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

ROAMind

纹饰解码三千年,灵感激活新设计 《文明·纹脉》以陶瓷纹饰为针,穿引三千年文明之线,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库,为大众开启文化认知新视角,为行业注入传统转译的现代生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器物纹样”转化为可感知、可应用、可对话的文明通识课,重塑受众对中华美学的深层理解。 主理人:李恒

  1. 《文明·纹脉:郎窑红:烈火中诞生的东方神品》

    16 GIỜ TRƯỚC

    《文明·纹脉:郎窑红:烈火中诞生的东方神品》

    神秘红釉,震撼登场在一场盛大的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全场灯光聚焦在一件瓷器之上。当拍卖师缓缓揭开那件瓷器的神秘面纱,刹那间,整个会场都被一抹如牛血般深沉、如火焰般炽热的红色所震撼。这件郎窑红瓷器,宛如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遗世独立于展台上,引得在场的藏家们发出阵阵惊叹,竞拍价格一路飙升,最终以一个令人咋舌的高价成交。而今天,我们就要一同走进这种神秘而迷人的郎窑红的世界。欢迎来到《文明・纹脉》,我是你们的主持人 [主持人名字],在这里,我们将以陶瓷纹饰为线索,穿引三千年文明之线,为大家开启一段奇妙的文化认知之旅。 “牛血红”—— 失传技艺的复活“郎窑红”,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它的创造者,是康熙时期的江西巡抚郎廷极。郎廷极出身名门,19 岁便以门荫授江宁府同知,不仅政务出色,还是个艺术达人,能诗善画,酷爱收藏鉴赏,对瓷器烧造更是情有独钟。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郎廷极出任江西巡抚,同时担任景德镇督陶官,掌管陶瓷烧造事务,郎窑也由此声名远扬。当时,他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使命 —— 为宫廷复烧一种失传已久的传奇釉色 —— 明代宣德时期的 “祭红” 。“祭红”,又称霁红、宝石红,是一种铜红釉。这种釉色对烧成气氛和温度的要求极为苛刻,成品率极低。据记载,其烧制过程充满艰辛,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以至于在明中期以后,这项技术就失传了。但郎廷极没有退缩,他召集了景德镇最顶尖的工匠,开始了艰难的复烧之路。他们经过无数次试验,不断调整釉料配方、改进烧制工艺,最终不仅成功复烧了 “祭红”,更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更为鲜亮、更具玻璃光泽的全新红釉 —— 郎窑红。 一件完美的郎窑红,釉色如同初凝的牛血,深邃而浓郁,因此在欧洲它又被称为 “Sang de Bœuf”,即 “牛血红” 。它的美,在于一种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奇妙平衡。在高温烧制时,釉汁会自然流淌,形成独特的流动感,然而在器物的足部边缘,釉汁却戛然而止,形成一道整齐的垂釉线,俗称 “郎不流” 。这是因为工匠们在制作时,会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巧妙地阻挡流釉淌下来,展现了高超的技艺。而口沿处,因釉层较薄,会显露出一圈白色的胎骨,被称为 “脱口” ,呈现出旋状白线,也有粉色、淡青或浅红色,又俗称 “灯草边” ,为器物增添了几分灵动。这种流动的美感与精准的控制力,代表了康熙时期陶瓷烧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多件郎窑红器物,它们宛如时光的使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其中,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 20.8 厘米,口径 6.1 厘米,足径 9.1 厘米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它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 当我们站在这件器物前,仿佛能看到当年窑火熊熊,工匠们精心烧制的场景,也能感受到乾隆皇帝对它的喜爱与赞赏。还有郎窑红釉琵琶尊,高 36.6 厘米,口径 12.6 厘米,足径 13.6 厘米 。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细润,釉面布满开片。口部因釉层垂流,釉层变薄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它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具有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特征,让人不禁为其独特的魅力所折服。 传教士的书信 —— 瓷器秘密的破译者郎窑红的魅力,不仅征服了中国的皇室贵族,也吸引了遥远欧洲的目光 。在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备受追捧,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对于欧洲人来说,郎窑红的制作过程就像一个神秘的谜团,他们渴望了解这种美丽的瓷器是如何诞生的 。而揭开这个谜团的,是一位名叫殷弘绪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 。殷弘绪,原名 François Xavier d'Entrecolles ,1664 年出生于法国 。1698 年,他跟随法国传教士白晋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 ,并在 1706 年抵达景德镇 。此后,他在这里居住了长达 7 年之久 ,深入研究中国的瓷器制造工艺 。殷弘绪对瓷器制造的痴迷,就像一位探险家对未知宝藏的渴望 。他与当地的工匠交朋友,虚心向他们请教,深入了解瓷器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从淘泥、制坯,到上釉、烧窑 ,他都亲自观察、记录 。终于,在 1712 年和 1722 年,殷弘绪将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写成了两封长信,寄回欧洲 。这便是著名的《中国瓷器制造书信》 。在信中,他详细描述了郎窑红的制作过程 。他提到,工匠们会将含有铜元素的釉料吹到器物表面,这种被称为 “吹红” 的上釉方法,可以使釉料均匀地覆盖在器物上,获得均匀的厚度 。他还详细记录了烧造红釉所用的特殊窑炉,以及对火候的严苛要求 ,温度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到釉色的呈现 。 这两封信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它们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瓷器秘密的大门 。欧洲的王公贵族和科学家们,依据殷弘绪的描述,开始了对本地瓷器制造的艰苦探索 。在德国的梅森,一群执着的研究者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成功烧造出欧洲第一批真正的硬质瓷 。这一突破,标志着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崛起 ,也改变了世界瓷器贸易的格局 。 从技术到美学 —— 欧洲的理解与追捧殷弘绪的书信,就像一座桥梁,不仅传递了郎窑红的制作技术,更传递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 。在此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的绘画和装饰上 。而殷弘绪的描述,让他们开始理解中国瓷器之美,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图案,更在于其材质、釉色和工艺本身所蕴含的内在魅力 。郎窑红,以其纯粹的色彩和流淌的釉质,完美地契合了欧洲人对于 “自然” 与 “神工” 的想象 。它不像彩绘瓷那样,通过具体的图案和故事来传达信息,而是以釉色本身的变化、那种仿佛有生命的流动感,为观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每一件郎窑红瓷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就像大自然的杰作,带着窑火的温度和工匠的心血 。当欧洲人第一次看到郎窑红瓷器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它那如牛血般深沉的红色,在光线下闪烁着神秘的光泽,仿佛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召唤 。它的流动感,又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韵律 。在欧洲的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源泉,而神工则是对自然的超越和升华 。郎窑红瓷器,正是这种观念的完美体现 。它的制作过程,需要工匠们对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而它最终呈现出的独特美感,则是工匠们神工的结晶 。 于是,郎窑红迅速成为了欧洲收藏家们眼中的珍宝 。一件郎窑红瓶,常常被配上鎏金的巴洛克风格底座,陈设在壁炉或书房最显眼的位置 。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主人品位与财富的象征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拥有一件郎窑红瓷器,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份来自东方的神秘魅力和高贵气质 。 在欧洲的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那些精美的郎窑红瓷器 。它们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故事 。比如,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瓷器展厅里,就珍藏着一件郎窑红釉梅瓶 。它高 33.8 厘米,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 。通体施郎窑红釉,釉色鲜艳,玻璃质感强烈 。口沿处呈现出 “脱口” 现象,足部则有 “垂足” 的特征 。这件梅瓶造型优美,釉色迷人,是郎窑红瓷器中的精品 。当我们站在它面前,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欧洲人对它的喜爱和追捧 。还有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郎窑红釉观音瓶 。它撇口,短颈,丰肩,收腹,胫部外撇,圈足 。瓶身线条流畅,釉色深沉,开片自然 。这件观音瓶不仅展示了郎窑红瓷器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 纹脉新语:当代视角下的郎窑红当代中国主流消费者的民族性格与审美当代中国主流消费者在民族性格和审美方面,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仁、义、礼、智、信”,以及道家思想的 “自然、无为、和谐”,早已融入到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之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当代消费者注重情感因素,追求个性化和高品质的生活,对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产品有着较高的认同感。 在审美上,当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大众审美,而是更加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他们欣赏简洁而不失内涵的设计,注重产品与自身气质和生活空间的协调性。同时,随着

