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13:1—23
1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2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3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4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5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6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7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10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甚么用比喻呢?”11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12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13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14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15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16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17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18“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19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20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21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22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23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感谢主有机会在主日讲台服侍,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马太福音》第13章记载的主耶稣关于撒种的比喻,分享的题目是“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分享之前我们一起来祷告。
【祷告】
我们知道,《马太福音》的主题是耶稣基督是君王,是旧约应许的弥赛亚,宣告天国近了的福音。大体而言,前面第1-10章通过耶稣基督的家谱、降生、言行教导、神迹奇事等等,显明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和天国随着耶稣基督的降临和事工的开展已经临到这个世界;第11-12章主要是讲各方对耶稣言行与事工的回应,包括疑惑(施洗约翰)、冷漠无动于衷(这个世代、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等等)、敌视(文士和法利赛人)、担忧或者说干涉(耶稣的母亲和弟弟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反应呢?马太接下来记载的有关天国的8个比喻,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听众自身的意愿(撒种的比喻),也有天国自身的特点使然。在这8个比喻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比喻,也就是撒种比喻,马可和路加都记载了这个比喻,而且马可还记载主耶稣说,理解领悟(“明白”)这个比喻是理解领悟其他比喻的前提。“(耶稣)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可4:13)
既然撒种的比喻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享这个比喻的经文。我分享的题目出自这段经文的第9节“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以“听”为切入点分四个方面来分享:一、听见撒种的比喻;二、听见与启示;三、四种不同的听见;四、三点应用。
一、听见撒种的比喻
1.听见
《马太福音》中记载的撒种比喻,“听”一字出现16次之多,可见对“听”极为强调。根据原文,主耶稣是以“看哪”这个词开启这个比喻的讲论,意思就是提醒听众注意,留心听接下来主耶稣要讲的话。和合本没有把“看哪”这个词翻译出来(吕振中译本和思高本分别作“看哪”、“看”)。马可记载讲论这个比喻之前,主耶稣说“你们听啊”(可4:3),原文为“你们听啊!看哪!”,催促和提醒的程度更强烈。据学者统计,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的“听”这个词,至少有八种含义,分别是听见声音、听懂某种语言、明白或者理解意义、承认、觉察、留意、同意或相信所说的、顺服。旧约以色列人耳熟能详的诫命、也是今天被称为基督教教育的“大宪章”这样说:“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4)无论是先知奉耶和华的命教训以色列人,还是新约时代主耶稣和门徒的教导事工,都要求听众来“听”,甚至我们得救与否取决于是否听到神的话,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
神所要求的对祂所发信息的听见,真正且完全的听见,不是听而不闻,而是听见之后明白理解,最重要的是谨守遵行,顺服祂的话。中文“听”的繁体字“聽”,包括“耳”“目”“心”,似乎也蕴含古人对听的理解,就是听见后心里明白,从心里顺从。我们可以把撒种的这个比喻,看作耶稣对自己教导事工所产生不同回应的描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显明主耶稣对真正的、完全的“听见”的期待。
这个比喻发生的地点很可能是在靠近迦百农的加利利海边。时间紧接法利赛人污蔑耶稣靠鬼王赶鬼、耶稣拒绝家人干涉教训众人的同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继续教训聚集在他周围的群众。我们可以设想,人群中各样人都有:患病寻求医治、希望跟随耶稣的人(太8:18-22),可能也有施洗约翰的门徒(太9:14),还有追着看耶稣行神迹以此为满足的人(太11:20),当然还有敌视耶稣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太12:14,24),以及为耶稣服侍他人而担忧的家人(太12:46)。由于人群众多,为了免于拥挤,耶稣不得不上船坐下,这条船可能是西门彼得的船(可3:9;路5:3)。于是,主耶稣以渔船为讲台,对岸上的众人用比喻讲道。
2.比喻
主耶稣公开侍奉以来,所传讲的信息就是“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太4:17),是天国的福音(太4:23)。太13章这里不是主耶稣第一次也不是唯一一次用比喻讲论天国。此前对门徒的山上宝训(比如“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太5:13-14])、后面就门徒问天国谁为大的教训(迷失的羊、不饶恕人的恶仆[太18:10-20]),以及进入耶路撒冷后对祭司长和民间长老质问权柄的回应(如两个儿子、凶恶佃户、喜筵的比喻[太21:28-46;22:1-14])、对门徒询问基督再临预兆的讲论(无花果树的预兆、忠心与不忠心仆人、十童女、按才受托的比喻[太24:32-51;25:1-30]),主耶稣都使用过比喻,只是这一次一系列比喻的集中讲论,对象是群众。那么什么是比喻呢?
“比喻”这个词的希腊文由两部分组成,即“para”(旁边或并排)和“ballein”(抛掷),意思就是故事与真理并排,以说明真理。《现代汉语词典》对“比喻”的解释是,一种修辞方式,“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换句话说,比喻就是以彼喻此,用具体解释抽象,用熟悉解释陌生,简单解释复杂,让人们容易明白,印象深刻。但听众能够看到故事与他们本身的处境有相似之处时,就会收到刺激而思考。我们在这里不对比喻作分类,也不对其功用作进一步扩展,只想就主耶稣使用比喻作为一种教导方式指出三点:第一,比喻中的故事或者场景肯定是听众至少是大部分听众非常熟悉的,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从熟悉的事物类推到不熟悉的属灵道理并作出回应;第二,比喻与寓言不同,传递的信息一般来说只有一个属灵重点,所以在解释的时候没有必要在所有细节下工夫,试图找到所有细节的属灵含义;第三,使用比喻不是为了单纯隐藏真理,叫人听不明白,恰恰相反,隐藏最终是为了显明。“因为隐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可4:21)甚至主耶稣使用比喻教训人,本身就是为了将“隐藏的事发明出来”(太13:34-35),而且预设了听众至少是大多数听众都有能力听(可4:33)。事实上,抵挡主耶稣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听懂了主耶稣所讲的凶恶园户的比喻(太21:45)。
3.撒种的比喻
首先我们对这个比喻所说的场景做些解释。当时罗马帝国大部分的百姓都是乡野农夫,加利利地区的人口大多数也是农人,农夫撒种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我们不是很清楚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农业状况,可以确定的是横穿田地的田埂将农田分隔开来(太12:1),很可能的情况是,种子在地还没耕过之前就撒下去,很多巴勒斯坦的土地只是一层薄薄的土层覆盖在岩石上,地里的荆棘没有被拔出来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يتم التحديث أسبوعيًا
- تاريخ النشر٩ أغسطس ٢٠٢٥ في ٣:٣٩ ص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٥٠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تقييمملائ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