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6小时前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开国将军手迹展览广州开展,书写精神传承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开国将军手迹展览日前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开展。 展览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总工会主办,展出曾在广州战斗、工作、生活、终老的开国元帅、大将、将军们的90多件书法、绘画、签章、手迹等作品,让红色基因扎根城市记忆,让信仰力量书写精神传承。 开国将军作品独树一帜 展览开展后,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观众络绎不绝,展品引人注目,独树一帜。 新华社原军事记者、著名军旅作家、策展人吴东峰介绍,此次展出的这批手迹的主人,不是书生,也不是学者或艺术家,而是一群手握钢枪,冲锋陷阵、南征北战的群体,他们被尊称为“开国将军”。其中包括4位元帅、1位大将、8位上将、32位中将及49位少将,他们都是曾经出生入死的开国元勋、身经百战的名将。 本次展出的大多是他们晚年写给吴东峰的信札,包括题词、签名等手迹,还有他们在战争年代保存至今的珍贵墨迹残页,如作战文书、电报稿等,内容十分丰富。这是他们戎马生涯的真情流露,硝烟过后的微观风景,也是军史党史的补充和延伸、细化和深化。 谈及策展初衷,吴东峰说:“今天,开国将军已经都走进了历史,他们所经历的中国革命战争,也已经走进了历史。我认为,他们是当今世界上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时代中的最后的军人族群,他们所经历的战争,是最残酷的,同时也是人与人面对面打大仗的英雄主义的绝响。开国将军们的手迹,将和他们的战争传奇故事一样,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后人感慨观展,传承革命精神 车敏瞧、朱家胜、熊飞等开国将军的后人家属也来到现场观展,看到先辈们那令人熟悉的手迹感慨良多。 车敏瞧将军的侄子车志明已经“二刷”展览,看着叔叔写下的“历览古今多少事 成由谦逊败由奢”,说起了叔叔的革命事迹: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时,车敏瞧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政治部主任,政治工作突出,15军也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多名战斗英雄......作为后人,他表示:“一定要不忘初心、继承革命传统。” 熊飞将军的女儿熊晓红带着自己女儿也专门来到展览现场观展。当看到父亲手书的“牢记长征路 永做革命人”,再想起熊飞将军从一名挖煤的童工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开国将军的点滴,她再次心潮澎湃。她认为展览展现了人民军队老一辈的精神风貌,对于弘扬红色文化,意义重大。她也嘱托自己女儿要“传承好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 朱家胜将军女儿朱南荣介绍,她的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写下“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就是希望大家能继续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参展作品选登 文、图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阙鲁林 沈信君

