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台开卷(粤语)

黄佳殷 梁皓明

每一次顿悟,都为生命点亮一盏明灯。 《开卷》是一档粤语广播节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出品。节目每周六下午5点在FM96.2播出,由梁皓明、黄佳殷主持。 本节目旨在以书本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两位主持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更让人会心一笑、慨然一叹。

  1. 8月27日

    “情绪价值”一场语言的通货膨胀(下)

    走在繁华街头,那些摇曳在背包上的Labubu玩偶、卡皮巴拉挂件,或是刻着偶像语录的金属挂牌,早已超越装饰品的范畴。它们如同现代人的情绪图腾,在方寸之间承载着个体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寄托。这种看似微小的消费选择,实则是当代青年追求情绪价值的生动注脚——在原子化生存的时代洪流中,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情感连接的锚点。 当“搭子社交”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健身房里的运动搭子、图书馆的学习伙伴、电影院里的观影同伴,这种精准划定边界的情感连接模式,折射出当代社交的微妙变革。人们既渴望摆脱孤独感,又警惕过度亲密带来的负担,于是催生出这种“用完即走”的轻量化人际关系。正如电商平台上热销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等虚拟商品,它们用象征性的符号为无处安放的情绪压力提供临时避难所。这些现象共同昭示着:在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层面的情绪价值正成为新的硬通货。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审视,情绪价值的崛起绝非偶然。它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的商业领域,最初被定义为消费者在体验服务时获得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净值差”。而今这个概念已渗透至亲密关系、职场文化、休闲方式等多元场景。在婚恋关系中,能否“接住”伴侣的情绪成为比物质条件更核心的竞争力;在职场中,年轻员工将平等对话与人格尊严视为与薪酬同等重要的劳动补偿;在独处时光,轻松综艺与搞笑短视频则化身情感创可贴,为疲惫心灵提供即时镇痛。这些行为共同构成当代青年的情绪自救图谱。 深入观察青年群体获取情绪价值的方式,可见三条鲜明路径。符号消费是最直观的表达——当年轻人购买盲盒手办或香氛蜡烛时,他们消费的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承载的情感投射与精神慰藉。这类“治愈系”消费如同情绪创可贴,为高压生活提供短暂喘息。而“City Walk”“围炉煮茶”等新型休闲活动的流行,则彰显着都市人对微小幸福的执着追寻。在重庆洪崖洞前模仿“吃轻轨”的游客,在黄山茶室里围炉夜话的年轻人,都在用仪式感对抗现代性孤独。 这种集体性的情绪价值追寻,本质是社会转型期的心理镜像。当代青年呈现出工具理性与情感理性并重的双重特质:他们既追求绩效与成就,又坚决拒绝“唯指标化”的生存方式;既渴望情感联结,又精心守护个人边界。这种“适度关系”的智慧,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保持韧性,在流动时代维系心灵平衡。当昆明街头驶过蓝花楹主题巴士,身着汉服的青年在花雨中微笑,这样的场景正是他们构建诗意栖居的生动实践。 然而情绪价值如同双刃剑。当年轻人过度依赖外部情绪供给,可能弱化心理自愈能力,陷入“情绪乞讨”的恶性循环。真正健康的情绪生态,应当既能提供情感慰藉,又可激发内在力量。越来越多青年参与“情绪笔记训练营”,通过系统学习情绪识别与调节技术,实现从被动安抚到主动成长的跨越。这种转变揭示出情绪价值的终极意义:它不应是精神依赖的温床,而该成为心理韧性的练兵场。 构建积极情绪生态需要社会智慧的参与。与其无条件满足情绪需求,不如帮助青年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框架;与其提供无限量安抚,不如创造激发内在力量的社会支持系统。当年轻人学会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成长动能,他们便能打破“索取-消耗”的闭环,在时代浪潮中锻造出兼具柔软与刚强的现代心灵。这份心灵地图的绘制,终将指引我们穿越原子化生存的迷雾,抵达情感共同体的新大陆。

    25 分鐘
  2. 8月27日

    “情绪价值”一场语言的通货膨胀(上)

