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波儿

意思波儿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立足创意大生态,聚焦创意营销领域。 每一期我们都会邀请资深营销创意与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 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1. 2022/01/29

    【新年特辑】创意,走出会议室,走进街边店

    给大伙拜个早年。 让我们关掉精选案例网,忘掉各大创意奖项,走出脑暴会议室。 一起走进被用心经营的店铺,走进创意。 这一期作为新年特辑,意思波儿将走进「猫头鹰喜剧」、「十一寸面馆」、「入海口书店」,去探索藏在店铺里的有意思的事和好玩的小创意。 听众朋友们,第一季《意思波儿》暂时就到这里,期待新的一年再见~ - 嘉宾与主播 - 嘉宾: 北京NEST巢空间 田和 北京十一寸面馆主理人 Lucy 入海口书店店长 阿陈 主播: 意思波儿幕后团队成员 郭阳阳 徐凯敏 腹黑 - 时间轴 - 00:00 往期嘉宾们的新年祝福 01:37 东四·到达NEST巢空间 03:27 北京脱口秀市场情况 “史炎老师他其实一直想做的除了场地之外还有培训,但我们的培训不是说我们办一个课程,然后告诉你脱口秀应该怎么讲,有什么公式,什么样可以达到60分,什么样可以达到80分,什么样是一个还不错的段子,我们没有这样做。” 08:43 去年做过最有创意的事情——票友计划 “我们会让观众把他们认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拿来和我们做脱口秀演出门票的交换,这个东西其实不太新鲜,因为以物易物本身是最原始的一个交换方式,但是我们特别喜欢这个形式,就是因为我们本身做脱口秀,我们是喜欢故事的、欢迎故事的,我们希望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和我们交换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不是有价格的。” 13:30 隆福寺·到达十一寸面馆 “比如说我们平时也会订外卖什么的,但有的时候想吃那种家里的味就很难,所以我们就想在隆福寺开一家就是我们喜欢吃的面馆,基于这个原因,然后同时筷子和面条古代的计量单位又是寸,所以我们就把‘寺’给拆分了是‘11寸’。” 18:30 开店过程中的创意想法 “我们之前在伍德出过市集,因为正好那会是国潮市集,我们做的其实就是用咖啡就面。我们会做一个套餐,就一半咖啡一半面,然后来做推广,年轻人可能还挺好奇的。” 23:22 怎么看待“网红店”的标签 “这个也是在我们做了好几年之后的一个转变,刚开始其实我们挺反感网红这个词,因为感觉负面意义很多,在我们认为可能网红它就是红一阵就没了,但后来我们认为其实踏踏实实做我们东西就好了,因为网红其实是别人给我们的定义,但是我们也确实因为人家说我们是网红可能会真的会吸引一些人来,我们的能力就是把我们东西做好,那我觉得有的网红它也可以是很长久的。” 26:09 五道营胡同·到达入海口书店 “因为书店的面积比较小,所以当时开它的时候,我们的创始人希望书店在五道营这条胡同里面给大家一个启发,作为大家进入书籍和知识海洋的一个开口,所以它就叫做海口。” 28:55 书店里有意思的分区 “我们都非常喜欢北京胡同,胡同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然后它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场域,它有古老的气息,它也非常现代性,它带来了很多与我们之前认为的像北京这种气质不太一样、很新鲜的地方。然后我们就想在胡同里面把大家再带回到胡同的历史里,让大家了解胡同为什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以前它的故事什么样。” 30:49 看书的重要性 “现在信息流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他们都能通过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电视接触到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视频,但是其实人的状态都是在波动的,视频接收量它达到了峰值之后,很多人他确实是会累,但是他们会觉得来到书店能放松下来,我觉得这个此消彼长。” 32:32 在书店里遇到有意思的人 “老人会在这里看书,然后也会跟我聊天,我就觉得这个事情给我很大的触动和感受,就觉得无论在城市哪里能有一家书店,是非常好的事情,会给很多人一个去处。” 34:10 给听众们推荐一本书 “我有一天就是在书店随意翻阅就非常有意思,叫做《贪婪的多巴胺》,它是讲我们人体内的化学物质的,有的时候我们想要了解自己,大家可能都是靠纯思考或者纯哲学方面的去思考,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多多关注我们的身体内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这个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的去了解自己,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聊一些感性的东西。” 36:15 往期嘉宾的新年祝福 “尽管这次聊天我自己依然不能清晰说出创意是什么,但我想相信创意就是对创造力的尊重,也是让一个人内心更加开放,维持思维活性的办法。” “最近我还投入了一项充满挑战的新爱好,钢管舞这项运动的学习帮助我正视自己身体的不完美,也充分发掘了自身的局限与潜能,这都让我认识到在我们习惯于将思想放置在身体外延的今天,对身体的开发和对精神领域的探索是一样重要的,新的一年,衷心希望你也可以在某一处找回自己,欣赏自己。” 【Staff】 本期策划:郭阳阳 监制:曹锐 项目统筹:谭睿、由佳 艺术资源统筹:姜军、甄文妮 文案:邸洪、徐凯敏 视觉:唐艺卓、吴龙光、刘桂媛、胡永强 市场合作&外放:曹晨晨、周培、王婧媛、王寒星、赵斌、张珊 制作人:泽希 后期制作:陆佳杰 节目运营:小米粒 【关于我们】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第一季以创意x艺术为主线,每一期邀请营销创意领域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 发起团队: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 专注于营销创意研究及创新创意项目研发,致力于拓展创意边界、激活创意生态。 *巨量引擎艺术引擎 专注于整合艺术类资源,开发创新模式项目,促进平台内项目与外部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 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40 分钟
  2. 2022/01/20