    3 分钟
  2. 7小时前

    新增4家!从广州四星级饭店添新军看“广式服务”升级 | 文旅开麦

    近日,广东省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发布通知,广州山庄旅舍、南沙凤凰湖木莲庄酒店、广州火车站希尔顿欢朋酒店、花都祺岭岭南东方酒店获评为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至此,广州市星级旅游饭店总数已达118家,其中五星级25家、四星级33家,持续位居全省首位。 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批新晋星级饭店不仅体现着广州旅游住宿量的增长,更标志着全市旅游服务品质实现“质的飞跃”。他们无不扎根区域特色——或依托生态资源,或融合广府文化,或聚焦交通枢纽,共同丰富着“广式服务”的内涵,为广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持续注入动能。 山庄旅舍依托白云山生态资源,融合岭南园林意境与现代旅居需求,打造出“城市山林”的特色体验 细分场景、文化赋能,饭店业走向差异化体验 从白云山麓幽静的山庄旅舍,到南沙凤凰湖畔低碳环保的木莲庄,从广州火车站高效便捷的希尔顿欢朋,到花都深挖粤式文化的祺岭岭南东方——四家新晋四星级饭店,代表了四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类型,折射出广州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李军教授看来,这批新增饭店反映出广州旅游饭店业正向“场景化细分”和“在地文化融合”转型,“生态型酒店呼应都市人群对自然疗愈的需求,交通枢纽型强化高效服务,文化主题型深挖广府特色,表明行业正从标准化向差异化体验升级。” 这一点在花都祺岭岭南东方酒店体现得尤为明显。据酒店总经理安静介绍,为实现评星达标,酒店在硬件上全面翻新客房、升级餐饮设备,还新增了猫咖、茶室、栈道等休闲项目,将“食得好,住得好”的传统粤式理念融入服务细节,通过推出岭南茶艺展示、非遗灰塑制作等特色活动,让宾客得以沉浸式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 而在软件方面,酒店构建了完善的服务培训体系,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在安静看来,“广式服务”的核心是“以客为尊、细腻入微、有温度的专业”——既务实高效,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星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安静直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在传承广式服务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与产品内容成为酒店胜出的关键,“包括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入住体验、开发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等。只有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提升酒店的综合竞争力,契合现代宾客的需求,才能确保顺利通过评星且在后续运营中持续发展。” 政策精准赋能,“免申即享”激发企业升级动力 广州星级饭店数量稳步增长的背后,有赖于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以来,广州对首次评定为五星级、四星级的旅游饭店分别给予300万元和100万元奖励,并创新采用“免申即享”模式,简化资金发放流程,这极大提高了企业参与星级评定的积极性。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成为推动行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广州市通过“免申即享”资金奖补、星评指导和人员培训等举措,大力支持饭店升级改造,委派星评员进行评定前指导,帮助饭店梳理材料、检查硬件、提出整改意见,并通过行业协会开展各类培训、技能大赛等,全面提升饭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花都祺岭岭南东方酒店证实了政策支持的实效。“政府在酒店评星过程中给予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有力支持,为我们保驾护航。”安静特别提到,在人员培育上,政府主动搭建专业培训平台,链接优质师资开设专项课程,“助力员工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夯实服务基础。“ 集群效应辐射湾区,“广式服务”走向世界 高星级饭店集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广州本地的旅游接待能力,更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深远意义。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星级饭店集群一方面提升了区域旅游接待能力和品质,可显著增强大湾区旅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其带来的商务、会议等活动促进了人员流动和经贸交流,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丰富大湾区旅游产业生态。 李军认为,广州高星级饭店集群为大湾区提供了“高品质住宿锚点”,形成服务网络辐射效应,“其集中布局不仅提升城市高端会展、商务接待能力,更通过联动湾区‘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强化区域协同优势。”他指出,与北京、上海、新加坡、曼谷等城市相比,广州旅游饭店业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商旅文一体化”基因——千年商都的底蕴赋予酒店深厚的广府文化表达,枢纽区位保障了稳定商务客流,“广式服务”的细腻温情则成为差异化的人文标签。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星级饭店,广州在迈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征程中,仍有配套提升空间。李军建议,广州需补足三方面短板:一是国际化语言服务,二是签证便利度,三是“全时态体验”,尤其是夜间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光影秀、主题游船、‘夜茶文化’IP的开发,博物馆/书店营业时间的延长等,要让‘住下来’的游客获得全天候的沉浸体验。”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州将持续强化标准贯彻、鼓励饭店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注重在智能化、数字化趋势下保持“广式服务”的人情味和温度。 “技术是服务辅助手段,员工仍是服务核心。我们将鼓励饭店利用智能化设备提高效率,同时加强员工情感沟通能力培训,利用数字化工具记录宾客偏好,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从政策赋能到企业创新,从标准引领到文化融合,以繁星点点的星级饭店为支点,广州正撬动旅游服务品质的全面升级,新晋四星级饭店或将成为“广式服务”走向更广阔国际舞台的最佳注脚。 文 | 记者 刘星彤 图 |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7 分钟
  3. 7小时前

    意大利烹饪大师班在华南举办,带游客探索舌尖上的“意式风情”

