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永恒之光——杨之光诞辰95周年纪念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拉开帷幕。
在上世纪末,杨之光先生曾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作品635件。杨之光的女儿杨红在纪念展开幕式上说:“每次走进这里,我都像回家一样,因为父亲的作品曾经陪伴着我长大,如今它们永久保存在这里。”
本次展览以两百余件画作、速写、书法与文献,通过“启蒙之光”“时代之光”“多元之光”“美育之光”四大篇章,串联起杨之光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
展览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协办,持续至11月22日。
借鉴古洋寻我法
展览首次展出了杨之光79岁创作的淡墨书法《用淡墨重题人物画写生要领》,其题跋中“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更是先生多年从艺生涯的座右铭。
漫步展厅,一件件展品跨越时空而来,我们得以看见杨之光如何从学艺少年成长为一代国画大家。
杨之光早年师从李健研习书法篆刻,后在广州追随高剑父学习中国画。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从零开始系统接受西方美术造型训练,打通中西艺术的壁垒。
横跨上海、广州、北京三地,杨之光在书法、国画、素描、临摹、写生的反复锤炼中,孕育了“笔墨当随时代”的革新意识。
《一辈子第一回》《浴日图》《不灭的明灯》等经典作品再度和公众见面,成为杨之光作为中国当代人物画开拓者的见证。
《勇者的游戏》首次与公众见面。从《玫瑰与猫》到《天鹅湖》《卡门》等诸多作品,杨之光突破题材边界,将笔触从人物延伸至花鸟、风景与舞蹈领域,以“中西融合”的语言,多维诠释美的体验。
以笔为人民立传
田间劳作的农民、工厂忙碌的工人、边疆戍守的战士、抗洪救灾的英雄……杨之光以写实与写意交融的笔墨,为人民立传。
“从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人民意识与英雄主义融合又互为转化的过程。”中国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说。
在《九八英雄颂》画作前,杨红回忆起父亲创作的场景:“这是我父亲生前最后一张大型创作。那时我父亲的腰椎盘突出严重,几乎很难画画。我父亲深深感动于英勇的抗洪战士,他说不能错过,一定要把这个瞬间留下来。”
《九八英雄颂》刻画了1998年抗洪前线的场面,这幅画不仅成为这一时代记忆的见证,也是杨之光炉火纯青没骨画人物的技法呈现。
杨之光将“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深刻融入艺术创作,在现实中捕捉具有社会发展标志的题材,绘就时代与人民的精神风貌。
作为教育家的使命
1953年,从央美毕业的杨之光参加筹建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此后他扎根广州美术学院数十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院派中国画教学体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他将多年创作经验和复杂的艺术技巧提炼成系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林墉、陈永锵、陈振国等一大批兼具扎实功底和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
展览特别设置文献展区,大量教学手稿、步骤示范图、教材原页及其创立的“四写”体系等罕见资料亮相。
晚年杨之光劝说女儿杨红回国,共同创办杨之光美术中心,将艺术教育普及至更广泛的群体。
“如果说创造是先生的艺术生命,教育就是他播撒光明的时代使命。这种薪火相传的教育理念正是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宝藏。”林蓝说。
毕生心血捐赠国家
正如杨之光所说:“我的艺术来自人民,那么我将自己的艺术成果交还给人民,这是理所当然的”,他晚年将毕生心血千余幅作品捐赠给国家,无愧于全国美术界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哪怕在条件极其艰难的时期,我父亲从没有放下画笔。他常说别人抽根烟的功夫,他也要不停地画。“杨红回忆道,“我父亲把所有的作品捐赠给国家,可能是为了像今天这样,让广大民众可以走进美术馆浸润艺术的氛围。”
杨之光以自身的艺术生涯照亮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之路,不仅让中国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且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出坚实力量。这束“永恒之光”于中国当代美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文 | 记者 李娇娇
图 | 馆方提供
视频 | 记者 李娇娇 实习生 王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