    慢慢经历是创意人的捷径|小河x张悦x袁海x毛冬(下)

    好的创作能让人听出眼泪,热泪盈眶的真诚也能激发我们好好创作。 本期我们将继续和音乐人小河,非虚构影像品牌 FIGURE创始人张悦,以及巨量引擎的袁海,在他们动人的思绪里,捕捉最真诚的创意。这期节目也是意思波儿·第一季的最后一期正片(当然还会有不定期更新啦),感谢和艺术家、创意人以及听众朋友们度过的闪亮岁月,我们期待再会! - 嘉宾与主播 -张悦:非虚构影像品牌 FIGURE创始人小河:何萍所与田巧云的第三个儿子、作曲及音乐制作人、「音乐肖像」「寻谣计划」发起人袁海:巨量星图MCN负责人毛冬:脱口秀演员,《基本无害》主播,互联网创意工作者 - 时间轴 -01:49 袁海老师眼中成为视频类达人的必备要素“你必须热爱且擅长,你才能克服其中很多的一些难处,你才能把这个事把它真正做好。”“成功的机会是有很多的,但是其实这是一个抽象化的概括和表达,我觉得这背后表达的是一种舍九取一的一种意识,或者是说一种取舍的态度。” 04:21 张悦老师聊职业道路的选择“如果你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一个标准的人,可能你就会去做一个抉择,就在两条路里头选一条,人走的少但是对你而言是对的路,那份钱就不是你该挣的钱、那份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不是该你得到的成功,我自己是这么去看这个问题的,所以你对于你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一份非此不可的一个热爱?” 06:47 小河老师选择音乐道路的原因“做音乐的人是最不务实的。后来让我坚持的是,音乐带给了我一种和世界的特别美好的关系,音乐里面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让我可以理解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可以和世界相处,而且你相信那是真的,而不是假的。” 12:18 如何看待新媒体平台“在之前,话语权是一个需要争取的东西,因为在分发媒介少的时候,可能只有上电视才可以。现在我感觉因为随着短视频的这些平台出现,话语权被分出来了,每个人都有权被看见,之前是一个需要争取的权利,现在被看见是一个大家都拥有的机会。”“现在是一个不缺少音乐的时代,现在音乐简直太多了。所以人类的音乐肯定是需要经过这个阶段才能进化、发展的,然后人人都可以唱歌跳舞的时候,唱歌和跳舞这件事情才能更进步。” 23:19 商业化的心得“你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儿?它其实恰恰不是说,因为我觉得这个事儿特厉害,我有特别大的历史意义,而是说如果我不做这个事儿,这个事可能会推迟几十年上百年,未来会缺少或者是缺失,所以最后找到坚定的追求。” 30:18 创作是一种治愈和救赎“你其实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被这个事情改变,因为我们都是人,我们人心、我们每一刻的意识、每一刻的认知,其实都是会进化或者是松动的。”“优秀的创作者到最后都不是靠着自己的发光发热来支撑自己往前走,其实是有更多对于情感传递的一些责任感和追求。” 42:48 和小河老师合唱 歌曲名称《米店》,原唱张玮玮。【Staff】本期策划:徐凯敏监制:曹锐项目统筹:谭睿、由佳艺术资源统筹:姜军、甄文妮文案:郭阳阳、邸洪视觉:唐艺卓、吴龙光、刘桂媛、胡永强市场合作&外放:曹晨晨、周培、王婧媛、王寒星、赵斌、张珊制作人:泽希后期制作:陆佳杰节目运营:小米粒【关于我们】「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第一季以创意x艺术为主线,每一期邀请营销创意领域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发起团队:*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专注于营销创意研究及创新创意项目研发,致力于拓展创意边界、激活创意生态。*巨量引擎艺术引擎专注于整合艺术类资源,开发创新模式项目,促进平台内项目与外部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45 分钟
  3. 2022/01/13

    慢慢经历是创意人的捷径|小河x张悦x袁海x毛冬(上)