    走在繁华街头,那些摇曳在背包上的Labubu玩偶、卡皮巴拉挂件,或是刻着偶像语录的金属挂牌,早已超越装饰品的范畴。它们如同现代人的情绪图腾,在方寸之间承载着个体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寄托。这种看似微小的消费选择,实则是当代青年追求情绪价值的生动注脚——在原子化生存的时代洪流中,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情感连接的锚点。 当“搭子社交”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健身房里的运动搭子、图书馆的学习伙伴、电影院里的观影同伴,这种精准划定边界的情感连接模式,折射出当代社交的微妙变革。人们既渴望摆脱孤独感,又警惕过度亲密带来的负担,于是催生出这种“用完即走”的轻量化人际关系。正如电商平台上热销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等虚拟商品,它们用象征性的符号为无处安放的情绪压力提供临时避难所。这些现象共同昭示着:在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层面的情绪价值正成为新的硬通货。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审视,情绪价值的崛起绝非偶然。它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的商业领域,最初被定义为消费者在体验服务时获得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净值差”。而今这个概念已渗透至亲密关系、职场文化、休闲方式等多元场景。在婚恋关系中,能否“接住”伴侣的情绪成为比物质条件更核心的竞争力;在职场中,年轻员工将平等对话与人格尊严视为与薪酬同等重要的劳动补偿;在独处时光,轻松综艺与搞笑短视频则化身情感创可贴,为疲惫心灵提供即时镇痛。这些行为共同构成当代青年的情绪自救图谱。 深入观察青年群体获取情绪价值的方式,可见三条鲜明路径。符号消费是最直观的表达——当年轻人购买盲盒手办或香氛蜡烛时,他们消费的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承载的情感投射与精神慰藉。这类“治愈系”消费如同情绪创可贴,为高压生活提供短暂喘息。而“City Walk”“围炉煮茶”等新型休闲活动的流行,则彰显着都市人对微小幸福的执着追寻。在重庆洪崖洞前模仿“吃轻轨”的游客,在黄山茶室里围炉夜话的年轻人,都在用仪式感对抗现代性孤独。 这种集体性的情绪价值追寻,本质是社会转型期的心理镜像。当代青年呈现出工具理性与情感理性并重的双重特质:他们既追求绩效与成就,又坚决拒绝“唯指标化”的生存方式;既渴望情感联结,又精心守护个人边界。这种“适度关系”的智慧,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保持韧性,在流动时代维系心灵平衡。当昆明街头驶过蓝花楹主题巴士,身着汉服的青年在花雨中微笑,这样的场景正是他们构建诗意栖居的生动实践。 然而情绪价值如同双刃剑。当年轻人过度依赖外部情绪供给,可能弱化心理自愈能力,陷入“情绪乞讨”的恶性循环。真正健康的情绪生态,应当既能提供情感慰藉,又可激发内在力量。越来越多青年参与“情绪笔记训练营”,通过系统学习情绪识别与调节技术,实现从被动安抚到主动成长的跨越。这种转变揭示出情绪价值的终极意义:它不应是精神依赖的温床,而该成为心理韧性的练兵场。 构建积极情绪生态需要社会智慧的参与。与其无条件满足情绪需求,不如帮助青年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框架;与其提供无限量安抚,不如创造激发内在力量的社会支持系统。当年轻人学会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成长动能,他们便能打破“索取-消耗”的闭环,在时代浪潮中锻造出兼具柔软与刚强的现代心灵。这份心灵地图的绘制,终将指引我们穿越原子化生存的迷雾,抵达情感共同体的新大陆。

    27 分鐘
  3. 8月4日

    从享受型到生产型:暑假的真正意义(下)