    6 phút
  2. 《文明·纹脉:素三彩:跨越时空的地中海瓷韵之旅

    1 NGÀY TRƯỚC

    《文明·纹脉:素三彩:跨越时空的地中海瓷韵之旅

    【文明·纹脉】 素三彩:地中海的东方微光 闭上眼,想象十六世纪末的地中海。商船扬起风帆,船舱深处,稻草包裹的柳条箱里躺着来自东方的黄、绿、紫——它们不喧闹、不炫目,像远道而来的隐士,却在异国掀起低声惊叹。今天,让我们循着那抹含蓄的釉光,把“素三彩”从景德镇一路讲到地中海的落日。 一、什么是素三彩? 1. 工艺: 涩胎预烧→刻划纹样→低温彩釉→二次入窑。火候停在850℃,铅釉如薄雾伏在胎骨,不浮不耀,却触手可及。 2. 色彩: “红为荤,非红为素”。黄似晚稻,绿若春水,紫像暮霞,留白反而成了第四种颜色。 3. 气质: 若五彩是庙会灯火,素三彩便是灯火背后那条安静小巷,月光洗墙,苔痕上阶。 二、奥斯曼:第一道聚光灯 1517年后,奥斯曼疆域延伸至北非,“红海—地中海”商路成为活跃通道。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很快扩建“中国瓷厅”。档案记录:1582年宫廷岁入清单出现“黄绿紫瓷”43件,估价等同300匹良马。 苏丹偏爱缠枝、番莲、冰裂纹——几何秩序与花卉线条恰好与素三彩的沉静色调相映成趣。 运输路线:景德镇→广州→马六甲→科伦坡→红海吉达港→苏伊士旱路→亚历山大港→伊斯坦布尔。全程约260天,瓷器破损率18%,仍被争相竞购。 三、威尼斯:第二道聚光灯 十七世纪末,葡萄牙大帆船衰落,威尼斯商人改用“补丁航线”:君士坦丁堡→克里特→莫东→威尼斯。 国家档案馆信件(1693): “……新到彩瓷,无矾红,色若晨雾,我已购三箱,拟献总督,或可在欧洲卖出好价钱。” 素三彩抵威尼斯后,常被加装鎏金铜饰,变身“东方式餐盘”。十八世纪初,穆拉诺岛玻璃工匠更以“素三彩”为母本,烧出黄绿紫“玻璃版”,引领一时风潮。 四、物证:两件会说话的名器 1. 辽宁省博 清康熙黄地素三彩云龙纹大盘 口径40.9 cm,双圈足留“搓釉”痕,龙鳞用葱白线勾边,赭彩点睛。 2. 首都博 清康熙素三彩花果纹盘 口径25 cm,底刻“玉”字草押,盘心石榴裂口,籽用紫釉点染,被欧洲藏家称作“东方潘多拉的盒子”。 五、拍卖:从金角湾到苏富比 2019年弗吉尼亚夏拍,一件2.5英寸小碗以22.5万美元成交,高出估价18倍。买家计划把碗剖片,做成200块“可穿戴瓷片胸针”,让素三彩继续航行,只是换了载体。 六、当代:如何让“低调”再翻红? 1. 用户画像 80后:买品质,要“可传家的实用器”——一套黄地素三彩咖啡杯。 90后:买标签,要“可以发朋友圈的极简”——把龙纹抽象成0.5 mm细线印在磨砂玻璃杯。 00后:买故事,要“能扫码的非遗”——3D打印素三彩智能音箱外壳,扫码即可看景德镇老匠人刻花短视频。 2. 设计公式 传统纹样×当代留白×功能嫁接=新素三彩。 例:黄地缠枝纹缩成5%面积,浮在耳机充电仓表面,绿紫两色做LED电量指示灯。 3. 品牌打法 一句Slogan:无红,却动人。 渠道:小红书“低饱和家居”+得物“国潮数码周边”。 定价:收藏级限量99件单价9999元;轻奢级1999件单价999元;快消级联名手机壳99元。 七、尾声:让火焰继续低语 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展柜里与素三彩对视,仍能听见五百年前的窑火噼啪——那是景德镇深秋松柴的爆星,也是地中海晨曦破浪的碎玉。器物从不属于哪一片海岸,它们只在人与风、火与浪的夹缝里,替所有远行者保存一点安静的体温。 订阅《文明·纹脉》,下一程,我们让“青花”驶过印度洋季风的浪尖。再会。