    通往好创意之路没有捷径,但那些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却往往能直抵人心。 本期「意思波儿」,我们将和音乐人小河,非虚构影像品牌 FIGURE创始人张悦,以及巨量引擎的袁海,一起聊聊他们创作背后发生的真实故事,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得。 - 嘉宾与主播 - 张悦:非虚构影像品牌 FIGURE创始人 小河:何萍所与田巧云的第三个儿子、作曲及音乐制作人、「音乐肖像」「寻谣计划」发起人 袁海:巨量星图MCN负责人 毛冬:脱口秀演员,《基本无害》主播,互联网创意工作者 - 时间轴 - 04:13 嘉宾自我介绍 “音乐不光是音乐产品,其实音乐里边有特别好的东西,我觉得是做音乐的人和听音乐的人都知道。当音乐响起,你和音乐的关系,甚至音乐影响你和他人的关系,这件事情其实是我能坚持做音乐到今天的一个对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这是一个不缺少音乐的时代,在互联网上每天发布的新歌应该不低于1000首,大家其实有太多歌没有听过,其实音乐里面的那个东西反而是这个时代更不容易被人体会到的,但是那个东西让人可以多一个维度去沟通,在另外一个维度里共振,然后那个时候情感是互通的,所以它的功能性会很独特。” 08:56 创作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时代音乐越来越多,人们其实忘掉了这个东西,当我们在做寻谣计划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们只是去寻找一首好听的童谣这么简单,因为寻找的行为其实是在跟不同的人做一个连接,比如让城市里的年轻人和被大家忽视的老年人中间有一个连接,这个连接是因为音乐这件事儿,连接了以后,老人们的记忆又重新被我们看到。” 12:15 做个人创作和操盘宏观创作的不同感受 “现在是所有人为所有人创作,以往来讲创作是一个比较讲究专业设备、专业团队、专业平台,然后才能够去释放的,但现在有更多的一些个体都有创作和表达的机会。所以对我来讲,创作或者是说内容这个东西本身它不会丢掉,一旦你想明白了你自己到底有什么特别想要表达、特别想要去把它释放出来的东西时,任何时间都是最好的时机。” 17:59 做项目背后的流程和细节 “其实我们采取的就是特别笨的方法,一定要实地调研,因为我觉得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时代,第一手信息是最有价值的。我们会做筛选,它一定是有一些条件,它要满足才能传到未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值得留到未来。” 22:36 最难忘的童谣活化体验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生命当中会遇到很多美,但那种美你就觉得不可复制,你就觉得人生这种美好像不多。” 24:44 小河老师现场演唱童谣 “但是这还仍然是一个台下的观众在欣赏台上的一个人唱歌的感觉,跟寻谣计划的童谣活化现场还是有区别的,你知道这个如果是一个老人在唱,震撼感是不一样的。” 26:56 童谣的奇妙治愈体验 “确实当场我是热泪盈眶的,就是因为太好听了,你想想一个失眠的、在全世界各地去寻找摇篮曲的上海人,然后兜兜转转几大洲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命运太神奇了。” 30:24 关于童谣的记忆以及小河老师唱的摇篮曲 “这种童谣也好,民谣也好,它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片段的体验,这个体验是能够深刻的印在记忆中,也能够印在自己的这种身体反应里面,当你听到的时候,你不需要再多的一些文字性的东西,这是一种频率的共振。” - Staff - 本期策划:郭阳阳 监制:曹锐 项目统筹:谭睿、由佳 艺术资源统筹:姜军、甄文妮 文案:邸洪、徐凯敏 视觉:唐艺卓、吴龙光、刘桂媛、胡永强 市场合作&外放:曹晨晨、周培、王婧媛、王寒星、赵斌、张珊 制作人:泽希 后期制作:刘帆 节目运营:小米粒 - 关于我们 -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第一季以创意x艺术为主线,每一期邀请营销创意领域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 发起团队: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 专注于营销创意研究及创新创意项目研发,致力于拓展创意边界、激活创意生态。 *巨量引擎艺术引擎 专注于整合艺术类资源,开发创新模式项目,促进平台内项目与外部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 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35 分钟
  4. 2022/01/06

    创意有声有色 我们都是“听觉动物”| 欧宁 X 张子贺 X 谭睿(下)

