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 心理咨询师读绘本专栏

吾 · 爱 Be&in

吾 · 爱(公众号:吾爱 BE IN)团队由几位心理辅导和咨询行业的从业者组成,我们围绕人的内在精神成长主题,选取国内外优秀绘本或书籍,以自由联想的方式畅所欲言。 联系邮箱:64199260@qq.com 微信公众号:吾爱 BE IN 小红书账号:吾爱 Be&In 播客收听平台:【国内】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

  1. 18시간 전

    那些通过躯体才能表达的痛和难以被理解的行为背后,孩子们到底在经历些什么?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由心理问题就医途径聊起,谈到了很多儿童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及其心理成因,也聊到了不同学科和专家对于儿童期抽动症的研究和观点。 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第5集是我们本期播客讨论的主要内容,片子前半部分集中呈现了2个青少年的案例。青春期的孩子们在情绪情感方面往往会表现出敏感、冲动,时而自我中心,时而又脆弱无助的状态,让成人琢磨不定,又爱又恨。片子里的2位少年因各自不同的原因服用了过量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在医院的急诊科,我们看到了他们主动求助和求生的渴望,但我们也能真切的看到他们仍深陷痛苦的漩涡,那些来自成人世界的控制、焦虑、不理解甚至是攻击和伤害,也在深深的刺痛他们还未成熟的心智。 在纪录片中医生们对“非轻生性自伤”进行了科普:是指个体出现不被社会认可,无明显自杀意图,在意识层面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会造成致命危险的一系列的反复、故意、直接、多样的行为表现。过量服药和服用非食用的化学试剂都是一种非轻生性自伤的行为,在片子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被救治的过程,而在播客中,吾爱的伙伴们则尝试站在这两位少年的视角,思考和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痛苦。究竟是家庭的因素?学业的压力?还是生长发育的困扰?让那么多风华正茂的少年们,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才能获得平静和喘息。 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带给听众不同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仅仅是需要解决和搞定的“错误”,孩子们想要通过这些问题行为向我们诉说什么,他们的主观世界到底在经历怎样与众不同的风暴,或许也是我们真正该思考的! 音频导航: 00:04:24:儿童心理问题就医的路径,中医科和心理科的联合问诊 00:08:50:药物过量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00:13:16:反复服用化学试剂的男孩:奇怪行为引发的疑问与担忧 00:22:10: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00:26:34:孩子的生命力与父母的忽视:探讨精神上的死亡与痛苦 00:31:02:孩子的需求与家长的反应:父母能否真正看到孩子 00:35:25:过量服药、躯体化症状,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00:39:54:服药与割伤:孩子表达痛苦的不同方式及其心理内涵 00:48:45:精神疾病给孩子带来的痛苦与挑战:家长和医生的视角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4분
  2. 1일 전

    如何在养育的困境中重获喘息的机会?学习如何理解孩子,而不是控制他们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探讨了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父母养育功能对儿童心理的深远影响。其中重点讨论了言语暴力对儿童产生的潜在危害,以及在一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第7集的题目是:“矛与盾——对抗路上的抉择”,片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案例家庭。由这样一个复杂且充满了矛盾冲突的家庭延伸开,我们聊到了一些父母如何忽略了言语攻击和伤害对孩子的影响,以及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中所遭遇的创伤和限制可能会在养育的过程中如何破坏亲子关系,从而导致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我们还讨论了国内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现状和局限,家庭作为儿童最重要的支持性环境之一,该如何真正保护孩子。 正如纪录片所呈现的那样,不论对于医生、心理咨询师还是老师,家长们理解与支持专业人士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有积极寻求帮助的意愿,并且信任专业的助人者,才能够更好的在孩子面临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扰时,帮助他们及时获得应有的呵护和关爱。 音频导航: 00:02:05:在医疗主题纪录片中呈现出的心理元素 00:04:39:焦虑而痛苦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00:09:15:在暴力环境中呼救的孩子 00:13:54:孩子的努力与家长的期望:沟通的障碍与理解的冲突 00:18:33:父母贴标签的行为和医生中立的态度 00:23:12:不同的生育方式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00:27:54:妈妈的恨与孩子的抑郁 00:32:30: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看待,而不仅仅是疾病 00:37:12:医疗资源与儿童健康,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 00:51:07:孩子的人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控的是父母的心态,而不是孩子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6분
  3. 说“坏词”就是“坏孩子”吗?——心理咨询师读绘本《嘘 埃尔伯特》

