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金句集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阿德勒心理学纲要
l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l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l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l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阿德勒的核心观念
l 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l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l 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l 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最难的课题)
l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l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人的主观世界
l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l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l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l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l 困恼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l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过去、现在与未来
l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l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l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了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人际关系
l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l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
l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l 也有一种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l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l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步入了权力之争。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l 人就是这样一种任性和自私的动物,一旦下定决心,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l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不是为了他人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人生的课题
l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l 如何决定课题是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l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l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l 在意你的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l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l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对自己的执著”,而非“对他人的关心”。
l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那样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而是应该鼓励。
其他
l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l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l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l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l 工作狂是谎言:“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l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幸福的勇气 金句集
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过去的自己
l 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l 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l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l 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
教育是什么
l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l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辅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l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恶作剧or扮演无能)、权力争斗(反抗or不顺从)、爱的复仇、证明无能。
l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l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总会”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
l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l 你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态度。
l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也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这是一个比大人们想象得更加严重的问题。你能够“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或者,从暴力威慑自己的对方那里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吗?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轻视。
l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人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为了让其出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l 如何才能回避这种责任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允许他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l 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这种形式来束缚孩子。准备一些“都是为了你着想”或者“全是因为担心你”之类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状态。……大人们的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尊重,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的归属
l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l 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所有人心中都存在着共同体感觉。
l 人类最具根源性的欲求是“归属感”。
l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关于自立
l 孩子们有一天会察觉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孩子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l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l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
l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l 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l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够渐渐成熟起来。
爱
l 人想起闹翻的恋人之时,往往很长时间内脑海中浮现的净是对方讨厌的地方。这是因为你想要令自己认为“分开真好”,其实也正证明了自己依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如果不对自己说“分开真好”,心就会再
信息
- 节目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3日 UTC 03:06
- 长度16 分钟
- 单集3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