    8 phút
  3. 《文明·纹脉:解码五彩瓷的巴洛克传奇》

    2 NGÀY TRƯỚC

    《文明·纹脉:解码五彩瓷的巴洛克传奇》

    跨越时空的瓷语邀约 在历史的长河中,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使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密码,远渡重洋,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些精美的瓷器,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艺术的杰作,每一道纹样,都诉说着一段故事,每一种色彩,都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文明・纹脉》的脚步,深入探寻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纹样的奥秘,揭开五彩瓷那融合了东方神韵与西方风情的巴洛克变奏的神秘面纱 。 青花之后,五彩登场 在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下,中国的青花瓷器犹如神秘的东方使者,跨越重洋,抵达欧洲大陆 。那一抹纯净的蓝白之色,瞬间征服了欧洲人的审美。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甚至用 600 名精锐的龙骑兵,去交换普鲁士国王的 151 件康熙青花瓷,其中七个高达一米的青花将军罐,被后世称作 “龙骑兵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 1604 - 1657 年间,将超过 300 万件中国外销瓷运回欧洲,让青花瓷从珍稀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在荷兰画家维米尔的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青花瓷的倩影,其生活的小镇代尔夫特,更是成为仿制中国青花瓷的制陶中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人内心对色彩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们期待着来自东方的瓷器能带来更多元的视觉冲击。 康熙盛世时期的景德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康熙五彩瓷应运而生 。“五彩” 并非实指五种颜色,而是色彩繁多的泛称 。它是在已烧好的白瓷上,以多种釉上彩料二次绘画,再入窑低温烘烤制成 。这一工艺在明代虽已成熟,但康熙时期的工匠们,对其进行了大胆革新。他们成功研制出釉上蓝彩,彻底打破了五彩必须与釉下青花结合的局限 。这种釉上蓝彩色彩鲜艳夺目又不失沉稳,还具有玻璃料质感,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 。同时,亮丽的黑彩也被发明出来,用于勾勒轮廓,使画面更显硬朗、分明 。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线条因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约束,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够乌黑,甚至带褐 。后来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调成,经低温火烘烧,黑彩才变得乌黑发亮 。正因如此,“康熙五彩” 又被称为 “硬彩” 。其红彩鲜艳如枣皮,绿彩翠亮似翡翠,蓝彩深沉若宝石,色彩对比强烈,如同宝石般镶嵌在白瓷之上,呈现出华丽而爽利的视觉效果 。 画师们凭借这全新的调色盘,在瓷器上尽情描绘仕女的婀娜、花鸟的灵动、神话传说的奇幻 。与青花的内敛含蓄不同,康熙五彩的画面充满故事性与生动感 。比如,在一些康熙五彩瓷器上,描绘着仕女在庭院中赏花、嬉戏的场景,人物神态细腻,服饰色彩斑斓,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繁华的东方世界 。这些充满东方浪漫与繁华气息的画面,极大地满足了欧洲市场对于一个神秘、浪漫、繁华的 “东⽅乐园” 的想象 。 代尔夫特的五彩回响 当康熙五彩瓷器搭乘商船,跨越重洋抵达荷兰时,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瞬间点燃了欧洲人的热情 。尤其是在荷兰的陶瓷重镇代尔夫特,这里的陶工们对五彩瓷展开了充满敬意的模仿 。此前,代尔夫特的陶工们就一直致力于用本地的锡釉陶器模仿中国的青花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面对色彩斑斓、工艺精湛的康熙五彩,他们再次投身于模仿的浪潮之中 。在荷兰国立博物馆,那些展品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模仿的过程 。代尔夫特的陶工们在白色的锡釉上,精心调配着各种色彩,试图复制五彩瓷上的中国仕女、花鸟以及各类富有东方韵味的图案 。 但由于材料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代尔夫特的产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在材料上,中国的五彩瓷以瓷土为原料,质地细腻坚硬,釉色光泽温润 ;而代尔夫特使用的是锡釉陶器,材质相对疏松,这使得其色彩表现更为柔和,没有五彩瓷那般鲜艳夺目、对比强烈 。在绘画风格上,欧洲绘画注重光影、体积感和焦点透视,代尔夫特陶工在绘制时,笔触更具油画感 。比如在描绘中国仕女时,虽然保留了仕女的大致形态和服饰特点,但人物的眉宇间却流露出一丝欧洲人的神情,面部的光影塑造也更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习惯 。在构图上,欧洲艺术强调对称、比例和秩序,代尔夫特的陶器在模仿五彩瓷的图案时,会对构图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欧洲人的视觉习惯 。 