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很開心今年參加親子天下舉辦的 2025教育創新100,像一條魚得獎獲得殊榮!
今年已經是像一條魚創立的第七年。
2019年夏天剛創立的時候,蕉哥還在福隆當救生員。有課就坐火車回台北再轉捷運去教課,上完課再回福隆。
一來一回,
三小時交通就去了。
10月海水浴場關門後,蕉哥就離職回台北,決定隔年好好大展身手推廣。結果2020就遇到疫情,還連續三年!
能夠活到現在,就拜各位鐵粉所賜!
目標將防溺教育推廣到全台,期待大家跟我們一起努力!
👉 浮多力預購連結:https://likeafish.com.tw/floaty
┄┄◇◆☆★◇◆┄┄
⚡️ 本週精選內容
▍福隆東興宮海灘全解析
上禮拜外國學生在福隆東興宮這邊戲水遭離岸流帶走,造成一人不幸喪生,非常遺憾。
這裡已經是相當熱門的戲水公共海灘,沙灘上也有許多告示,但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知其危險在哪。
專業SUP活動品牌 Let's Go Play 毋設限 曾寫過一篇分析文,將這一帶海灘的樣貌非常鉅細靡遺的完整解析,建議每個人都要看過。
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
❶ 紅色的箭頭,代表著浪推進的方向 (浪向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不同),推上來後整個海面上就 多多少少會有離岸流的發生 (藍箭頭)。
❷ 浪與河水的助力下,水流較容易擠到右側堤防端,這就是強勁的離岸流好發的地型與地點。
❸ 海平面下的地型是不規則有深有淺的。每當大浪或大雨過後地型又會變化,不能用記憶的方式評估海水的狀況。當你在戲水又走到水深較深處,突然踩不到地就會跟著水流漂浮往離岸流的方向去了。
❹ 此區域同樣也不建議玩較休閒的水上活動,如充氣式SUP、休閒型獨木舟、休閒型軟趴板。這些休閒水上器具通常浮力比較大,若遇到離岸流會更快、更明顯的被帶離近岸流往外海。
👉 完整文章:https://www.tmsa-tw.org.tw/sports/20230902-03/
★★★
👨💼 新聞報報
▍澎湖男玩SUP失聯!靠「仰漂、手機定位」找到人
澎湖一名男子,從台中工作完返家後,和朋友們一起去玩SUP,沒想到卻遇到海流太強勁,讓他無法滑回岸上,只能在海面上不停的仰漂求救。所幸他手機一直保持暢通,讓海巡人員透過定位,晚間終於把他救上岸。
民眾:「現在是漲潮的時間,因為退潮底已經開始漲潮了,所以現在水是由東往西邊走,應該是划不了,因為這個時間在海上保持體力是最重要的。」
┄┄◇◆☆★◇◆┄┄
整個新聞影片都沒看到SUP,到底是為什麼報導會寫到有SUP還可以仰漂,真的很有趣!
最後看到新聞,結果是人在泳圈上。
如蕉哥近期一直在推廣的:泳圈受風面積也大,只要風大就容易被吹走。
因為游泳圈被吹走,自然就會想游過去追,結果游累了停下來休息,才發現水深已經到自己踩不到底的地方。
又或者套著泳圈,因為浪打過來導致人從上面掉下來,又或是因為離岸流跟著游泳圈漂出去…
事情果然就這麼發生了!
--
不是說有買我們的浮多力人就不會漂出去,至少機率低很多、繫在腰上浮標也不會飛走、更不用怕他破。
如果真的還是不小心漂離岸邊,至少顏色鮮明、容易被看到。(事主後來有遇到船,結果船根本沒看到直接撞他…)
海巡通常都會使用空拍機找人,沒有浮具,也記得用仰漂待援,更容易被發現。
★★★
🏊♂ 好文章分享
▍你以為的「會游泳」其實很危險
請大家回想一個生活場景:
一群人去海邊玩水,有人說:「我會游泳啦,放心交給我。」
你會追問:「你在哪裡會游泳?是在泳池?還是海裡?有沒有戴蛙鏡?」
不會。沒人這樣問。因為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會游泳就是「到哪都能游」。
這,正是問題起點。
在台灣,「會游泳」通常代表的是:
在泳池裡、踩得到底、有戴蛙鏡的情況下,可以前進幾公尺。
但大家以為的這套「能力」,放到開放水域(海邊、溪流、湖泊),
幾乎等於零。
---
** 一、我們的游泳教育,從沒教你如何在真正的水域生存**
傳統游泳教育強調泳姿標準、通過測驗,但它沒有告訴你——
→海浪會推你,溪水會拉你,濁水會讓你睜不開眼,底踩不到時會恐慌。
於是,當一個孩子學完蛙式、拿到檢定證書、通過期末考時,
他會以為自己「會游泳」了。
家長也會這麼以為。
但這個錯誤認知,一旦進入開放水域,就是溺水意外的起手式。
**因為你會放鬆戒備,甚至去拯救別人。
**你會覺得自己可以游回來。
**你不會知道,這些你「沒想過」的事,才是最可怕的風險。
---
二、最危險的,不是「不會游泳」的人
不是每個溺水者都不會游泳。事實上,很多人都說:
「我真的會游泳啊!」
他們說這句話的前一秒,還站在浪前自拍。
下一秒,被浪打下去就再也沒上來。
所以才會有一句話叫做:「善泳者溺。」
但這句話常被誤會。
它不是說「會游泳也會溺水」;
→ 它真正的意思是——以為自己會游泳的人,最容易發生意外。
因為他們對水太有信心,但對風險沒概念。
他們會游泳,但只在池裡;他們會游泳,但需戴著蛙鏡。
---
三、水中自救,該是「在哪都會游泳」就會的技能
水中自救的內容是什麼?
水母漂、仰漂、踩水、抽筋解法——這些技巧確實實用。
→ 但前提是:你必須先是一個「在哪都會游泳」的人。
否則這些技巧不過是空談。
你連腳離地都會慌,還怎麼踩水?
你一進海水就看不清,還談什麼漂浮與呼吸?
---
四、台灣的環境,決定了你不能只會「泳池式游泳」
你住在台灣,就不可能一輩子不去溪邊、海邊、湖邊。
原因很簡單:
1. 台灣太小,開車一小時就能到水域旁。
2. 夏天太熱,玩水是最容易的休閒。
你會游泳,就可能被朋友邀請深入水中。
你說你會,就可能要去救人。
而這些時刻,決定你生死的,從來不是泳姿標準,
→ 而是你能不能在沒有底、沒戴蛙鏡、身體濕重時還能冷靜求生。
---
** 結語:與其學「水中自救」,不如練成「真正會游泳的人」**
多數家長送孩子學游泳,是希望他將來可以安心、開心、安全地玩水。
但這個願望要實現,關鍵只有一個:
→ 孩子要在哪都能游泳。
如果他哪裡都游得起來,那「水中自救」只是自然延伸的能力。
反之,若他只會泳池裡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ЧастотаЕженедельно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3 июня 2025 г. в 23:00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13 мин.
- Сезон2
- Выпуск10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