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活水湖已經開放了,週末好天氣,也看到許多人去現場戲水。
你會發現,其實活水湖的水深,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都需要帶浮具下水。畢竟大部分人不會在踩不到底的地方游泳,或是體力也不夠好。
救生衣是最好的選擇,完全不會有脫落跟翻覆的風險。
而游泳圈是最不好的。因為使用泳游泳圈的人,通常都沒有脫落後能自己游過去拿回來的能力。
然而,如果你想要有戲水的多元選擇,又不想要被束縛住,浮多力會是一個好選擇!
想趴、想躺、想坐都可以,大人小朋友皆可以使用,攜帶方便好收納,送禮自用兩相宜XD
最後的早鳥優惠只到今天,而且數量有限,要買要快喔~~~
👉 購買連結:https://likeafish.com.tw/floaty
┄┄◇◆☆★◇◆┄┄
⚡️ 本週精選內容
▍三種你應該避開的溪邊玩水地形
今年的夏天真的很不平靜,已經發生了不少起溺水意外,很多都還是在熱門戲水景點。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看到新聞了,為了救在禁區從事SUP活動落水的玩家,導致多名消防弟兄喪生。
今天也有很多記者聯絡蕉哥,想詢問我的看法,以及了解如果一般民眾掉入這種翻滾流、沸騰線,要怎麼自救?
不過,我並沒有受訪,
因為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今天是我掉入事發現場的水流中,即便我有穿救生衣,我也不一定是那個能夠活下來的人。
很多時候,理論知識能幫助我們避開風險,自救技巧能幫我們脫離險境。
但有時候能獲救,只是剛好人很幸運而已。
┄┄◇◆☆★◇◆┄┄
推廣防溺教育怎麼久,蕉哥一直強調:最重要的不是學會水中自救技巧,而是防溺 — 也就是根本不要讓事情發生、不要讓自己陷入這種風險困境。
能在那個水量這麼大的位置逆流而划,絕對也不是一般菜鳥玩家。至於為什麼要讓自己陷於風險中,是想挑戰、還是想證明自己可以?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溪邊的意外,除了溪水暴漲、人可以卡在溪中或對岸等待救援以外,大部分都很難獲救。
因為溺者撐不了那麼久的時間,通常消防上去救援,大概都是一小時起跳,也只是去負責撈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課程中,一直在呼籲不管去溪邊或海邊玩,遠離各種人工設施,因為真的很容易產生有風險的地形,讓人陷入危險之中。
┄┄◇◆☆★◇◆┄┄
講了那麼多,建議大家去溪邊玩水避開以下地形:
1、瀑布或低頂壩下方
不是一定會有讓你卡住的流,但你不一定看的出來,因為這跟地形有關,也跟水量有關。今天去沒事,不代表下禮拜去就安全。
如果你看不出來,乾脆直接避開它。
2、白水區(Whitewater)
看不到底下,也難了解底下的地形跟水流,那為什麼要在這邊玩?
這類大量氣泡產生的白水區,會讓浮力變小(因為空氣邊多),即便穿著救生衣,也很容易讓人卡在那邊,無法辨識方向。
3、邊坡人工堤防
這種河道旁邊的施工位置,常常會有鋼筋裸露的狀況,超容易刮到。
另外,由於溪流的沖刷,導致堤防底下常常被水流掏空,那就代表水會往底下灌。之前新竹的溯溪意外,也是玩漂漂河,流到此處人直接跟救生衣一起被帶下去。
★★★
👨💼 新聞報報
▍女童迪士尼郵輪墜海!父跳海踩水20分鐘獲救
迪士尼「夢想號」郵輪從巴哈馬群島返回佛州,不料一位女童在拍照時不小心從欄杆邊摔出去,從左舷的四樓甲板落水,女童父親見狀立即跟著跳海救女。
郵輪馬上啟動警報,派出搜救小艇。最終女童父親抱著女童在海上踩水20分鐘,順利撐到救援小艇到來,父女二人平安獲救。
┄┄◇◆☆★◇◆┄┄
如果今天你的小孩不小心掉入水裡,你有能力救他嗎?
還好這位爸爸有能力。
很多人都說自己怕水、恐水、不會去有水的地方,誰會想到去迪士尼玩也會意外落水呢?
四樓高就算是自己跳到水裡也需要勇氣,加上船有在開,這位爸爸絕對是沒有猶豫直接跳下去。
抓著女兒踩水20分鐘,應該超過很多救生員可以做到的程度,但這位爸爸一樣做到了。
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的事,做好準備,有一天你會感謝自己當初有學好游泳。
★★★
🏊♂ 好文章分享
▍防溺教育不能只靠下水才能練
「教練,你可不可以帶我小孩去溪邊或海邊上課?我想讓他學自救。」
蕉哥很常被問這句話。
家長的用意很好,想讓孩子實際體驗開放水域。
→ 但老實說:我們不是不願意,而是小朋友做不到。
溪邊、海邊的風險高,條件多變,而且小朋友的程度通常都不夠到可以去溪邊海邊上課。
如果我們不能每週跑開放水域,那我們還有什麼方法學防溺自救?
---
一、體力,是最容易忽略的「生存指標」
2021年,全台三級警戒,游泳池一口氣關了三個月。
整個夏天不能游泳,教學停擺、泳隊停訓,所有人都慌了。
但問題來了:
> 練游泳,一定要在泳池嗎?
答案是:練技巧需要,練體力不一定需要。
有些小孩沒學過游泳、沒上過防溺課,但你叫他在水裡亂踢亂划,也可以讓頭在水面撐一分鐘。
為什麼?
√ 因為他的體能夠好。
√ 因為他爸媽平常就讓他動。
√ 因為家長會帶小朋友去爬山、走步道、踢球、騎腳踏車。
體力不能讓你游得漂亮,但可以讓你撐得夠久。
→ 技巧讓你游得順,體能讓你游得遠。
---
二、玩水,不能只有泳池;玩出安全感,要靠不同場域練出來
疫情後,台灣水上活動一直在努力復甦。
SUP、溯溪、獨木舟、浮潛、自由潛水、水肺潛水、衝浪……
每一項都超好玩,每一項都有風險。
這些活動不會在泳池進行,它們會在溪邊、湖邊、海邊——也就是最容易發生溺水的地方。
→ 去體驗,去探索,去感受不同場域的水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你會開始學會判斷:
√ 哪些地方下午會有雷陣雨?
√ 哪些水域會有長浪發生?
√ 哪種地形需要有教練陪同?
這些都是你一輩子泡在泳池也學不到的事。
---
三、自救練習是一週一週累積起來的
防溺不是急救訓練,它更像是肌肉的記憶,一點一滴地養成。
但你也知道,下水練習是一件「麻煩」的事:
你要準備衣服、要吹頭髮、身上有氯味,冬天冷一點就不想去了。
→ 這些都真實存在的理由。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自律。
√ 建議一週一次上課,
√ 搭配一週二到三次自主練習。
√ 即便不下水,也能用影片學水域知識。
> 練的是水感,但撐住你的,是肌耐力與紀律。
---
結語
我們不是為了練游泳而游泳,我們是為了「發生事情時要知道該怎麼辦」。
防溺自救,是一套系統能力。
體能、技巧、環境判斷、心理建設——全部都要。
練習防溺的起點不是海邊,而是你願不願意每週撥出一點時間,把自己練起來。
即便今天你沒有下水。
--
📣本週水安小知識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ЧастотаКаждые две недели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16 июля 2025 г. в 02:47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13 мин.
- Сезон3
- Выпуск3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