这种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 。康熙五彩成为了激发欧洲本土彩陶发展的催化剂 。代尔夫特的陶器产业在模仿五彩瓷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陶瓷工艺的进步,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于陶瓷创作 。同时,它也开启了 “中国风”(Chinoiserie)席卷欧洲的序幕 。“中国风” 涵盖了绘画、装饰艺术、园林设计等多个领域,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越来越多的欧洲艺术家和工匠开始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比如在室内装饰中,使用带有中国图案的陶瓷、丝绸等物品;在园林设计中,借鉴中国园林的自然布局和景观元素 。 东亚瓷坛的色彩博弈 在 17 世纪的东亚瓷坛,一场激烈的色彩博弈悄然上演 。时间回溯到明末清初,那时中国国内政局动荡,海禁政策严格施行,中国对外陶瓷贸易陷入停滞 。而此时的欧洲市场,对瓷器的需求却如熊熊烈火般炽热 。在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日本的有田窑抓住机遇,迅速崛起,成为欧洲瓷器市场的重要供应者 。 有田窑生产的 “伊万里” 样式瓷器,成为了日本瓷器的代表 。伊万里瓷的诞生,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 。16 世纪末,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掠夺了一批朝鲜工匠并使其归化 。这些工匠在有田地区发现了可用于烧造陶瓷的瓷矿石,当地丰富的植被资源又为烧造提供了充足燃料,加上毗邻伊万里海港,运输条件得天独厚,使得有田地区迅速成为日本制瓷业的中心 。起初,伊万里瓷以仿制景德镇窑青花瓷为主,在纹样上有着明显的中国风格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中国制瓷工匠的帮助下,日本成功烧制出彩瓷 。此后,伊万里瓷在制瓷工艺上不断提高,装饰风格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 “和风” 纹样 。其大量使用红彩、蓝彩、金彩,器物整体颜色鲜艳、色彩对比强烈、雍容华贵,与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的审美趣味高度契合,一时间销量激增 。例如日本有田窑的五彩花鸟纹盘(柿右卫门瓷风格),在略带乳白色的白胎上施红、绿、青、黄等色,笔锋纤细,色彩搭配和谐,充满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审美特色;而 “金襕手” 风格的瓷盘,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装饰,再施绘金彩,整体呈现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备受欧洲人喜爱 。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国内局势趋于稳定,海禁政策逐步解除 。景德镇的制瓷业迎来了复苏的曙光 。此时的景德镇,面对日本 “伊万里” 在欧洲市场的强势地位,并没有退缩 。精明的中国商人与工匠,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极具市场眼光的决策:主动生产融合 “伊万里” 风格的瓷器,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 “中国伊万里” 。 “中国伊万里” 巧妙地借鉴了日本伊万里瓷经典的蓝、红、金配色 。以清・雍正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盘为例,此盘采用釉下青花与釉上矾红彩、描金相结合的技法 。盘沿以青花绘制连续的几何纹样,线条流畅,青花发色深沉浓郁 ;盘心主体图案为矾红绘制的花卉,花朵饱满,花瓣层次分明,矾红色彩鲜艳夺目 ;在花卉的轮廓以及部分枝叶上,以细腻的描金工艺加以装饰,金色的线条在红、蓝色彩的映衬下,更显华丽高贵 。除了配色,在纹饰方面,“中国伊万里” 融入了康熙时期一丝不苟的工艺和典型的中国纹样 。有的瓷器上绘制着中国传统的龙凤纹,龙身矫健,凤姿优雅,线条细腻流畅,展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还有的瓷器以中国的山水、庭院为题材,描绘出宁静祥和的东方意境 。在工艺上,景德镇的工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成熟的制瓷体系,使得 “中国伊万里” 在质量和细节上更胜一筹 。景德镇独特的窑炉结构 “镇窑”,提高了瓷器的烧制成功率 ;七十二道流水线化的制瓷工序,保证了瓷器的生产效率 。这些优势使得 “中国伊万里” 瓷生产成本远低于 “日本伊万里” 瓷,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很快,“中国伊万里” 凭借着自身的优势,重新赢得了欧洲市场的青睐,中国瓷器再次在欧洲畅销 。 纹脉新语: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时光流转,五彩瓷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 。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呈现出多元、融合、追求个性化与简约化的特点 。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瓷器纹样的单一表现形式,而是渴望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品味 。同时,随着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环保、

