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聊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它可能會徹底改變你對「讀懂情緒」的看法。我們常常覺得,要判斷一個人的情緒,最直覺的方法就是看臉——微笑代表開心、皺眉代表生氣。但如果我告訴你,其實「雙手」也在大聲說著情緒,你會不會覺得很驚訝?事實上,一項最新的心理學研究就發現,我們在理解手勢情緒的時候,運作方式和讀臉非常相似,甚至存在所謂的「雙手優勢」——也就是說,當兩隻手同時呈現、而且保持自然的姿勢時,我們對情緒的判斷會更準確、更清晰
🔍 局部處理 vs. 整體處理
想像一下,如果你只看到一張照片中的單手,你可能還是能猜到這隻手是開心、難過,還是憤怒。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局部處理」:從單一特徵來判斷情緒。
但當兩隻手同時出現,並且呈現自然的互動關係時,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判斷準確。這就是「整體處理」,就像拼圖一樣,單一拼圖碎片只能看到顏色或線條,但拼在一起才能看出完整的藍天或山路。研究指出,這種「整體式處理」同樣適用於雙手的情緒辨識。雙手之間的相對位置與互動,會攜帶額外的情緒訊息,讓我們比單看一隻手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情緒
✋ 為什麼手特別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顯示,在所有身體部位中,雙手在情緒傳達的表現最好,甚至比沒有臉的頭部或軀幹還要精準。這代表手不只是輔助,而是情緒溝通中的重要主角。
比方說,一隻手握拳可能表示憤怒,但如果兩隻手緊緊交握,就可能是焦慮或緊張。雙手之間的空間關係,會提供更多層次的情緒訊息。
⚠️ 當雙手「不自然」時
研究人員還特別操弄了雙手的姿勢,讓它們呈現「不自然」的空間關係。結果發現,辨識正確率立刻下降,幾乎跟只有單手的狀況差不多。參與者甚至直接評價這些扭曲姿勢「看起來不自然」。這個結果提醒我們,自然的姿態對情緒理解至關重要。不過,研究者也指出,目前還不確定究竟是「不自然導致難以理解情緒」,還是「無法解讀清楚的情緒讓姿態顯得不自然」。
🌏 限制與未來研究
當然,這項研究也有一些限制:
- 它主要測試了幾種特定的情緒(尤其是恐懼與憤怒的效果最明顯),並沒有涵蓋所有情緒。
- 受試者來自英國,演員則是德國的白人,因此未來需要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雙手情緒感知是否也有類似的規律
🎯 總結
這項研究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手」在情緒溝通中的角色。它告訴我們:
- 情緒不只藏在臉上,雙手同樣能傳達豐富訊息。
- 單手可以給線索,但雙手的自然互動會讓訊息更完整、更清楚。
- 當雙手的關係被扭曲時,我們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下次當你想讀懂一個人的情緒時,除了盯著臉,不妨也觀察一下他的手,也許會發現全新的溝通訊號。
📚 參考文獻
Blythe, E., El Gouraini, N., Medeg, V., Garrido, L., & Longo, M. R. (2025).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hands shape visual perception of emotion. Emotio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mo0001572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يتم التحديث أسبوعيًا
- تاريخ النشر١٢ سبتمبر ٢٠٢٥ في ١٢:٠٠ ص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٦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تقييمملائ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