    今天的父母,乐衷于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到“陪娃”这项事业中: 办了各种会员卡,每周末泡在游乐场里;家里玩具堆积如山,但每次逛商场都不空手而归;假期旅行从不落空,孩子小小年纪看遍世界美景,尝遍各地美食……最近暑假,高铁站几乎被带娃出行的家庭占领。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经济”撑起了消费市场半边天。 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出现了: 尽管孩子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和娱乐活动,但他们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感到空虚和无聊。 我逐渐意识到,依赖外部“投喂”的“消费型快乐”的泛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可能不仅是阻碍,甚至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今天的文章。 新时代的教育困境: 物质越丰盛,内心越贫瘠我的朋友Olivia最近陷入了烦恼。 前不久,她刚带女儿在欧洲玩了10天,朋友圈分享了不少旅途美照,女儿灿烂笑脸让人好不羡慕。 所有人都说她小小年纪就“涨了见识,见了世面”。 但Olivia却愁眉苦脸地吐槽:回来才两天,女儿就整天喊着“好无聊”,“不如死了算了”。 她要不像一只软体动物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要不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在家里四处游荡,嘴里反复念叨着“没意思,真没意思”。 念得Olivia火冒三丈。 暑假还剩一个多月,Olivia寻思着给女儿报了一个帆船夏令营。 可夏令营也只有一周,剩下的时间,如何才能让女儿不感到无聊呢? Olivia想过给她报辅导班,带她去运动,但女儿积极性不高。 Olivia困惑:“我们小时候,暑假哪有这么多活动,虽然也会无聊,但都能自己找乐子。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Olivia的苦恼并非个例。 前几天,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帖: 贴主的烦恼和Olivia相似。 4年级的孩子出去吃喝玩乐就很开心,但只要在家呆着就说无聊,整个人的状态显得非常浮躁。 帖子下面,有一个高赞评论一针见血指出—— @成长录: “这是因为孩子习惯了消费型的快乐,而不是输出型快乐。她的物质欲望被提得太高,而内在创造快乐的能力却萎缩了,导致她无法自主产生多巴胺,只能依赖外部‘投喂’式的刺激。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青少年抑郁比例增高的原因之一。想改变,就要培养她有创造性的爱好,让她学会在无聊中迸发创造力。”这条评论获得了数万的点赞。 消费型快乐正成为阻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障碍,培养孩子的创造型快乐迫在眉睫。 “购买”快乐,导致“快乐无能”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大脑的快乐机制说起。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快乐感受主要由两种神经递质驱动:多巴胺和内啡肽。 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 消费型快乐,本质是“多巴胺快乐”。 当我们体验新鲜、刺激的事情,比如吃到美食、买到新玩具、刷短视频时,大脑会快速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而强烈的兴奋感。 但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旦刺激消失,多巴胺水平会迅速下降,让人感到空虚,并渴望下一次更强的刺激。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刚得到一个新玩具,新鲜感很快过去,就立刻想要下一个。 创造型快乐,则是“内啡肽快乐”。 内啡肽通常在人们通过努力和付出后产生,被称为“天然的止痛剂”和“奖励激素”。 当孩子全神贯注地画一幅画、努力拼好一个乐高、或通过练习终于学会一首曲子时, 这个“先苦后甜”的过程会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带来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坚持让孩子学架子鼓,就是希望他能在练习乐器的过程中,体验攻克一首曲子的成就感。 长期依赖多巴胺式的即时满足,会让大脑对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 孩子会逐渐丧失从平淡的日常和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中感受快乐的能力。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快乐无能”。长期快感缺失,可能伴随抑郁、焦虑和创伤。 过度安排的生活, 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被消费型快乐填满的童年,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发展出创造力的绝佳时机。 英国心理学家桑迪·曼恩做过一个实验—— 他要求被试者先完成枯燥的任务(比如抄电话号码),再进行创造力测试。结果显示,经历无聊的组别在创意任务中表现地更好。他由此得出结论:无聊状态削弱了大脑的抑制机制,使思维更加发散。 换句话说,无聊是创造力的温床。 牛顿在1665年鼠疫隔离期间,因为无聊转向数学和物理研究,最终发现微积分和万有引力; 莎士比亚也是在剧院关闭期间创作了《李尔王》等经典作品。 当孩子经历适度的无聊时,他们会开始主动思考“我能做什么?”,这恰恰是在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规划能力和创造力。 古人能在夜晚的星空中想象出无数神话故事, 正是因为在没有电灯和电子产品的时代,他们有大段“无聊”的时间去仰望和发呆。 然而,我们现在的做法却恰恰相反。 生怕孩子无聊,于是用各种活动、课程和娱乐把他们的时间表填得满满当当。 这种过度充实,尤其充斥着被动接受的消费型娱乐,恰恰剥夺了孩子感受无聊的机会,也扼杀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火花。 而缺乏自主创造机会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发展出应对无聊的「心理工具」,如想象力、探索欲。 真正的富养:培养孩子创造型快乐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对“消费型快乐”的依赖,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源泉呢? 答案是,引导他们走向创造性的快乐。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著名的“心流”理论。 他指出—— 当人完全沉浸在一项具有挑战性又在能力范围内的活动中时,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极度专注和满足的状态,这就是心流。这种状态,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幸福感,还能增强创造力。今年上半年,我开始自学水彩画。 无意间获得了创造性快乐,并产生心流,有时候一画就是1-2个小时,也不会频繁看手机。 还有朋友学编织,来对抗焦虑情绪,也是同样的道理。 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爱好,就是帮助他们体验“心流”的最佳途径。 1.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作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消费型活动转化为创造型活动。 比如我带孩子出去旅游,这是一种消费。但我们旅行途中会拍摄许多素材,回来后一起制作旅行Vlog。 从开始主要由我主导,到后来孩子会提出拍摄想法、挑选背景音乐、提供文案思路、并且全程配音。 他在深度参与后,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远超旅行本身。 这些旅行的Vlog不仅是回忆的载体,更是一次创造的实践。 还有生活中的创造。 与其直接带孩子去昂贵的餐厅,不如一起动手在家做一顿大餐。 从买菜、洗菜到烹饪,让孩子参与其中,最后品尝自己劳动果实的那份喜悦,是任何餐厅都无法比拟的。 2. 接纳孩子的“无聊”,拥抱“慢刺激” 当孩子再次向你抱怨“我好无聊”时,请克制住立刻为他安排活动的冲动。 告诉他:“无聊是很正常的,它也是一个机会,让你想一想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如果孩子比较小,你可以为他准备一个“无聊盒子”,里面装满简单的、开放性的材料:废旧的纸箱、彩笔、胶带、毛线、瓶盖等。 这些没有固定玩法的东西,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同时,多为孩子提供“慢刺激”的活动,比如一起读一本书、在公园里散步、观察蚂蚁搬家。 这些看似平淡的活动,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重新连接内在的感受和外部真实的世界。 分享一些网友观点 写在最后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是最好的爱。 却不知,这种无度的“物质富养”,可能正在培养一个精神上无比“贫穷”的孩子。 当我们不再需要用塞满的行程和昂贵的玩具,来缓解自己作为父母的焦虑时; 当我们能坦然地接受孩子有“无聊”的时刻; 孩子才能真正长出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翅膀,飞向一个由他自己定义和创造的幸福人生。

