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核三重啟公投,投前必聽:能源、經濟、安全與核廢料,你的關鍵一票怎麼投?ft.核能要不要

1. 台灣目前核能政策的現狀為何?
台灣在2025年5月17日隨著核三廠2號機停止運轉,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時代。然而,關於核能的未來仍存在激烈爭論。儘管民進黨自創黨以來便堅持「非核家園」理念,主張逐步關閉現有核電廠並反對新建機組,但近年來,部分產業人士和在野黨派呼籲重新將核能納入電力選項。2025年5月13日,立法院通過了《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允許核電廠在運轉執照到期後或屆滿前申請換發執照並可繼續運轉,有效期限最長為20年。隨後,立法院在5月20日通過了由民眾黨團提出的「核三繼續運轉」公投案,該公投將於8月23日舉行,讓全民決定核三廠的未來。
2. 為什麼各界對於重啟或延役核能電廠有不同看法?
支持重啟或延役核電廠的論點主要基於經濟和供電穩定性考量。他們認為核電發電成本相對較低(每度電約新台幣1.87元),遠低於離岸風電和太陽光電,因此能降低發電成本、解決供電吃緊問題。此外,隨著AI和半導體產業的擴張,電力需求不斷上升,核能被視為提供穩定基載電力的理想方案。甚至有科技巨頭如Amazon、Google等也開始投資核能,以確保其資料中心穩定運作並實現能源自主。
然而,反對者則強調核能的安全風險、核廢料處置難題以及高昂的隱藏成本。台灣位處地震帶,核電廠的耐震能力、斷層穿越廠區等問題引發安全疑慮。福島核災後的經驗顯示,老舊核電廠需投入鉅額資金進行安全強化和設備汰換,審查時程長且可能無法通過,導致前期投入化為泡影。此外,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最終處置是全球性的難題,處理成本高昂且不確定性大,目前台灣在立法和選址方面仍處於早期階段,若貿然延役將增加更多核廢料,加劇儲存空間不足問題。環保團體也指出,核電廠的興建時間長,投資回報期長,經濟效益不佳。
3. 小型模組化反應器 (SMR) 的優勢與挑戰為何?台灣發展SMR的現況如何?
小型模組化反應器 (SMR) 是一種新興的核能技術,其優勢包括:

  • 靈活性高:功率輸出介於10至300兆瓦電,建造速度快、建設週期短,可模組化擴建,適合遠端地區或企業自建電廠,也能補足間歇性再生能源的不足。
  • 固有安全特性:較低的功率輸出和較小的核心體積,有助於提高被動安全系統的效率,並可能減少場外應急規劃區的需求。
  • 財務效益:預計較低的前期投資需求和較短的交付時間能降低投資者的財務風險,使其成為更實惠的選擇。
  • 非電力應用:SMR還可用於區域供熱、海水淡化和生產低碳工業熱能(如氫氣)等非電力應用,有助於能源系統的全面脫碳。

然而,SMR也面臨挑戰:

  • 經濟性考驗:雖然模組化可降低成本,但SMR若要達到顯著經濟效益,需要大規模量產和全球市場支撐,而目前仍有多種SMR設計競爭,尚未形成單一主導市場。
  • 技術成熟度與許可:部分SMR仍處於開發階段,技術成熟度(TRL)和許可準備度(LRL)不一,尤其第四代SMR技術需更多研究。現有的核能法規和許可框架多基於大型反應器,SMR的新穎設計需要更靈活的監管方法和大量新的核安專業知識。
  • 供應鏈與燃料:需要建立支持SMR市場出現的供應鏈,確保工廠製造能力、高含量低濃鈾(HALEU)等創新燃料的生產,以及相關研發基礎設施。
  • 公眾接受度:若SMR試圖將反應器設置在靠近人口中心,可能面臨公眾參與和接受度的額外挑戰。

台灣方面,總統賴清德已表示「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前提是「核安、核廢料與社會對話三方面都能獲得解決」。此政策態度釋出後,中研院和國科會等科研機構已啟動相關研發與交流,清華大學更成立了全台第一個SMR研發小組,著手虛擬電廠與模擬平台,建構數位孿生架構,以降低未來實機操作風險。不過,台灣發展SMR仍面臨法規制度不完善、核能人才流失等困難。
4. 台灣核電廠延役或重啟在法規和實務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核電廠延役或重啟在法規和實務上都面臨多重困難:

