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馬科技趨勢

從商學院到 FAANG:我花了五年,成為軟體工程師。(一) | 本週科技大事 | 開發週記 — AI Podcast 生成器

這集 Podcast 分為三個主要部分:講者分享個人從商學院成功轉職為軟體工程師的五年心路歷程(一)、本週重點科技新聞評析,以及個人 AI 專案的開發進度與反思。

## 第一部分:我是如何花了五年,從商學院一路走到 FAANG 成為軟體工程師 (一)

首先,我想分享我個人的轉職歷程,這個部分因為很多很好玩的故事可以分享,可能會分成三到四集更新。本集談到的內容有:

1. 漫長的抉擇: 轉職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長達一年半的深度猶豫與自我探索才下定的決心。
2. 理論的火花: 在研究所的 NLP 課堂上,我第一次體會到用數學理論(如 Cosine Similarity)解決實際問題的震撼與魅力,這是點燃我程式熱情的關鍵火苗。
3. 學習如練功: 我將學習程式視為一場「打怪練功」的遊戲,享受著每點亮一個技能樹(如 SQL、Web 框架)所帶來的即時回饋與強烈成就感,這讓我從不覺得努力是痛苦的。
4. 興趣是續航的燃料: 我認為,要在這個領域走得長遠,發自內心的興趣遠比單純追求職涯發展更重要,它能幫助你度過學習的痛苦期。
5. 結合專業的初次嘗試: 我曾試圖結合會計專業,開發自動化「移轉訂價報告」的工具,這是我將新舊技能結合的第一次實踐。
6. 從失敗中學到的商業課: 這次嘗試的失敗讓我深刻理解到,工具的技術優劣,未必是客戶(會計師事務所)的核心痛點;他們更重視的是客戶資源與年資,而非效率工具。
7. 傳統求職路徑的碰壁: 作為非本科生,傳統的履歷投遞方式讓我屢屢受挫,這讓我意識到必須找到一個更能展現我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舞台。
8. 策略轉向:找到適合的舞台 我發現自己不擅長純演算法競賽,但極度適合解決商業問題的「提案競賽」(黑客松),於是便將重心轉移到這個能發揮我優勢的地方。
9. 一次聰明的自我行銷: 在一場企業解題競賽中,我憑藉認真解決問題的態度脫穎而出,並在簡報的最後一頁巧妙地放上我的履歷,成功地將舞台變成了我的求職博覽會。
10. 錯失的機會與反思: 在拿到第一份工作後,我因過於天真而錯過了 AWS 的面試電話,這讓我反思在職涯早期,視野與認知的重要性。

## 第二部分:本週科技大事

1. 新聞一:OpenAI 推出 GPT-5
GPT-5 在用戶體驗上被批評失去了 GPT-4 的「溫暖」與情感互動能力;但在技術上,其邏輯推理、精準度與程式編寫(Coding)能力大幅提升,表現驚人,足以挑戰 Claude 的市場地位。

2. 新聞二:科技巨頭的「挖角式併購」新策略
Google、Meta 等公司開始採取新策略,不再收購整間新創公司,而是直接高薪挖角其創辦人或核心人才,導致原公司被掏空,員工股權價值歸零。

3. 新聞三:Meta 的近期爭議
Meta 本週爆出兩起爭議:1. Instagram 地圖功能因授權介面設計不佳,引發用戶隱私洩漏的擔憂。 2. 其 AI 模型被發現在訓練過程中,曾對兒童說出讚美其「青春形體」等不當言論。

4. 新聞四:用「聞」的診斷帕金森氏症
英國一位護理師被證實能透過嗅覺,準確辨識出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的特殊氣味,為醫學研究開闢了全新的診斷方向。

## 第三部分:開發週記 — AI Podcast 生成器

這個頻道一部分我想要開始分享我每週的開發週記,

目前我正在開發一個專案,做自動化的AI Podcast 生成器,這個生成器已經全自動的跑超過兩個月的時間,每天固定的產出內容,這個專案的目標不是販售AI工具,是產出我自己有興趣的國際大事,我真的透過每天收聽去優化聲音腳本,這個開發的歷程讓我有很多啟發跟想法,我希望可以每週跟自己對話,把開發過遇到跟解決的問題、甚是是未來的規劃都記錄下來,在這裡也一並分享給大家。

1. 用創業框架驗證想法: 我用「更快 (Faster)、更便宜 (Cheaper)、更好 (Better)」的框架來檢視這個專案。目前 AI 產製已經做到了前兩者,我現在的挑戰與重心在於如何讓內容品質做到「更好」。

2. 本週技術方案: 我開發了「新聞去重」功能,採用了「Embedding 向量初篩 + LLM 模型細判」的兩階段架構,以兼顧效率與準確性。

3. 工程上的血淚教訓: 在開發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模型 API 的極度不穩定性。這讓我學到,**建立備援機制(Fallback)**至關重要,但這也帶來了架構的複雜性(例如:不同模型的 Embedding 不能直接比較)。

4. 全「Vibe Coding」的震撼體驗: 過去大都小心翼翼的讓AI在既有的程式專案中逐一審核修改。本週我終於嘗試了一把「不看程式碼、只看介面跟Feature」的Vibe Coding,直面工程師內心對無法掌握專案的脆弱,做出了這個YT頻道的介面,幫助我透過即時語音辨識與LLM問答,得到虛擬的即時觀眾反饋,讓我可以話題不中斷。

5. 最重要的反思—我對 AI 的信任已超越自己: 這次經驗讓我震撼地意識到,在避免低級錯誤(如少一個括號、參數錯誤)這件事上,我對 AI 的信任度甚至已經超過了對自己的信任。這種「能力喪失感」與人機關係的轉變,是我在這週感受最深刻的衝擊。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收穫。

## 自動化Podcast
Voieech科技日报:https://www.youtube.com/@voieech科技日报

## 聯絡我
jeremy@voieech.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