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王治皓频道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是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六卷,另有卷首一卷。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三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三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四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五、卷六)。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深圳岐黄中医学堂黄海涛医师整理了系列经典注音材料,推荐大家关注。 【黄海涛医师公众号】 纯中医黄海涛(puretcm),可关注后,订购中医经典大字注音本纸质版材料。 之前晓得各位医家对中医四大经典的重视,面对《温病条辨》时,心中不免觉得这个不够经典,就不愿意去读,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时候,导师推荐《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我想,在此之前,也是借此机会,应对《温病条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回想,在三和书院听柳长华老师分享《外经微言》后,赖老师读过后说:“原来听人说是伪书,看过后不再纠结。 记得,听刘老师有讲,有时候,医家过于强调某些理念,纠正时弊,他们的“过正”(偏执)言论,目的可能在于“矫枉”(调中);跟随赖老师学习了学院之外的《黄帝内针》、《五行针灸》后,逐渐放下成见,敞开怀抱,学习了思维导图之后,在思考方式上,也有所发散了,面对不同流派,更包容了。 初读《温病条辨》,我觉得作者以三焦来论证论药食,个人认为,这几乎是创造了新的处方用药架构。我想,就自己而言,也许不会去用这个理法,但不等同于《温病条辨》这本书不可读,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可能源自他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一定是来自于经典本身。 在诵读《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看到作者谈到当时很多患者被医生误治加重病情,心中是惭愧的,也许我的起步是从庸医开始,但不能放弃朝着往“明医”方向去努力,这是读前三卷的感受,到了第六卷,谈到《解儿难》的时候,内心被作者打动了,心中涌动的感受,形成了上述的文字

  1. 2020/04/27

    79 第六卷 解儿难 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钱氏制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治肺火皮肤蒸热,日晡尤甚,喘咳气急,面肿热郁肺逆等证。历来注此方者,只言其功,不知其弊,如李时珍以为泻肺诸方之准绳,虽明如王晋三、叶天士,犹率意用之。愚按此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考《金匮》金疮门中王不留行散,取用桑东南根白皮以引生气,烧灰存性以止血,仲景方后自注云∶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沈目南注云:风寒表邪在经络,桑根下降,故勿取之。愚按∶桑白皮虽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实肝经之本药也。且桑叶横纹最多而主络,故蚕食桑叶而成丝,丝,络象也,桑皮纯丝结成象筋,亦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亦主血,象筋与络者,必走肝,同类相从也。肝经下络阴器,如树根之蟠结于土中;桑根最为坚结,诗称:“彻彼桑土”,《易》言∶“系于苞桑”是也。再按∶肾脉之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肺与肾为子母,金下生水。桑根之性,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者也。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而咳嗽永不愈矣。吾从妹八、九岁时,春日患伤风咳嗽,医用杏苏散加桑白皮,至今将五十岁,咳嗽永无愈期,年重一年,试思如不可治之嗽,当早死矣,如可治之嗽,何以至四十年不愈哉?亦可以知其故矣。遇见小儿久嗽不愈者,多因桑皮、地骨,凡服过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伏陷之邪,无法使之上出也,至于地骨皮之不可用者,余因仲景先师风寒禁桑皮而悟入者也。盖凡树木之根,皆生地中,而独枸杞之根,名地骨者何?   盖拘杞之根,深入黄泉,无所终极,古又名之曰仙人杖,盖言凡人莫得而知其所终也。木本之入下最深者,未有如地骨者,故独异众根,而独得地骨之名。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也。地骨入下最深,禀少阴之气,主骨蒸之劳热,力能至骨,有风寒外感者,而可用之哉!或曰∶桑皮,地骨,良药也,子何畏之若是?余曰:人参、甘草,非良药耶?实证用人参,中满用甘草,外感用桑皮、地骨,同一弊也。