    中国与意大利,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正以美味为桥梁展开跨越山海的对话。 在全球化餐桌日趋多元的今天,推动两地美食文化深度互动与理解,不仅关乎味觉体验,更是文旅交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日,意大利烹饪大师班在华南地区成功举办。记者了解到,意大利众多优质食材——如葡萄酒、奶酪、火腿、意面、香醋、特级初榨橄榄油等,已凭借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工艺传承,跻身《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致力于将纯正的意大利美食文化带入中国,持续为中意烹饪艺术搭建高端交流平台。 为推动中意烹饪教育深度合作、加强与国内顶尖酒店及餐厅的联动,自2022年起,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启动“意大利烹饪大师班”系列项目,旨在帮助中国西餐主厨与厨师深入理解意大利烹饪精髓,推广原产地食材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中国餐饮市场中的“意式味道”。 该项目涵盖两大核心模块: 一、意大利地理标志食材品鉴与讲解 在意大利食材专家的引领下,学员系统品鉴包括众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内的优质食材。从风土到工艺,从产地到餐桌,理解食材背后的文化积淀与品质标准,感受“食材为基”的意大利烹饪哲学。 二、纯正意式烹饪实操培训 由意大利主厨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涵盖手工意面、披萨、意式烩饭、经典小吃等多类菜品的烹饪全流程。 学员不仅观摩学习,更可动手实践,沉浸式体验意大利美食从原料到成品的艺术转化。 自2022年启动至今,该项目在华南地区已成功吸引来自超过70家五星级酒店及知名西餐厅的近600位餐饮专业人士参与培训。 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华南地区作为文旅与美食消费高地的巨大潜力,也体现了意大利餐饮文化对中国南方市场的持续看好与信心。 “意大利烹饪大师班”如同一把钥匙,为中国餐饮人打开意大利美食文化与烹饪技艺的大门。 未来,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还将推出更多精彩活动,携手行业同仁持续探索意大利饮食文化的深度与魅力,进一步助力中意文旅与美食的双向奔赴。 文 | 记者 刘星彤 图 | 主办方提供

    3 分钟
  4. 7小时前

    力促“商务+休闲”旅游新体验,印尼雅加达来广州推介旅游

    正值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之际,9月9日,印尼雅加达旅游与创意经济局在广州举行旅游推介会,旨在通过加强旅游合作,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前往雅加达旅游。 推介会由雅加达特色舞蹈表演开启,展现一个多维度的雅加达:雅加达是一座有灵魂的都市目的地,一个鲜活的文化中心,更是融合独特、地道与高端旅游体验的理想之城。 雅加达旅游与创意经济局国际旅游处主任 Lucky Wulandari 女士表示,中国是来雅加达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大多数游客目前主要是为了商务目的。 雅加达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从单纯的商务旅行向“商务+休闲”模式转变,让游客在雅加达停留更长时间,既能工作又能享受休闲体验。 为此,雅加达不仅推广商务旅游套餐,还将推出由旅行社和代理商打造的休闲旅游套餐,将商务与休闲深度结合。 Lucky Wulandari女士还提到,音乐演出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活动之一。今年的10月、12月雅加达都有盛大的音乐演出活动,这些活动有望吸引大量游客前往雅加达。 雅加达的文旅大使在推介会现场介绍,雅加达作为商业枢纽、都市文化体验地、美食之都以及拥有Glodok等华人文化遗产区的综合优势,对中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重点推荐了在当地历史悠久的黄辅记客家餐厅、德记茶室、阿文面家等中式美食打卡点。 在航线方面,目前每周有18至25个雅加达与广州的往返航线,记者了解到,未来航班数还将继续扩大,以满足更多游客的出行需求。 印尼入境旅游运营商协会主席Jong Ki Adiyasa先生介绍,雅加达一直是中国游客前往印尼旅游的重要枢纽,雅加达附近的仙女岛、彩色岛等景点深受中国游客喜爱,游客还可以从雅加达到Seribu群岛以及爪哇岛的景点游玩,中爪哇的婆罗浮屠寺庙也吸引了众多中国佛教信徒前往。 据了解,目前印尼对中国游客实行落地签政策,适用于旅游、商务、探亲及过境,有效期30天。可在苏加诺-哈达机场、努拉莱伊机场等入境口岸办理,或提前申请电子落地签。 文、图 | 记者 黎存根

