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兩法 1-30定義
認知、覺、知,同義: 既明亦知是認知的定義
認知二項分類————————————
根知:依於自己的不共增上緣具色根(淨色根)所生的明知
根知的三緣:根知必須具備三緣:1. 所緣緣、2.增上緣、3.等無間緣。
以眼根知為例,緣著鬧鐘的眼根知
1.所緣緣:鬧鐘
2.增上緣:眼根
3.等無間緣:想看鬧鐘的心
等:心與心是相等
無間:是直接因、直接果的關係,中間沒有其他因緣介入
緣:生起緣著鬧鐘的眼根知的助緣,就是因為有想看鬧鐘的心
這三者聚集相遇的下一剎那會生起緣著鬧鐘的眼根知
意知 :依於自己的不共增上緣意根所生的明知
意知、根知能否互為近取因?應該不行,因為不是同一個質體續流
凡事多方思考,用各種角度來看待事情
分別知/耽著知/決定知同義 :經由混合聲總或義總而執境的耽著知,就是分別知的定義
什麼是聲總、義總?聲總是名稱,義總是內涵
分別知/耽著知/決定知同義
耽著知:這是、那是什麼;這裡有、沒有什麼;因為這樣、所以那樣,起心動念都是「耽著知」
耽著知:定義能不能定為對於趨入境產生耽著的認知,耽著,或是有耽著境的認知
問題:
1.這時候就會有一個問題,耽著境與趨入境同義,難到耽著知的認知都有趨入境嗎?不一定,例如耽著兔角的分別知
2耽著知的性相是什麼?
分別知無法清晰顯現境,是透過境的義總來耽著趨入境
無分別知 :已離「經由混合聲總或義總而執境」的明知
無分別知可以清晰顯現境的意思是不透過影像而說清晰
分別知的
顯現境、所取境,同義
趨入境、耽著境,同義
以執著鬧鐘的分別知為例,它的顯現境是在分別知上所顯現的影像
它要趨入的是鬧鐘,因為當我們在想鬧鐘的時候,我們想的是鬧鐘而不是鬧鐘的影像
但分別知要趨入鬧鐘這個對境時,它必須藉助鬧鐘在心中所現起的影像才有辦法趨入
分別知都是錯亂知的問題是把鬧鐘與鬧鐘的影像看為一,因為必須透過影像才能想,兩者水乳交融,而說錯亂,因為這個原故只要是分別知一定是錯亂知,錯亂是在顯現境產生錯亂
正確的分別知趨入境是沒錯,例如執鬧鐘的分別知是趨入鬧鐘而不是鬧鐘的影像
在分別知上會顯現出境的影像,這是它的「顯現境」,實際趨入的是境本身,所以是透由境的影像而趨入境
鬧鐘在心中現起的影像是它的顯現境,透由這個顯現境心中生起了鬧鐘的這種想法,所以鬧鐘是它的趨入境。
分別知以外的認知都不會有耽著境
所以有耽著境的認知一定是分別知
分別知可以分為三大類:
1.僅經由境的聲總所現起的分別知
2.僅經由境的義總所現起的分別知
3.同時經由境的聲總與義總所現起的分別知
但是執瓶的分別知有兩種,一種是伺意知,無法證得,另一種是可以證得的,執瓶的分別知執瓶就是有趨入瓶、耽著瓶想著瓶,是能證得境的認知
分別知另一種分類:
有符合事實的分別知:趨入境存在:執瓶的分別知
不符合事實的分別知:趨入境不存在:執兔角的分別知
義總(總相境的聲總加義總)與某一個境的義總(別相)、某一個境的聲總,彼此之間有什麼關聯?三句
是別相的義總一定是是總相的義總
是總相的義總不是別相的義總,例如混合聲總與義總的義總
錯亂知 :對於自己的顯現境產生錯亂的明知
不錯亂知 :對於自己的顯現境不產生錯亂的明知
顛倒知 :對於自己的趨入境產生錯亂的明知
量/正量 :新的、不欺誑的明知
非量知 :不是「新的、不欺誑」的明知
認知七項分類————————————
現前知 :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明知
現量 :已離分別且不錯亂之新的、不欺誑的明知
根現前知 :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緣具色根所生的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明知
取色之根現前知 :依於自己的不共增上緣眼根和所緣緣色之後所生的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明知
意現前知 :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緣意根所生的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明知
