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会说话

付宇FoooYuuu

数据,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不爱读小说,也不看剧,错过了藉由小说和剧集认识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这一度让我沮丧。 后来我发现“数据”可能是最适合我的方式。 我喜欢收集数据,把不同来源的数据拼在一起;更喜欢分析数据,找到那些“不合理”的异常值,用更多的资料去回答“为什么”。 这种感觉很像是拼图游戏,从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素材中间,搭出框架,找到故事线,再填上足够多的细节,最后得到一幅关于这个世界的图景。 在我过往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中,“数据”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数据会说谎,也可能被刻意地曲解。更多时候,我见过更多人迷失在数据的海洋里,拿出了很多数据,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 其实我们都知道,数据自己并不会说话,真正让数据开口说话的,是人。 希望这个播客也能够为你多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子,更希望我们都能拼好这一块拼图,穿越冗杂,抵达新知。 化用齐美尔在《货币哲学》的一句话—— 数据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

에피소드

  1. 6월 6일

    8.大学连年扩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高考复读生?

    本周,我们来聊一聊高考复读。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和参考资料】 1. 人口出生队列及对应年份的高考报名人数 2. 熊丙奇:高考人数八年来首降,怎么理解 | 澎湃新闻 去年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曾被一些自媒体解读为复读生有400万。这也是错误的解读。高考报名人数,不只是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还包含职教高考人数。2024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约880万,中职学生参加职教高考人数约300万,高考复读生只有约160万,占高考报名人数的比例为10%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高考人数为1291万,而通过高考录取的本专科人数为1042万,怎么可能有400万复读生? 相比2024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增加,中职毕业生人数稍微减少。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947.54万人,比上年增加42.59万人;2022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84.78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减少4.21万人。测算下来,我国2025年总体高中毕业生人数增加。 那为何高考报名人数有所减少呢?并不是复读生减少,而是中职学生中贯通培养,主要是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长学制培养学生增多(少数地区还推行中本贯通培养),这些学生并不参加高考,也就不计算为高考报名人数。我国早在2019年,已经取消中职毕业生升学限制,所以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这是过去几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加的主因 3. 高考“加工厂”: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 《中国青年报》作者:陈璇 毛坦厂不是工厂,跟毛毯也完全不沾边儿,它是安徽省六安市下面的一个乡镇。倒是这个镇上的高中,在社会上流传着一个与“工厂”有关的名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每年有近万名复读生及应届高三学生在这里进行“锻造”,在高考的检验下过关后,输往全国各地的大学。从规模和“产品合格率”来说,这家皖西山区的“高考工厂”,制造着高考史上的“神话”。 复读,或者按照校方的标准表述——补习,无疑是这里最响亮的品牌。近年来,每年有超过8000名来自安徽省内外的复读生涌进这里,接受再次的加工和磨砺。 4. 周扬,谢宇. 从大学到精英大学:高等教育扩张下的异质性收入回报与社会归类机制[J]. 教育研究,2020,41(05):86-98. 