅速升級,根源在於經濟下行導致民怨積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於劉建超失勢,洪耀南解釋,劉建超曾是王岐山獵狐行動的主將,得罪無數官僚,他的起落反映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反習勢力之間的鬥爭,也與中共內部不穩的政治局勢環環相扣。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張正霖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8. 21 AOÛT

    【林子立時間】中國對台的文攻武嚇中,敘事戰扮演何種角色?

    主持人林子立邀訪東海大學陸研中心副執行長洪浦釗,一同深入探討中國對台的敘事戰,以及敘事戰與認知作戰的區別與影響。 洪浦釗表示,認知作戰是針對單一事件改變你的看法,但敘事戰則是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建構一個完整的思想框架,讓你認為除了這個故事外,沒有其他可能性,目標是讓你內化中國的觀點,從自我嘲諷走向自我懷疑。他指出,中國利用TikTok、微博等社群平台,將內容轉譯成台灣民眾容易接受的生活化語言,一方面塑造中國好棒棒的形象,另一方面則放大台灣的內部問題,如房價、兵役等,製造戰爭不可避免、抵抗無用的宿命感,導致部分年輕人產生投降心態。 林子立認為,敘事戰的威力在於讓你毫無選擇地相信它。他以烏俄戰爭為例,俄羅斯成功建構解放烏克蘭的敘事,讓國內民眾深信不疑。他分析,中國的敘事戰是讓台灣人自我否定,最終放棄抵抗。然而,他也觀察到台灣社會同時接收到兩極化訊息,一是中國的貶低,二是西方世界對台灣民主自由的讚美,這對年輕世代形成心理拉鋸。林子立強調,台灣應建立自己的敘事防線,並培養人民的思辨能力。 洪浦釗進一步說明,台灣最大的優勢是自由、民主、法治的普世價值,我們應該藉此,創造並向世界講好台灣的故事,而不是演繹別人寫好的劇本。林子立也說,透過電影、文學等多元方式,讓民眾更深入認識自己,理解台灣存在的重要性,是建立自信與抵抗心防的根本之道。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Notes et avis

5
sur 5
4 notes

À propos

這樣看中國

Plus de contenus par Rti 中央廣播電臺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