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子立邀訪鏡新聞「靠近看中國」節目資深製作人兼主持人廖雅玉,深入探討中國媒體生態。
廖雅玉表示,北京做為政治中心,媒體報導嚴肅,偏重政治外交,記者壓力大,上海則是經濟重鎮,媒體環境較市場化,報導風格靈活親民。而關於中國官方對媒體嚴密且多層次的管控,可由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家辦報」到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時代的「黨媒姓黨」中看出,這不僅是口號,更是日常規範。廖雅玉指出,2016年習近平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後,媒體的政治立場似乎更加鮮明,管控機制包括中宣部和網信辦的宣傳指令、媒體內部的嚴格審核、媒體人的自我審查文化,以及技術性管控,例如關鍵詞過濾和AI審查,這些限制讓新聞從業人員的報導空間受到極大壓縮,導致許多敏感議題被「慣性失明」。
廖雅玉分析,從2010年代至今,中國媒體環境經歷了先放、再收、最後緊的變化。早期商業化媒體尚能做出有深度調查的報導,但隨著習近平上台,「黨媒姓黨」被強調,媒體環境全面收緊,新聞專業轉向政治宣傳加流量導向,許多記者轉型自媒體或KOL,尤其在2018年,中宣部直接接管國家廣電總局和新華社等等,使得黨管媒體進一步制度化跟組織化,政治控制全面壓過了市場邏輯。
面對新媒體的崛起,中國官方也調整策略,從管人轉向管平台、管演算法。具體措施包括技術監管、要求平台主動監管內容、透過網評員或大V引導輿論,以及將管控措施法律化、常態化,大大壓縮了媒體的自主性。
廖雅玉認為,中國媒體環境看似多元,實則收緊統一,特色是資訊量大、表達方式多樣,但核心議題和立場高度一致,不容許太多異議,她並將此比喻為一個巨大溫室,裡面的花草看似多樣,卻長得非常類似,不允許長歪,廖雅玉還說明,理解和應對目前的中國媒體環境,對內部媒體而言是生存術,對外來媒體則是認知術。
(請點選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林子立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정보
- 프로그램
- 채널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8월 28일 오후 1:30 UTC
- 시즌1
- 에피소드125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