摘要: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主义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扩张过程重塑了普通大学和精英大学的相对机会结构,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机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的异质性收入回报及其归类机制发现,扩张前的精英主义阶段,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别,都显著高于高中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会获得更高收益,表现为“门槛式”回报;而扩张后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显著高于非重点大学,但非重点大学与高中教育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异,此时高等教育内部分流带来的回报差异大于大学与高中两阶段之间的差异,表现为“精英维持式”回报。这种异质性收入回报表明,高等教育机会扩张带来了从大学到精英大学教育的社会归类逻辑的显著变化,进一步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5. 张燕,丁延庆,李虹辉,等. 高考复读有用吗?——基于断点回归的因果推断[J]. 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7):111-128. 摘要:高考复读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每年平均有10%-20%的高考学生选择复读。然而现有文献里缺少对高考复读的严格定量研究。本文使用来自宁夏的高考数据,发现理科、男性、农村、高考总分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复读;高考复读收益具有异质性,高分学生复读不易有效。我们利用高考录取批次线的外生条件,采用断点回归设计估计高考复读的因果效果,发现二本线下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复读,且能取得积极效果。我们的实证发现与来自一线教师的观察是一致的。本文对高考复读的文献、个人决策以及政策讨论都提供了一定参考。 6. 吴秋翔,崔盛. 复读经历是学生生涯发展“不可逾越”的坎儿吗?——来自首都大学生的实证证据[J]. 教育与经济,2019,(02):57-66. 摘要:复读是学生高考后重要的教育选择,以往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讨论复读合理性等问题,或从微观层面探究高三复读学生的相关表现,缺乏复读生进入大学后在学涯与职涯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使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BCSPS)数据,具体研究复读经历对复读生生涯发展的实际作用与机制。研究发现,复读经历对学生的大学学业成绩产生消极作用,但从长期趋势来看,并不会持续影响他们的综合表现与就业发展;复读生在大学期间依然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是复读经历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中介机制,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复读生在大学期间的心理辅导与学业帮扶。 7. 嘲笑毛坦厂中学,可能是残忍和轻浮的 | 《中国青年报》作者:王钟的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信任高考,这是因为如果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那么就可能被命运所改变。上一所二本学校,并不会让考生出人头地;但考不上一所大学,学生未来前途无疑会增加不确定性。这就是那么多家庭愿意让孩子再考一次、再搏一把的内在动力。在优质中学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一流的中学教育资源局限在大城市的时候,这些乡镇中学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输出普通而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并且向他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8. 迷失旷野:男孩走出衡中后 | 《南方周末》作者:罗兰 多年来,从确保上名校、力求进清北到确保进王牌专业,男孩被教育为了好的生活而忍受枯燥和痛苦,但什么是好的生活,还没有人和他好好讨论。 在大学的旷野里,他没能找到那个社会实验的按钮,于是归结于钱,觉得赚到足够多的钱,到那时,理想的生活将到来,世界还是个巨大的衡中。