    我们可以用创意将声音带上万里高空,声音也可以将我们带上创意的万里高空。 本期意思波儿我们会和声音研究者、诗人、策展人欧宁以及剪映产品经理张子贺继续对谈,一起变身听觉动物,聊聊有声有色的好创意。 - 嘉宾与主播 - 欧宁:策展人、声音研究者、诗人、导演 张子贺:剪映专业版产品经理、视频自媒体创作者 谭睿:创意工作者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研究员 - 时间轴 - 01:42 声音在创作过程中的意义 “我认为我们在疫情之后,社会出现了一个‘地方转向’,就是没办法进行国际流动,所以我们要回到地方来挖掘我们每个地方的文化遗产,来制造一个更适合我们生存的地方。所以在特定的时候,把声音这个议题跟地方这个议题关联在一起,这是一个从我自身的观察和对时代的感受得出的一个结论。” 05:15 声音策展是一种对艺术生态的改变 “刚才你说到一个词叫‘看’,在我们的习惯思维里,展览就是一个视觉的东西,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声音展览的时候,它是突出听觉的,这也是我们做声音展览的一个目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当我们做声音展览的时候,观众就很奇特,因为我来到这个展览是要用耳朵来感受的,不是用眼睛,所以它就会有一种惊喜感。” 10:20 如何成为声音艺术家 “人人都是艺术家。所以参与我们这个声音项目的人并不是专业艺术家,我希望田野录音变成一个大众运动,如果说很多人都来做田野录音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档案,非常海量的一个声音档案。” 13:24 视频创作的声音设计也在发生变化 “你刚才讲的它会给你一种‘寂静感’,寂静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的,就是所谓寂静并不代表是没有声音,是人不出声之后其他的声音开始冒出来了,寂静这个概念并不等于没有声音。所以寂静经常作为一个环境指标,就是说人对环境的干预越少,这个地方就越寂静,就因为其他动物、风声、雨声都会被听到。” 15:33 声音与记忆的关系 “声音负载着人的这种记忆,所以就变成了一个soundmark。我们在太原做调研,问很多太原人对于他们来讲最深刻、最有地方特色的太原声音是什么?很多人就说在90年代的时候,太原面粉厂送面粉的声音,什么二厂送面来了,这个就变成太原人的一个记忆。” “抖音上的热门BGM是反过来的,它是正在制造你的记忆。” 19:24 创作状态是提前预设还是随着思绪漫游? “我没有预设,我把自己视为一个探测仪一样的,就是我在观察周围的社会,从我个人的角度找出当下最有必要的一个议题,然后通过写作或者是策展或者是做项目的方式去探讨它,再邀请更多的智慧力量,最后给出一个工作结果,所以很多时候我特别迷恋那种未知的东西,有预设的东西是没有意思的。” 22:17 获得灵感的方式 “多观察,把自己作为一个试验,把自己当成一个样本,其实可以推演出对现在所处的社会和环境的一种感受。当你变成一个行动、工作或者变成一个项目的时候,我就总是去找一种新的方法,做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你看多了、见多了,你就会很快找到跟那些东西区别的一种新的形式。” 25:12 媒介与工作方式的关系 “我不会改变我的工作方式,我会用我的工作改变媒介本身,给已经好像被固化了的媒介带来一些活的东西,这是我觉得我的工作的意义。” 28:12 艺术创作与商业化创作的关系 “其实现在艺术跟商业的界限很模糊,艺术这个系统也在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商业,能够规避商业的艺术家已经非常少了,已经不太可能。今天其实很多艺术已经失去了对社会的批评或者是表达,艺术在全面商业化。” 30:37 对未来的畅想 “我特别鼓励每个人都开始创作,我感受最深的是,即便是现在你随手拍的东西,在未来几十年后都可能变为你非常宝贵的一段回忆。价值和意义不光是对自己,未来比方说有了孩子,然后给他看我年轻时候我的生活,我做的事情,我的热爱。” - 扩展阅读  - 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 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2K411w7KP 烧钢琴:Piano Burning(Annea Lockwood, 196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EMu15_9SF8 我坐在一个房间里:I Am Sitting In A Room (Alvin Lucier, 198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16dPi_WKU 悦听桥: Harmonic Bridge (Bill Fontana, 20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KO38Z-2SU 声景记录太原:数十位声音艺术家启动“原音”项目 http://www.cnr.cn/sx/sxgz/20210705/t20210705_525527430.shtml 微信视频号/公众号搜索“Institute-of-Sound ”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 Staff - 本期策划:徐凯敏 监制:曹锐 项目统筹:谭睿、由佳 艺术资源统筹:姜军、甄文妮 文案:郭阳阳、邸洪 视觉:唐艺卓、吴龙光、刘桂媛、胡永强 市场合作&外放:曹晨晨、周培、王婧媛、王寒星、赵斌、张珊 制作人:泽希 后期制作:刘帆 节目运营:小米粒 - 关于我们 -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第一季以创意x艺术为主线,每一期邀请营销创意领域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 发起团队: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 专注于营销创意研究及创新创意项目研发,致力于拓展创意边界、激活创意生态。 *巨量引擎艺术引擎 专注于整合艺术类资源,开发创新模式项目,促进平台内项目与外部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 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37 分钟
  5. 2021/12/30

    创意有声有色 我们都是“听觉动物”| 欧宁 X 张子贺 X 谭睿(上)