    7 phút
  4. 《文明·纹脉:康熙青花:当代陶瓷设计的灵感源泉》

    3 NGÀY TRƯỚC

    《文明·纹脉:康熙青花:当代陶瓷设计的灵感源泉》

    穿越历史的瓷之序曲——康熙青花×巴洛克,一场三百年的蓝色对话  一、明月与太阳同时升起1683 年,景德镇珠山月白风清,窑火映出“宝石蓝”;同一时刻,凡尔赛宫金镜厅烛火如昼,路易十四踩着“太阳王”的节拍起舞。风从欧亚大陆两端吹来,在印度洋相遇——一艘满载康熙青花的东印度公司商船,正把东方的深蓝与素白运往西方。那一刻,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被锁进同一只货箱:一边是董其昌的“南北宗”留白,一边是贝尔尼尼的“运动与繁复”。瓷器成了最薄的时空隧道,让明月与太阳同时升起。二、宝石蓝:一次技术偏执狂的胜利明代末年“转变期”的青花,像徐渭的泼墨,随性、潦草、得意忘形。康熙却容不得半点“意兴”,他要把钴料驯服成“翠毛蓝”。  1. 选料:云南珠明料先经“三重洗炼”——淘、煮、煅,铁锰比被精确到 0.68:1;  2. 火候:臧窑把“溜火”细分为 7 个温区,1280 ℃到 1300 ℃仅差 20 ℃,却需 36 小时缓缓爬升;  3. 呈色:还原焰尾声 5 分钟,钴离子被强行拉回二价,发出宝石级吸收光谱——λ=455 nm 的锐锋,正是“宝石蓝”的灵魂。当欧洲人第一次看见这种蓝,他们相信“中国瓷山”里一定有蓝宝石矿,否则怎会天空般深邃、海水般分层?三、凡尔赛的东方拼图路易十四在 1670 年已收到 48 件康熙青花,他把它们镶进特里亚农瓷宫的木墙,让巴洛克雕花环抱东方瓷面。• 几何对口:法国家具师把青花菱格纹放大成 1:1.414 的银箔饰片,与建筑穹顶的“四分肋骨拱”同构;• 色彩换算:宫廷织毯匠用 6 种蓝羊毛纱线模拟“翠毛蓝”色阶,误差不超过 3 ΔE;• 秩序放大:青花口沿的 1 cm 锦地纹,被凡尔赛花园的 1 m×1 m 植篱复刻,成为“微观—宏观”同频的隐形秩序。中国瓷器不再只是异国情调,它成了巴洛克“总体艺术”的一块拼图,补足了西方对“理性对称”的最后想象。四、景德镇回信:纹样的“巴洛克化”面对欧洲订单,景德镇工匠把纸样钉在辘轳车头,开始一场“反向定制”。  1. 几何夺权:传统留白被压缩到 5 %,卷草纹、菱格锦地、扇形开光像榫卯一样锁死画面;  2. 透视试笔:山石不再“三远”,而改用西法“前大后小”,让青花第一次出现 1.5 倍焦段透视;  3. 边饰迭代:每周出 3 款“法式新边”,从百合花到洛可可贝壳,模具翻制只需 7 天,比欧洲银匠快 4 倍。于是,一只康熙青花方碗,可同时盛放《芥子园画传》的柳岸与《皇家建筑》的涡卷,成为 18 世纪最早的“混搭设计”。五、两只碗,看见秩序• 罗汉炉:双狮戏球被“网格化”——狮鬃简化为 15°斜线阵列,绣球表面切成 32 面体,火焰纹按 φ=1.618 黄金螺旋排布;整器 0.618 高度处暗藏一条“视觉赤道”,让雄浑与灵巧瞬间切换。• 人物方碗:4 组开光=4 幕巴洛克舞台剧,人物肩线被抬升 8°以迎合“仰视感”;口沿卷草纹的周期 T=7.2 cm,恰好是路易十四臂展的 1/10,象征“君王触手可及”的隐喻。六、当代回声:让宝石蓝再流动  1. 市场切片  ——新中产:要“看得懂”的传统,也要“用得上”的当代;  ——Z 世代:把文化符号做成“可发社交媒体”的碎片;  ——奢侈品跨界:高定秀场需要一件“可以捧在手里的中国蓝”。  2. 设计策略  • 像素级提取:把翠毛蓝 8 层色阶做成 Pantone 专属“Kangxi Blue”色卡;  • 拓扑造型:以康熙梅瓶为母本,用 3D 打印生成 0.4 mm 壁厚的“镂空拓扑”,重量减 55 %,强度增 3 倍;  • 算法纹样:输入巴洛克雕花纹样+康熙菱格,AI 生成“无穷连续”新图案,48 小时即可出模具。  3. 案例快闪  画堂春“翠雾”系列:把宝石蓝雾化在 0.3 mm 釉层里,LED 灯下出现 455 nm 荧光带,手机镜头可捕捉,小红书话题阅读 1.2 亿;  万艺蓉“青花声纹”茶具:声波仪把《太阳王》宫廷舞乐转译成几何波形,刻进茶海外壁,注水即现“律动蓝光”,上线摩点 8 分钟售罄。七、尾声:瓷上纹脉,永不落幕康熙与路易十四都已退场,但“宝石蓝”仍在流动——它在伦敦苏富比 2.3 亿的锤音里,在米兰设计周 00 后掌心的茶杯里,更在景德镇新开的 3D 打印工坊的喷嘴温度里。下一次,当你把一只翠毛蓝咖啡杯贴上唇边,请记得:1683 年那场跨越 1.2 万公里的风,仍在杯口盘旋;钴料与烈火的对话,仍在继续;而东西方的“秩序与浪漫”,只需 0.1 秒,就能在你的指间完成一次 300 年的回声。