    28분
  2. 5월 23일

    7.中国的离婚率太高了么?

    本周,我们来聊一聊离婚率,以及婚姻与家庭政策背后的价值取向。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和参考资料】 1. 季度公布的民政统计数据  2. 粗离婚率变迁趋势(1990-2023) 3. 在2016年《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目前是世界范围内离婚最容易,也最便宜的国家之一” 4. 结婚登记与离婚登记数量(1990-2023) 5. 於嘉,赵晓航,谢宇. 当代中国婚姻的形成与解体:趋势与国际比较[J]. 人口研究, 2020, 44(5): 3-18. 6. 分省份离婚率变化(2019 vs. 2010) 7. 住房限购政策与离婚率之间的关系 [1] 陈至奕,范剑勇.限购、离婚与房地产区域差异[J].浙江社会科学,2016,(12):30-39. 摘要:在2010-2011年期间先后有46个城市开始推行房地产限购政策,这一政策在调节房地产市场需求、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同时,催生了“中国式离婚”现象。本文分情况讨论了DID倍差法适用这一问题的条件是否成立,并利用该方法实证发现,限购政策的出台显著提高了这类城市近年的离婚率、复婚率,其中离婚率提高了0.2个千分点(平均提升幅度约15%),复婚率提高了0.05个千分点(平均提升幅度约40%)。此外,“离婚潮”和限购政策是否严厉关系不大,但是和所在区域(东、中、西部)、房地产中介规模等代表房地产行业发展程度的指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当房价收入比例的排名位于全国后60%时,购房需求主要表现为刚需,限购不会带来明显的离婚效应,而当房价高于这一临界值,则表现为投资需求的推动,已经拥有多套房的居民也要离婚购买。 [2] 范子英.为买房而离婚——基于住房限购政策的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6,(04):1-17.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2010年住房市场“限购”的自然实验,考察了限购政策对城市层面的离婚率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限购”会使得所在地城市的离婚增加243对,相当于平均水平的4.5%,其中主要是由“1+1”模式的限购政策导致的,“N+1”模式的影响不够显著;因为“限购”的住房都在主城区,“限购”对离婚的效应主要集中在市辖区,郊区及地级市所辖县均没有影响;离婚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获得购买多套房的投资机会,而不是缓解“限贷”所造成的流动性约束,即居民没有因为首付比和利率负担而选择离婚。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要重视住房政策产生的社会效应。 [3] 陈洲博,陈立中.住房限购政策对离婚率的影响——基于DID方法的实证估计[J].江汉论坛,2019,(06):140-144. 摘要:为了规避限购政策,部分家庭采取离婚策略来获得购房资格。运用DID方法对2010年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引致的离婚现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5年“为购房而离婚”的数量年均增加了927.6对,与观察期内样本城市的年平均离婚数相比增长了2.12%;同时,每滞后一年,“为购房而离婚”的数量平均每年减少了241.7对。根据家庭的细分特征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家庭规模越大,孩子越多,选择“为购房而离婚”越谨慎;东部地区“为购房而离婚”的家庭占比最大,中部次之,西部地区最小;省会城市"为购房而离婚"的家庭占比最大,地级城市次之,县级城市最低。限购政策虽然能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但同时可能引起相当规模的家庭"为购房而离婚"。因此,应慎用、少用限购政策,可规定离婚一段时间后才具备购房资格,还可探索以家庭而不是个人为单位的限购政策。这些发现和建议对其他类似影响家庭稳定性的政策,例如房地产税收政策具有同样的借鉴意义。 8. 人口流动与离婚率的关系 [1] 高梦滔.农村离婚率与外出就业:基于中国2003~2009年村庄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1,34(10):55-69.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9年的村级微观面板数据,分析农户外出就业对于离婚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出就业对于农村离婚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外出就业人员增多,是近年来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其影响程度差别不大;第二,在中西部地区,村庄的耕地资源对于农村离婚率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不显著;第三,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数量对于各个地区的农村离婚率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性别比例等人口学特征变量的影响则存在地区差异。 [2] 刘彬彬,崔菲菲,史清华.劳动力流动与村庄离婚率[J].中国农村经济,2018,(10):71-92. 摘要: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村级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2003~2015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村庄离婚率的影响。考虑到村庄离婚率为受限被解释变量,为了得到一致估计,本文分别构建了Tobit模型和两部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劳动力流出会显著提高村庄离婚率;相比于劳动力流出到村外县内,流出到县外省内劳动力的比例越高,村庄离婚率越低;村庄离婚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村庄离婚率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另外,村庄人均纯收入、纯务农户数占比、高中及以上学历劳动力占比、性别比等因素对村庄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导致村庄离婚率上升及由此可能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3] 彭小辉,张碧超,史清华.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离婚率——基于劳动力双向流动视角[J].世界经济文汇,2018,(04):36-52. 摘要: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3年村级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在控制了时间、个体固定效应和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离婚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都会显著提高农村离婚率,但与劳动力流入相比,流出对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从流动方向和区域视角看,劳动力流出对内陆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力流入对沿海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同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家庭孩子数量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离婚率。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劳动力流入的逐年增加,其对农村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29분
  3. 5월 8일

    6.大学招生“阴盛阳衰”“女强男弱”,是真的么?

