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教师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竞争加剧、就业前景不明的环境下,想要分辨“我想成为的样子”和“他人希望我成为的样子”,变得愈发困难。有学生告诉我,他们会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呈现不同的自我。在朋友圈里独立自信、充满活力,在小红书上热爱生活、岁月静好,但在微博上则脆弱敏感、暴躁易怒、天天发疯。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老师,王佳莹在工作的10年中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大学生。他们大部分被困住了:困于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出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困于孤独,不敢轻易走进亲密关系;困于情绪的重担,难以向他者倾诉;困于外界的标准,不断贬低自己。
与此同时,批评接踵而至:“这一代人没有吃过苦”“这一代人不够坚强”“年轻人就是矫情”……可是,把一切问题推给学生或者他们的学校和家庭就结束了吗?
每一张年轻的脸庞背后,都有一段隐秘幽微的心事,对于那些具体真实的困境,王佳莹也无法给出“该怎么做”的标准答案。但感受到每个人的无助、困境和生命力,是看见他人的第一步。
【时间轴】
00:08 大学生为什么来做心理咨询?
01:08 自我的混乱,使得年轻人很难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
11:51 我们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感到抱歉?
15:07 “老鼠人”是一种自嘲,但也包含了他们的自我攻击
18:55 以前大家不喜欢自私的人,现在大家不喜欢没有边界感的人
21:51 我们假设别人的想法,把这当作事实,带着滤镜看待这个世界
26:59 心理咨询室是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间的过渡空间
👇王佳莹工作的心理咨询室
👇大学生来做心理咨询的主诉原因统计
👇埃里克森提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一生分成八个发展阶段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邓巴数:人类大脑皮层的认知能力只能让我们与大约150个人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这150个人会根据关系的亲密程度分成不同的圈层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يتم التحديث كل أسبوعين
- تاريخ النشر٦ أغسطس ٢٠٢٥ في ١١:٠٠ م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٣١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تقييمملائ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