    3 分钟
  5. 8小时前

    【视频】粤博馆长穿越到了18世纪?“典雅之冠”特展带你走进萨沃伊王朝

    广东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肖海明带您一起穿越时空,溯源现代意大利的起点,走进萨沃伊王朝的宫廷文化生活。 7月15日至10月19日,广东省博物馆为大家呈现“典雅之冠:18世纪意大利萨沃伊王朝的宫廷生活与艺术”特展。 本次展览创下两项“首次”: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展出;166件/套萨沃伊王朝的艺术珍品首次离开意大利来到中国。 在此次特展中,巨幅皇家挂毯再现宫廷织造巅峰技艺,由羊毛、真丝与金线编织而成。这张隐藏权力寓言的巨幅挂毯,描绘的是古希腊名将皮洛士的赫赫战功。皮洛士的表亲就是著名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 画面采用金字塔式构图,顶端为威严的雅典娜雕像,雕像的右下方是一位祭司,左侧的皮洛士正指向裸身青年背负的武器袋。 这幅挂毯的画面,再现了公元前277年,皮洛士在战胜安提柯后,于色萨利的雅典娜·伊托尼亚神庙中,将从加拉太人手中缴获的武器献祭的历史场景。 皮洛士是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杰出的军事家。在他仅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即被推翻,全家被迫投奔伊利里亚国王格劳西亚斯王。12岁时,皮洛士带兵归国并夺得王位。 萨沃伊王朝将皮洛士少年得权、流亡复国的经历,暗喻卡洛·埃马努埃莱三世继位合法性,并借其军事扩张故事呼应波兰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 都灵皇家剧院始建于17世纪,1722年由建筑大师菲利波·尤瓦拉重建,1740年再经贝内代托·阿尔菲耶里全面翻新,成为都灵重要的文化地标。 这幅全景式画作巧妙融合了剧院内景的多重空间,包括舞台表演区、容纳32名乐手的乐团席,以及正在演奏羽管键琴的作曲家,还有神态各异的观众群像。 依照当时习俗,整个大厅灯火通明,包厢里挤满贵族家庭成员,乐手们相对而坐;除记录建筑结构外,画作更以生动细节展现了时代风俗:观众们既专注观剧,又吃喝谈笑、翻阅书册;中央一名武装士兵正在站岗,侍从则端着盛满饮品的托盘穿梭其间。 油画呈现了该剧院在18世纪不仅是演出场所,也是人们聚会、聊天、用餐等社交娱乐活动的场所。 这尊观音像是“中国风”盛行18世纪欧洲的见证。它与基督教圣母子题材的表现手法极其相似,是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学对话。 像这样有趣的展品还有很多,羊城晚报与广东省博物馆一同邀您共赴这场跨越三个世纪的文化之约!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购票打卡特展! 文字 | 朱绍杰 何文涛 视频 | 何文涛 董华海 郑卓琳 陈柱权 策划 | 邓琼 骆苹