    7 分钟
  2. 2020/04/27

    74 第六卷 解儿难 治痘明家论

    治痘之明家甚多,皆不可偏废者也。若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希图省事,祸斯亟矣。   痘科首推钱仲阳、陈文中二家,钱主寒凉,陈主温热,在二家不无偏胜,在后学实不可偏废。盖二家犹水火也,似乎极不同性,宗此则害彼,宗彼则害此。然万物莫不成于水火,使天时有暑而无寒,万物焦矣,有寒而无暑,万物冰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二家之学,似乎相背,其实相需,实为万世治痘立宗旨。宗之若何?大约七日以前,外感用事,痘发由温气之行,用钱之凉者十之八、九,用陈之温者一、二。七日以后,本身气血用事,纯赖脏真之火,炼毒成浆,此火不外鼓,必致内陷,用陈之温者多,而用钱之凉者少也。若始终实热者,则始终用钱;始终虚寒者,则始终用陈;痘科无一定之证,故无一定之方也。丹溪立解毒、和中、安表之说,亦最为扼要。痘本有毒可解,但须解之于七日之前,有毒郁而不放肥,不上浆者,乌得不解毒哉!如天之亢阳不雨,万物不生矣。痘证必须和中,盖脾胃最为吃紧,前所谓以中焦作战场也。安表之论,更为妙谛,表不安,虽至将成犹败也,前所谓以皮肤结痂,为成功之地,而可不安之也哉!安之不暇,而可混发以伤之也哉!至其宗钱而非陈,则其偏也。万氏以脾胃为主,魏氏以保元为主,亦确有见识,虽皆从二家脱化,而稍偏于陈。费建中《救偏琐言》,盖救世人不明痘之全体大用,偏用陈文中之辛热者也;书名救偏,其意可知,若专主其法,悉以大黄、石膏从事,则救偏而反偏矣。胡氏辄投汗下,下法犹有用处,汗法则不可也。翁仲仁《金镜录》一书,诚为痘科宝筏,其妙处全在于看,认证真确,治之自效,初学必须先熟读其书,而后历求诸家,方不误事。后此翟氏、聂氏,深以气血盈亏,解毒化毒,分晰阐扬钱氏、陈氏底蕴,超出诸家之上,然分别太多,恐读者目眩。愚谓看法必宗翁氏,叶氏有补翁仲仁不及之条;治法兼用钱、陈,以翟氏、聂氏,为钱、陈之注,参考诸家可也。近日都下盛行《正宗》一书,大抵用费氏、胡氏之法而推展之,恣用大汗大下,名归宗汤,石膏、大黄始终重用,此在枭毒太过者则可,岂可以概治天下之小儿哉!南方江西江南等省,全恃种痘,一遇自出之痘,全无治法;医者无论何痘,概禁寒凉,以致有毒火者,轻者重,重者死,此皆偏之为害也。

    7 分钟

关于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是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六卷,另有卷首一卷。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三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三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四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五、卷六)。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深圳岐黄中医学堂黄海涛医师整理了系列经典注音材料,推荐大家关注。 【黄海涛医师公众号】 纯中医黄海涛(puretcm),可关注后,订购中医经典大字注音本纸质版材料。 之前晓得各位医家对中医四大经典的重视,面对《温病条辨》时,心中不免觉得这个不够经典,就不愿意去读,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时候,导师推荐《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我想,在此之前,也是借此机会,应对《温病条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回想,在三和书院听柳长华老师分享《外经微言》后,赖老师读过后说:“原来听人说是伪书,看过后不再纠结。 记得,听刘老师有讲,有时候,医家过于强调某些理念,纠正时弊,他们的“过正”(偏执)言论,目的可能在于“矫枉”(调中);跟随赖老师学习了学院之外的《黄帝内针》、《五行针灸》后,逐渐放下成见,敞开怀抱,学习了思维导图之后,在思考方式上,也有所发散了,面对不同流派,更包容了。 初读《温病条辨》,我觉得作者以三焦来论证论药食,个人认为,这几乎是创造了新的处方用药架构。我想,就自己而言,也许不会去用这个理法,但不等同于《温病条辨》这本书不可读,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可能源自他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一定是来自于经典本身。 在诵读《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看到作者谈到当时很多患者被医生误治加重病情,心中是惭愧的,也许我的起步是从庸医开始,但不能放弃朝着往“明医”方向去努力,这是读前三卷的感受,到了第六卷,谈到《解儿难》的时候,内心被作者打动了,心中涌动的感受,形成了上述的文字