    3일 전

    说“坏词”就是“坏孩子”吗?——心理咨询师读绘本《嘘 埃尔伯特》

    有过养育经验的成人可能都会遇到一个困扰,就是孩子们在某个阶段会开始说一些所谓的“坏词”。有些孩子在学龄前会经历一个被称为“秽语敏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会对“屎尿屁”“臭粑粑”“打死你”等诅咒性词语或脏话异常敏感,会频繁使用这些语言。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并非故意“说脏话”,而是他们尝试通过语言探索世界、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一般到6岁左右,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逐渐发展,秽语敏感期会自然结束。 在本期播客中吾爱共读的绘本《嘘 艾尔伯特》就通过巧妙又反转的故事呈现了小主人公艾尔伯特和一个“坏词”的斗争过程。吾爱的伙伴们通过对绘本情节的细致分析,讨论了儿童说脏话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原因和影响因素。从一个小小的“坏词”出发,我们也聊到了文明社会对儿童教育和规训的过程和对人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在艾尔伯特的故事中,环境背景中成人的表现和反应也非常值得思考,让共同阅读的我们也展开了讨论和反思。成人世界的规则意识往往已经形成默契,内化于日常的生活中,但是当那些童言无忌的语言出现在成人世界中时,往往能够引发所谓社会化成功的人们集体的震动和思考。这也许也是这本绘本更深层面的价值!如果你听完也有想要和我们分享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加入一起讨论! 音频导航: 04:45:小埃尔伯特的意外和苦恼 09:32:童话故事里的坏皇后形象,那些破坏和限制的外界力量 14:19:艾尔伯特的变化为何值得庆祝? 19:04:精巧的设定、耐人寻味的故事:阿尔伯特和“坏词”的斗争 33:24:老人和孩子在环境中可能是压力传导的末端,也可能是规则无法限制的群体 38:09:艾尔伯特的“改造成功”到底哪里变了? 42:58:文明的驯化与情绪情感的表达之间总有矛盾和缝隙 47:42:语言的文明和情绪的原始呈现之间需要寻找到平衡 52:27:大人们或许永远无法理解艾尔伯特到底经历了什么,正如正在发生的那样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8분
  4. 6월 30일

    要活出怎样的人生,听你们的还是听我的?——心理咨询师读绘本《毛头小鹰》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探讨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父母的期待与自我认同之间的矛盾。在绘本《毛头小鹰》中,可爱又爱演的猫头鹰小毛头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进行着自我探索的过程,他在生活中寻找素材,从身边捕捉榜样,他尝试了那些与他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按爸爸妈妈的意愿吸收了很多能力和可能性。但在绘本中,毛头最终奉献给大家一个大大的反转!他没有按照爸爸或者妈妈的期待长大,而是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消防员。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无意识的期待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感知,甚至会影响他们的选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经历如何才能活出自己的挣扎和冲突。究竟如何在他人的期待与成为自己之间找到平衡?像小毛头这样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呢?欢迎加入我们的讨论,分享你的观点与经历! 音频导航: 04:04:毛头小鹰的故事蕴含着爱与成长的隐喻 08:04:小猫头鹰关于自我认知与成长的童话 12:03:自我认同与性别角色:儿童模仿行为的心理发展 16:07:成人如何发现以及尊重孩子的天性 20:08:消防员、律师、医生:成人对于孩子的职业设想都蕴含着哪些期待 24:11:成长的痛苦与快乐:孩子与父母的分离与依赖之间的微妙平衡 28:10:孩子的情感内化与超我社会化:选择自我还是父母期待? 32:14:自我认同与自主性:探索内心的道路上的努力与挑战 36:18:小毛头内心的孤独,没有被父母看到的挣扎与渴望 40:20:孩子与父母的分离:心理上的分离与物理上的分离之间的关系 44:20:孩子的职业探索需要更丰富更真实的体验 本期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49분
  5. 哀悼正如一场旅行,背着椅子从丧失中走出新生——心理咨询师读绘本《麦先生的旅行》