    本周,我们来聊一聊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及其背后可能的成因。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和参考资料】 1. 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女性占比(2002-2022) 数据来源:教育部统计数据 2. 新增招生名额学科门类分布(2011年vs.2022年) 数据来源:教育部统计数据 3. 徐娜. 新高考改革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考试,2020,(02):13-22. 摘要:新高考改革是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产生影响,应该作为衡量新高考改革是否成功的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以上海新高考改革为例,对改革前后3年学生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海男生群体的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于改革前大幅提升,不分层次的入学机会和本科入学机会中的性别差异明显减小。在各层级高校入学机会方面,两性群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多于女生。整体而言,新高考改革促进了男女生入学机会均等,契合了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4.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数据 在2021年秋季学期入学的本科生中,女生占比达到58%。In fall 2021, female students made up 58 percent of total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8.9 million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made up 42 percent (6.5 million students). 而在同期入学的研究生当中,女生占比达到了61%。In fall 2021, female students made up 61 percent of total postbaccalaureate enrollment (2.0 million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made up 39 percent (1.2 million students). 5. 皮尤研究中心关于25-34岁美国人拥有学士学位比例的统计结果 6. 皮尤研究中心关于“为什么不上大学”的调查结果 7. 吴斌珍,钟笑寒. 高考制度与大学录取率的性别差异[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02):140-157.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女性的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已经超过男性。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两性大学录取率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被其他研究者忽略的高考制度变量,发现相对于考前填报的志愿填报制度而言,考后知分填报制度显著地提高了高校录取中的女性比例,这些发现可以从风险偏好的性别差异来解释。此外,高中生师比的提高和女教师比例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大学录取的女性比例,而高中和大学学费上升则显著降低了大学录取的女性比例。 8. 关于中学生教育(成就)期望的若干参考文献 黄超,吴愈晓. 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表现与成因[J]. 江苏社会科学,2016,(04):121-132. 摘要: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日益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借鉴社会互动论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我国初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三类重要社会化主体(家长、同辈群体和老师)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 第一,女生的教育期望总体高于男生。第二,在家庭内部,男生得到更多的家长监督,但在学校,女生在上进同辈群体和老师的鼓励方面更有优势。第三,家长监督、同辈上进程度和老师鼓励程度均对教育期望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其作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认为,教育期望的"男孩危机"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产生。女性教育优势问题带来诸多两性不平等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性别平等观念、社会的性别秩序以及政策实践均有深远影响。 周菲,程天君. 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父母教育卷入的影响效应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6):7-16. 摘要: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性别"逆转"现象(女性超越男性)及其社会影响逐渐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数据,文章探讨了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及父母教育卷入(学习参与和管教、亲子沟通与交流、父母教育期望)对其影响效应。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生教育期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教育期望显著高于男生;高父母教育卷入对男女生教育期望均具有正向影响,而低父母教育卷入则对男生教育期望的负面影响更甚于女生;父母教育卷入的提高对男生教育期望的促进作用大于女生。长期以来,教育期望与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研究的关注点更多是针对女性,而要提升中学生特别是男生教育期望、进而促进教育获得的性别均衡发展,需重视和提高父母在子女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卷入。 刘文. 中学生高等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J]. 当代青年研究,2020,(03):78-84. 摘要: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反转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自"威斯康星模型"被广泛认同以来,教育期望是预测教育获得的有效指标,因而高等教育期望性别差异成为解释高等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理想视角。运用"CEPS"数据,考察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他人对其高等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影响效应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 第一,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第二,父母期望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更大,女生获得教师的鼓励更多,且女生同伴群体上进程度更高;第三,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现象除了可从同伴群体文化中获得部分解释,两性学生高等教育期望固有差异亦是重要原因。 陈彬莉,白晓曦.女孩的数学成绩何以优于男孩?——基于CEPS 2013年的基线调查数据[J].中国研究,2020,(01):137-159. 摘要: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是教育不平等的一个基本维度,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女孩的学业成就开始赶上甚至超过男孩。本研究以CEPS 2013年基线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传统"男性优势"学科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初中阶段女孩的数学成绩显著高于男孩。一方面,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尤其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女孩形成低数学能力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女孩及其父母的高教育期待、女孩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高自律的卷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性别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3분
  4. 4월 23일

    5.在中国,月薪过万到底有多难?

    收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眼下几乎所有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最后都会落脚于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又是一个模糊且敏感的话题。每一次公布与收入有关的数据,几乎都可以引发全网热议,有赞成,有反对,有唏嘘,有嘲讽。而每一次与收入有关的舆论话题,比如“哪里贵了”,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屠榜热搜。 关于收入,公众的情绪是如此汹涌,但,一些基础性的事实又是如此模糊不清。 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涉及到收入统计的技术细节。比如,哪些收入算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对应了什么?当我们在讨论人均可支配收入时,什么是可支配?哪些人又算在人均的分母里?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会在这一期节目中努力做一些的科普。 当然,这一期节目的核心议题是:在中国,月薪过万到底有多难? 或许,数字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梳理数据过程中,从收入的视角出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现实。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和资料】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2023个税汇算清缴数据发布 超七成人员无需缴纳个税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我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中,60%以上仅适用3%的最低档税率,缴税金额较少。 自2018年我国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新税制以来,个人所得税有效发挥了调高惠低作用。税务总局近年来的个税申报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人员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占申报人数的1%,但这部分人申报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五成以上,申报收入位居全国前10%的个人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九成以上。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调查 (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CHIP)

    29분
  5. 2024. 09. 12.