    8 phút
  5. 《文明·纹脉:郑氏海商集团与瓷器贸易》

    4 NGÀY TRƯỚC

    《文明·纹脉:郑氏海商集团与瓷器贸易》

    海上瓷路:郑氏舰队的纹脉与银浪一、银浪上的棋盘1633 年,金门料罗湾的炮声震醒东海。郑芝龙把火船钉进荷兰舰队的肋骨,也钉下了东亚海上贸易的新坐标——从此,福建沿海的每阵潮汐都带着瓷器的脆响。郑氏船队把德化窑的月光白、漳州窑的胭脂红,叠放进火药与银币的夹层,像叠放一张张被风暴漂白的契约:从安平到长崎,从马尼拉到巴达维亚,谁在甲板上升起郑字旗,谁就握住瓷路的舵轮。二、福建窑口:逃离景德镇景德镇因战乱熄火,郑氏把订单撒向闽南。德化窑的“中国白”像被闽南的咸雾打磨过,光可鉴月;漳州窑的“克拉克”则带着市井的野性,釉里掺进蔗糖的焦香。工匠把月港的帆影压进模具,把安海的方言刻进款识——瓷器离开火膛时,已自带闽南的咸风与浪声。郑氏武装商船在此等候,船舱里火药味未散,瓷器被稻草与胡椒层层包裹,像被历史与利润同时抱紧。三、长崎:雪国里的“唐物”平户岛的雪落在郑成功童年的庭院,也落在“祥瑞手”茶碗的口沿。郑氏船队每年冬至前后抵达,把克拉克大盘献给幕府,把“古染付”小盏送进茶室。日本人把碗底的兔毫当成月桥的霜迹,把开光里的荔枝读成佛掌的纹脉。郑氏译员在码头用闽南语与关西腔讨价还价,银币与瓷片碰撞,像两片海域在暗涌中交换潮汐。考古学家今日在遗址里挖出一件德化观音,观音背光后刻着“延宝二年”与“芝龙”双款——神祇与商人,在同一道釉光里对视。四、热兰遮:瓷城的易手1661 年四月,郑成功把 25000 名士兵和整个福建的窑火一起运过黑水沟。炮弹落在荷兰人绘制的《台湾城堡图》上,也落在他们堆满克拉克瓷的仓库。攻城的最后一夜,郑军点燃竹火,烈焰把瓷盘里的郁金香纹烧成血色。翌日清晨,热兰遮的旗杆换上明郑龙旗,瓷片与弹片一起埋进安平的海砂。考古剖面里,景德镇转变期青花、德化白釉、荷兰锡釉陶、日本肥前瓷,在同一厘米的地层握手——战争与贸易,原来共用同一条海岸线。五、纹脉:密码与混血克拉克开光里的七头蛇、缠枝莲间的八卦纹、圣母衣褶上的“吴带当风”——郑氏瓷器是早期全球化的混血儿。工匠把波斯的联珠纹改写成宝相花,把阿拉伯的库法字抽象成缠枝的骨骼;印度教的吉祥天女骑在德化瓷的莲瓣上,手持的却是中国如意。瓷面成为海上丝路的羊皮卷,每一种纹样都是一次经度与纬度的私订终身。欧洲人以为买到东方想象,闽南工匠却只多赚了一勺白糖钱——文化在釉面上擦肩,利润在舱底成交。六、当代:让火膛再烧一次今日德化,电窑替代龙窑,3D 打印把观音的衣褶精确到 0.1 毫米。设计师把克拉克开光切成手机壳的镂空,把“中国白”做成无线充的月光环;漳州窑的奔鹿纹跑进了潮玩手办,热兰遮的炮弹碎片被熔成威士忌的冷石。直播间里,一句“郑成功同款”能让千元茶盏秒空——历史不再被供奉,而是被点击、被快递、被开箱。我们无需复刻一艘福船,只需在每一次釉火重燃时,记得把风向调到东南:让瓷片继续当大海的鳞片,让纹脉继续作银浪的坐标。郑氏船队早已沉没,但那些被咸雾与炮火打磨过的光泽,仍在每一次窑门开启时,涌出一条新的——海上瓷路。

    8 phút
  6. 《文明·纹脉:南明瓷器:漂泊岁月里的文化遗音》

    5 NGÀY TRƯỚC

    《文明·纹脉:南明瓷器:漂泊岁月里的文化遗音》

    南明瓷:残荷飞鸟写江山一、从“转变期”说起崇祯自缢、煤山风起,景德镇御器厂停火,工匠四散。官套崩解,反倒给瓷胎松了绑:渔樵耕读、残荷孤鸟、三国水浒,全都涌上素坯。景德镇仍烧,漳州月港更成“替补御窑”。粗粝的胎、跳刀的痕迹、晕散的青花,恰好盛得下遗民的泪与胆。瓷器第一次不再是“御用之器”,而是“写心之纸”。二、流亡的朝廷,流动的瓷1644–1662 的十八载,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如走马灯,都城从南京换到福州,再换到梧州、昆明,最后退至缅甸。御器厂无片瓦,朝廷却需日常之器、赏赐之器、外贸之器。于是漳州窑系“接班”——月港帆樯如织,瓷胎里夹着唐王敕令、郑成功饷银,一路漂向日本、马六甲、巴达维亚。胎虽粗,底款却倔强:弘光元年、永历五年、大明丁亥……一笔一划,都是不肯降清的年号。三、纹里纹外:残荷、飞鸟与诗句残荷——出淤泥而不染,秋风摧之不折;孤鸟——横空独翔,回首芦苇;再加“甲申”“乙酉”两行楷款,便把 1644 的炮声、煤山的白绫、史可法的血,一并压进青花钴料。画工不敢写“反清复明”,只让残荷败梗直指苍穹;让飞鸟斜翅,似在寻找旧枝。器成之后,一碗一碟,每日三餐,口沿与掌心摩挲,是遗民最私密的暗号。四、一件标准器:弘光元年刘宽故事粥罐撇口短颈,扁圆高腹,圈足方圆,底书“弘光元年旷府佳器”。通景绘东汉刘宽“翻羹不恙”:侍女泼羹、夫人窥门、刘公温言“汝手无恙否?”——乱世里,借古贤之宽,劝今人之忍。画片自嘉靖五彩一路传至康熙,却在弘光元年停格:柳丝欲断未断,官帽翅微颤,恰如南京城破前的一秒。钴料晕散,像泪痕,更像来不及收拾的江山。五、月港—马六甲:瓷上的文化共同体郑氏船队以厦门、金门为母港,一条航线串起长崎—马六甲—巴达维亚。瓷器压舱,白银返航,养活永历朝廷。海外华人以“大明”款碗祭中秋、祭祖先,残荷纹碟供于宗祠,飞鸟纹盘端上婚宴。器物在异国的八仙桌上排开,釉光映着蕉风椰雨,仿佛把离散的人重新围成一座看不见的南京城。考古学家在马六甲河口捞出一片“永历五年”青花碗底,钴蓝仍深,像不肯沉没的帝国余烬。六、当代再设计:让残荷开在新瓷上今日设计师把残荷化为极简线条,飞鸟做成 0.3 毫米激光浮雕,搭配无光白釉,做成咖啡杯、手机壳、桌面加湿器。3D 打印的荷梗是数据线支架,鸟翅翻成无线耳机仓——“流亡美学”被重新编码,进入 Airbnb 民宿、独立书店、手作市集。传统不再被“供奉”,而是被“随身携带”。当年轻人端起残荷咖啡杯,或许不知道弘光元年,却能触摸到“不屈”与“再生”的暗脉。七、结语:江山已逝,纹脉长存南明瓷的价值,不在“官窑”光环,而在“以瓷为史”。残荷、飞鸟、刘宽故事、弘光纪年,是把大历史缩进个人掌心的温度。它们提醒:文明不仅写在帝王本纪,也写在粗胎、跳刀、晕散的青花里。只要有人愿意听,瓷片就会开口,把三百年前的一阵风、一滴泪、一声鸟啼,原封不动递到你耳边。江山已逝,纹脉长存——下一段故事,从康熙青花的自信湛蓝继续说起。