    作为一档播客节目,意思波儿依赖声音,关注声音,尊重声音。作为创意人,我们是视觉动物,也是听觉动物。 本期意思波儿邀请到了声音研究者、诗人、策展人欧宁,剪映的产品经理张子贺,一起聊聊声音之外的声音,媒介之外的媒介。 - 嘉宾与主播 - 欧宁:策展人、声音研究者、诗人、纪录片导演 张子贺:剪映专业版产品经理、视频自媒体创作者 谭睿:创意工作者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研究员 - 时间轴 -  05:18 如何看待大众的关注? “我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出发点是从自己出发,对自己来说其实是一个总结……过程对我来说就是一份挺有价值的东西,我是这样子去想创作这件事情。” 06:52 艺术家创作时会考虑受众数据吗?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更加重视的是自我的表达,其实是会预设一个他的对象的,但是这个对象是不是所谓的那种一般的公众、一般的普罗大众,因人而异,也因为这样会导致艺术作品在跟普通大众沟通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希望艺术家能够出圈,大众能够用一种偶遇的方式来跟艺术接触,这可能是过去好多年来,我一直企图在我的艺术活动里边去建构的东西。” 07:48 欧宁对大声展的回顾 “就像一股能量,好像在地下潜行已经很长时间了,就差就点一把火了,所以我当时就去找资源,想把它做成一个大一点的活动,最后决定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大声展,因为要get it louder,让年轻人的声音变得更大一点。” 12:29 如何成为一名“艺术家” “所谓的艺术家的身份,有时候你需要被一些策展人或者是一些美术馆,或者是一些艺术的媒体来加持一下,你才可以获得艺术家的身份。所以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出发的话,我们应该瓦解这些东西。” “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温度计,把他的作品当成一种媒介来表达这个时代的一种走向。而这种东西它不是去揣摩去迎合,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和捕捉这个时代的精神。” 14:30 什么是创意?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所谓创意其实就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艺术家是很讨厌‘点子’的。” 20:09 什么是商业化创作? “艺术家跟品牌的这种关系,他的创作自由和营销要求之间怎么平衡,这个完全取决于不同的艺术家跟品牌之间的协商。 ” 23:52 怎么看待时下流行的这些平台? “我今年注册了抖音,因为我要找一些老百姓的那种很有意思的东西,我的那些声音项目其实是关注素人的创作,关注非专业非职业没有受过任何艺术训练的这种人做的好玩的事情。我觉得抖音实现了我以前的梦想,因为我一直主张人人都是艺术家,应该把素人的这种创作能量激发出来,所以抖音是实现了这样一个社会功能。” 26:10 如何看待视频创作里的模版和套路 “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发展历程上很难避免的情况。我们做模板的初衷确实是想让每一个零基础他也可以创作出一个能让他自豪的作品来。然后当这类的创作者经历了一些前期的摸索,然后成长了之后,他们会对于视频有更高的标准,然后他可能从一个使用这个模板的创作者变成了一个模板生产的创作者。” 31:12 工具或者媒介的变化会对艺术创作有影响吗? “不仅是对艺术创作,对所有事情,工具是对人的一个解放。比如说在DV这个工具出现的时候,它一下子就瓦解了那种传统电影制作被一些专业人士把持的一种局面。包括今天的抖音,包括今天互联网工具的这种丰富,都是不断地去专业化、不断地去中心化,不断地解放普通人的潜能。” 32:54 如何看待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做声音展览的时候,把视觉给关闭突出和放大听觉的时候,一般的观众就会觉得很惊讶,原来好像唤起了他们的某种听觉的回忆,所以我觉得声音这块的研究和创作和应用,它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声音其实它是有很强的识别性的。” “声音是让大家有临场感的一个介质,身临其境往往都是通过声音去实现的。声音是更容易触及灵魂和心灵的一个桥梁。相比于视觉而言,它可能在情绪上更能引发你的变化和激荡。” 【延伸阅读】 欧宁:声音与地方 https://mp.weixin.qq.com/s/ul8jQfWMo_cWd0ELzWUNXg 欧宁原音项目 https://mp.weixin.qq.com/s/z8uExojyDkWBGSL5Tj5w4A 【Staff】 本期策划:徐凯敏 监制:曹锐 项目统筹:谭睿、由佳 艺术资源统筹:姜军、甄文妮 文案:郭阳阳、邸洪 视觉:唐艺卓、吴龙光、刘桂媛、胡永强 市场合作&外放:曹晨晨、周培、王婧媛、王寒星、赵斌、张珊 制作人:泽希 后期制作:刘帆 节目运营:小米粒 【关于我们】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第一季以创意x艺术为主线,每一期邀请营销创意领域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 发起团队: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 专注于营销创意研究及创新创意项目研发,致力于拓展创意边界、激活创意生态。 *巨量引擎艺术引擎 专注于整合艺术类资源,开发创新模式项目,促进平台内项目与外部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 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39 分钟
  6. 2021/12/23

    有用?没用?艺术与设计这两种创作 | 冯立 X 刘杰 X 吴龙光 X 鲁欢 X 谭睿(下)

