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我们这期关于法国思想家梅洛-庞蒂遗作《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的播客节目!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思想的“宇宙大爆炸”,它试图炸毁我们习以为常的“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基石。
梅洛-庞蒂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世界的肉”(The Flesh of the World)。这并非指血肉之躯,而是那个先于主客体分离、既非物质也非精神的原始“存在之织物”。我们所感知的“可见的”,是这块织物上清晰的“图案”;而那“不可见的”,并非遥远的隐藏之物,而是织物本身,是让可见得以可能的“背景”、“深度”与“内衬”,它是一种“在场的缺席”。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种深刻的关联?梅洛-庞蒂引入了“交叉”(Chiasm)与“可逆性”(Reversibility)的核心机制。想象你右手触摸左手,此刻右手是“能触摸者”,左手是被触摸者。但转瞬之间,你的注意力可以“翻转”,让左手感受右手。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在此刻模糊、交缠,它们是“同一块肉的两个侧面”。这揭示了我们与世界的“同体性”——世界正通过我们的身体“自我观看”。
这种哲学不仅挑战了传统思维,也对AI的“存在局限”发出了深刻警示,因为AI缺乏这种“肉身”的交缠体验。梅洛-庞蒂的终极目标是一场“哲学的疗愈”,弥合柏拉图和笛卡尔以来,“心灵”与“身体”、“我”与“世界”之间的“存在之伤”。他邀请我们潜入那片更古老、更神秘的“肉身”世界,去感受我们与万物皆为“同一场宏大的、自我感知的‘存在之梦’的一部分”!
🔗本期节目 NoteBookLM 资料库: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e08f3167-5ac2-4eb8-850a-455c881723d3
---
第一部分:背景铺垫——一部未完成的哲学探险 (00:00:00 - 00:04:00)
- 著作的特殊性:开篇即强调,这本书是梅洛-庞蒂的遗作,由后人根据其大量笔记和草稿整理而成,并非定稿 。这决定了其文本充满了尝试、自我修正和未完成的线索,更像是一份“思想实验室里的工作日志” 。
- 核心目标与野心:指出梅洛-庞蒂晚期思想有一个巨大的野心——挑战并克服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主客二元对立传统(如我与世界、心灵与身体的分裂) 。他试图寻找一个在所有这些分裂发生之前的、更根本的共同存在基础 。
第二部分:思想的转向——为何不满于《知觉现象学》 (00:04:00 - 00:12:31)
- 自我革命的动机:探讨了梅洛-庞蒂从其成名作《知觉现象学》转向本书写作的深层原因 。他感到不安,认为即使是“身体主体”这一概念,也可能依然残留着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痕迹,未能彻底摆脱旧框架 。
- 对三大传统的批判:为了寻找新的出发点,梅洛-庞蒂系统性地批判了塑造二元论的三大思想传统:
笛卡尔:批判其“我思故我在”将纯粹心灵与物质世界彻底割裂,导致主体成为一个无身体的幽灵,并称这种思维方式为“高空俯瞰式思维”。
萨特:批判其在《存在与虚无》中过分强调意识的“否定性”,将意识与世界的关系定义为一种对抗性的张力,而忽略了两者之间更原初的、无法割断的亲缘和交缠关系 。
科学主义:他反对的不是科学,而是那种认为科学的客观视角是认识世界唯一真理的“科学主义”态度 。他认为,这种视角恰恰是以遗忘和遮蔽掉“观察者”自身的肉身性为代价的,科学的“可见”是以牺牲某种“不可见”为代价的 。
第三部分:核心概念的解剖 (00:12:31 - 00:36:20)
- “肉” (Flesh / chair)——存在的共同织物 (00:12:31 - 00:18:22)
澄清:首先强调这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血肉,而是一个哲学比喻,指代那个在主客、心物分化之前,构成存在本身的共同基底或织物 。
多重比喻:
活的织物 (tissue):世界是一个连续、相互渗透的整体 。
元素 (element):是构成一切可感存在的终极“材料” 。
同质性 (homogeneity):我的身体之“肉”与世界之“肉”是同一种料子,能感知的与可被感知的同源 。
褶皱 (fold):我的身体是世界之肉向内翻折形成的一个特殊“褶皱”,通过这个褶皱,世界得以实现自我感知 。 - “交叉” (Chiasm)——肉的运作方式 (00:18:22 - 00:27:33)
定义:用以描述“肉”的内部动态结构,是一种相互缠绕、相互包含且具有可逆性 (reversibility) 的关系 。
核心范例:双手互触:通过用一只手触摸另一只手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触摸者”与“被触摸者”、“主体”与“客体”的角色是可以动态翻转和相互渗透的,而非固定不变的二元对立 。
延伸至“看”:将这一结构延伸至视觉。能看的眼睛本身也是可见世界的一部分,“看者”与“被看者”是同一块肉的两个维度,我和世界的关系是相互嵌入和交缠的 。
对真理观的影响:真理不再是主体观念对外部客体的“符合”,而是在主客相互敞开、相互质询的交叉场域中生成的 。 -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00:27:33 - 00:36:20)
可见的 (The Visible):指世界之肉上那些相对清晰、有轮廓、能被知觉捕捉到的具体事物和形态 。
不可见的 (The Invisible):这是本书最核心也最晦涩的概念,它不是尚未被看见的对象或虚无,而是:
可见的背景:即作为一切可见事物得以显现的普遍基底——“肉”本身 。
可见的支撑:是可见事物不可或缺的内在深度和背面(以立方体为例) 。
在场的缺席:是赋予可见事物以生命力的意义维度(如文字背后的意义、身体背后的思想) 。
存在的语法:是一种前语言、前反思的“沉默的逻各斯”,是我们的身体能够与世界默契互动所依赖的内在秩序 。
第四部分:哲学的疗愈与对AI的终极反思 (00:36:20 - 00:50:17)
- 哲学的疗愈功能 (00:36:20 - 00:40:45)
梅洛-庞蒂的哲学最终指向一种深刻的疗愈,旨在弥合由二元对立思想造成的“存在之伤” (the wound of being)。
这种疗愈旨在克服现代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帮助我们重建与世界、与身体、与他人的同体性 (consubstantiality),重新体验到一种“在家的感觉” 。 - 梅洛-庞蒂的框架对AI的启示 (00:40:45 - 00:45:52)
AI作为“无肉之眼”:AI是处理“可见”信息的大师,是笛卡尔“我思”的终极技术体现,但它是一个“无肉之眼” (disembodied eye)。
AI的根本性缺失:因为它没有“肉身”,所以它天然地、结构性地无法体验“交叉”的可逆性,也无法通达“不可见”的维度 。它的感知是单向的数据采集,而非双向的交感。
宇宙 vs 世界:因此,AI或许能处理一个由数据构成的客观“宇宙” (universe),但它永远无法真正栖居于我们这个充满意义、价值和肉身感的“生活世界” (Lebenswelt)之中 。 - 最终的开放性问题 (00:45:52 - 00:50:17)
文稿最后将梅洛-庞蒂的思想转化为对听众的邀请:尝试带着这种哲学的谦卑,去重新感受和体验日常世界,看是否能唤醒一种对存在的惊奇感和亲密感,从而在被算法量化的世界里,守护自己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
【关于本播客】
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 在其他平台收听: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 联系与互动:
kexinxie630@gmail.com
https://x.com/kexinxie630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ЧастотаЕженедельно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2 сентября 2025 г. в 01:35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50 мин.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