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本期播客,我们将深入探讨N. 凯瑟琳·海尔斯的开创性著作《我的母亲是计算机: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My Mother Was a Computer:Digital Subjects and Literary Texts)。
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专著,更是一份关于“后人类”时代的存在哲学宣言,揭示了计算机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母体”,深刻塑造着我们的语言、主体性乃至现实本身。
海尔斯的核心洞见在于“中介化”:我们身处一个数字媒介与传统文化实践(如文学阅读)持续相互渗透、相互重塑的时代。她坚决批判“去肉身化”的幻觉,强调信息永远是“具身的”,代码需要物质载体,电子文本的阅读体验也深刻依赖于其物理界面。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数字主体”的诞生。这种新主体在认知模式、时间感知和身份认同上,都被其与计算媒介的共生关系所深刻塑造。代码被提升为与自然语言同等重要的“世界语言”,其“模式/随机”逻辑与印刷文化的“在场/缺席”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海尔斯作为文学理论家,还探讨了文学在新时代扮演的“新使命”,即通过“技术性文本”揭示代码的运作逻辑。最终,这本书邀请我们以双重清醒的眼光,既阅读人类的“文学文本”,也阅读世界的“代码文本”,因为我们的“自我”正是在这种永恒的交织与冲突中被不断生成和重写。
加入我们,一起思考:我们,究竟正在成为什么?我们的“自我”,其根基何在?
🔗本期节目 NoteBookLM 资料库: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db572495-df1b-4a28-b15c-7a670dbf2991
---
第一部分:引入核心概念——“我的母亲是计算机”与“数字主体” (00:00:00 - 00:04:06)
- 提出核心议题:探讨数字生活如何通过计算机和代码塑造我们,以及人机共生时代的样貌。
- 解构书名《我的母亲是计算机》:
这不仅是一个比喻,更是对“拟人化投射”这一普遍行为的揭示——我们习惯用人类关系去理解机器(如“电脑死机”)。
这种投射是双向的:当我们把机器想象成“母亲”时,也反过来促使我们思考人类自身在多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程序”。
“数字主体”的诞生:人类与机器在互相参照、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演化成一种不再是纯粹生物人或冰冷机器人的“混合体”。
第二部分:理论框架——“中介化”与“计算体制” (00:04:07 - 00:08:14)
- “中介化” (Intermediation) vs. “媒介矫正” (Remediation):
海尔斯更倾向于“中介化”,因为它强调不同系统(如语言与代码、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持续、动态、双向的相互作用和渗透,而非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单向改造。 - “计算体制” (Regime of Computation):
这是一种越来越主流的世界观,认为“计算”是理解甚至生成一切的基本方式。
以史蒂芬·沃尔夫勒姆的“细胞自动机”为例,简单的计算规则可以生成惊人的复杂性,暗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思维,都可能是某种计算过程。 - 对计算万能论的警惕:模拟与数字的协同:
海尔斯警惕“计算万能论”,并强调模拟过程 (Analog processes) 的重要性。
以DNA(数字代码)和蛋白质折叠(模拟过程)的协同作用为例,指出正是数字的精确性和模拟的连续性的精妙配合,才产生了生命的复杂功能。
第三部分:核心二元对立的分析——语言与代码 (00:08:15 - 00:13:32)
- 两种世界的碰撞:引用软件工程师艾伦·厄尔曼的经历,说明将充满情感和模糊性的人类需求(如艾滋病患者的焦虑)翻译成精确、冰冷的二元代码选项的过程,存在巨大的张力和“暴力的简化”。
- 语言与代码的根本差异:
受众不同:语言对人,代码首先对机器。
意义处理方式不同:代码追求精确无误,将偏差视为bug;而语言则充满了丰富的歧义、隐喻和不确定性。
杠杆效应 (Leverage effect):代码中一个微小的改动可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代码的核心操作:“离散化处理” (Making discreet):
将连续、模糊的现实世界,切割成一个个清晰、可计算的符号单位(如声音被切分为音符,色彩被切分为像素)。
这种对现实的切割、简化和隐喻(如桌面上的“文件夹”、“垃圾桶”图标)本身就嵌入了特定的世界观,并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与技术互动的方式。
第四部分:对“去肉身化”梦想的批判——身体的在场 (00:13:32 - 00:20:05)
- 信息梦想及其阴暗面:早期数字文化梦想信息可以脱离物质载体自由流动,甚至意识可以上传,从而摆脱身体束缚。但这种梦想忽略了其背后的物质成本(电子垃圾、能源消耗)和社会代价(数字鸿沟)。
- 文学作品中的轨迹:通过三部科幻小说追踪这一梦想的演变,揭示信息技术从“逃离现实的工具”逐渐变为“入侵和控制现实的手段”,最终导致虚拟化身与被抛弃的现实肉体的分裂。
- 海尔斯的核心论点:信息永远是“具身的” (Embodied):
信息需要物质载体、能量和身体去感知互动,因此彻底摆脱肉身的幻想既不可能也充满危险。
即使在极度推崇代码的《编码宝典》中,对地理、财富、身体排泄物和计算机物理运作的描写,也反复提醒着物质性和身体经验的不可抹除。 - 数字时代的文本性:过程而非对象:
引用博尔赫斯的故事,论证文本的意义与其物质载体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电子文本不像印刷书籍是一个稳定的“对象”,它更像是一个依赖软硬件环境才能被持续执行的“过程”。
提出“作品及集成” (work as assemblage)的概念,认为作品是在不同媒介、版本和读者互动中不断变化的、流动的集合体。
第五部分:数字主体的形成与未来展望 (00:20:05 - 00:32:12)
- 拼凑的主体性:
以谢利·杰克逊的超文本小说《拼缀女孩》为例,其“缝合的身体”象征了数字时代碎片化、多重、不断被重组的主体性,与我们在超链接网络中的体验高度呼应。
在这种文本中,作者、读者、计算机程序共同参与意义的创造,传统的权威主体被消解。 - 理论链接与本体论困惑:
链接德勒兹的“无器官身体”和拉康的理论,指出人类心智与机器运算过程可能存在深刻的相互渗透。
引用科幻小说《面具》和卡尔·西姆斯的虚拟生物进化项目,探讨人与机器、意识与代码之间界限的模糊性,并引出“分布式认知” (distributed cognition)的概念——思考发生在人与技术构成的更大系统之中。 - 五个核心问题与最终呼吁:
总结并提出五个关于代码与语言、数字主体、具身性、文学新使命以及人类未来角色的深刻问题。
最终呼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必须学会同时阅读两种文本——人类的文学文本和世界的代码文本,因为我们今天的自我正是在这两者的持续互动中被塑造的。
【关于本播客】
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 在其他平台收听: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 联系与互动:
kexinxie630@gmail.com
https://x.com/kexinxie630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Chaque semaine
- Publiée2 septembre 2025 à 08:04 UTC
- Durée32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