    27 分鐘
  4. 8月4日

    从享受型到生产型:暑假的真正意义(上)

    今天的父母,乐衷于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到“陪娃”这项事业中: 办了各种会员卡,每周末泡在游乐场里;家里玩具堆积如山,但每次逛商场都不空手而归;假期旅行从不落空,孩子小小年纪看遍世界美景,尝遍各地美食……最近暑假,高铁站几乎被带娃出行的家庭占领。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经济”撑起了消费市场半边天。 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出现了: 尽管孩子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和娱乐活动,但他们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感到空虚和无聊。 我逐渐意识到,依赖外部“投喂”的“消费型快乐”的泛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可能不仅是阻碍,甚至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今天的文章。 新时代的教育困境: 物质越丰盛,内心越贫瘠我的朋友Olivia最近陷入了烦恼。 前不久,她刚带女儿在欧洲玩了10天,朋友圈分享了不少旅途美照,女儿灿烂笑脸让人好不羡慕。 所有人都说她小小年纪就“涨了见识,见了世面”。 但Olivia却愁眉苦脸地吐槽:回来才两天,女儿就整天喊着“好无聊”,“不如死了算了”。 她要不像一只软体动物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要不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在家里四处游荡,嘴里反复念叨着“没意思,真没意思”。 念得Olivia火冒三丈。 暑假还剩一个多月,Olivia寻思着给女儿报了一个帆船夏令营。 可夏令营也只有一周,剩下的时间,如何才能让女儿不感到无聊呢? Olivia想过给她报辅导班,带她去运动,但女儿积极性不高。 Olivia困惑:“我们小时候,暑假哪有这么多活动,虽然也会无聊,但都能自己找乐子。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Olivia的苦恼并非个例。 前几天,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帖: 贴主的烦恼和Olivia相似。 4年级的孩子出去吃喝玩乐就很开心,但只要在家呆着就说无聊,整个人的状态显得非常浮躁。 帖子下面,有一个高赞评论一针见血指出—— @成长录: “这是因为孩子习惯了消费型的快乐,而不是输出型快乐。她的物质欲望被提得太高,而内在创造快乐的能力却萎缩了,导致她无法自主产生多巴胺,只能依赖外部‘投喂’式的刺激。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青少年抑郁比例增高的原因之一。想改变,就要培养她有创造性的爱好,让她学会在无聊中迸发创造力。”这条评论获得了数万的点赞。 消费型快乐正成为阻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障碍,培养孩子的创造型快乐迫在眉睫。 “购买”快乐,导致“快乐无能”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大脑的快乐机制说起。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快乐感受主要由两种神经递质驱动:多巴胺和内啡肽。 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 消费型快乐,本质是“多巴胺快乐”。 当我们体验新鲜、刺激的事情,比如吃到美食、买到新玩具、刷短视频时,大脑会快速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而强烈的兴奋感。 但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旦刺激消失,多巴胺水平会迅速下降,让人感到空虚,并渴望下一次更强的刺激。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刚得到一个新玩具,新鲜感很快过去,就立刻想要下一个。 创造型快乐,则是“内啡肽快乐”。 内啡肽通常在人们通过努力和付出后产生,被称为“天然的止痛剂”和“奖励激素”。 当孩子全神贯注地画一幅画、努力拼好一个乐高、或通过练习终于学会一首曲子时, 这个“先苦后甜”的过程会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带来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坚持让孩子学架子鼓,就是希望他能在练习乐器的过程中,体验攻克一首曲子的成就感。 长期依赖多巴胺式的即时满足,会让大脑对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 孩子会逐渐丧失从平淡的日常和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中感受快乐的能力。