    朋友们,或许你们都悄然发现,今天的技术与媒介已经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所有创作者的生活。 不同身份背景的嘉宾们如何看待网红展以及新媒体的宣传? 艺术展览背后的商业化流程又是什么样的? 人工智能究竟会不会影响未来的艺术创作? 身为视觉创作者,在社交媒体发布作品与选取个展作品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边界吗? 这期意思波儿,我们将继续与嘉宾们一起,探讨版权与商业、科技与媒介对创作的影响,欢迎你与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 嘉宾与主播 - 冯立:影像艺术家,时尚摄影师 刘杰: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艺术收藏家 吴龙光:巨量引擎营销创意设计负责人 鲁欢:巨量引擎营销智库《动见》负责人 谭睿:创意工作者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研究员 - 时间轴 - 06:23 工作中会产生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吗? “对于设计师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你过上一个月两个月,你翻出来之前的作品来看一看有没有还是那么满意,如果还是觉得很骄傲,说明你这段时间没有进步。” 08:36 现在的广告创意和过往经典创意有差距吗? “我觉得这是一种广告的进步,我不觉得在抖音那种原生的东西,好像它为了一个目的去做一些抓眼睛的东西是把广告创意这件事拉下神坛了。我觉得这说明做广告的人在变化,可能不再是像以前一定要科班出身的创业总监去做东西,创意也可以平民化,而且大家对创意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10:08 改变行业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还是技术的力量? “技术,是技术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然后让很多人能够参与到之前少数人从事的职业当中来。” “其实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个东西,就这个东西它会不会就变得庸俗化?不能够,因为人人都可以做,我们就觉得大家做的都是可以的。” “就像一个金字塔的底座一样,我们的底座好像看着越来越宽广,但是塔尖永远是很小的。” 12:02 购买艺术品到底买的是什么? “你买了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其实你买的是什么?是实物,也可以说你买到了版权当中的一部分,但是你不可能你也绝对不要买到全部,为什么?因为版权当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署名权,如果艺术家把署名权都卖给你了,,难道你去署自己的名吗?实际上对你的这个东西的价值是极大的损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有一些作品它是可复制的,全球博物馆系统都是通用的一个公认标准,就是限量签名编号。” 14:09 发社交媒体的摄影作品和做展览的摄影作品之间的边界在哪里? “冯立老师的摄影,像狙击手,一个板机一个子弹一个目标,就那一下。不是机枪手,不是霰弹枪。” “冯立他那种工作方式就决定了他拍摄出来的东西其实蛮多的,所以说他甭管是ins还是朋友圈上,他会铺很多出来,在画廊和美术馆展览的东西又是从他很多的量里边精选出来的、他认为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从收藏的角度来说,这部分才是最终会进入收藏市场的。” 18:16 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产生创意或者艺术? “基本上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回答,就是电脑可不可以取代人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相信在很近的一个时间,一定会产生一部分基于人工智能的艺术作品,但是这个背后其实还是人脑在掌控。比方说冯立可能借助了相机和闪光灯,那么纯手工的绘画可能借助了笔和油彩,这个可能借助了AI技术,但最根本的其实是看谁在发指令。” 20:20 艺术展览背后的商业化流程是什么样 “个展是一个艺术家某一个阶段作品面貌的比较完整的呈现和诠释,但所有这些工作的经费成本也都是由机构来承担。但这个展览的作品它都是可以售卖的,全世界的一个通用规矩都是跟艺术家来share收入,机构需要收回成本,艺术家需要继续工作的经费。” 22:05 如何看待网红展以及新媒体的宣传 “我们在做艺术的时候,或者说做比较阳春白雪的艺术品时,它跟大众传播之间的互动性,原来报纸是受众唯一获取信息的渠道,用户接受就行。但现在用户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他可以接收、可以传播,然后他可以再创作。如果用好中间这个环节,其实对展讯和我们要传递的艺术价值观、认知,是非常好的一个渠道。这是本质上抖音的逻辑,有好的作品是第一位的。” “但是流量这个东西我本身从艺术家这个角度来说,我不排斥,但我还是保持警惕,其实还是需要你自身有一个判断,一个标准的,不是说流量多就一定是好事情。平台这个工具我觉得是很好的,但就看你怎么去用。” 28:34 艺术家本人对展览的介绍 “在(成都) A4 美术馆那边,是我目前为止最大的个展,整个美术馆两层楼都是。一楼是那种沉浸式的,但是我个人觉得它是‘沉没式’的展。因为开幕当天有很多人的项链、手机都掉在那个海洋球里面去了,包括还有戒指。” 【Staff】 本期策划:谭睿 监制:曹锐 项目统筹:谭睿、由佳 艺术资源统筹:姜军、甄文妮 文案:徐凯敏、郭阳阳、邸洪 视觉:唐艺卓、吴龙光、刘桂媛、胡永强 市场合作&外放:曹晨晨、周培、王婧媛、王寒星、赵斌、张珊 片头播报声音:苏子衿 制作人:泽希 后期制作:刘帆 节目运营:小米粒 【关于我们】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第一季以创意x艺术为主线,每一期邀请营销创意领域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 发起团队: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 专注于营销创意研究及创新创意项目研发,致力于拓展创意边界、激活创意生态。 *巨量引擎艺术引擎 专注于整合艺术类资源,开发创新模式项目,促进平台内项目与外部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 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33 分钟
  7. 2021/12/21