    3 分钟
  6. 13小时前

    邀老广赏“亚洲最长红地毯”,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来广州推介

    9月9日,巴中市文旅集团主办的第二十三届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据悉,10月中旬起,前往四川巴中光雾山,将能够领略到“亚洲最长红地毯”的壮丽风采。 推介会上,巴中市文旅集团展示了光雾山680平方公里“亚洲最长红地毯”的绚丽秋色,以红叶为纽带,整合介绍了全市优质文旅资源,呈现出一幅“诗意山水·红色巴中”的全域旅游画卷。 相关负责人介绍,除红叶外,巴中还有王坪烈士陵园、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等红色地标,闪耀着革命精神;南龛、北龛等唐代摩崖石窟,绽放着千年艺术光华;以及恩阳古镇、诺水河等景区,共同构筑起“红叶+红色+人文”的多元体验体系,让游客不仅为一片红叶而来,更为一整座巴中的深厚与美丽停留。 文旅推介官通过讲解和宣传,集中展现了光雾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红叶胜景和厚重的人文历史。 此外,本次推介突破单一景区视角,推介了巴中全域井字构架的游线和20条可选产品,并系统宣讲了巴中市“引客入巴”多项优惠激励政策。 据了解,光雾山旅游区幅员面积830平方公里,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红叶可观赏面积达680平方公里。 在观红叶之余,在光雾山主题运动乐园可以体验1888米的红叶飞车和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全长4283米的玻璃水滑道,感受速度与激情。 傍晚,观看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新·梦境光雾山》进一步感受神秘的巴人文化。 据悉,本届国际红叶节以“客从远方来 AI上光雾红”为主题,将开展“我把红叶寄给你”全球传递活动,打造低空直升机观光揽胜、红叶旅拍、机器人科技嘉年华等特色场景,还将联动全市景区、文博场馆、美食餐饮等,开展全域演出、消费优惠互享、票根互通使用等活动,不断提升游客参与度,切实增强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文 | 记者 黎存根 图 | 主办方提供

    2 分钟
  7. 18小时前

    花地 | 方土:当水墨遇上网络

    文/方土 ·1· 新世纪之初的“大方斋”画室里,总有点特别的气息:桌上摊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芥子园画谱》,窗外却能瞥见网吧招牌在夜里闪烁。 《网络》系列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画出来的——那会儿还没人整天抱着手机刷信息,外卖软件更是闻所未闻,但拨号上网时的“滋滋声”,已经像春天的草芽,悄悄从生活的缝隙里冒了出来。 我十分认同“见笔见墨”的老规矩,“梅兰竹菊”便成了日课。但有时也会盯着宣纸琢磨:古人画写意讲究“干裂秋风”的笔法,可如今街上满是玻璃幕墙的大楼,哪有一点能让老祖宗画法施展的余地? 于是我尝试着在墨的韵味上做文章,施水泼墨,让墨在湿纸上自然晕开,故意把笔的痕迹藏起来,想看看能不能画出些和传统全然不沾边的东西。 后来又融进西方抽象画的思路,把心里那股说不清的新鲜与惶惑直接泼在纸上——那些方的圆的色块,不是峰峦也不是草木,只是互联网初临时,心里那片混沌又雀跃的感觉。 从换材料开始,渐渐不按常理出牌。我嫌毛笔太柔和,就找来丙烯、漆、白粉这些不常见的东西,甚至刀刮、壶喷、拓印这些法子都用上了。 这其实缘于北京老友邵戈的启发:丙烯的硬挺与墨的柔润缠在一起,像老街区里突然立起了座玻璃幕墙楼;刀子刮过的痕迹裹着淡墨,倒有点像电脑线拉扯的样子。这些不合传统的折腾,反倒让水墨透出新意思——它虽不能画出“远山含黛”的古意,却能说出“光纤进家”的新鲜事儿。 ·2· 就在这时,CD和“网”的样子闯进了画里。 那些圆片儿不是唱片,是刚流行的光盘,能存下压缩的文字和图片;交叉的线条不是渔网,是电话线织成的信息网——那时候还没“5G”这说法,可街角网吧的招牌、报纸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标题,都在悄悄提醒:日子要变样了。 我把这些符号塞进墨色里:有时CD的圆卡在方方正正的墨块里,像老式录像带遇上了新光盘;有时网格状的线罩着晕开的墨团,像刚连上网的电脑屏幕,模糊里带着一股藏不住的兴奋。CD是那时候最扎眼的符号,我便借着它换着法儿排列,在纸上变出各样花样。 有人摇头说:“这哪叫水墨画?”可水墨的魂儿,从来就不在“笔怎么动”,而在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心跳。 折腾这些年,我没离开过宣纸与水墨的根,只是想让它能装下上网时的电流声,能盛下第一次收到邮件的高兴劲儿,能画出人们围着电脑屏幕时眼里闪的光。 如今再翻《网络》系列的画稿,CD的圆、网格的线在墨色里浸了二十多年,倒成了时代的预言——后来的光纤、云端、元宇宙,不都是从这些最初的符号里长出来的吗? ·3· 范迪安先生曾说我“扩大了水墨的地盘”,其实不过是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了笔墨的节奏。 那些年的摸索,从墨韵到材料混搭,从试画抽象到运用符号,每一步都踩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上。我倒没想过要颠覆什么,只是不想让水墨在数码潮里变成“老物件”——它既能画得出深山古寺的晨钟,也该容得下网吧屏幕的蓝光;既能晕开宣纸的纹理,也该裹得住光盘的反光。 《网络》系列成了个大主题,之后的《文明硕果》系列等作品,都是从这想法生出来的枝节。 尺寸也跟着题材变:八尺条幅能铺开信息浪潮的开阔,六尺整纸能容下线路交织的细密,最小的四尺斗方,刚好放下CD碟片错落的样子。这些大小不一的画,像不同声部的合唱,唱的都是水墨与数字时代的相遇。 去年收拾画室,翻到朗绍君、彭德、范迪安、李小山、鲁虹、王璜生、杨小彦等理论家为这系列写的评论文章复印件,纸边都黄了。 其中那句“方土的理想也是新世纪画家的共同理想”,让我突然明白:所谓理想,从不是让传统与现代决个胜负,而是在碰撞中找到共生的密码。 当水墨遇上网络,其实是千年笔墨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语法——它不必丢掉“计白当黑”的智慧,却能学会用墨色翻译0与1的逻辑;不必放下“墨分五色”的细腻,却能练就表现光纤洪流的壮阔。