    5월 27일

    哀悼正如一场旅行,背着椅子从丧失中走出新生——心理咨询师读绘本《麦先生的旅行》

    本期吾爱共读一起探讨了绘本《麦先生的旅行》中关于丧失和哀悼的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本细腻、深刻又充满力量的作品,邀请听众靠近失去亲人的痛苦,为内心的挣扎、遗憾以及悲伤留出一块空间,哪怕仅仅是一把椅子的位置,给予我们曾经或者仍然受伤的心一份支撑,一次温柔的拥抱。 麦先生的旅程平静而漫长,儿子死后他就带着玩具熊和一把椅子上路了。在面对至亲离世时,人们需要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消化内在复杂的情感,和故人好好告别,甚至需要很长很长的独处时间,在心中完成那些未尽之事,最终在丧失的孤独中重新找到继续下去的方向。现代人在无尽的忙碌和巨大的压力之下,很多时候连哀悼的时间都是奢侈的,我们那些被压抑、隔离、无视的情感,终有一天会反转回来,提醒我们,情感是人性最宝贵的部分,别弄丢了它。 最后,希望收听本期播客的你在面对失去和分离时,能够给自己、也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一份允许和祝福,陪伴他们顺利度过心灵旅程。 音频导航: 02:05:从绘本到真实的内心故事,《麦先生的旅行》打开哀悼的旅程 04:16:旅行中的一把椅子和一只玩具小熊,恰似内心的爱恋和力量 12:50:绘本中椅子的隐喻:人的情感依托 17:11:麦先生的旅程:慢慢抚平痛苦,重获内心的平静 21:28:哀悼的必要性:孩子对亲人离世的回应与成人期待的差异 30:02: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那些象征故人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4:24:麦先生在环境的宽容与接纳之下,逐渐重获了笑容和活力 38:40:绘本中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又何尝不是在抗议人类世界中的暴力和混乱 42:58:麦先生修复了小男孩的椅子,就像梦中重建了他生活的希望 47:16:麦先生和小男孩踏上了共同的旅程,或许是两个人,或许只是麦先生自己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2분
  6. 有形的笼子,无形的束缚——心理咨询师读绘本《老虎朋友晚上见》

    5월 12일

    有形的笼子,无形的束缚——心理咨询师读绘本《老虎朋友晚上见》

    吾爱绘本共读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很抱歉这次拖更的时间有点长~吾爱的几位咨询师们一直在持续通过绘本共读的直播活动带领大家阅读绘本,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视角探讨育儿以及人的成长方面的议题,这是我们大家都喜爱和投入的事情,也相信共读的过程能够带给收听我们节目的伙伴们不一样的阅读经历和神奇的自由联想体验!谢谢大家支持我们~ 在本期播客中,通过阅读绘本《老虎朋友晚上见》我们深入探讨了限制、规训、自由和友谊等话题。绘本通过动物园的隐喻,让读者看到了猫与老虎真挚友谊的背后,隐藏着的被禁锢与渴望自由的复杂情感。共读中我们谈到动物园不仅是观赏动物的场所,更是人类对动物和人性进行必要反思的空间。 猫与老虎相互理解、相互救赎,老虎承接了猫对于勇猛、力量的投射和期待,为猫对于原始力量和野性的渴望提供了有力支撑。而猫担负了解救老虎、释放老虎内心天性的使命,友谊为他们彼此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同伴的作用。 小小的绘本,远比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更丰富。《老虎朋友晚上见》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作品,绝美的图画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美感,同时,画中的角色又充满着矛盾和丰富的情感,我们不禁为作者赞叹,也为人类心灵的复杂和多元送上赞歌。 音频导航: 02:07:猫咪的秘密:与老虎朋友的奇幻冒险 04:45:笼中猫与老虎的友谊:一张令人难忘的图像背后的故事 09:36:童话故事中的自由与幸福:老虎回家的冒险旅程 14:26:猫与老虎:友谊与自由的交织 19:07:野生动物与宠物的对比引发的思考 23:59:猫与老虎相似的野性与孤独宛若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命运 33:37:动物园里的老虎和穿衣服的宠物猫:自由与被驯化的对比 38:26:失去自由与渴望力量,友谊往往就发生在遗憾和幻想的融合处 43:14:无需观众的表演,内心强大的力量 48:04:猫与老虎,心灵的碰撞促成奇迹的发生 52:51:猫与老虎的相遇何尝不是一场心灵疗愈之旅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8분
  7. 我们是如何将所爱之人放在心里的?成长的点滴如何构筑心中的家?