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快乐无能”。长期快感缺失,可能伴随抑郁、焦虑和创伤。 过度安排的生活, 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被消费型快乐填满的童年,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发展出创造力的绝佳时机。 英国心理学家桑迪·曼恩做过一个实验—— 他要求被试者先完成枯燥的任务(比如抄电话号码),再进行创造力测试。结果显示,经历无聊的组别在创意任务中表现地更好。他由此得出结论:无聊状态削弱了大脑的抑制机制,使思维更加发散。 换句话说,无聊是创造力的温床。 牛顿在1665年鼠疫隔离期间,因为无聊转向数学和物理研究,最终发现微积分和万有引力; 莎士比亚也是在剧院关闭期间创作了《李尔王》等经典作品。 当孩子经历适度的无聊时,他们会开始主动思考“我能做什么?”,这恰恰是在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规划能力和创造力。 古人能在夜晚的星空中想象出无数神话故事, 正是因为在没有电灯和电子产品的时代,他们有大段“无聊”的时间去仰望和发呆。 然而,我们现在的做法却恰恰相反。 生怕孩子无聊,于是用各种活动、课程和娱乐把他们的时间表填得满满当当。 这种过度充实,尤其充斥着被动接受的消费型娱乐,恰恰剥夺了孩子感受无聊的机会,也扼杀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火花。 而缺乏自主创造机会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发展出应对无聊的「心理工具」,如想象力、探索欲。 真正的富养:培养孩子创造型快乐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对“消费型快乐”的依赖,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源泉呢? 答案是,引导他们走向创造性的快乐。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著名的“心流”理论。 他指出—— 当人完全沉浸在一项具有挑战性又在能力范围内的活动中时,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极度专注和满足的状态,这就是心流。这种状态,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幸福感,还能增强创造力。今年上半年,我开始自学水彩画。 无意间获得了创造性快乐,并产生心流,有时候一画就是1-2个小时,也不会频繁看手机。 还有朋友学编织,来对抗焦虑情绪,也是同样的道理。 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爱好,就是帮助他们体验“心流”的最佳途径。 1.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作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消费型活动转化为创造型活动。 比如我带孩子出去旅游,这是一种消费。但我们旅行途中会拍摄许多素材,回来后一起制作旅行Vlog。 从开始主要由我主导,到后来孩子会提出拍摄想法、挑选背景音乐、提供文案思路、并且全程配音。 他在深度参与后,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远超旅行本身。 这些旅行的Vlog不仅是回忆的载体,更是一次创造的实践。 还有生活中的创造。 与其直接带孩子去昂贵的餐厅,不如一起动手在家做一顿大餐。 从买菜、洗菜到烹饪,让孩子参与其中,最后品尝自己劳动果实的那份喜悦,是任何餐厅都无法比拟的。 2. 接纳孩子的“无聊”,拥抱“慢刺激” 当孩子再次向你抱怨“我好无聊”时,请克制住立刻为他安排活动的冲动。 告诉他:“无聊是很正常的,它也是一个机会,让你想一想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如果孩子比较小,你可以为他准备一个“无聊盒子”,里面装满简单的、开放性的材料:废旧的纸箱、彩笔、胶带、毛线、瓶盖等。 这些没有固定玩法的东西,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同时,多为孩子提供“慢刺激”的活动,比如一起读一本书、在公园里散步、观察蚂蚁搬家。 这些看似平淡的活动,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重新连接内在的感受和外部真实的世界。 分享一些网友观点 写在最后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是最好的爱。 却不知,这种无度的“物质富养”,可能正在培养一个精神上无比“贫穷”的孩子。 当我们不再需要用塞满的行程和昂贵的玩具,来缓解自己作为父母的焦虑时; 当我们能坦然地接受孩子有“无聊”的时刻; 孩子才能真正长出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翅膀,飞向一个由他自己定义和创造的幸福人生。