    9 phút
  7. 《文明·纹脉:景德镇御器厂官窑转变期纹饰》

    6 NGÀY TRƯỚC

    《文明·纹脉:景德镇御器厂官窑转变期纹饰》

    瓷器之美,纹脉相承——“转变期”纹样的乱世繁花与千年回响  一、窑火未熄:当皇权与订单同时消失1643,癸未。李自成渡黄河、破潼关;崇祯急诏天下勤王;景德镇御器厂却已熄火三年。皇家采办单归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克拉克瓷订单也因战乱骤减——昔日标准化、规模化的“全球爆款”瞬间失速。窑火将熄未熄,工匠们抬头四望:左手是仍富雅趣的江南士大夫,右手是一海之隔、尚处江户初期的日本茶人。市场从“皇家+外贸”双引擎,骤变为“文人+东瀛”小众圈。于是,一场从“批量复制”到“单件创作”的静默革命,在景德镇偏僻的民间窑口里悄悄发生。  二、一笔一故事:瓷器变成“立体连环画”失去样板,反而有了自由。画工扔掉《程式纹谱》,改拿《西厢记》《三国演义》木刻版画当粉本;分水技法——以青花料水晕染出五层墨色——被移植到瓷胎,远山近树皆在釉下呼吸;器腹被当成手卷展开:崔莺莺长亭送别、三英酣战吕布、东坡夜游赤壁……人物不再对称排布,而是随器形转折隐现,读瓷如读书,需旋转慢赏。日本藏家称之为“まんがのような皿”——像漫画的盘子。“连环画”瓷器由此诞生:一件器物,即一段叙事;一道纹脉,即一次情感投递。  三、癸未年青花罐:把时间锁进釉里大英博物馆藏一只高 28 cm 的青花罐,肩部暗刻“癸未年造”四字。罐身环绘《汉宫秋》故事:昭君出塞,文武百官眉目含悲;衣纹用钉头鼠尾描,石树作披麻皴,浓淡青花三层,如水墨在生宣上晕开。这一年,崇祯煤山自缢倒计时只剩 300 昼夜;而窑工仍执笔如刀,把“离别”封进 1250℃ 的釉水。罐盖缺失,却因此让叙事裸露,像被切下的历史横截面:釉面一丝火石红,宛若凝血;底部涩圈留有细碎的跳刀痕,是乱世仓促的指纹。它提醒我们:文明最动人的章节,常写于大历史崩裂的缝隙。  四、从乱世到茶室:日本如何接力“转变期”同期,日本江户幕府锁国,仅长崎一港通商。景德镇民窑小船暗渡,青花“古染付”携《高山流水》《竹林七贤》登陆九州。茶人片桐石州见之惊叹:“支那瓷有幽玄之姿。”于是,日本陶工山寨其图样,却减笔留白,再反哺“柿右卫门”五彩;中国叙事瓷与日本“侘寂”美学交汇,催生 17 世纪后半东亚新的“视觉俳句”。一件瓷,由此成为跨文化翻译器:汉土的故事,在东瀛茶室被重新注音。  五、纹脉新语:当代设计师的“再转变”  1. 题材再造把《王者荣耀》角色嵌进明式山水,用 3D 浮雕青花呈现;以“外卖骑手”“核酸队列”入画,续写“当下世相”的新叙事瓷。  2. 技术扩容数字釉下彩打印,可在 8 小时内完成一件“分水 15 层”的青花人像;激光雕刻把 0.1 mm 的线径写进釉面,让漫画网点与明纹并行不悖。  3. 市场切片高端藏家:追逐“转变期”残片再设计——古罐裁切后镶 18K 金口,成为可佩戴的“瓷坠”;Z 世代:9.9 元盲盒杯,釉变温感,遇热显现《西厢》Q 版表情包;企业礼赠:区块链溯源,扫码即可观看瓷面故事 NFT 动画。  六、结语:纹脉不断,文明不息从 1643 到 2025,从御窑厂的高墙到直播间的小黄车,瓷器纹饰始终在做同一件事——把最不可说的时代情绪,转成可触摸的釉下线条;把最碎片化的个人记忆,烧成可流传的全球硬通货。下一程,我们将走进康熙“臧窑”“郎窑”的复兴烈火,看乱世孕育的个性笔墨,如何在盛世皇权里被重新收编、放大、封神。纹脉待续,窑火未阑——订阅《文明纹脉》,下一场关于“巅峰”的叙事,即将开窑。