    5 分钟
  8. 21小时前

    江山万象:徐龙森山水作品展启幕

    9月9日,“江山万象——徐龙森山水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 展览集中呈现徐龙森的大型水墨作品及装置,以“江山万象”为题,寓意山河景象之无尽变幻,亦映照徐龙森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多重探索。 1956年生于上海的徐龙森,数十年来深入研习五代、北宋笔墨传统,并临习李唐、王蒙、四僧等名家作品。同时,他长期行走祖国河山,将山川的形貌与气魄深植于心,逐渐形成以直觉为主导的创作方式。 如何使山水传统在当代语境中重获活力,成为许多艺术家的重要命题。徐龙森正是在此背景下,从雕塑逐渐转向中国山水画创作,形成了以大尺幅水墨山水及装置创作为核心的艺术方向。他强调“丘壑成于胸中”,以笔墨直达山水内在的生命律动。 徐龙森的山水不仅在笔韵之生动,更在气魄之宏伟。他的山水以“高远”为首重,形成与宏大空间对话的视觉气场。画面少有树木与人迹,而是在层层积染与厚重墨法中呈现山川,唤起观者对洪荒创世的联想。 这种雄浑气势,也与其作品在公共空间的展示紧密相关。 徐龙森既深植中国传统,又以开放姿态参与跨文化交流。他的大型山水画作及装置作品进入国际博物馆、教堂及法院等公共空间,与各国文化语境展开对话。 徐龙森以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积极回应当代作品的“公共性”命题,使山水从个人心性的栖居之所,转化为社会共同的精神场域。 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 文 | 记者 李娇娇 朱绍杰 图 | 馆方提供

    2 分钟

关于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更多来自“羊城晚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