    24 分鐘
  5. 7月19日

    社交媒体的社交潜规则(下)

    社交媒体的社交潜规则 ——给每个在屏幕后面说话的人 一、点赞的“潜规则”:成就比思考更安全 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晒孩子第一次骑车的视频,点赞瞬间破百;而你转发一篇深度长文,留言区冷清得像午夜地铁。原因并不复杂:算法把“成就”包装成低风险的社交货币——我点个赞,既不用表态,又能显得有爱心;而严肃议题需要立场、时间与勇气,于是大家默契地滑过去。110 万跑步者的实验告诉我们,行为会被传染;点赞也是一种姿势传染——我先伸手,后面的人跟着点,安全又体面。 二、评论的“潜规则”:恶语先抢沙发,良言永远迟到 算法不辨善恶,只认热度;“沙发”一旦被恶语占领,后来者要么沉默,要么加入狂欢。于是,一句“加油”显得笨拙,一句“作秀”却获得簇拥。我们误把刻薄当幽默,把讥讽当清醒,把别人的伤疤当自己的游乐场。 三、沉默的“潜规则”:多数人把“反对”留在心里 公牛体重实验早已警示:只要允许讨论,群体的平均值就会偏离真相。社交媒体把这条定律推向极致——热点一出,立场先行,理性退散。结果是 92% 的人只看不说,6% 的人用 140 字决定风向。沉默的大多数并非没有观点,只是不想被围攻。久而久之,广场只剩下最响亮的声音,而广场下是更深的洞穴。 四、工具的“潜规则”:你喂养它什么,它就长成什么 麦克卢汉说,所有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手机延伸了我们的声带,也放大了我们的情绪。在《炒作机器》里,作者把这种放大称作“增强回路”:你输出愤怒,算法就推给你更愤怒的世界;你输入温柔,首页就会慢慢开灯。工具没有意志,但它有记忆——记住每一次点击、停留、转发,然后把你塑造成它最熟悉的样子。 五、破局的潜规则:把“三思”放在发送键之前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老话在今天有了新注脚:屏幕对面不是头像,而是和你一样会疼的人。我们无法一夕拆掉算法,但可以决定自己成为哪 6%。在敲下回车之前,先问自己三句话: 这句话是否必要? 是否真实? 是否带着善意? 如果三问不过,就让手指停三秒——三秒足够让冲动降温,让理性归位。三秒之后,也许你删掉的是一句刻薄,留下的却是一条温暖的评论,甚至挽救一个陌生人的夜晚。 社交媒体从来不是乌托邦,也不是修罗场,它只是把人性放大成高清像素。点赞、评论、转发,每一个动作都在为广场投票。愿我们投出的不是石头,而是种子;愿广场最终开满花,而不是堆满瓦砾。 起于创新,止于至善——这既是《炒作机器》的结尾,也该成为我们每一次点击的开场白。