    7 phút
  8. 《文明·纹脉:克拉克瓷: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

    8 THG 9

    《文明·纹脉:克拉克瓷: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

    大航海时代的瓷韵传奇(精编版)一、风起于青萍之末17 世纪,帆影蔽天,欧洲商船像一柄柄钥匙,次第打开旧世界的大门。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把分散的商船、武装、资本攥成一只巨拳,总部设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全球第一条“跨国供应链”由此诞生。中国瓷器,被定为“亚洲硬通货”——轻、耐腐、易计价,且东方魅影恰好击中欧洲对异域的想象。VOC 的账簿里,它被称作“白地蓝花财富”。二、克拉克瓷:名字是一场偶遇1604 年,荷兰人截获葡船“克拉克号”(Carrack),船上 10 万件青花瓷在阿姆斯特丹拍出了 350 万荷兰盾——足够买 450 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豪宅。欧洲人不知其产地,便以船名呼之:“克拉克瓷”(Kraak porcelain)。一次海上劫掠,意外给商品贴上品牌,营销史上最省钱的命名案例由此诞生。三、什么是“克拉克”  1. 工艺: • 胎薄如纸,对口沿做“宽边”处理,可降低碰撞碎裂率,又恰好留白供开光。 • 浙料分水,三五层色阶,青花像水墨一样呼吸。 • 所有圆圈均两笔拼接——明末画工的小签名,今日鉴定时的“暗号”。  2. 纹饰: • 东方菜单:牡丹、喜鹊、龙凤、高士泛舟。 • 西方加菜:郁金香、骑士、城堡、族徽。 • 开光像一扇扇窗,把不同文明的风景嵌进同一画面,形成“瓷上连环画”。3. 器型: • 盘分三围:20 cm 日用、30 cm 宴饮、50 cm 炫富。 • 军持、葫芦瓶、玉壶春,分别对应东南亚圣水、欧洲花台、中东香料三种场景。 • 底足粘砂、跳刀痕、脐状凸起,是窑砂垫烧的“胎记”,今日辨伪的第一关。四、数字里的狂热1620–1680 年,VOC 年均 8 艘船直航广州—巴达维亚—阿姆斯特丹,每船载货 5~8 万件,仅 17 世纪就运走 1600 万件中国瓷,其中克拉克瓷占 60% 以上。荷兰诗人约斯特·范·登·冯德尔写道:“青花堆成的甲板,比海水更蓝。” 价格:一件克拉克盘=熟练工匠 12 个月工资= 2 吨黄油。里斯本桑托斯宫的天花板用 260 件瓷盘拼成“瓷穹顶”,成为欧洲最早的“青花瓷装置艺术”。五、文化互渗的三重奏  1. 欧洲人被开光构图征服,荷兰代尔夫特、英国蓝拓印、法国锡釉陶相继“山寨”,本地化后诞生代尔夫特蓝——欧洲瓷的雏形。  2. 景德镇收到“来样加工”:郁金香、公司 VOC 字母、家族纹章,中国画笔第一次描摹西方字母与透视阴影。  3. 审美反哺:康熙后期,瓷胎更薄、口沿更侈,是为了迎合欧洲高挑、华丽的巴洛克橱柜;而欧洲餐桌由此前“木盘+刀叉”升级为“瓷盘+中国风壁毯”,东西两条生活史悄然并轨。六、从海底到橱窗• 1752 年“哥德堡号”触礁,370 吨克拉克瓷沉睡 233 年后打捞出水,市值 10 倍于当年整船货值。• 1984 年香港佳士得,一件直径 47 cm 的万历克拉克大盘拍出 72 万美元,创当时中国瓷最高纪录。• 2023 年伦敦苏富比,“郁金香开光”克拉克军持以 56 万英镑成交,买家是欧洲电竞新贵——古董进入 NFT 时代的“数字炫耀”。七、当代再设计  1. 建筑:深圳新海上世界广场,外幕墙以 3×3 m 超大开光瓷板拼成“数字青花”,白天反光降温,夜间 LED 透出花鸟,能耗降 30%。  2. 时尚:GUCCI 2024 早春系列,把克拉克“八开光”拆成 8 片裙撑,模特行走时瓷片起伏,像一座移动的古董盘。  3. 文创: • “开光手账”——每翻一页,瓷片开窗处可扫码听一段 17 世纪航海日记; • “郁金香耳机壳”——把骑士与郁金香做成浮雕,航空材质轻过 15 g,上线小米有品 3 天售罄 4 万件。  八、设计师手记我做花纸,常把两笔拼圆的小缺陷故意留在纹样里,让机器印刷保留“人手犹豫”。年轻消费者说:“这像滤镜里的‘颗粒感’。” 传统从来不是包袱,它只是等待下一次翻译。评论区告诉我:下一组纹样,你想把哪段故事烧进瓷里?是元宇宙像素,还是《山海经》新神兽?也许下一艘“克拉克号”就在你的脑洞里起锚。九、尾声克拉克瓷是一段压缩的时空:窑火、海水、商战、审美、资本、想象,层层釉面把多元文明封存成 0.7 cm 的厚度。它提醒我们——全球化不是 21 世纪的新鲜事,而是一次次“相遇—误读—再创造”的循环。只要人类仍对新世界保持好奇,瓷上的蓝色航线就永远不会停航。

    11 phút

Giới Thiệu

纹饰解码三千年,灵感激活新设计 《文明·纹脉》以陶瓷纹饰为针,穿引三千年文明之线,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库,为大众开启文化认知新视角,为行业注入传统转译的现代生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器物纹样”转化为可感知、可应用、可对话的文明通识课,重塑受众对中华美学的深层理解。 主理人: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