    4월 16일

    我们是如何将所爱之人放在心里的?成长的点滴如何构筑心中的家?

    在这一期的播客中,吾爱伙伴们共读了一本出版二十多年的绘本作品《小鱼散步》,由台湾儿童绘本作家、图画书插画家陈致元创作,绘本展现了孩子在孤独与探索之间的内心世界。 通过女孩小鱼的街区“冒险”,读者像进行一场冥想一样跟着小鱼的视野和心情,细细的体验着她生活中的街区、身边的快乐细节,以及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种身临其境的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纷纷回忆起童年时期简单、单纯的生活。也讨论了现代孩子面临的孤独感,生命体验的极度压缩和扁平化,以及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找到自我认同和情感陪伴。 我们还讨论了绘本中隐含的情感与家庭关系,特别是母亲缺席时孩子的心理反应,并且从精神分析视角讨论了复杂关系的内在动力。读者将了解到,童年不仅是游戏,更是每一个独立瞬间的成长与探索。 共读音频: 02:03:小鱼与影子猫:探索童年的幻想之旅 09:25:绘本中的内心世界:小女孩儿的丰富感受与观察 14:08:孩子自由的探索和发现也是一段关于成长、回忆和友谊的旅程 18:52:眼镜让小鱼感觉到妈妈就在身边,一个小女孩对妈妈的认同与幻想 23:34:孩子与陌生人互动时的焦虑与胆怯,如何通过角色扮演缓解? 28:15:小小科学家的思考:鸡蛋与家里的食物之间的关系 33:00:小鱼假扮妈妈的内心体验,她在渴望和恐惧什么? 37:44:绘本中的妈妈形象:孩子内心深处的投射与想象 42:28: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女儿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 47:08:自由探索的幸福时光:80后们在社区里的探险之旅 51:51:孩子们需要体验和处理复杂内心冲突的空间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7분
  8. 面对亲人离世,我们的心会作何反应——心理咨询师读绘本《瓶子里的心》

    4월 8일

    面对亲人离世,我们的心会作何反应——心理咨询师读绘本《瓶子里的心》

    在本期播客中,吾爱的伙伴们围绕失去至亲后,人的心理可能会启动什么样的保护机制以及会有怎样复杂、矛盾的情感体验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借由绘本《瓶子里的心》,通过小女孩和爷爷的一段生命故事,我们被生命中突如其来的丧失以及难以言表的痛苦所震撼,同样的感动和遗憾,悲伤和怀念,相似的情感在人与人之间激起阵阵波澜。 故事中的女孩因失去爷爷而选择将自己的心放入瓶子里,这样能让她感觉安全,但是她也逐渐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与热情。为了保护自己的心不再受到失去的伤害,却也隔绝了她和世界的某种连接。通过与另一名小女孩的相遇,她重新意识到心灵的连接与探索的重要性,在小女孩的帮助下,她取出了被自己封存的心,开始接纳内心的各种感受,也重新打开了探索世界的大门。这不仅是一本绘本,更是对生命、死亡与爱的深刻反思。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将会是一场动人的生命教育。 音频导航: 02:03:表达丧失与寻找:奥利弗杰弗斯绘本作品的感人之处 05:02:《瓶子里的心》:对亲人的思念是永恒的话题 15:04:绘本中的孩子体验失去与思念:语言难以表达的冲击 20:09:孩子的心灵之谜:依恋、分离和创伤 25:09:重新连接内心深处:女孩如何唤醒内在与爷爷的联系 30:13:无法释怀的遗憾:《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联想 35:17:瓶子的秘密:探索防御机制对人的影响 40:22:绘本故事中的小女孩:人如何疗愈心灵的创伤 45:22:重新开始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打破保护的瓶子,而是需要接纳那些被我们封印的情感,重新开始 55:31:爷爷的背影与女孩心灵的转变:坐上曾经的空椅子,我也成了你! 共读伙伴: 小王子  她她tata  艾依

    1시간 1분

소개

吾 · 爱(公众号:吾爱 BE IN)团队由几位心理辅导和咨询行业的从业者组成,我们围绕人的内在精神成长主题,选取国内外优秀绘本或书籍,以自由联想的方式畅所欲言。 联系邮箱:64199260@qq.com 微信公众号:吾爱 BE IN 小红书账号:吾爱 Be&In 播客收听平台:【国内】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

좋아할 만한 다른 항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