    [特别更新] 创意进化论 | 养鸡捉马X钱威志 X 曹锐 X 东东枪

    从1979年我国的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参桂养荣酒”开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彻底“逃不开”广告,我们听着魔性洗脑的广告词长大,看着“唱歌跳舞”的广告记住某个品牌。 回到广告营销行业来看,它经历过“致敬模仿”的低谷,也踏上过经典永流传的高峰。因此,作为「意思波儿」特别一期,我们找到几位广告营销行业的资深人士,将和他们一起回忆印象深刻的经典广告,一起聊聊营销创意起起伏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 嘉宾与主播 - 养鸡捉马:连咖啡CMO 钱威志/Richard Chien:前北京奥美集团企划长 曹锐:巨量引擎营销策略负责人 东东枪:基层广告创意工作者,个体创作者 - 时间轴 - 03:56 现在做创意跟以往做创意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之前比如品牌创意,它是一个核心创意,然后所有的营销以及所有的步骤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创意来去延伸它的生命力的,现在的创意相对来讲是极其碎片化的,小到说我们的一个抖音的发布文案,一个产品包装上的文案,它应该是一个什么创意。” 07:55 做创意的几个变化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讲创意很狭义的,它就是一个广告创意,基本上就是围绕tvc的时代,当时所有的创意都是电视广告怎么去演绎;然后到第二个阶段叫整合营销,就是我们看到公关、直销活动慢慢兴起了,但这个时候所谓的大创意还是以一个广告为核心的创意,但是它必须纳入更多的板块;我自己这几年的体会是应该比较像到融合时代了,它可以做广告,也可以做直销,也可以做公关,也可以做图文,也可以做内容,什么都可以做。” “当时学到两个词,第一个词就是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好的创意,它是能调动情绪的;第二个很重要的词叫‘洞察’,告诉我们说吃着8块钱的饭是没有办法了解花80万人的心情的,所以一定要去观察生活的细节,去找到人心的洞察。” 15:56 经典广告案例拆解 “其实无论咱们怎么想哪个品牌,当时基本就四件套,第一套是那句话,一个line或者一个slogan;第二是一段manifesto,一个宣言把这事说清楚;第三是一个片子,你叫它tvc也好,投在social上也好,你投TV也好;加一个key visual。就好像把这四个东西搞好,然后写出一个符合洞察的concept概念,这事就结束了,我的品牌就成了。” 19:33 互联网时代对广告的影响 “当你跨了几个数量级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所有的一切你奉为金科玉律的原则和道理,好像在这都不合理了,就像量子物理和经典的力学一样,你忽然发现之前的好像所有的公理不再成为大家普遍认可的那个东西。” “以前视频这两个字是神圣的,只有你最好的创意才值得被做成视频。今天你发现无论是咱们刚讲的最基本的促销类信息,还是告知类信息,当他以视频甚至直播这样题材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信息浓度和可表达的空间变得前所未有得多了。” 33:08 评价好创意的标准 “这是大家私下的标准,不是真标准——我愿意拿着它去找工作、在作品集里面或者是愿意跟人说这是我做的,非常的骄傲,我觉得这是大家觉得创意的第一标准,就是能不能过自己心里那一关。第二就是看别人创意好不好,看完了之后你就心想要是我做的就好了,心生嫉妒和羡慕,大家其实就这俩标准,别的没有。” 36:54 创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改变 “成为抖音达人,跟智能手机是有关系的。工具的改变实际上会变得不一样,那个时候是纸笔的时代,包括我也是诺基亚时代过来的人,但是现在的小朋友可能生下来他就有一个智能手机了,所以从生下来他就知道记录生活的方式可能是通过摄像头,然后表达自己的作品都是要用短视频的方式来去呈现,所以整个思维逻辑和工具的变化在加速这件事情。” “当时反复跟一些身段比较高的客户沟通,有的时候不必过分得精致,因为精致在用户看来是做作,是不真诚。你一旦让人觉得你不真实了,那就坏了。” 42:18 内容时代对创意的新要求 “我们讲创意到内容的转变,就以前在广告公司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是强调创意,让你看到好像是有一个想法在里面的。但内容时代的时候,大家消费者他想看的是内容,而这个内容不见得你需要太多的什么创意打磨,其他如果够有趣够打动够有用,可能消费者他就愿意看的,所以这个时候太多的创意,反而是不是觉得它多余。” 54:30 如何评价一个广告 “评价一个广告,我常用的有三个维度,感染力、传播力、说服力,但是如果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内容创意,其实只要为感染力和传播力服务就可以了,因为它没有目的,我不是要让你改变你的某个看法或某个感受,所以它不存在说服力的问题。那么造成感染力传播力的分别是什么?我把洞察分成了三类,造成感染力的,其实往往是社会人群洞察,造成传播力的往往是平台人群的洞察,然后造成说服力的往往是消费人群洞察,这三种洞察是不同的。” 57:57 广告与内容的边界 “所有免费的内容都是广告。” 01:00:37 在信息流语境下如何定义好创意 “其实之所以有那么多雷同的素材、那么多拙劣的追随者,其实还是因为创意这个能力仍然是非常稀缺的,原生创意的能力就是说能正确理解创意、正确模仿创意的能力都是很稀缺的。这就好像一个年轻人励志要成为中国最厉害的相声演员,他就去分析中国最火的前几十个相声演员的特征,他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他们大多数都留平头;第二他们都穿颜色鲜艳的长衫;然后他们都比较胖,他们的名字中间大多数有一个鹤字。然后他就去做了这几点,他剃了平头,穿了颜色鲜艳的大褂,开始增肥,然后把名字改成了什么鹤什么玩意,有用吗?一点用都没有。” 01:15:09 什么是创意规模化 “规模化还有一种可能性——减少创意者在非创意工作上花费的时间。举个例子,我们之前看过一个调研,差不多70%的创意人承认自己绝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在做创意相关的工作。但也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跟我说,这些没有花在创意上的时间,只是有助于产出最后的创意,你看我在那纠结没有干创意的工作,其实我脑子当中在想这个事,我们就觉得这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01:21:36 对未来创意的展望 “创意以前是一个又一个个体和偶发性的情况,现在我希望它能够是一个生态一个群体。” “创意的旅程不在于发现新的景观,而在于获得新的眼睛。” “我觉得之所以创意这个事情有了这么巨大的变化,还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媒介环境,也许会让我们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就是创意不再是一种特权了,做创意的人也没有什么资格骄傲了。那个时候好的创意能力或者说更优秀的创意就更稀缺了。” 【Staff】 本期策划:郭阳阳 监制:曹锐 项目统筹:谭睿、由佳 艺术资源统筹:姜军、甄文妮 文案:邸洪、徐凯敏 视觉:唐艺卓、吴龙光、刘桂媛、胡永强 市场合作&外放:曹晨晨、周培、王婧媛、王寒星、赵斌、张珊 制作人:泽希 后期制作:杨啸天 节目运营:小米粒 【关于我们】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第一季以创意x艺术为主线,每一期邀请营销创意领域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 发起团队: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 专注于营销创意研究及创新创意项目研发,致力于拓展创意边界、激活创意生态。 *巨量引擎艺术引擎 专注于整合艺术类资源,开发创新模式项目,促进平台内项目与外部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 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1 小时 33 分钟
  8. 2021/12/16

    有用?没用?艺术与设计这两种创作 | 冯立 X 刘杰 X 吴龙光 X 鲁欢 X 谭睿(上)