此處所說的意現前知 :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緣意根所生的此處所說的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他證知
所謂「此處所說的」,是說必須以佛所說《經》云:「認識色者分二類:依於眼及依於意。」
自證現前知:(已離分別且不錯亂之)具有「能取的行相」者
自證知:具有「能取的行相」者
瑜伽現前知 :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的三昧所生的已離分別、不錯亂的聖者心續之智
比度知 :依賴自己的基礎正因之後,對於自己的所量隱蔽境不欺誑的耽著知
比量 :依賴自己的基礎正因之後,新的、對於自己的所量隱蔽境不欺誑的明知
再決知 :瞭解「能引生自己的前量所已經瞭解者」的非量知(能證得境)
對於能引生自己的前量所已經瞭解者,再次瞭解的非量知,也可以
伺意知第一種定義
伺意知:對於已成為自己主要趨入境的現象,雖單方面地認定,但是尚未獲得確定義的明知,就是「伺意知」的定義。
猶豫知:透過自力對於兩端感到躊躇不定的明知
伺意知第二種定義
伺意知也可以定義為:「全然不依賴經驗及以正因為基礎的情況下,雖然認定自己的趨入境當中不錯亂的那一端,但是尚未獲得確定義的耽著知」
耽著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顯而未定知:「已成為自己的趨入境之自相雖清晰顯現,卻不能對它引生確定的明知」,就是「顯而未定知」的定義
「非量知」的分類,就是「認知的七項分類」的後五個。再決知、伺意知、顯而未定知、猶豫知、顛倒知
—————————————-
以趨入境來區分七項認知
以心趨入境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
1趨入雙方、趨入單方。
趨入雙方的取名為猶豫知
2趨入單方的,分為2種
與事實相符的、與事實不符的
3與事實不符的稱為顛倒知
與事實相符的有2種情況
4能證得境的、不能證得境的
能證得境的有兩種
5初次證得、再次證得,再次證得,稱為再決知。
6初次證得的有2種
需要依賴正因才能證得、不需依賴正因直接證得
7需要依賴正因的,取名為比度知,或比量;不需依賴正因直接證得是現前知或現量。
8不能證得境的分兩種
能清楚顯現自相的、不能清楚顯現自相的
9能清楚顯現自相的稱為顯而未定知
10不能清楚顯現自相的稱為伺意知
認知三項分類———————————
認知的三項分類以顯現境來區分:
1. 把「義總」作為「所取境」的分別知
2. 把「自相」作為「所取境」的無分別不錯亂知
3. 把「清晰顯現的不存在現象」作為「所取境」的無分別錯亂知
把「自相」作為「所取境」的無分別不錯亂知,和「現前知」二者同義
把「清晰顯現的不存在現象」作為「所取境」的無分別錯亂知,它與「無分別顛倒知」二者同義
「不是『新的、不欺誑』的明知」,就是「非量知」的定義
「非量知」的分類,就是「認知的七項分類」的後五個。再決知、伺意知、顯而未定知、猶豫知、顛倒知
—————————————-
遮遣趨入知的定義與同義詞。定義:「透過名稱之力,趨入自境的明知」,就是「遮遣趨入知」的定義。它與「分別知」二者同義。
成立趨入知:透過事物之力,趨入自境的明知,就是成立趨入知的定義。它與「無分別知」二者同義。
分別知的同義詞,它與遮遣趨入知二者同義。
分別知的實例,實例為比度知、伺意知、猶豫知這三種,以及再決知、顛倒知這二者的一部分。
「已離經由混合聲總或義總而執境的明知」,就是「無分別知」的定義。無分別知的同義詞,它和「成立趨入知」二者同義。
意根與意、心王同義
心(心王)、意、識、意根,四者同義
「與伴隨自己而生的『心所』相應者」,就是「心」的定義。
與自己所跟隨的『心』相應者,就是「心所」的定義。
心與心所這兩者的關係是相應的。有五相應:所緣相應、行相相應、時間相應、所依相應、實質相應
<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August 11, 2025 at 10:07 PM UTC
- Length18 min
- Season1
- Episode1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