    27 分鐘
  6. 7月18日

    社交媒体的社交潜规则(上)

    社交媒体的社交潜规则 ——给每个在屏幕后面说话的人 一、点赞的“潜规则”:成就比思考更安全 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晒孩子第一次骑车的视频,点赞瞬间破百;而你转发一篇深度长文,留言区冷清得像午夜地铁。原因并不复杂:算法把“成就”包装成低风险的社交货币——我点个赞,既不用表态,又能显得有爱心;而严肃议题需要立场、时间与勇气,于是大家默契地滑过去。110 万跑步者的实验告诉我们,行为会被传染;点赞也是一种姿势传染——我先伸手,后面的人跟着点,安全又体面。 二、评论的“潜规则”:恶语先抢沙发,良言永远迟到 算法不辨善恶,只认热度;“沙发”一旦被恶语占领,后来者要么沉默,要么加入狂欢。于是,一句“加油”显得笨拙,一句“作秀”却获得簇拥。我们误把刻薄当幽默,把讥讽当清醒,把别人的伤疤当自己的游乐场。 三、沉默的“潜规则”:多数人把“反对”留在心里 公牛体重实验早已警示:只要允许讨论,群体的平均值就会偏离真相。社交媒体把这条定律推向极致——热点一出,立场先行,理性退散。结果是 92% 的人只看不说,6% 的人用 140 字决定风向。沉默的大多数并非没有观点,只是不想被围攻。久而久之,广场只剩下最响亮的声音,而广场下是更深的洞穴。 四、工具的“潜规则”:你喂养它什么,它就长成什么 麦克卢汉说,所有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手机延伸了我们的声带,也放大了我们的情绪。在《炒作机器》里,作者把这种放大称作“增强回路”:你输出愤怒,算法就推给你更愤怒的世界;你输入温柔,首页就会慢慢开灯。工具没有意志,但它有记忆——记住每一次点击、停留、转发,然后把你塑造成它最熟悉的样子。 五、破局的潜规则:把“三思”放在发送键之前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老话在今天有了新注脚:屏幕对面不是头像,而是和你一样会疼的人。我们无法一夕拆掉算法,但可以决定自己成为哪 6%。在敲下回车之前,先问自己三句话: 这句话是否必要? 是否真实? 是否带着善意? 如果三问不过,就让手指停三秒——三秒足够让冲动降温,让理性归位。三秒之后,也许你删掉的是一句刻薄,留下的却是一条温暖的评论,甚至挽救一个陌生人的夜晚。 社交媒体从来不是乌托邦,也不是修罗场,它只是把人性放大成高清像素。点赞、评论、转发,每一个动作都在为广场投票。愿我们投出的不是石头,而是种子;愿广场最终开满花,而不是堆满瓦砾。 起于创新,止于至善——这既是《炒作机器》的结尾,也该成为我们每一次点击的开场白。

    24 分鐘

簡介

每一次顿悟,都为生命点亮一盏明灯。 《开卷》是一档粤语广播节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出品。节目每周六下午5点在FM96.2播出,由梁皓明、黄佳殷主持。 本节目旨在以书本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两位主持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更让人会心一笑、慨然一叹。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