    3.中国每年要招多少大学生?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5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还是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在今天,我们通常会用2个1000万来概括高等教育的招生和毕业状况,即每年有1000万大学生入学、1000万大学生毕业。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更长、数据看得更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数据变化。 比如我们反复提到的1999年大学扩招。 在199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的招生人数还只有108万人,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一跃升至160万人,增加了47%,此后连续6年本专科招生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 那么,到底什么是1999年大学扩招?1999年大学扩招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如果不讨论大学扩招,几乎不可能讨论任何与大学生相关的问题? 再比如说,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在1999年开始扩招的那一年,全国招收的研究生人数还不足10万人。但是在最近15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每一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速都快于普通本专科。 特别是2009年、2017年和2020年,相较于前一年都达到了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那么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从研究生扩招的制度逻辑演进背后,我们又可以看到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就尝试讨论上述这些问题。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资料】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教育部

    19분
  6. 2024. 08. 22.

    1.中国哪里人口出生率最低(不是北上

    本周我们来聊一聊出生率。 2024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数据:截止到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2022年减少了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连续第二年在全国层面呈现人口负增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东北三省,也就是黑龙江、辽宁、吉林,是2022年人口出生率最低的省份。事实上,东三省的人口出生率并不是到了2022年突然急转直下,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三省都是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方,甚至早在2011年辽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已经由正转负。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在20年前,北京和上海确实是人口出生率最低的省份,甚至在1995年就有学者发表文章,标题就叫《面对负增长:上海人口政策是否需要改变》。然而,在随后十几年里,北京也好、上海也好,都出现人口出生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的止跌回升,这又是怎么回事? 最后,回到东三省的故事,到底是导致了东三省人口出生率长期低迷,这是否意味着东三省已经落入了低生育率陷阱?从中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 本期节目我们将依次回答上述问题。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和资料】 1. 上海市及各区户籍人口出生率与生育年龄情况(2023) 数据来源:《2023年上海市人口监测统计资料主要数据汇编》 2. 中国人口出生率(1990-202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 东北三省及北上各年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4.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989年人口出生率及人口和经济相关指标 参考文献:涂平.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孩次别出生率初析[J].人口研究,1992,(01):6-10+47. 5. 新京报《2012年北京常住出生人口为18.5万人,“二胎”占12%》 6. 北京日报《北京去年六成新生儿为流动人口子女》 7. 东北三省人口流出空间流动网络及集聚度TOP20城市(2005-2020) 参考文献:陈曦,吴英巨.东北三省人口流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J].人口学刊,2024,46(02):108-125. 8. 关于东北地区低生育率之谜的相关研究: 侯力.东北地区长期低生育水平形成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18,40(02):96-104. 孙晓霞, 于潇.东北地区“低生育率陷阱”探析[J].人口学刊,2021,43(05):29-38. 【片尾曲】 鹿港小镇-罗大佑

    22분

소개

数据,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不爱读小说,也不看剧,错过了藉由小说和剧集认识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这一度让我沮丧。 后来我发现“数据”可能是最适合我的方式。 我喜欢收集数据,把不同来源的数据拼在一起;更喜欢分析数据,找到那些“不合理”的异常值,用更多的资料去回答“为什么”。 这种感觉很像是拼图游戏,从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素材中间,搭出框架,找到故事线,再填上足够多的细节,最后得到一幅关于这个世界的图景。 在我过往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中,“数据”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数据会说谎,也可能被刻意地曲解。更多时候,我见过更多人迷失在数据的海洋里,拿出了很多数据,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 其实我们都知道,数据自己并不会说话,真正让数据开口说话的,是人。 希望这个播客也能够为你多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子,更希望我们都能拼好这一块拼图,穿越冗杂,抵达新知。 化用齐美尔在《货币哲学》的一句话—— 数据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

좋아할 만한 다른 항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