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是一场耐力赛,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已现。当前,政策、产业与资本多方正在共同推动中国创新药的新一轮“繁荣”。中国创新药的商业价值的实现不再仅依赖国内市场“内循环”,而是以更强竞争力融入全球医药创新的“外循环”。而地利与人和,考验的是各家创新药企的决策力与执行力。
当行业风口迅速转向代谢和自免领域,传统的Fast-follow策略已然失效。企业必须在治疗目标、技术路径和临床价值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以代谢领域为例,全球GLP-1赛道争夺战早已红海一片,同时,中国万亿级“体重管理”市场,正在经历从“单纯减重”到“代谢重塑”的认知升级,企业需抓住机遇,跳出红海,挖掘疗效更优、使用更便利、副作用更少的差异化创新药物。
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快速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在治疗目标维度上,要从单纯的体重数字管理理念,升级为涵盖血糖、血脂、血压的多重代谢获益思考逻辑;在技术路径维度上,需要超越GLP-1单靶点局限,探索新靶点、多通路协同机制;在临床价值维度上,一边需追求从“对症治疗”到“病因干预”的范式转变;另一边需精准捕捉、并能高效满足现有临床痛点。
歌礼的破局之道,在于一套“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变”的是应时而动的战略抉择:果断剥离非核心管线,聚焦蓝海赛道,不断优化长短版资源配置;“不变”的是小分子研发能力的持续迭代,以及经得起验证的“靶点差异化+分子工程化+临床策略精准化”的核心能力沉淀。
成立至今,歌礼利用自身专有的基于结构的AI辅助药物发现(AISBDD)平台和超长效药物开发平台(ULAP),完成了从License-in模式到自主技术平台输出的质变;凭借“靶点差异化+分子工程化+临床精准化”的能力,持续推出进度领先或疗效突出的产品。
经过多年验证,歌礼的小分子药物研发、临床设计和团队执行力不容小觑。从昔日戈诺卫针对NS3/4A靶点的三联疗法临床方案对比吉利德,到今日减重药物对比业内巨头,临床方案“一阵见血”,而且临床进展速度一直较快。这一切的背后,是企业穿越周期的生存韧性。
歌礼始终坚持“做减法”——集中管线、资源与适应证,提升研发费用的使用效率和创新价值;同时保持战术灵活性,及时调整研发重点与资源配置,确保核心管线处于最优发展轨道。
从当前市场视角复盘歌礼在减重等领域的布局,其管线规划可追溯至2022年甚至更早。彼时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处于至暗时刻,行业一片哀嚎。在最低谷时,歌礼仍坚持以全球FIC/BIC为立项标准,坚持开发差异化的管线,其所展现的勇气与决心,令人钦佩。
创新药真正的护城河,源于科学家对抗熵增的持久战。如今,以歌礼为代表的创新药企,正在重新定义行业价值坐标系。歌礼的逆势崛起,与其他港股创新药企业一道,推动了市场对创新药行业认知逻辑的重构。“韧性”,成为中国创新药螺旋上升历程中的关键注脚。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日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9月5日 UTC 13:50
- 长度5 分钟
- 单集1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