  • 延役申請時程:依據過去《核管法》規定,核電機組若要延役,須在運轉執照到期前五年提出申請。核一、核二廠目前均已超過此期限,導致無法申請延役。儘管新修正的《核管法》放寬為執照屆滿前或屆滿後皆可申請,但對於已停止運轉的機組,其性質屬於「重啟」而非「延役」,審查標準和程序尚待核安會修訂子法。
  • 安全評估與補強:核電廠運轉40年後,老舊設備需全面汰換和強化,以符合福島事故後提升的安全標準。關鍵設備如圍阻體和反應爐壓力容器無法更換,且反應爐壓力容器長期受中子撞擊可能發生脆化。這些評估和補強工程耗時長、成本高,且存在無法通過審查的風險。
  • 地質條件疑慮:台灣核電廠,特別是核三廠,位於地震帶上,且廠區內存在活動斷層(恆春斷層)。地質學者指出核三廠可能遭遇的地震強度遠超原始設計標準,需要全面檢視結構安全性。此外,恆春半島的「泥貫入體」地質現象也可能影響地下管線安全。若要重啟,必須先完成地質調查,確認電廠安全無虞。
  • 核廢料處置:台灣核電廠的用過核燃料池已接近飽和,而乾式貯存設施的興建面臨地方政府反對和施工許可問題,導致無法啟用。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址選定和立法工作也才剛起步,國際經驗顯示這是一項耗時數十年甚至百年、成本高昂的工程。若核廢料問題無法解決,即使延役或重啟也可能因燃料池爆滿而被迫停機。
  • 社會共識:核電議題在台灣社會存在高度爭議,地方居民對於核安和核廢料的擔憂導致抗爭不斷,影響政策推動。政府需加強資訊公開和社會溝通,以建立共識。

綜合以上,核能電廠的延役或重啟不僅是技術問題,更牽涉到複雜的法律、社會和政治因素。
5. AI發展對能源需求帶來了什麼影響,為何核能會成為科技巨頭的關注焦點?
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影音串流和數據分析的廣泛應用,導致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飆升。IEA估計,截至2022年,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約占總電力消耗的1-1.5%,預計在生成式AI普及後將持續上升,AI伺服器的耗電量更是傳統伺服器的5至10倍。這種爆炸性的用電成長,對傳統集中式電網造成巨大壓力,並引發全球電力短缺的擔憂。
為確保穩定、高效的電力供應以維持AI運作,科技巨頭開始積極布局多元能源,特別是核能。Microsoft和Google探索核能技術,Amazon則投資潔淨能源計畫,包括太陽能、風力發電及儲能解決方案。這些措施旨在減少對傳統電網的依賴,同時符合能源效率和潔淨能源政策。核能被視為提供工業、電動車和資料中心穩定電力的理想解決方案,尤其像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因其靈活性、建設週期短和可模組化擴建的特性,更受到科技公司的青睞,不僅可提供低碳電力,更能提供「持續、穩定且可預測」的電力輸出,滿足全天候運作的AI與資料中心需求。這種趨勢也促使企業從單純的「用電需求方」轉變為「能源產業參與者」,主動投資能源專案以降低未來電價波動與能源取得風險。
6. 台灣目前主要的發電能源為何?民眾對其認知度如何?
根據調查,台灣目前主要發電能源為燃氣,但僅有10.9%的民眾能正確回答。而政府規劃到2030年的主要發電方式仍為燃氣,也只有20.9%的民眾了解。這顯示民眾對於台灣當前能源結構的認知仍有待加強。
在再生能源方面,民眾對風力發電的支持度為65.9%,太陽光電為55.5%。然而,也有20.3%的民眾不支持風力發電,28.5%不支持太陽能。民眾對於再生能源發展的具體擔憂包括:生態環境破壞(59.4%)、供電不穩定(54.7%)、電價上漲(53.3%)以及土地使用衝突(45.8%)。
此外,儘管政府和民間團體持續推廣「2050淨零目標」,但僅有不到三成(28.3%)的民眾清楚淨零目標年,更有42.2%的民眾表示「不知道」或拒答。這表明政府在能源政策和淨零目標的宣導方面,仍需投入更多努力以提升全民認知和共識。
7. 台灣在水資源管理方面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民眾的認知與行為有何特色?
台灣在水資源管理方面面臨多重挑戰與機遇:

  • 挑戰:
  • 地理與降雨不均:台灣地形多山,降雨分布不均,加劇了水資源管理的複雜性。
  • 民眾認知落差:調查顯示,有高達62.2%的民眾誤認工業用水是最大宗,而實際上農業用水佔比高達70%,顯示民眾對實際用水結構缺乏正確認知。這種認知落差可能影響政策支持與公共行為。
  • 再生水與海淡水推廣不足:儘管97.1%的民眾支持再生水用於非人體接觸用途,且86%支持工業優先使用,但高達九成民眾不知道台灣各地水資源回收中心已提供免費再生水服務,顯示政府宣導有待加強。
  • 區域供水品質不均:中部地區停水比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