    创作更需要训练还是天赋?艺术家和设计师看待创意的眼光一样吗?创作的直觉、设计的眼光是可以被训练的吗?摄影的目的是为了还原现实还是创造新的现实?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欢迎你收听本期播客,和我们一起找寻答案。 - 嘉宾与主播 -冯立:影像艺术家,时尚摄影师刘杰: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艺术收藏家吴龙光:巨量引擎营销创意设计负责人鲁欢:巨量引擎营销智库《动见》负责人谭睿:创意工作者 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研究员 - 时间轴 -05:02 艺术家、摄影家和画廊的关系“其实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画廊的工作,其实就是帮助和陪伴艺术家的职业生涯。” 07:14 如何看待创意“从设计角度上讲,我们的创意其实用来解决问题的。广告是一场战争的话,设计是一场战争的话,我们用最少的炮弹去占领一个岛屿。”“设计工作者的眼中的创意是指向性的,艺术家眼中的创意是无指向性的。” 09:48 设计和艺术的区别“设计跟艺术有个最大的区别是设计是有用的,艺术是无用的,这句话没有抬高谁贬低谁。设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先有了一个目标,然后我们再来做,所以说我们说大量设计它是叫做所谓的商业设计,但是艺术不是这样的,艺术真的是在荒芜里边来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在白纸上做新的涂抹和构架。” 12:02 如何走上现在的创作道路“我很庆幸我自己至今对摄影依然充满激情,对周围的世界依然充满好奇,这是我永远保持创造力的特别宝贵的两样东西。” 17:13 艺术家如何看待“坚持”“很多事情其实跟坚持没有关系,当然如果你要去放大,刻意放大它的困难,你会觉得我什么都要坚持,甚至一天吃三顿饭也需要坚持对吧?但实际上如果说你对它有兴趣,或者是有某种责任,它顺理成章的。” 21:52 如何看待摄影里的“色彩”“我觉得其实彩色照片它更让人有一种接近真实的感觉,接近当下你周围、你眼睛看到的东西,你会觉得它不仅仅只是一张黑白的照片或停留在摄影的语境里面,它可能更当代一点,更生活一点。”“我觉得它倒不是你要去平衡,冯立首先他一定是基于社会现场在拍摄,他不是摆拍,你甚至发现他是一个狙击手,一定要稳、准、狠,所以其实这些颜色一定是这个世界存在的。我觉得他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这样一些精妙的色彩和看似荒诞但是背后有一个逻辑的瞬间,并且在这当中还有一点阴郁,其实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审美的可能性。” 26:12 创作的直觉是可以被训练的吗?“你日常积累下来,突然有一天你觉得你该哭的时候就哭了,该笑的时候笑了,就是一个很正常的一种事情,自然而然出来了。” 27:30 设计的眼光是可以训练的吗?“训练大于天赋,设计师会说这个图形的背后是我看的每一部电影、喝过的酒、看过的每一个展览、听过的每一首歌,一切都是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 28:05 如何判断设计师的好坏“设计师的好,简单说可能会有三层,第一层这个好可能是放在甲方眼里的好,能不能把我的信息正确地传达;第二层的好可能就是站到设计师的角度,这个作品我拿不拿得出手;第三种可能就是去真正改变消费者印象的,甚至改变人的一些行为,甚至改变人的整个价值观。” 29:26 挑选藏品的眼光可以被训练出来吗?“我承认有天赋这个事儿,只是说你的天赋有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来激发,但是天赋也是不管用的,努力可能更重要,这个东西它很像一个什么?很像一个建筑的结构,如果没有天赋,可能就成了空中楼阁一样的表皮。但是如果你有了好的职业化训练,你的天赋就让你的建筑熠熠生辉。我们的选择是高度理性的,我们选择艺术家,它是一个基于长期的积累研究判断的结果。” 31:49 如何看待对照片的加工“就是有图不一定有真相呗,我觉得不排斥,一切存在都挺合理的。”“对我来说它就是现实,现实它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 32:56 如何看待“现实”和“创作中的现实”“其实我觉得这可能跟审美主体有关系。当我们在做新闻的时候,它客观呈现,所以在新闻拍摄中一定是要准确,不允许有任何加工性的东西。但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滤镜,只能在艺术摄影中出现,因为它跟真实有距离,这是职业决定的。但是冯老师这种现场感的拍摄,它是真实的,又是魔幻的,就是能把真实场景下瞬间不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 35:56 如何看待网络对创作的影响“我觉得网络一个是非常伟大的、而且改变了整个全人类的一个生活方式,而且我觉得尤其像数码这个媒介,我拍了一张照片,我马上可以通过手机发到网络平台上面,让很多人看到,我觉得这个是摄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尤其是数码它很吸引我的地方,它有及时性。” - Staff -本期策划:谭睿监制:曹锐项目统筹:谭睿、由佳艺术资源统筹:姜军、甄文妮文案:徐凯敏、郭阳阳、邸洪视觉:唐艺卓、吴龙光、刘桂媛、胡永强市场合作&外放:曹晨晨、周培、王婧媛、王寒星、赵斌、张珊制作人:泽希后期制作:刘帆节目运营:小米粒- 关于我们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第一季以创意x艺术为主线,每一期邀请营销创意领域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发起团队:*巨量引擎创意研究所专注于营销创意研究及创新创意项目研发,致力于拓展创意边界、激活创意生态。*巨量引擎艺术引擎专注于整合艺术类资源,开发创新模式项目,促进平台内项目与外部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39 分钟

关于

「意思波儿」系巨量引擎出品的创意播客,立足创意大生态,聚焦创意营销领域。 每一期我们都会邀请资深营销创意与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咖,碰撞观点,交换见解,以跨界消融边界,让更多有意思的对话持续发生。 本节目由JustPod制作播出,喜马拉雅平台首发,每周四更新一期。

更多来自“JustPod品牌播客”的内容

你可能还喜欢

若要收听包含儿童不宜内容的单集,请登录。

关注此节目的最新内容

登录或注册,以关注节目、存储单集,并获取最新更新。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