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商业有味道

普通人为什么很难变有钱?

1880年,莫泊桑在《一生》的开篇里写道:“生活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普通人的生活似乎还是在原地打转。只不过,我们对于生活的想象,早已被层层叠叠的消费符号重塑。

极光、雪山、洱海、民宿……共同构成了理想人生的范式模板。与此同时,关于“一人公司”“下班副业”“数字游民”的讨论持续升温,仿佛“只要表达自我,就能被看见;只要被看见,就能获得回报”。

那现实中,为什么投入了大量时间与情感的内容创作,最终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为什么“做自己”反而成了最昂贵的消费?当我们把“情绪价值”“自由表达”“理想生活”视为人生目标时,是否正陷入了另一种更为隐蔽的资本逻辑?

【时间轴】
01:44 “做自己”背后,消费主义的隐蔽升级
04:06 你需要的“情绪价值”,不会凭空产生
06:22 资本收割方式迭代,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